專業運動品牌UNDER ARMOUR自2018年起以旗艦中底技術HOVR為核心發展「HOVR跑鞋家族」,深入研究不同風格的跑者型態,量身調校科技配置,滿足跑者對緩震和反應性的細緻需求。今年2月,更推出適合長距離訓練的「UA HOVR Infinite 2」、以及短程城市路跑專用的「UA HOVR Phantom RN」,要幫助更多渴望突破的跑者持續向前推進,戰勝撞牆期!
當跑者在慢跑時,單腳落地的衝擊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相當於人體體重的3倍,因此對於長距離型跑者來說,具備一雙擁有優異緩震性能的跑鞋至關重要!「UA HOVR Infinite 2」透過全掌HOVR中底科技結合出色緩震與能量回彈,幫助運動員在長距離練習中節省能量,並採用中足前傾推進設計,有效減少雙足肌肉疲勞,讓每一公里都像第一公里一樣輕鬆;而相較於前一代,UA HOVR Infinite 2更新網布鞋面設計,採用輕量且透氣的工程網眼布讓整體鞋重減輕7g,為跑者帶來零干擾的暢跑腳感;此外,UNDER ARMOUR生物力學團隊研究也發現,女性足後跟通常更短,足弓更敏感,前腳掌面積較小,因此鞋款針對男女生理差異,發展出男款鞋墊6毫米單層設計,女款則在後跟增高2毫米,以更好貼合鞋領的悉心設計幫助長距離跑者高效訓練不間斷!
如何在硬質水泥地面奔跑時,有效降低膝蓋與腳踝的衝擊力道,同時又能穿得有型有款,是城市跑者在挑選鞋款時的首要考量。為此UNDER ARMOUR同步推出全掌HOVR中底科技的「UA HOVR Phantom RN」短程路跑鞋,沿襲著前一代特色,UA HOVR Phantom RN保留U型剪裁襪套式鞋領設計,兼顧踝部貼合舒適及靈活轉動,並且結合HOVR中底科技給予的出色緩震回彈,讓跑者擁有柔軟舒適的暢跑體驗。而此番在鞋面則大幅採用視覺感強烈的3D鑄模鞋身,未來感十足的外型不僅亮麗搶眼,科技孔洞設計更給予絕佳透氣性及高效支撐!其中,UA HOVR Phantom RN更特別推出夜跑晶片款,於鞋側外底採用反光設計,提高跑者於夜晚城市路跑的安全性。有著舒適腳感和吸睛細節的UA HOVR Phantom RN,讓城市跑者不只是在運動時才派得上用場,即使是日常休閒穿搭也依然魅力十足。
HOVR跑鞋家族全系列皆於右腳中底置入智能感應晶片,能與UA跑步應用程式「MapMyRun」無縫連結,追蹤並分析步幅、步頻、配速、距離等跑步關鍵數據,更可進一步深入觸地角度及觸地時間,幫助跑者高效訓練,跑得更加出色!全新升級的MapMyRun擁有四大功能,幫助你戰勝撞牆期,變得更強!
1.訓練計畫:毋論你正追求個人最佳成績或維持體態,當你連結UA HOVR智能跑鞋都能獲得客製化的UA MapMyRun訓練計劃,如同隨身專屬跑步教練般給予個人化專業指導,幫助避免受傷,跑得更輕鬆。
2.跑步社群:全球最大線上運動社群,2.7億會員的運動社群提供跑者支持引導和突破動機。加入我們和其他跑者一同分享你的訓練與故事。
3.挑戰自我:當跑者達成關鍵里程碑時,便能解鎖數位勳章並贏取獎勵,甚至可以向朋友發起挑戰或是加入運動社群挑戰,像是You vs. The Year. 持續督促自己!
4.年度挑戰:每年1月1日起,MapMyRun將鼓勵跑者接受365天的全年挑戰。2020年度挑戰目標為透過跑步或行走完成1,020公里,藉此激勵跑者突破自我、戰勝撞牆期!
資料提供/星裕國際
責任編輯/David
跑者在追求馬拉松破PB的路上,除了平時必要的跑步訓練,要增強你的每一個步伐,也必須專注於訓練肌力和調整姿勢。硬舉(Deadlifts)是個全身性的重量訓練,除了肩膀和背部,更能訓練到跑步時不斷使用的臀肌、大腿後側膕膀肌,堪稱是膕膀肌殺手級訓練!讓我們看看硬舉有多少好處、執行時該怎麼做、以及常見的錯誤示範。
美國紐約頂級教練暨Strong New York健康中心創始人Kenny Santucci指出,硬舉是一項全身性運動,主要是鍛鍊掌管跑步所需力量和穩定性的膕膀肌與臀肌。它可以增強身體的後鏈、背部肌群,以增進跑步姿勢、跑步經濟性和爆發力;在平衡股四頭肌力量、跑上坡以及增加步幅上特別有幫助。
所謂「平衡股四頭肌力量」指的是,當我們長距離慢跑或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反覆使用而超負荷,使股四頭肌變得更強壯有力;但這也意味其相對位置,也就是大腿後側的膕膀肌也必須有足夠力量作用,以阻止膝反屈(膝關節過度向後彎曲)可能造成的重心偏移和傷害。
要把膕膀肌練強,硬舉是個好方法,但在抓著壺鈴或啞鈴開始練習動作時,你必須了解一些事,否則運用錯誤的方法不斷執行,不僅無效,更可能導致受傷!以下是Kenny Santucci指出硬舉常見的錯誤:
1. 在訓練過程中圓背。
2. 將重量放下時胸部落下,沒有保持在原位。
3. 使用下背(腰)的力量舉起過重的重量。
4. 訓練過程中脖子太緊。
5. 姿勢不良,無法徵招到臀肌和膕膀肌。
設備:如果你是初學者或是正在減肥,Santucci建議使用六角槓(Hex bar)或啞鈴;而壺鈴可作為替代方案,它的好處是手柄離地面更高,操作更輕鬆,且可以讓手沿著腿部擺盪、觸摸膝蓋,以增加髖關節鉸鏈的運動。如果在家訓練,你可以用食品購物袋來增加重量,要注意手提的高度可達膝蓋高度。
動作:
1. 手抓重物,雙腳站直與肩同寬,膝蓋、肩膀向後微彎,保持脊椎挺直、腹部緊實、挺胸,緩慢地進行髖關節絞鍊(髖關節的屈曲和伸展動作)。
2. 當重量靠地面下降,啟動膕膀肌和臀肌力量以抗衡重物向下的拉力,盡可能降低身體,直到腿後側感受到拉扯。
3. 向前推動臀部回復站姿。重複你所設定的次數和組數(可參考下文 硬舉訓練的頻率、組數和次數)。
提醒:
1. 執行之前一定要熱身!下背部的肌肉組織非常纖細,所以必須透過活化核心肌群來保護背部。可先做早安運動(Good Mornings)當作熱身準備。
2. 無論做哪一種硬舉的變化式,髖關節絞鍊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保持挺胸收腹,可避免臀部垂下或圓背,過程中盡可能想像將屁股推向後方牆壁。
3. 請區別深蹲和硬舉的差異。深蹲是以膝蓋主導,而硬舉是髖關節主導。
1.調整站姿:學習硬舉起初,你可以先從不完全彎曲開始,而是彎曲到自己舒適的姿勢,以單腿或前後腳交叉站姿來保持平衡。
2.單腳當支撐:如果你在做單腳硬舉時無法保持平衡,可先從左腳站穩、右腳趾觸地輔助開始。將手伸往地面,專注於髖關節絞鍊,接著換另一隻腿重複動作。
3.輕鬆增加重量:增加重量時,使用六角槓可幫助集中重量,並有助你專注於正確的姿勢。
一般來說,你每週的訓練課表應該至少有兩次肌力訓練日,因此,Santucci建議每週兩次的訓練日都增加硬舉動作。
至於組數和次數,對初學者建議從3-5次開始,隨著時間增加。以徒手訓練來說,可先以1-2組、每組8-10次為目標;當你能輕鬆做完一組12-15次,就可以開始增加額外的重量。
有關硬舉的各種變化式詳細做法可見:6個硬舉訓練,讓你成為更好的運動員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跑步是個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但像任何運動一樣,它也可能帶來全身各部位的傷害或疼痛,尤其跑步新手更可能發生。身體需要花時間來適應跑步的影響,如果能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則可以減輕一些不必要的痛苦,讓你更能享受並愛上跑步!以下5種常見疼痛以及其預防措施與解決方法,無論是跑步老手或新手都該注意。
原因:跑步是一項重複性的活動,會使骨骼和關節承受壓力,跑步新手很容易在還沒準備好時,興致一來就多跑了好幾公里,導致過度使用造成傷害。
解決方法:緩慢增加里程數,可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週的週跑量是50公里,下一週則不超過55公里,如果身體痠痛可稍微降低。另一方面,溫斯頓-撒冷州立大學物理治療系主任A. Lynn Millar指出肌力訓練有效幫助預防這類疼痛,像他自己長年有慢性膝蓋問題,直到在自己的療程中加入股四頭肌訓練,每週進行1-2次,包括深蹲、棒式、鳥狗式、硬舉等。
原因:運動中,肌肉會消耗大量氧氣,如果沒有足夠氧氣吸入肺部,將導致呼吸越來越困難,身體也會提早疲勞。
解決方法:可以從跑/走交替開始,跑1-2分鐘接著走1-2分鐘,再逐漸增加跑步時間。跑/走交替方法使你可以控制疲勞,幫助心臟血管系統適應跑步,並讓你能訓練更長的時間。此外,有節奏的呼吸法也降低氣喘吁吁的可能。
原因:跑步前和跑步中的飲食和補給,可說是「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當食物仍在腸胃道消化時開始跑步,身體不僅要要運送大量血液到胃裡幫助消化,又要運送血液到腿部肌肉,造血不夠,將導致肌肉疲勞或是抽筋。如果你沒有空腹太久,別以為抽筋代表著需要更多補給!
預防方法:每消耗200-300大卡熱量,需要約一個小時消化時間。依此類推,如果吃了一個500卡的三明治,那在跑步之前要先花兩個小時消化它。建議運動前以低脂肪食物為主,若吃下高脂肪食物,所需消化時間更長,跑步出現側腹痛、抽筋的機率也越高。
延伸閱讀:側腹痛 Side Stitch
原因:大多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是肌肉纖維微小損傷造成的正常現象,可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簡稱DOMS)。通常會在運動完8-24小時後開始產生,於24-72小時達到高峰,至多5-7天就能完全恢復。
預防方法:伸展和放鬆是緩解肌肉痠痛的不二法門。每次長時間跑步結束後,可立即進行拉伸運動,防止第二天的僵硬和痠痛;回到家則可使用滾筒、花生球、小球等按摩工具進行肌肉筋膜放鬆。
延伸閱讀:5組跑者瑜伽訓練,舒緩跑後肌肉
原因:你的肌肉很疲勞,燃料和水分的消耗可能使情況更加嚴重。
解決方法:運動後要重建、補充肌肉所需的營養,但可別找個藉口大吃大喝!恢復的營養需求取決於練習強度和持續時間。如果只是30分鐘輕鬆跑,你需要的只是水;對於更長的練習,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比例約3-4:1的食物,例如巧克力牛奶、微糖豆漿等,記得在跑後30分鐘內喝一杯。
資料來源/Women'sRunning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