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伯明翰大學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健康科學家,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發現,通過改變飲食和運動的時間,人類可以更好的控制體內血糖的濃度,簡單來說,改善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方式,並降低人們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項為期六週的研究,找來了30位被歸類為肥胖或超重的男性,並將他們分成運動前吃早餐、運動後吃早餐以及不改變生活方式(對照組)三組,發現在早餐前運動的人,燃燒的脂肪量是早餐後運動的人的兩倍!
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會增加脂肪是由於人們經過一整晚的禁食之後,因為,胰島素濃度降低導致身體必需要運用脂肪來做為能量,因此,就會大量的燃燒脂肪以維持身體運作。儘管這在六週內並沒有發現重大的減肥差異性,但確實對於健康產生一些重大的影響,因為,透過早餐前能量的消耗讓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變得更強,讓血糖濃度可以獲得較為有效的控制;所以,就有可能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臟疾病的風險性。
也根據最新的證據表明,與運動有關的進餐時間可以改變有效的運動方式,這項研究的團隊希望著眼於對進食前後訓練的人,在體內的肌肉中脂肪存儲的影響及其效果。
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衛生學系的賈維爾·岡薩雷斯(Javier Gonzalez)博士解釋說:我們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只要改變飲食和運動之間的時間,就可以對你身體的健康帶來極為重大的改變。因為,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早餐前訓練的人增加了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有鑑於兩個運動組的體重減輕和運動量相似,唯一的區別是在於飲食的時間差異。
另外,在這為期六週的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儘管進行了相同的訓練量與攝取適當的食物,但早餐前運動組的肌肉比早餐後運動的組的肌肉,對於體內胰島素的反應更大。同時,也發現早餐前進行訓練的人蛋白質的合成效率也更加明顯,特別是那些參與了將葡萄糖從血流輸送到肌肉的蛋白質。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早餐後的運動組實際上結果並沒有比對照組好。
最後,伯明翰大學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Gareth Wallis博士補充說:這項研究正表明,在禁食過後的狀態下進行運動可以增加對人體的好處,不用特別改變訓練強度以及時間,就能將胰島素和血糖做最良好的控制,以獲得健康的身體。
資料參考/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責任編輯/David
運動結合科技是運動員再突破的關鍵因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將科技結合輔助體操運動,幫助包括剛在東奧拿下全能體操項目第七名的唐嘉鴻等頂尖選手取得佳績。為了培育更多體操小小選手,更成立小師大體操隊、小大師體操俱樂部,並發展遊戲中學習體操的創新體育教學模組,讓體操教學種子在各縣市國中小發芽,期待為培育出下一代「小小貓王」,讓未來國際賽事有更多的台灣之光。
體操是全面性的運動,涵蓋人體基本的動作如滾、翻、騰、躍及器械運動,熟練這些動作可以促進肌肉發展、神經系統的統合,已被大量文獻證明可以改善學童的感覺統合系統與認知協調,透過正確的體操運動可幫助孩童建立自信,有效整合身體感覺並提升協調技能,在身體教育的功效顯著。
雖然一般大眾認為「體操」是一項較難入門的運動,但透過運動科學提供系統化的教學訓練,發展出可以降低門檻引導學童學習的體操課程,進而建立正確的訓練觀念,提升學習效率。 目前臺師大也積極研究並發展出具運動科學依據的體操課程,並從幼童、小學開始扎根,即早培育孩童的體操技能,成就身心健全的未來運動家。而臺師大體操隊將運動科學融入平時訓練(例如:慣性式阻力訓練、震動式訓練、增強式訓練、感測科技監控等),有效提升選手敏捷、速度、平衡、耐力、空感、爆發力、肌肉神經反應等綜合型技能,協助選手減少運動傷害的同時提升競技表現。
2021 年東京奧運體操全能項目中,體操好手「世界貓王」唐嘉鴻拿下世界第七名全能成績(84.798),為台灣體操寫下嶄新歷史。嘉鴻不屈不撓精神著實震撼人心,他一路走來歷經多次錯誤訓練方向與嚴重運動傷害,過程極盡痛苦,甚至幾乎想放棄。直到 2015 年加入臺師大體操隊,接受翁士航教授所提供的系統性訓練,在運動科學的精準分析與指引下,正式開啟頂尖選手培育的第一步。
長期於臺師大訓練的唐嘉鴻,其亮眼的成績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臺師大運動科學團隊功不可沒。團隊成員包含相子元教授、季力康教授、洪聰敏教授、陳美燕教授,以及體操教練翁士航與田徑教練蔡於儒,另外現任國訓中心運動科學處處長何仁育,也由臺師大運動競技系借調來支援培訓◦
臺師大競技系講座教授相子元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的總召集人,運動科學主要透過各種運動科學之檢測及評析,支援選手的培育與訓練,協助選手減少運動傷害、提升競技表現,並提供選手心理諮商、營養規劃等相關事宜。
這次東京奧運,運動科學團隊分析唐嘉鴻在空中轉體、落地前後技術與受力狀態,並運用慣性感測器分別收集腰部及雙腳的加速度與角速度數據,評估出離心力以及著地技術的衝擊力,進一步找出完美落地的關鍵因素。
透過運動科學團隊的分析數據,並結合翁士航教授慣性式阻力訓練對於下肢穩定性與神經肌肉活化分析,唐嘉鴻明顯增加兩項優勢:一、落地穩定性提升 (2019 年,完美落地 36.3%;2021 年,完美落地 72.7%;進步36.4%); 二、所有選手 E 分最高 (53.198),扣分最少。
現在的中小學體育課較少將體操運動納入課程,隨著 12 年國教課綱上路,強調培養學生素養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詹俊成主任、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掌慶維助理教授接受教育部體育署委託,自 105 年起依不同類型運動的教材特性,以大單元、模組化的方式,研發及推動體育教學模組,模組影片以「教師容易上手、學生容易學習」為主要訴求。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施登堯副教授及張琪老師發展體操遊戲教學模組,以「GBODY」(G:遊戲探索、B:動作挑戰、O:循環演練、D:小組討論、Y:分享賞析)為核心架構進行設計。107-109年度發展了中低年級及中高年級各 3 個總計 6 個教學模版。模版藉由故事情境讓學童在遊戲中學習體操的基本動作,減輕學生對制式體操動作的壓力與恐懼,進而提升學習動機。目前已有 14 個縣市的健體輔導團運用此模組培養體操種子教師,期待體操教學的種子在全台各縣市發芽、生根、茁壯,進而達成「自發、互動、共好」之教育理念。
頂尖運動員培育皆是從小有計畫性的培養開始。翁士航教授於 2013 年成立「小師大體操隊」,在校方與體育室的支持下陸續於國內大小賽事獲得亮眼成績(成立迄今共獲 89 金 68 銀 43 銅)。
2017 年正式成立「臺師大(推廣)體操社團」,於校內普及推廣體操,在第一屆社長與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明顯感受到校內體操氛圍參與率提升。2018 年創立「小大師體操俱樂部」,正式開啟校外體操推廣與擴大小師大招生管道。
直至今日,透過臺師大體操隊、臺師大(推廣)體操社團、小師大體操隊、小大師體操俱樂部,已逐漸成形並奠定體操推廣成果與小師大體操幼苗栽培管道。相信在校方支持,未來品德教育與實務訓練完美結合運動科學,將可以穩定培育出下一代品德優異學術兼備的「小小貓王」。
體操運動的普及與這套體育教學模組的推廣,目前要普及到全台各級學校,仍須仰賴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倡議。而臺師大運科團隊與教育智庫辦公室提出的具體政策訴求:
1. 將模組教學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
2. 結合課程延伸舉辦活力體操教學觀摩賽。
3. 建立人才培育機制,協助有興趣參與高階動作的學習社團、育樂營或代表隊。
有以上的政策支持,期能使研究、教學、活動一貫施行,達到體操全人教育的訴求。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Dama
你是否外觀身形不胖體重不重,但又常常提不重肌耐力又差,因此,被冠上「泡芙人」的稱號呢?所謂的泡芙人就是身體外型瘦但卻不愛運動,因此,造成身體的肌肉量偏低可體脂肪卻是超高的人,通常這樣的人全身上下捏起來都軟軟鬆鬆毫無結實感,雖然,這樣對於外在視覺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於體內健康指數卻存在著非常大的隱憂,所以,為何有在運動的人都會需要增肌減脂!這樣能讓身體除了能看起來更加完美理想之外,還能遠離因為體脂過高所造成的並發性慢性疾病;又稱做代謝症候群。然而,你知道所謂的「減脂」到底是減掉皮下脂肪還是內臟脂肪呢?這篇我們將告訴為何要適度的來減少內臟脂肪量!
我們人體內所堆積的脂肪,就是大家常說的體脂肪!它大致上可分為「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與「內臟脂肪Visceral fat」這兩大區塊;皮下脂肪就是長在皮膚下的脂肪,通常,我們用手就可以將它捏起來,舉例來說如果腹部脂肪大量的增加,就會形成二三層的游泳圈,一般來說很多的女生都屬於皮下脂肪過高的類型。而男生通常都是屬於內髒脂肪過高的類型,這類型的人因為內臟脂肪囤積在腸胃附近,所以,腹部都會鼓起來,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啤酒肚。而代謝性症候群與內臟脂肪有關;因此,大多數被診斷出代謝性症候群的患者都以男性居多,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代表內臟脂肪量已經超過標準,在健康上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那為何內臟脂肪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問題?因為,內臟脂肪的脂肪細胞會釋放出妨礙身體運的物質,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腦血管疾病外,還會加速動脈血管硬化及身體器官機能下降等症狀,如果長時間放任內臟脂肪超量增加,最終將導致腦溢血與心肌梗塞的機會;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內臟脂肪會分泌出30種以上有害的物質,因此,又被稱做「脂肪毒」。為了要避免以上這些為害身體健康的情形發生,減少內臟脂肪就便得格外的重要!
想要減掉內臟脂肪,首先要減掉皮下脂肪!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經過一項科學的研究發現,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有著存在並發的關係,內臟脂肪容易引發皮下脂肪的增加,所以,如果你知減皮下脂肪卻放任內臟脂肪不減,就相當於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那我們要如何不讓內臟脂肪增加呢?最根本的觀念就是控制熱量的攝取,這取決於從飲食中的熱量攝取及運動和基礎代謝使用的熱量消耗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必須要控制澱粉跟含糖飲料,接著就是控制油脂的攝取量與增加蛋白質,讓身體處於「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的狀態。在運動方面我們可以採用游泳、慢跑、快走或跳舞等有氧運動項目,將體內已存在的內臟脂肪消除;根據美國運動專家的發現,快走所消耗掉的內臟脂肪比慢走要多47%,另外,杜克大學運動生理學家研究員Cris Slentz說阻力訓練對於肌力和增加肌肉量非常有用,但有氧運動對於減掉腹部脂肪更好,因為,它可以燃燒更多的卡路里。所以,控制飲食熱量的攝取與加強肌力訓練增加肌肉量,就是改善內髒脂肪與皮下脂肪最好的方法,也能讓你的身體更加健康結實!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bodybuilding、drax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