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全世界蔓延,出不了門時該怎麼運動?在確診案例破萬的法國,一名32歲男子Elisha Nochomovitz在自主隔離期間,在僅有7公尺長的陽台上跑完42.2公里,相當於一場全程馬拉松!看完這案例,你沒有任何藉口可以因為疫情跳過訓練了。
Elisha Nochomovitz是一名位於法國圖盧茲餐廳的員工,原來他已報名參加3月15日巴塞隆納馬拉松與4月5日的巴黎馬拉松,然而兩場賽事都因新冠病毒而被迫取消。不過這沒有打消他想跑全馬的念頭!當他遵守法國政府的法令進行15天自主隔離時,決定讓比賽照常進行。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Nochomovitz在僅有7公尺的自家陽台上,花了長達6小時48分鐘繞圈圈完成42.2公里,相當於一場全程馬拉松。他沒有創出自己的最佳紀錄,反而花了比平常更長的時間,途中他曾感到噁心、擔心鄰居抱怨他猛烈的腳步聲。但是最後他做到了!
完賽後,Nochomovitz在網路分享了這個壯舉圖片,並認為這是身心上的挑戰,也以此向醫務從業人員致敬。他受訪時坦言:「這是為了發動一些瘋狂的挑戰並帶來一點幽默,來讓隔離的緊繃感和緩一些、紓解心情。」他也指出,如果每個人都出門跑步,這對疫情的幫助無濟於事,甚至可能使疫情擴散,但待在家裡就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註:法國政府目前仍允許民眾簽屬一份表格說明出外原因後,出戶外從事跑步等運動,而近幾天天氣宜人,法國街頭慢跑人數倍增,使當局開始擔心過多人上街會威脅到疫情控制。
據Nochomovitz的社群軟體自我介紹,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跑者,在此之前參加過36場馬拉松。賽後他受訪時說「我對長時間比賽不會覺得有任何困擾,因為我的目標之一就是盡可能消磨時間。」而他在挑戰中的關鍵支持,就是女友的陪伴和她幫忙遞補的飲料和M&M巧克力。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TIME
責任編輯/Dama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五百場各式馬拉松賽事,雖然賽事多,但參與選手是否有正確的跑步觀念?知道怎麼選擇合適的裝備?如何訓練以避免受傷?小出義雄是日本著名馬拉松教練,曾培育多名女子馬拉松金牌選手,以下是針對新手想在5小時內完賽馬拉松的公開練習秘技,來看看該如何規劃。
以1公里7分鐘的速度跑全馬,到達終點的時間為4小時55分。雖然算起來未滿5小時,但是如果再加上水分補給和上廁所的時間,還是太緊了。想要達成破5(SUB5),必須有能以1公里6分50秒的速度,輕鬆跑完全馬的跑步能力。
試著好好觀察平時跑步的速度,然後認真去體驗6分50秒的速度吧!這在馬拉松訓練上也是重要的一環。
不只要完賽而已,想要跑得更快,縮短跑全馬的時間,意識到速度是很重要的。了解自己的速度,目標的方向也會更明確。但是,平日練習時不用每次都在意速度,放開懷去跑吧!
如何提升速度?
只在最後用目標速度:以平常的速度慢跑,只有最後快跑。
隨處可用目標速度:平常的速度和目標速度交互使用慢跑。
全程目標速度:從開始到結束都用目標速度跑,如果覺得太辛苦,跑不下去了,就回到Level 2。
和訓練腳力一樣重要的是,強化心肺機能。氧氣若能有效率地送進肌肉,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跑得更遠。因此,偶爾要試著跑快點。起初先以會喘的速度去跑,這個狀態應該還是能持續跑上一段距離。也可以用會氣喘吁吁的速度跑,雖然只能維持幾分鐘,但對鍛鍊心肺機能有很大效果。
從悠閒的慢跑,慢慢提高速度的練習,叫做「加速跑」。比較容易的做法是只在最後用加速跑。
在平時慢跑的最後1至2公里才提高速度。重點是把速度加快到會開始喘,而最後則是將速度加到必須大口呼氣的狀態。
在慢跑途中加入衝刺(全力跑),也是很棒的速度練習。先試試50 公尺左右的衝刺。習慣之後,在慢跑或長跑練習時,加入衝刺,鍛鍊腳力和心肺機能。
跑步的路線不要總是一樣比較好,平坦的路線、起伏很大的路線、柏油路、土地或草地等,在各種不同的路線上跑,可以給身體更多的刺激,提升跑步能力。而且因分散了身體各部位的負擔,也比較不容易受傷。
若是繞圈的路線,相反行進方向也是不錯的選擇,看到的景色會與平常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練習路線裡一定要加入「坡道」。跑坡道比起跑平地更辛苦,負擔也更重,能有效鍛鍊肌力和心肺機能,還可以調整姿勢。就從坡度緩的長坡道開始挑戰吧!
上坡:用力擺動手臂,步距小而確實地前進。
下坡:放掉力氣,順勢地往下跑。
責任編輯/瀅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