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計算你每一餐吃多快?當你吃完飯後時常發現自己總是會脹氣、胃食道逆流,或是感覺自己總是吃不飽?其實,是你吃太快了。當吃飯速度太快,不只會脹氣,還會讓人變胖、甚至引發糖尿病的風險。根據專家建議,每口多咬10下、至少咀嚼20下,堅持下去,一定會感覺身體變得健康,同時也能遠離這四大疾病。如果每口咀嚼20下,吃飯的時間至少可以拉長成30分鐘左右,所以只要低於30分鐘的時間,就表示吃太快,而吃太快,小心以下這4種疾病找上你。
細嚼慢嚥、拉長用餐時間,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因為大腦會感覺吃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應該差不多要吃飽了;就像我們吃西餐,常常還沒有吃到主餐,就已經有飽足感,此時就不會吃太多。西元2017年,日本廣島大學研究也發現,追蹤1083名受試者5年之後,吃飯吃太快會增加11.6%變成「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發現進食速度愈快,體重會大幅上升。研究同時指出,慢食或能有助預防患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說,吃飯速度太快,還沒半小時就吃完了,會讓胃一下子塞進太多食物,此時必須撐大才能讓這些食物不斷的進來,也會導致胃部鬆弛、食道大開,胃酸就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只要自己總是吃飯吃得比別人快,就要注意,但最好可以維持在半小時。
吃飯時吃太快,或是嘴巴裡有食物還一邊講話、喝湯的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吞下很多空氣,造成脹氣;而且吃太快、一直講話,也代表食物沒有好好咀嚼就吞下去,造成腸胃消化的困難,自然也會容易覺得脹氣、不舒服。 細嚼慢嚥也能把食物在口腔裡嚼碎,讓食物到胃裡面的時候,不會還是一塊一塊、需要花很大力氣消化的食物,才能讓消化系統不會針對食物努力消化,而是會把力氣花在代謝上,等於減輕腸胃的負擔,同時也是增加代謝速率的好方式。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在吃飯吃太快的時候,身體沒辦法釋放出「飽足感」,也就沒辦法釋放足夠的胰島素,造成血糖的波動變大,最後演變成「胰島素抵抗」,形成糖尿病;而肥胖本身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而且慢慢吃東西,身體感覺自己還有在持續進食,就不會急著想要消化、提高血糖,而是會緩慢將食物的能量轉變成血糖,能維持血糖的穩定,讓飽足感一直持續到下一次用餐的時候,中間就不會想要再吃零食、飲料來填補這個空虛。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令人意外的是,不知道「用嘴巴呼吸對身體不好」的人比想像中還多。話說回來,應該有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用鼻子或用嘴巴呼吸。
就像先前介紹過的四十歲自營業A先生,來本院看診以前根本沒想到自己有鼻塞的問題。A先生還以為鼻塞是指感冒時那種「鼻子完全塞住的狀態」。因為對A先生而言,平常光靠鼻子呼吸不夠,還會用嘴巴幫忙呼吸已經是極其自然的事。
A先生說他之所以意識到「說不定自己的鼻子並不正常」,是因為他去上皮拉提斯課時,教練要他吸一大口氣,才發現自己光用鼻子無法吸一大口氣。與家人討論後,家人說「用鼻子呼吸是理所當然的事」、「光靠鼻子不夠呼吸的話也太奇怪了」,他才想到檢查一下鼻子的狀態而來本院看診。
換言之,A先生直到發現自己「光用鼻子無法吸一大口氣」前,完全沒有發現自己用嘴呼吸。
若問為什麼用嘴呼吸對身體不好,我想能加以說明的人應該少之又少。或許有人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說來,我確實都用嘴巴呼吸也說不定,用嘴呼吸是這麼不好的事嗎?」
這裡我想強調一點,用鼻子呼吸乃天經地義,嘴巴無法代替鼻子呼吸。話說回來,生物在演進的過程中,鼻子從非常早的初期就是負責呼吸的「必需品」,不能輕易放掉。也不該輕易想說,「人類只要張開嘴巴就能呼吸,所以用嘴呼吸也無所謂吧」。
鼻子做為呼吸器官,主要有四種功能。
功能1_屏蔽有害物質
空氣中浮游著灰塵及花粉、細菌、病毒等粒子。空氣被傳送到肺這個細緻的器官前,必須盡可能屏蔽掉這些有害物質。 空氣中的粒子進入鼻腔後會先被鼻毛擋掉一些。鼻毛沒能捕捉到的粒子再由覆蓋著鼻腔黏膜的黏液層捕捉。
黏液層長滿了長度五微米(○.○○五毫米)的微細纖毛,這些纖毛就像輸送帶一樣,將捕捉到的粒子與黏液一起送到胃裡。被送到胃裡的粒子經由胃酸處理後會變成無害的物質。拜以上構造所賜,超過一微米(○.○○一毫米)的粒子會在鼻子裡被攔下來,無法進到肺部。
功能2_維持肺裡的環境
鼻子也扮演著「空調」的角色。不管是冰天雪地,還是赤道下的灼熱之地;不管是溼答答的場所,還是乾巴巴的地區,我們從鼻子吸入的空氣在進入肺部的過程中,會配合肺裡的環境調節成接近三七度的溫度、接近百分之百的溼度。
從鼻子吸入的空氣進入肺部的時間非常短,幾乎就是「啊!」一聲的時間。能在一瞬間調節好溫度和溼度,祕密就在於從鼻腔兩側的壁往中央突出的突起,這塊稱為「鼻胛」的突起能確保空氣與黏膜接觸的面積。有了鼻胛,覆蓋鼻腔的黏膜面積可以增加到鼻腔大小的四倍。
功能3_增加進出肺的空氣量 已知用鼻子呼吸的呼吸次數及進出肺部的空氣量(換氣量)比用嘴巴呼吸的多。從對鼻子噴灑局部麻醉藥劑可以讓促進呼吸的作用暫停這點,不妨想像成鼻黏膜存在著感應器,會引起神經反射,活化肺的活動。
功能4_增加流經肺中的血液量,促進血液攝取氧氣
我們都知道用嘴巴呼吸的話,血中的氧氣濃度會比用鼻子呼吸低。這與從鼻腔或鼻竇的黏膜產生大量一氧化氮有關。一氧化氮具有擴張肺部血管,讓輸送到肺部的氧氣有效率地移到血管內的作用,也運用在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所使用的吸入療法上。換句話說,我們透過用鼻子呼吸,吸入一氧化氮,從而得到與吸入療法相同的效果。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 黃川田徹 著《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日本鼻科權威醫師30年實證,戒掉用嘴呼吸,讓你增加深度睡眠、一夜好眠!》一書。
日本鼻科權威黃川田徹醫師,三十年來,治療超過14,000人的鼻塞,發現很多健康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用鼻子呼吸」的重要性。
作者透過最新醫學研究和超過三十年的看診經驗,發現睡眠品質與鼻子呼吸是否順暢息息相關。因為鼻塞而來看診的患者,高達七成都有睡眠障礙的問題;而治療鼻塞後,有八成患者的睡眠品質都獲得了顯著改善。
更多《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資訊
責任編輯/林彥甫
這邊的吃胖點並不是要年長者們真的吃成大胖子,而是他們需要大量蛋白質來長肌肉。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流失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而漸漸的形成所謂的「肌少症」!當肌肉不足時,所引發的問題很多,像是跌倒、平衡感不足、生活上許多事情無法自理等,所以,建議年長者要多吃點蛋白質、高纖的食物,才能真正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研究,發現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最好維持在22~25之間,這是在高齡族群中,死亡率最低的體重標準。在50歲之後,肌肉是快速下降的時候,在這之前都需要保持不要太胖、避免產生代謝性疾病,像是三高、糖尿病、脂肪肝等;但過了這個歲數,反而身體堆積很多老化細胞,消耗能量消耗的更快,當然肌肉掉得更多,最好吃到有點微胖再加上充分的運動訓練後,才能延長壽命。然而許多老人家很容易因為肺炎感染而住院,可能是來自太瘦的關係,導致免疫系統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病魔,讓小感冒動不動變肺炎;但當然過胖到腰圍超過男性90公分以及女性80公分,或是BMI超過27,還是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所以也建議不要無止盡的狂吃。
不過體重並不是唯一一個指標。有些年長者可能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吃得很多、體重也維持的不錯,但仔細發現,早上饅頭配稀飯,中午白飯、青菜、麵筋或醬瓜,以及晚上白飯或是麵配青菜、豆腐乳,頂多加一道菜、蛋或一小塊肉,這些都是加工食品跟碳水化合物,裡面的蛋白質往往都不夠!也有老人家覺得自己要養生,三餐都吃很多青菜,但是高纖維對於腸胃功能已經開始退化的老人家來說,其實會造成腸胃過度的蠕動、脹氣,同時也是另一種負擔。所以建議每天只需要吃到300公克、差不多等於1碗半的煮熟青菜就好,反而是蛋白質要吃到1.2~1.5公克/每公斤體重,以60公斤的老人家來說,至少要吃到72公克。以下為一份7公克的蛋白質食物換算:
半個手掌的煮熟肉/魚
一顆蛋
半片白豆包
一盒板豆腐或2片豆乾、兩塊油豆腐,嫩豆腐蛋白質含量較低,約為2盒
240cc的無糖豆漿
240cc的脫脂鮮奶
1/3碗煮熟的毛豆、黑豆、黃豆
如果要幫老人家安排餐盤,每餐至少要吃到3~4份的蛋白質,早餐可以喝一杯豆漿、吃一顆蛋,以及半盒豆腐配稀飯,午晚餐可以配一碗飯、一碗青菜與一個手掌的肉或是魚,以及2片豆包等;或是變換不同的作法。像是對於牙齒不好的人來說,可以吃蒸蛋、豆腐,或是選擇質地較軟的魚肉、雞肉來吃,也避免用煎、炸的作法,可以改為蒸、炒,讓食物比較好入口。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KHN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