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並不是一個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根據 2018 年健保的門、急診人數統計,總共有 85 萬 7979 人因為膝關節炎而就醫。從 35 歲之後,膝關節炎的比例就開始大幅增加,一直到 80 歲以上都還可能因為膝蓋的問題而就醫。年紀較輕時發生膝關節的問題,不外乎「外傷」、「使用不正確」、「遺傳」與「肥胖」等原因造成的。隨著年紀漸長,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慢慢增加。
雖然膝蓋問題非常普遍,但大部分人對於膝蓋的「保養」知識並不足夠。豐榮醫院骨科教授級醫師陳天雄說,其實很多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因為運動的姿勢不正確或者是關節過度使用所造成。
「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難免會有些輕微或不自覺的小傷害,然而每次的傷害它是有累積作用的,所以長時間濫用膝關節,久而久之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的退化。」陳天雄醫師提到,如果要保持關節的健康,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使用關節的方式。
很多人會認為,膝蓋一旦受傷退化就必須要替換成人工關節。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是不得已的手段,以為一但換成人工關節之後就可以繼續「趴趴走」,卻不知道人工關節也是會損壞的,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才能讓人工關節的壽命長長久久。
陳天雄說,其實並不是每個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膝蓋受傷的人,都需要替換人工關節。對於 60 歲以下的患者,如果膝蓋的損傷尚可修復,他還是會建議先用手術矯正受損關節的角度(截骨術),再配合正確的使用方式、姿勢、復健,讓膝蓋的軟骨慢慢自我修復,畢竟原有的關節還是比人工關節來得好。
陳天雄說,比如 O 型腿會使膝蓋內側受力比較大,長期力量偏內側的方式使用,內側的軟骨就會消耗的比較快,最後就容易造成軟骨磨損,膝蓋內側疼痛,形成內側的退化性關節炎,這也是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類型。「有些人比較嚴重的,甚至膝關節已經有 5 度、7 度左右的內翻變形。」
當然有些 O 型腿、X 型腿(膝關節外翻),是因為基因或是家族遺傳的關係造成,如果常常發生疼痛的症狀,就會建議要及早矯正,不然之後軟骨磨損嚴重,置換人工關節的機率會增加很多。陳天雄也說,減重也是一個避免讓關節受力而變形的方式。
另外,如果患者兩個膝蓋中的一個是比較差的,其實也會導致另一個健康關節的退化。因為原本是兩個關節要平均分擔身體的重量,現在變成一個關節要負擔大部分的重量,等於讓其中一個健康的關節「過度使用」,久而久之也容易產生「退化」,所以盡早治療不健康的關節,以免導致健康關節的退化。
想要保護膝蓋,除了要注意姿勢之外,還要注意膝蓋提供的「警訊」。很多人會以為膝蓋發出「卡卡」聲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代表,但陳天雄說,只有單純的卡卡聲還好,如果除了卡卡聲之外,還出現了疼痛的狀況,可能代表膝蓋半月軟骨有撕裂傷的狀況。
陳天雄說,半月軟骨是負責重量「緩衝」的軟骨片,當膝蓋彎曲、伸直的時候,它是會前後滑動的。如果膝蓋在負重狀態下,它的前後滑動不順利,就會有「卡卡」聲出現,但不至於會影響到膝蓋的正常功能。 如果膝關節在活動中出現了嚴重傷害,半月軟骨會出現裂傷,這時候患者膝關節也會出現「卡卡」的聲音,或者在正常膝蓋活動中,會有卡住伸不直且疼痛的現象。如果症狀持續存在,這代表膝蓋的半月板有問題,「輕微的裂傷用膝關節鏡去檢查和修補。如果太嚴重,就要進行半月板切除,但之後沒有半月板緩衝機制的保護,形成關節炎的機率會增加。」陳天雄說。
陳天雄認為,趁年輕時身體的修復能力還不錯,盡可能維持正確、正常使用膝蓋的方式,避免濫用,才能讓膝蓋保持比較長久的健康。動手術或是換人工關節,都是不得已的最後一步。
延伸閱讀
腰痠、腳麻原來問題出在「脊椎」! 長期忽略脊椎退化恐造成大小便失禁
膝蓋痛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骨科醫師教你揪出疼痛元凶
膝蓋痛原因不只跑者膝! 這6種常見原因都可能是兇手
參考資料/豐榮醫院衛教資訊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 文章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網站
原文:膝蓋疼痛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豐榮醫院骨科權威:正確姿勢「養」膝蓋更重要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近幾年來,隨著運動和訓練風氣的興起,有許多的運動補給品也隨著百家爭鳴,然而,這些以往被認為只有專業運動員才需使用的補給品,也漸漸融入一般運動休閒者的日常生活及訓練之中,除了能補充運動前、中、後的營養素之外,還能維持完美的健康體態及修復肌肉;從基本幫助打造精實體態、甩掉過多油脂、增強運動能量,到提升爆發力和延長訓練時間等方面。但是,琳瑯滿目的補給品我們又該如何選擇?這次,我們將介紹喜愛運動及訓練的你,最不能錯過的創新營養補給品「勻動營養對策」。
今年由媚登峯與SUPERACE攜手推出創新營養品「勻動營養對策」,特地針對想提升新陳代謝、長時間運動能量補給及夜間完整修復這三大塊的運動需求,設計出「早安效燃」、「日安肌塑」與「晚安輝復」三款營養包套裝組,將有別於市面上大多數保健品需大量購買造成浪費的狀況,規劃出以14天循環的週期組合,再搭配上運動、飲食及睡眠等關鍵因素,形成從早到晚的全方位營養支援,讓喜愛運動的你能無負擔的養成正確且健康的生活習慣。
運動與訓練最講求的是效果。因此,早安效燃營養包內含有「早安優燃促纖膠囊」和「早安輕賦活力輔助」兩款,特別針對喜愛低強度或有氧運動的你,無論是進行慢走、健走或是瑜伽等訓練項目,都能提升新陳代謝打造出健康體態,同時也適合做為一早的營養補給。
早安優燃促纖膠囊主要採用,由紅花籽油萃取的共軛亞麻油酸(CL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藤黃果萃取物及超級食物藍藻與紅酒萃取物,同時,也添加能保有好氣色的山茶花、蔓越莓及石榴萃取物濃縮組合而成。早安輕賦活力輔助則採用,獨特萃取技術Maritech®冷水萃取技術,萃取出富含礦物質碘的褐藻萃取物及烏梅蜜,能調節生理機能、維持甲狀腺機素正常分泌、抗發炎與抗氧化,讓你能在一天開始前就充滿活力。
隨著健身風氣的興起,重量訓練或耐力型運動也成為許多人的最愛,但要如何能在90~12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或訓練下,能更有效率的補充能量維持最佳體能狀態,相信也是許多運動愛好者們最關注的話題。
日安肌塑營養包內分為運動中補充能量的「日安勁朔能量飲」,以及運動後快速補充營養的「日安勻朔優凍飲」這兩款。日安勁朔能量飲主要針對長時間運動時,身體所流失的各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來進行補充,以維持人體水分的代謝及電解質的平衡,並採用低滲透壓、低糖的設計,讓身體0負擔好吸收。日安勻朔優凍飲則採用苦瓜胜肽、柑橘類果實、瓜拿納以及乳清蛋白濃縮而成,能在運動後30分鐘內快速補充肌肉合成所需的營養成分,讓你在運動訓練後再也不用煩惱該補充什麼。
有別於提升代謝的「早安效燃營養包」及維持運動能量的「日安肌塑營養包」,夜晚的修復才是維持身體機能與肌肉成長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運動及訓練的持續與表現,都需要保持良好的深度睡眠及睡前營養補充,才能在夜間讓身體進行一趟完整的修復,讓明天更有體力與活力面對工作。
晚安輝復營養包同樣分為「晚安舒活澡康膠囊」,及「晚安漫步多酚膠囊」這兩款,建議在睡前30分鐘或晚餐後服用。晚安舒活澡康膠囊採用AstaReal®愛施達力專利認證的蝦紅素(Astaxanthin),以及擁有超級維他命的數種天然藻類,所提取的抗氧化高效營養素是100%日本原廠原裝進口,符合日本GMP與美國FDA規範認證。晚安漫步多酚膠囊則採用存在紅酒中常見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也是多酚類抗氧化素的一種,更重要是,能幫助身體在熟睡期間調整生理機能;跟蝦紅素一樣都是十分具有保健價值的抗氧化劑及超級維生素,讓你能在睡眠中修復身體一整天的疲憊。
照片拍攝/運動星球
責任編輯/David
根據法國一項研究證實,年長者每天快走15分鐘可降低22%死亡風險。此外,與日常不運動的老年人相比,熱愛運動的老人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較低,有助健康長壽。但是專家表示,快走必須走到有點喘才有效,如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每週應達到150分鐘運動量。
發表這項研究的法國聖埃蒂安大學附屬醫院將受試者分為不運動、低度、中度和高度運動4組,平均追蹤10年並且探討運動量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根據結果顯示,中度和高度運動量的老人,死亡風險分別下降28%和35%,從事愈多體能活動的老年人身體愈健康,而從事低度運動量、相當於每天運動15分鐘的老人,也能降低22%死亡風險。但是,研究中提到的15分鐘運動,應達到中強度運動,就是快走或健走比較喘的程度,若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長者們拉長運動時間,一週達到150分鐘的運動量才有效果。
其實,走路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減緩慢性疾病,根據一些研究,有一些過於肥胖的人以及年紀較大的人或是有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關節炎這些疾病的人,能透過走路這項運動改善血液循環並淋巴系統將毒素排出體外,你要知道我們的關節軟骨沒有直接血液供應,但只要移動的越多關節液的循環就越多,這樣氧氣和營養物質就會被帶到有受過傷的區域來做為治療。如果你以前曾經受了傷或有一些慢性疼痛的毛病,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增加步行的強度及距離,這項運動基本上不需要花錢請私人教練或是太多的指導技巧。
根據2013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快速行走對於靜息心率、血壓、運動能力、最大耗氧量和生活質量有益。這個研究隨訪了1000多名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發現步行這項運動,對大多數成年人都有顯著的好處,除了可以預防心臟病、中風或冠心病之外,還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許多研究表明,每週五天每天大約30分鐘步行與冠心病風險降低19%相關,同時提高你的速度和強度可以給你身體狀況更多的好處。從本質上講,你走路時越努力而且做的越多,你的身體狀況就會越好,所以,為了能獲得最健康的好處,請嘗試逐漸增加你每週的總步行時間、距離、頻率、能量消耗和速度。
如果長輩不想運動,她建議親友以邀請長者陪伴自己運動為由,漸進引導長者參與。像是從個人走路到快走,延伸參與團體運動,甚至發展成相約遊山玩水,如真不願運動,可從床上抬腿等運動做起,每個動作從3次慢慢增加到5次,都可達到運動效果。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The Conversation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