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有多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自然會漸漸衰退,但其實我們可以靠努力降低衰退幅度,讓自己即便老去仍能繼續奔跑、開心運動。據一項發表於《實驗老年醫學》的新研究指出,運動可使 DNA 老化標記「端粒」的縮短過程減慢,運動員的端粒比同年齡人更長、具有更高的抗氧化能力,也意味他們的細胞比一般人更年輕。
我們可把 DNA 染色體之於端粒,比喻為鞋帶與其上方的塑膠鞋帶頭。端粒會罩住染色體的末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防止它們磨損,並控制細胞分裂週期,研究推測和細胞老化有明顯關聯。
事實證明,端粒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大幅衰減、變短,也增加細胞衰老機會,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傷口癒合緩慢、阿茲海默症風險升高…等。
前述發表於《實驗老年醫學》的新研究為統合分析研究,刊載於 2020 年12月《實驗老年醫學 the journal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研究人員分析 11 項研究報告,比較同一年齡區段共 240 名的 30 歲以上運動員以及 209 名非運動員的「端粒」長度,其中, 30 歲以上運動員平均參加 16.6 年的高階競賽。
該研究發現,運動員體內的端粒不僅比同年齡人更長,且具有較高的抗氧化能力,也代表他們體內的慢性炎症更少。此外,久坐不動並不是端粒變短的唯一可能因素。發表於《衰老 Aging》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COVID-19 重症患者的端粒明顯較短,推測是由於病毒感染抑制患者組織再生,這可能是重症患者肺部造成如此嚴重長期損害的原因。
前述新研究顯示,保持身體活躍,尤其是高水平的活躍,可以減少上述各種問題的風險;簡言之,運動會減慢端粒縮短的過程,也隨之減緩你的細胞老化。
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保持端粒強健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健康目標,因為至今沒有「端粒追蹤器」之類的技術,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能讓端粒頭好壯壯﹖研究人員、德國薩爾蘭大學醫學博士 Christian Werner 則指出,端粒的強健可與保持肌肉質量、關節健康、骨骼密度等關連,而這些都可以通過運動訓練來實現。Werner 其他研究中發現,耐力運動和間歇運動對端粒長度的影響特別有效,但最大重點是,所有身體活動其實都有助於保護端粒、減緩細胞老化。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Volume 146
責任編輯/Dama
造成我們抵抗力下降與老化的關鍵之一就是糖化作用。它會促使體內的糖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產生糾結反應,讓組織累積大量的糖化蛋白產物,而加速自由基作用,產生細胞毒素引發身體一連串發炎與器官衰退的現象,因此在延緩老化與疾病預防的計畫中,預防糖化是很重要的。
現代人三餐老是在外,不當的飲食方式,像是外食、暴食、偏食、高鹽、高油等,都是造成身體糖化的原因,因此,必須調整飲食均衡去提供足夠營養來強化身體代謝,這樣才能利調控血糖與抗氧化來達到控糖以及抗老化的功能。以下 5 種為延緩老化修復身體的關鍵,想要提升免疫力以及預防提早老化一定要做到。
預防糖化的選擇之一就是攝取低脂的蛋白質食物,像是瘦肉、魚類、蛋類、豆製品等,可以透過這類的食物,利用它們富含的優質蛋白質來修補與強化身體組織。
喝水可以減慢老化,維持肌肉骨骼的韌性和強度,讓皮膚健康有彈性。當水進入體內20秒就會到達血液,使血液黏度降低,緩解血壓和代謝疾病。然而每天應該喝足量的水,最好喝上 2000 毫升的水,喝水除了幫助身體代謝、排毒之外,也有助於降低對零食與飲料的慾望。
嘴饞時,其實可以選用生鮮水果替代各式甜品,以減少攝取任何含糖食物,像是奇異果、蘋果、芭樂、小番茄等,都是嘴饞時能飽腹口慾的好食物。
如要預防糖化作用,我們在飲食上可以減少的糖份攝取像是果汁、加糖飲料,以及精製的醣類如白麵粉、白米、麵包、糕點等相關精緻製品。多選擇含豐富纖維質的主食如全穀雜糧、糙米等,對身體也較健康。
像是香菸、油炸食物、燒烤食物、醃漬食物等,以及過度焦化成份的咖啡、茶飲等,因為過度烘烤的過程,容易使食物產生糖化的成份,然而經常攝取會增加身體糖化的風險。
資料來源/health harvard
責任編輯/妞妞
隨著年紀逐漸增高,人們最擔心身體機能退化、生病等,然而最讓人聞風喪膽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泛指所有影響心臟、血管的疾病,最常見的疾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心肌病變等。根據衛福部107年的死亡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也更容易得到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根據專家建議,除了平時要保持良好習慣,運動也是非常重要。但是,哪種運動最能保護心血管呢?
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就是大家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出現。然而像是體重過重、抽煙吃檳榔,或是過量飲酒者,再加天氣變化影響,都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主因,甚至有已經確診心血管疾病的人,以為不能讓心臟過度操勞,減少了活動的頻率,反而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活動量,導致心血管的肌肉慢慢流失。
根據衛福部建議,每週累積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以保護心血管的健康,舉凡像是快走、慢走、騎腳踏車、爬樓梯等活動皆可。此外,台北榮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也曾表示,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需要運動,但需要經過妥善的設計。特別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運動時,一定要做足暖身,伸展跟拉筋都做久一點,讓緊繃的肌肉被舒展開來。若是運動過程中有出現任何不適,就請立即停止休息,如果不適感持續 15 分鐘為改善的話,請至醫院就醫。
此外,走路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在2003年至2006年間,共納入了4840位受試者,他們佩戴加速度計長達7天,平均每天14.4小時,以測量每天步數和走路的強度。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天平均走9124步。截至2015年,在平均10.1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透過國家死亡數據庫,記錄到1165例死亡,包括406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和283例癌症死亡。結果發現,與每天走4000步相比,每天走到8000步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顯著降低51%,每天走到12000步的人群心血管死亡風險更是降低了65%。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無論是性別、年齡、人種差異,較高的步數與較低的死亡率的關聯都是一致的。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