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聯盟訂定的「世界血友病日」,在台灣,每一萬名男性就有一位是血友病病友。今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翁德甫醫師攜手院內同仁與病友,展開「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邀請大家透過騎飛輪替病友「充電」,將騎乘累積的里程數轉化為「血友充電圓夢基金」,目標累積總里程4,170公里。
今年,全球各地一起響應「順應變化Adapting to change」的世界血友病日主題,期望在全球疫情帶來的改變下,血友病友能順應變化活出自己精采的人生。
血友病是凝血因子濃度不足,可能因創傷造成出血不止甚至自發性出血。血友病可進一步分為A型血友病與B型血友病,A與B型的比例是五比一,兩者主要差異為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但臨床症狀非常相似。在治療方式上,若能落實預防性注射治療,搭配個人化醫療管理輔助工具,可有效降低血友病友出血風險。
透過電池電量的比喻,可幫助大眾了解血友病。世界血友病日全台巡迴衛教展第一站於中山附醫率先展開,現場將凝血因子濃度比喻為電池的電量,就像電池電量不足時,電子設備效能也會降低,甚至進入「省電模式」限制了功能。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高時如同高電量,血友病友可以嘗試更多動態活動,若凝血因子濃度不足且未即時補充,就需要以靜態活動為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邀請民眾透過騎乘飛輪替病友「充電」,將騎乘累積的里程數轉化為「血友充電圓夢基金」。接下來「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全台巡迴展覽將前往高雄長庚醫院及林口長庚醫院繼續累積里程,最後由台灣武田藥品全體員工接棒,目標累積總里程達4170公里,醫療院所結合企業志工以實際行動呼應4月17日世界血友病日。
台灣武田藥品將結合民眾及企業志工對血友病病友的鼓勵,轉而在疫情期間提供更實質的幫助,並捐款圓夢基金至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社團法人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及中華民國財團法人兒童癌症基金會等4個病友團體。期望透過全台巡迴展覽活動,讓更多民眾正確了解血友病,結合精神上和實質上的鼓勵並幫助病友們勇於挑戰精彩的人生!
資料來源/群萃公關
責任編輯/Dama
核心肌群一直是有在健身的人必討論的話提,多數人會直接把它與腹肌以及人魚線連想在一起,不過核心的重要性並不僅在身型外呈現而已。為什麼總是說核心很重要?因為人體所有動作的運行都離不開核心,像是日常生活中爬樓梯、運動、搬運重物、做家事等,都跟核心肌群息息相關,它是全身動作啟動的樞紐,同時也是穩定脊椎避免受傷、椎間盤突出的關鍵。
核心肌群是指髖關節以上、橫隔膜以下的腹部跟下背的肌肉群,其中還包括脊椎、骨盆附近肌群。核心肌群具有保護脊椎、穩定軀幹、推動身軀活動的功能,還有加強身體協調與平衡,避免身體姿勢不良、腰酸背痛、降低運動傷害等重要作用。如鍛鍊腹橫肌可提升腹腔內壓,避免椎間盤受壓迫造成傷害,而身體的任何動作都必須透過核心肌群開始發力。你可以想像自己身體是一棵樹,四肢則是樹枝,如果要在樹枝上掛重物,樹幹卻像果凍一樣柔軟無力,那即使樹枝本身再怎麼強壯,都會出問題。
脊椎就像身體的一條中心線,如果腹肌鬆弛沒有力,整條線就會就會因為前面鬆,由後往前傾,久而久之就變成凸肚子及翹屁股,然而背肌越無力,腰椎弧度就越加由後往前凹曲,整個上半身會越加無力,造成駝背。 像是久坐族則可能更要注意了,椎間盤在坐姿的壓力是平時站立時的1.4倍,若長期缺乏鍛鍊,造成核心肌群、鬆弛,以及虛弱等,逐漸喪失保護作用,此時壓力就會提高至1.8倍,很可能在突然起身或是搬重物的當下用錯力,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受傷,更不用說其他神經壓迫及骨刺等問題,這些情況都是非常嚴重。
核心肌群是位於腹部前後、環繞身軀的肌肉群。包括腹部直肌、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臀大肌等。這一組肌肉群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脊椎,維持身體穩定度,避免運動傷害和痠痛。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表示,棒式運動比仰臥起坐更能達到強化核心肌群的效果,因為仰臥起坐鍛鍊的肌肉範圍較窄且不平均,尤其是對髖屈肌的過度訓練,容易引起下背部的損傷和疼痛,而棒式運動則同時鍛鍊身體前方、兩側和背部的肌肉,讓整體的核心肌群達到平衡。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一般人對糖尿病印象就是只要醫生宣布你罹患糖尿病,大概就等於是宣布你被判了健康的無期徒刑,逃不了要終生服用降糖藥,甚至可能要施打胰島素的命運。不過,最近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2019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年會上,專家宣布一項研究結果:如果早期糖尿病患能夠成功減重15%,則病情有可能完全逆轉且從此跟糖尿病說再見。
根據Medscape網站的報導,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醫學和新陳代謝教授泰勒(Roy Taylor)在糖尿病協會的年會中提出報告。他的研究發現了減肥和糖尿病緩解之間的關聯性,在他的糖尿病緩解臨床試驗(DiRECT)中獲得了正面而良好的結果。 這是讓糖尿病患者非常奮的好消息,意味着如果被診斷得了第2型糖尿病,也有可能回到過去的健康狀態。教授泰勒指出,在DiRECT 研究中,研究人員讓最近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接受了為期3~5個月的熱量限制液體飲食(800卡路里/天),隨後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並持續體重控制.結果發現,有36%的患者獲得了糖尿病緩解且持續了24個月。
而所謂的糖尿病症狀緩解,是指在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維持糖化血色素低於6.5%,空腹血糖值低於126mg/dl,一般而,認為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應在6%以下,空腹血糖值則在100mg/dl以下。
而根據DiRECT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減肥超過10公斤的參與研究的患者中,有64%的人在2年後獲得緩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病患都能緩解,成功率與診斷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有關。能夠成功緩解的人平均確診糖尿病時間約為2.7年,而未能成功緩解的人平均診斷時間為3.8年,與成功緩解者相差了1.1年。泰勒教授分析,用於產生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破壞是進行性2型糖尿病的標誌,患者的β細胞功能下降了大約50%,而在成功緩解的患者中,他們體內有一些處於休眠狀態的β細胞,當體重減輕和相關的代謝壓力降低時,β細胞的功能又恢復了,可以讓胰島素再重新開始生產,使得糖尿病情獲得緩解。
不過,建議罹患前期糖尿病的患者,還是要聽從專科醫師的診斷來配合所有治療的方式,才有可能逆轉病情,以及讓胰島素恢復正常的控血糖功能。而且即使是在病情逆轉的情況下,還是必須定期進行抽血檢驗,以確定自己的血糖值維持正常,否則,糖尿病還是有可能新找你的麻煩,而且是一輩子的麻煩的。
最後泰勒教授表示,每一個被診斷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都應該被告知,如果能夠減掉15%的體重,他們的病情可能是完全可逆的!同時也希望接下來透過進一步的研究可以來確定減肥與糖尿病緩解的具體聯繫關係。
資料來源/明醫網、DIABETES、MEDICAL NEWS TODAY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