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東京奧運會不僅是各運動大國激烈競爭的場域,也是展現「運動科學」實力的重要舞臺。台灣由國家訓練中心邀集國內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專家組成運動科學小組,整合國內各主要大學運科研究團隊及國訓中心運科處資源,應用運動科學協助選手減少運動傷害以提升競技表現,往奪牌目標邁進。中華男子射箭代表隊甫為中華隊奪得銀牌,總召集人相子元教授表示: 射擊與射箭運動較不受體型限制,是台灣優勢運動項目,希望能妥善運用運動科學資源達成奪牌目標。
運動科學小組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研究講座教授相子元擔任總召集人。他提到,運動科學團隊在幕後默默幫助我國參加奧運會的教練及選手,依照各代表隊訓練與競賽需求,提供相關運動科學與醫學防護的支援;國訓中心的運動科學小組主要聚焦在奪金聲望高的選手上,給予最高等級的運科支援,以專案團隊的運作模式,協助各運動代表隊積極備戰東京奧運。國訓中心內設之運動科學處亦提供完整到位的運科即時服務,扮演好教練與選手背後的支柱,提升我國競技運動實力,達成奪牌目標。此外,科技部也籌組「精準科研計畫」,結合科學與科技的方法來幫助重點運動項目之選手,並開發更多創新之科技設備,為下一屆奧運作準備。
運科支援涵蓋相當廣,包涵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營養生化、醫學防護、運動資訊等等。相子元表示:「在執行運科工作時,必須先整合規劃後再同步實施,根據客觀量化的科學數據,找出各單項及選手的訓練需求,定期監控選手表現並彈性修正運科支援內容,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以射擊及射箭這兩項需要穩定性及高技巧性的運動項目為例,運動科學小組整合了運動心理及生物力學領域,提供代表隊選手完整的心理技能訓練,提高選手抗壓性及專注力,擬定賽前心理計劃及比賽之專注計劃,亦針對瞄準的穩定性,從生物力學角度進行射擊及射箭專項技術診斷,透過量化分析與即時回饋,提供瞄準技術力學指標作為技術調整之依據;利用瞄準分析訓練系統,更有利於控制好晃動規律,增加穩定性,延長穩定期。
相子元表示,射擊與射箭運動較不受體型限制,非常適合亞洲國家發展,也是台灣優勢運動項目,希望射擊與射箭代表隊能妥善運用運動科學資源,在奧運期間將身心調整至最佳狀態,達成奪牌目標。
另外,舉重也是台灣奧運代表隊重點金庫之一,相子元在多年前即針對舉重隊需求,開發舉重即時技術回饋系統,協助舉重隊在2016年里約奧運摘金。這兩年更進一步結合科技部「精準科研計畫」舉重運科團隊,利用影像分析技術及人工智慧開發出智慧型槓鈴軌跡追蹤系統,應用於舉重隊日常訓練,不僅可協助教練針對選手動作進行修正,亦可藉由量化參數與軌跡變化作為預防訓練傷害的重要指標;其中槓鈴移動軌跡的辨識,可透過電腦運算即時呈現軌跡與數據,也可直接在手機上即時顯示,希望舉重隊能在運動科學團隊的支援下,確實發揮訓練績效,在東京為我國延續奧運奪金戰績。
國訓中心內設的運動科學處自 2016 年起,開始擴大後勤支援團隊,進駐碩博士級的生物力學、體能訓練、運動防護、物理治療、運動心理、運動營養等專業人員,已逐漸成為支援國家代表隊運科主要人力,為了落實運科支援工作,近年來國訓中心運科處安排運科人員長期隨隊,依據教練需求進行例行性之運科檢測與評估,整理出選手身體狀況資料,提供教練在擬定與修改訓練計畫的參考依據。 近年台灣在重要國際運動賽會獲得佳績,如 2017 年台北世大運、2018 年雅加達亞運,運動科學皆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希望台灣奧運健兒在運動科學團隊支援下發揮訓練績效,全力在 2020 東京奧運上發光發熱,展現台灣競技與運動科學實力。
運動科學小組召集人相子元教授主修生物力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因熱愛運動,在美國即從事運動醫學博士後研究,自 1994 年返台後第一份工作便是國訓中心運動科學研究員,之後轉任教職。其研究曾多次榮獲行政院體委會及教育部運動科學研究獎勵,也是國內第一位以運動科學專業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學者,在運動科學應用於競技訓練及運動產業上,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專家。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Dama
如果有人告訴你走路散步也算是一種運動,你會如何回應他?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走路只是一種休閒而非運動,他們認為真正的運動訓練是必需要心肺提升以及大量的流汗,如果你也認同這項觀念的話,那可能要告訴你這個觀念有錯誤的地方。
如同,上面所說的或許大家都忘了,運動與訓練並不是光看流汗的多寡來做為評估,如果你在走路或散步的時候,能讓肌肉正常運作並獲得刺激燃燒脂肪,並能促進你的心臟加速跳動的時候,那這算是一種運動訓練嗎?以下我們將從這4個原因,告訴你為何走路與散步也算是一種運動訓練。
當我們採用快步行走的頻率,就可以將我們的心率提升到中等的強度,這時候我們的心率應該介於最大心率(MHR)的50-70%之間,這將有助於心血管的健康,然而,中等強度的簡單判別,就是在走路的時候能簡單說話但卻無法唱歌。如果,你想要透過快步行走來增加心血管的功能,建議每週至少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步行速度,你不一定要連續走完30分鐘,可以採取10分鐘快步行走3次,中間間隔1-3分鐘的緩慢行走。
心血管步行訓練:
1.以輕鬆的速度進行1-3分鐘的熱身。
2.接著在10分鐘內漸漸加快行走的速度,讓MHR達到50-70%。
3.然後,採用緩慢的降速動作放鬆行走1-3分鐘。 4.持續步驟2-3三次,以達30分鐘的中等強度訓練。
如果你想要更有效率的透過走路改善心肺能力,那你就必需要將最大心率(MHR)提升至70-80%之間的中高強度,當這種強度運動時你能斷斷續續的講話,但卻無法完整的講完一整句。這樣的訓練建議每週至少進行3-4次每次30-50分鐘,就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改善氧氣與血液之間的傳輸。然而,要用一般的步行來達成這樣的強度是有些許的困難,所以你可以透過一些有坡度的路面來達成這項目標。
心肺能力步行訓練:
1.開始時採用5分鐘的緩慢步行來熱身。
2.接著在30-50分鐘內將MHR增加到70-80%。
3.最後,漸漸降低步行速度約5分鐘放鬆。
一般來說規律的步行運動搭配上飲食熱量的控制,就可以有效的降低體重並有效的控制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個人化活動指標,是指成年人每週必須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藉由讓心跳稍微加快的中度量活動來提升身體的代謝機能,或是每週進行75分鐘的劇烈運動。雖然說每次30-45分鐘以上的快步行走,可以加速你的身體燃燒脂肪,但這一切還是取決於你飲食所攝取的熱量,因此,你必需要先了解自己的熱量赤字才能有效率的控制體重。
控制體重步行訓練:
1.以輕鬆的速度進行10分鐘的步行熱身。
2.接著在30-60分鐘內將MHR提升到60-70%的中度運動。
3.最後,慢慢降低步行速度10分鐘做為放鬆。
如果你因為體重或是關節有傷無法快步行走的人,採用固定輕鬆的步行也能幫助你訓練關節與肌肉組織,即使你沒有達到中度以上的心率指數,這樣的步行訓練同樣可以提高你身體的柔韌性與肌肉力量。另外,也可以透過較慢速的行走,大幅度的降低膝蓋、腳踝、臀部和下背部的壓力,這樣低強度的步行雖然沒有如同前面三項的顯著效果,但只要固定的規律運動,就可以減緩關節的退化並改善情緒以及精神。根據英國貝德福特大學(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 的研究,每天進行步行習慣的人與單純坐著或站著的人相比,肥胖者每20分鐘僅進行2分鐘的低強度步行就能改善血糖控制。
這樣的好處也可以延伸至長時間坐著上班的上班族,無論你的年齡或健康狀況如何,只要每天規律的步行運動幾分鐘,都可以改善你身體的狀況。因此,不要認為不流汗的步行是沒有任何運動效果的。
資料參考/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