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球的人車接力賽「HOOD to COAST」,往年都是奔馳東岸,今年不同於以往,從南投出發跑至新竹,體會西岸風情。今年正式賽事來臨之前,Hood to Coast Taiwan 接續推出運動旅遊系列活動、賽前訓練營,單車旅行集章讓你跑透透整個新竹,還能抽住宿券、下午茶券等大獎,集章時間至 5 月 31 日止。
去年大獲好評的 HOOD to COAST 旅行集章強勢回歸!這次 H2C 攜手桃竹苗 YouBike,推出風城單車輕旅行地圖,讓你整個新竹跑透透,更深度探訪 2022 全新賽道城市—新竹的風城人文風光。
活動期間 4/1-5/31,完成單車輕旅地圖各站任務、掃碼 QR Code,能獲得旅遊小章及該站點特殊獎勵。
■ YYsports 竹科概念店
關卡任務:體驗Cycling Lab單車騎行
站點特殊獎勵:氣泡醋飲乙杯 + YYsports紀念口罩乙個(限量200份)
■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或者光盒子 OR LIGHTBOX
關卡任務:參觀影博館「電影‧有樂櫃」展覽
站點特殊獎勵:光盒子書店消費全面 9 折 or「光盒子bistro」 兌換飲品(威士忌High ball /薑汁汽水/氣泡水)一杯
■ 香山濕地賞蟹步道
關卡任務:於賞蟹步道拍照上傳
站點特殊獎勵:外帶伴手禮 9 折優惠
■ 新竹市立動物園
關卡任務:於新竹市立動物園門口拍照上傳
■ 新竹青草湖
關卡任務:於青草湖風景區拍照上傳
打卡點位置:YouBike 青草湖(煙波大飯店)租借站
■ 十八尖山
關卡任務:完成健走 5000 步(開啟 APP 趣動完成)
打卡點位置:YouBike 十八尖山(新竹高商)租借站
■ 那魯灣文化聚落
關卡任務:與園內任一設施合影上傳
打卡點位置:YouBike 香山火車站租借站
■ 新竹巨城
關卡任務:與巨城門口 Big City 標誌合影上傳
「單車輕旅獎」
集滿任四個不同的旅遊小章,即可參加抽獎:Fujifilm 拍立得、新竹或者風旅住宿券、R1星空會館雙人午茶券
「風城漫遊獎」
集滿全八站旅遊小章,即可參加抽獎:Garmin Forerunner55 跑錶、NIKE DUNK湖水綠(wUS6.5)、JBL可攜式防水藍牙喇叭。
集章時間至 5/31 止,目前已有許多夥伴集章完成了!趕緊下載 YYsports APP,加入 Hood to Coast,快呼朋引伴來場春日城市漫遊吧!
活動詳情請見Hood to Coast風城漫遊 單車輕旅報名網址
資料來源/YYsports
責任編輯/Dama
范永奕,台灣自由車界無人不知的「范老師」。曾在2012 - 2020年間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Taiwan KOM Challenge)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以及敢鬥賞,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車手」封號,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2010-2020 這 11 年間,他的生活幾乎圍繞著 Taiwan KOM,從 2010 年拿下冠軍後,生命也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在新書《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中,他親筆回顧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生涯,以及針對 Taiwan KOM 東進武嶺路線的詳細備賽攻略。
運動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的生命?其實很難回答出確切的時間。約從小學一年級,父親開始帶著我晨泳,我也跟著父親跑操場、爬山。記憶較深刻的是剛升小二那年,父親帶著我參加橫渡日月潭的活動,他用一條繩子,一端綁著充氣的泳圈,一端繫在我的腰上,並全程游在我身邊,陪我完成了橫渡壯舉。游完後,我成為當年年紀最小的完成者,還與赫赫有名的長泳健將王翰合影。現在回想起年幼時期,運動與挑戰的種子已經深埋在身體裡,慢慢地發芽、茁壯。
我初次接觸單車是為了要參加鐵人三項。1999 年,大學同學約我參加當年的統一盃國際鐵人三項賽,地點在金門。然而,當年賽程因為颱風, 大會取消自行車項目改成游跑鐵人兩項,後來卻因太湖湖面波滔洶湧,許多參賽者折返棄賽,甚至被救生人員或其他選手救起。因此,大會直接勸退第二梯次下水的選手不要游泳,直接路跑。我是第一梯次先下水的選手, 完成第一圈之後猶豫了幾分鐘,硬著頭皮再下水完成第二圈,才接著路跑, 就這樣,我完成了人生的初鐵。按當時的天候與環境狀況,雖然只有兩項, 能完成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鐵人吧!
在那一年只有一或兩場鐵人三項比賽的年代,2000 年花蓮鯉魚潭統一盃是我第一場完整完賽的鐵人賽,也從這年開始積極參與鐵人賽與自行車賽,包括 2000 年自行車環台賽、第一屆環花東自行車賽。2003 年退伍後, 我開始專注於自行車訓練與競賽,此後有 14 年未再參與鐵人比賽,轉而做為一名真正的「職業自行車選手」(有職業的自行車選手)。
投入自行車競賽滿十個年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之後,在 2010 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正式盃賽冠軍,而且是國際賽「MAXXIS 太魯閣國際登山賽」冠軍,隔年又成功衛冕,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封號。下一個十年開始在國內外各大比賽展露頭角,尤其爬坡的賽事都能名列前茅,期間連續參加2012 年舉辦至今的「Taiwan KOM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賽」, 只有 2018 年賽前因發生嚴重意外未復原,而被迫放棄出賽當年的 KOM。
2016 年,在闊別 14 年之後再度參加鐵人三項,就是想完成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事:成為一位真正的鐵人,完成 113 與 226 鐵人三項。於是,我分別於 2016、17 年各完成了一場 113 鐵人三項, 2017 年完成了自己生涯第一次的 226 鐵人賽,且出乎眾人意料地拿到了國內總一的成績。2018 年,我積極準備在鐵人三項競賽追求更高的表現,上天卻給了我最大的考驗,那一場三月舉辦的賽事,如前述,在我即將完成自行車項目之時, 遭到一位因失控由對向賽道迎面而來的選手衝撞。接下來的兩年,我進出手術房八次,走過了漫長的復健,2020 年 11 月底終於再次回到鐵人三項賽場,完成了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古人云「十年有成」。我在參與自行車運動第十年時拿到了第一個正式盃賽的冠軍,意外傷害卻讓我差點無法繼續運動生涯。當時我在想:「第二個十年,迎接我的會是什麼?」傷後兩年,第二十年到了,我從外科手術病房,走到合歡山主峰的終點,完成了高難度的極限鐵人競賽。
如此樂此不疲是愛上專注的過程,攻頂的喜悅是因為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運動過程中進入一個單純流暢的狀態,深深令我著迷。偶爾會想:「如果將自行車從生命中拿掉,那麼,我會是什麼樣子?」但始終不會有答案, 因為騎車運動、訓練對我而言是興趣、是修煉,更是生活的方式與生命的一部分。
過去我常利用假期在武嶺進行訓練,這段路無論是東進還是西進都不輕鬆,因此看過武嶺的各種面貌:陽光普照、狂風暴雨與低溫,各種天氣說變就變。很多朋友都聽我提過「騎 2000 公尺以上高山沒有輕鬆的」或「武嶺不管怎麼爬都很累」,這絕對不是一種恐嚇,而是我真心的感受與給大家的提醒。每每到此進行訓練或比賽,尤其是每年十月中下旬的 Taiwan KOM,我都是做足準備,以虔敬、謹慎的心態去面對。
◆ 備齊裝備:無論最後是否用上,有備無患
.防風背心或風衣。
.排汗內衣不只排汗,對體溫的保存也有一定的效果。
.單車專用雨衣選擇合適的剪裁與防水透氣功能,較不影響下雨騎乘時的操控,而且不會外面濕(下雨)、裡面也濕(流汗)。
◆ 注意事項
.出發前先查詢氣象預報,作為裝備整備的重要依據。
.評估自身狀況,適可而止,必要時分段完成。
.騎乘時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好的天氣不要堅持騎上去。建議中午前下山,台灣高山中午過後通常會下雨或起霧、溫度驟降。
.事先安排好下山方式,如汽車接駁。
◆ 體能準備
高山空氣稀薄,再加上陡峭的爬坡,體能付出是平地的數倍。體能上若沒有相當的準備,在體力透支情況下,除了身體容易出狀況, 判斷力與注意力都會變差,導致發生意外的機率提高。訓練一定要包含 Zone 3-4 的長間歇,累計時間約 90-120 分鐘。另外就是穩定強度的踩踏練習,訓練並強化自己能輸出平穩,控制強度。以上若能在山路練習,效果會更好。
◆ 飲食與補給
常見迷思:
.飲食補給很容易被忽略,常常會有忘記吃、吃不下的情況發生。
.賽前吃了許多難以消化的食物。
.賽前不敢吃、比賽中狂吃運動果膠,或是等到餓或渴了才補充已來不及。身體的能量補充需要靠正餐,運動果膠只是維持血糖濃度,讓身體的能量供應系統不至於中斷。
.賽前和賽中才在嘗試平常沒有習慣的補給,只因車友或網路說該產品對比賽很有幫助。
通則:
.賽前一日晚餐:吃飽,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如糙米。
.賽前兩小時:吃飽,早餐 400-500 大卡,足量且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少許。
.賽中:每四十分鐘流質碳水化合物 120-150 大卡(果膠),每兩小時固體碳水化合物 200-250 大卡,時時補充水分。
.以上為建議的原則,必須依據個人情況調整。因此,平常練習時就要嘗試並提前適應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補給方式。
◆ 路線分析與攻略
太魯閣 → 天祥
22 公里;平均坡度 1.8%,總爬升 382 公尺。峽谷河谷地形,雖然整體爬升不多,平均坡度很小,但是實際路線起伏大,藏有許多急陡坡與高難度的急彎,且部分路面經常是溼滑的。
騎乘重點:維持速度,小心下坡急彎。
天祥 → 新白楊
26.6 公里;平均坡度 3%,總爬升 1244 公尺。很重要的一段長緩坡, 因距離長,坡度平均,沒有急陡的路段。通常比賽時集團會在這段路有初步的篩選,大部分的選手會在此段路掉出集團。
騎乘重點:控制好節奏。
新白楊 → 碧綠
4.4 公里;平均坡度 6%,總爬升 887 公尺。坡度分佈平均,但坡度更陡。
騎乘重點:踩踏的節奏與輸出強度繼續保持穩定。
碧綠 → 大禹嶺
14.7 公里;平均坡度 2%,總爬升 358 公尺。海拔正式突破 2000 公尺,碧綠隧道前穩定的陡坡,金馬隧道後約 4 公里的下坡,下坡後到大禹嶺是 6 公里的爬坡。
騎乘重點:隧道需要燈具。下坡後接著的急上坡很難,下坡結束再上坡雙腳會突然僵硬,但還是要保持踩踏節奏,所以建議以較輕的齒比維持節奏,並讓雙腳恢復靈活。
大禹嶺 → 克難關(大風口)
10 公里;平均坡度 7%,總爬升 702 公尺。海拔突破 3000 公尺,許多 10% 以上的長爬坡是挑戰。合歡山管理站後路段平均坡度 8.4%, 有 13% 的陡坡近 1 公里,落鷹山莊處髮夾彎是最陡的地方,坡度達27%。 騎乘重點:善用你的飛輪,維持迴轉,提醒自己上身放鬆。
克難關(大風口)→ 武嶺
大風口前有急陡坡,接著是急下坡直達松雪樓,此時注意對向來車。松雪樓到武嶺的最後路段則是著名的陡坡「魔鬼坡」。
騎乘重點:精神與體能都已經達到極限,最後的爬坡一開始要刻意放慢節奏,竭盡所能地騎到終點。
以下都必須在挑戰前透過適當的練習達成。
.控制自己的踩踏節奏,切勿因為陡坡而用力過度。將強度保持在邊騎邊說話會有點困難的程度,覺得太累就再放慢速度,調整節奏。
.應該維持的是運動強度,而非速度。
.補給要及時,利用平緩路段調整體能及補給。
.白楊過後坡度越來越陡,大禹嶺是極致。此時配速很重要,陡坡不能硬踩,讓飛輪發揮功能,維持好節奏。踩很重不代表厲害,可以騎上山頂才是強者。齒比飛輪準備大一點的,讓自己可以一直騎在適合自己的迴轉速,以保持踩踏節奏。
.不要有留救命盤的錯誤概念!如果硬踩,累積的疲勞將讓自己在後段陡坡加上空氣稀薄,完全騎不動。
• 圖文章摘自莫克文化,陳彥良等19位作者合著《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
由18位知名鐵人,包含運動企業的總舵手、專業教練、選手,以及熱愛鐵人運動的知名藝人、主持人、模特兒、網紅等,親筆寫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經歷。栩栩如生的故事讓你彷彿親歷賽道現場,為衝向終點線的他們加油吶喊!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大規模集結18位鐵人親自撰述的著作
✓ 18個感人的比賽故事、16場台灣經典鐵人三項、自行車、游泳及馬拉松賽備賽攻略
✓ 以賽事主辦單位、教練、選手、初鐵素人等各種不同觀點深入了解賽事細節
✓ 18位鐵人針對親身參與過的耐力賽事提出私房備賽攻略
✓ 18位賽道明星獨門訓練心法大公開
✓ 大數據為全台耐力運動賽事總覽分析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市民鐵人、跑者、自行車騎士與泳者︰看鐵人們的故事,反觀自己運動的初衷…比賽繼續報下去吧!18位鐵人為你護航。
✓ 耐力賽教練︰彷彿跟自己的同業促膝長談教學心得,也深入了解初鐵學員的內心想法
✓ 運動員╱選手︰邊看邊感嘆「你的痛苦我完全懂!」
✓ 運動相關從業人員︰用多種視角看一場運動比賽,更能了解選手參與比賽的感受。
✓ 喜歡任何運動的你︰只接觸過其他項目運動沒關係,他們的心聲任何運動咖都懂。剛開始接觸耐力運動的新手更好,讀完本書,絕對有入坑報名人生初鐵的衝動,成為一名真正的鐵人!
讀完它,勇敢報名下一場比賽,為你夢想的終點線狂飆!
• 更多《狂飆的18鐵人》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2017國際自由車環台賽第三站戰況瞬息萬變,原本想護送隊友拉克蘭登基的美國聯合赫斯隊丹尼,終點前500公尺突襲單飛,以2小時45分52秒勇奪個人首座亞巡賽冠軍,也搶走領先者黃衫,連三站黃衫都換人穿,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台灣前勁隊以陳建良單站排名15、總排13最佳,陳建良在終點前200公尺,因前方伊朗選手摔車而減速,成績受到影響,「我們車隊這一站的策略,本想搶登山王圓點衫和團隊成績,但日本右京搶太兇,改把重心放在藍衫和團隊成績上。」
第三站28日上午9時30分在桃園市政府前登場,桃園市長鄭文燦、警察局副局長顏德麟、體育局副局長房瑞文、體育會理事長葉政彥、體育會自由車委員會主委李福祥等貴賓蒞場,以地主身份歡迎來自全球五大洲的選手。
車手們由桃園市政府出發,繞過大園航空城後經觀音、新屋、楊梅、石門水庫至終點角板山形象公園,全程118.88公里,途中有三個登山點,包括唯一一個一級登山點,車手還得征服最終五公里的「地獄陡坡」才能抵達終點。
果不其然,一路上雖有好幾波零星攻擊,但最後5公里時又被主集團吞噬,內行人都知道,接下來才是玩真的。美國聯合赫斯隊丹尼終點前500公尺突襲單飛,以2小時45分52秒封王,總成績7小時06分42秒後來居上,穿走領先者黃衫。
丹尼說:「我是全能型,並非爬坡型好手,原本車隊策略是要送隊友拉克蘭登基,但最後5公里,拉克蘭追上美國依盧密隊艾德溫後,體力受到影響,剛好自己還有餘力,所以就在最後500公尺攻擊,拿下冠軍和黃衫有些意外。」
這也是第三度參加國際自由車環台賽的丹尼,第一次在亞洲公路車巡迴賽拿下單站冠軍以及黃衫。目前膝蓋有傷,靠貼紮保護的他說,自由車生涯中受傷是家常便飯,但絲毫不減他對自由車的熱情,「就是喜歡,沒辦法!」他說。
衝刺王排名第一的是美國依盧密隊「印第安納瓊斯」艾德溫30分,登山王之爭,日本右京隊班哲明以28分排第一,亞洲第一藍衫穿在日本愛三車隊班哲明身上。
目前台灣前勁隊總成績以「小黑」陳建良排名13最佳,前勁隊教練徐瑞德表示,明天第四站,台灣前勁隊將展開絕地大反攻,「如果沒先把位置卡下來,第五站會很辛苦,水里到日月潭那一段,可以說是決生死的關鍵,拚了!」
第四站南投縣站29日自南投縣政府前出發,終點設在日月潭向山活動中心,共166.56公里。沿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坡度雖然不算很陡,但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加上距離比前三站還要長,是場速耐力大對決。
20餘名桃園博愛車隊不老騎士,今天特地到場為騎著made in Taiwan的KHS單車,參加國際自由車環台賽的美國毅百特KHS車隊加油。其中最年長的已經74歲,和76歲的KHS單車學校校長謝正寬一樣活力十足,真的是老當益壯。
2017年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共有來自全球五大洲的21支勁旅共襄盛舉,KHS功學社贊助的美國毅百特KHS車隊,首度在亞洲自由車公路巡迴賽中亮相,亞洲巡禮第一站就來到台灣。
台灣在地品牌KHS功學社單車業務經理謝禎安表示,此次美國毅百特車隊騎的Elevate-KHS車架符合UCI認證,且有空氣力學設計,整體舒適且有剛性,讓選手可以在比賽中先保存體力,然後在最後衝刺的時候擠出力量,以期贏得勝利。
搭上Velo Angel 系列競賽舒適型坐墊,搭配 Xpedo 超輕量鈦合金踏板以節省腳力。龍頭、手把、座管和剎車器是 FSA SLK 系列,加上輕又強的K-Force的曲柄、HED授權專利的碳框Q2 - 60mm高板輪,和Maxxis 23c Relix 比賽輪胎。
KHS功學社是台灣本土自由車品牌,樂器和機車事業和日本山葉關係密切,但創立於1972年的自行車,卻是不折不扣由功學社內部,秉持「以生產機車的技術,來製造腳踏車」的概念,開創出來的。
因應環境變遷,近年來很多廠商把台灣經驗移植到大陸及越南等地,但功學社單車仍堅持根留台灣,陸續開發高技術的軟尾巴Soft Tail車種,及複合材料的運用,同時在多角化的努力之下,開發了高品質的運動型小折車,連續三年入圍精品獎。
英文名字取為KHS,其實也很本土化。「功學社的本意,是起家有『功』『學』習的『社』團,取音譯後的Kung Hsue She三個字的第一個字就成了「KHS」。
外銷後,很多老外詢問「KHS」的意思?於是當年93歲很用功學英文的已故總裁謝敬忠,就提出義新解:「K 是智慧Knowledge,H 是健康的Health,S 是堅硬強壯的Strength。」2009年則有車友推出新解,說KHS是「 Keep Health 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