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素人馬拉松選手莎拉.塞勒絲(Sarah Sellers)曾在 2018 年 4 月波士頓馬拉松奪下女子組亞軍,當時 26 歲的她是位全職的麻醉護理師,完全靠自己練跑獲得世界級榮耀。3 年後,她的愛女 Emery 誕生,而今年 5 月她接受媒體 Runner’s World 採訪,訴說孕產對自己跑步生涯的影響,產後 6 天就急著恢復練跑的她,結果越跑身體越遭。她坦言﹕聽信別人的鼓勵其實是誤導!產後恢復請傾聽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一定會回來甚至更好,只是需要時間。
Sellers 懷孕期間,儘管跑步會帶來不適,她仍因為要盡可能保持身體健康,到生產前幾天才停止練跑。產後她也是這麼想的,2021 年 1 月,在愛女 Emery 出生 6 天後她就出門跑了 11 公里。不過,這對她來說是相當不愉快的經驗,跑步時她覺得自己仍然還在懷孕帶球跑。她受訪時表示﹕「我只是想著如果一直保持輕鬆跑步,那麼會慢慢地開始感覺好些,只要持續跑步而不強迫自己,慢慢地情況會好轉。」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Sellers 在產後練跑幾個月體感都很糟糕,她說﹕「我忽略了生產帶來小腹和骨盆傷害的事實。我跑的時候疼痛,跑後仍繼續痛。」大約 3 個月後,這樣惡劣的狀況使 Sellers 停下腳步。疼痛持續存在,也沒有練到自己想要恢復的身材,於是直到 Emery 11 個月大之前,Sellers 只騎自行車,這是她可以毫無不適地做的運動。
直到今年 1 月,Sellers 終於幾乎沒有疼痛了,她跟教練表示自己處於生命中最好的跑步狀態。現年 30 歲的她,在 2 月份的梅薩半程馬拉松中,以 1 小時 11 分鐘 40 秒打破 PB,不過這場賽道都是下坡。於是她在 5 月 1 日以 1:11:51 跑完匹茲堡半程馬拉松,獲得第三名。即便賽道都是山路起伏,她的成績依舊亮眼。 下一場等著 Sellers 的賽事是 6 月 18 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舉行的「祖母馬拉松」,她的教練預測狀況好可在 2 小時 28 分完賽,而 Sellers 的個人最佳紀錄是 2020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馬拉松選拔賽 2:31:48。
如本文開頭說到,Sellers 是一名麻醉護理師,擁有醫療背景的她,在大學畢業後曾有兩次重傷,甚至曾無法跑步近三年,歷經這些過程她都能挺身前進。然而,面對懷孕生子這件影響女性體質的大事,她直言﹕「每個人都告訴我『當妳有了孩子,會很快恢復的』,但那是個誤導!這讓我覺得我應該快點恢復,讓我因為沒關注到自己的感受而延遲了恢復。」
Sellers 當時認為產後復出是意志力的問題,她看到一些婦女在生產後 6 個月內跑出 PB,她就想「如果她們能做到,那我也可以」,而在練習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只想著要做到,身體痛苦卻不願休息,這讓她適得其反。
網路上、坊間課程不難找到懷孕期間如何進行運動的指導方針,但對於像 Sellers 這種產後想盡速恢復、回到跑場上的女性來說,幾乎很難找到任何建議讓她們能在產後恢復訓練,盡快回到馬拉松菁英賽場上。
Sellers 被迫停跑時相當沮喪,她感覺自己在懷孕期間這麼努力跑步,為了維持健康而做的所有事都毫無意義。不過在停跑期間,她也開始與物理治療師合作,專心進行核心肌群和內收肌的力量訓練,她希望自己更專注於力量訓練,而不是懷孕期專注的有氧運動。
另一方面,1 歲多的女兒 Emery 白天很好動,晚上則很好睡,當Sellers在為比賽訓練時,家人們都能幫忙照顧孩子,為她分擔了不少心力。現在,每週有3次訓練後,Sellers 會進行桑拿浴,試圖為炎熱的夏季馬拉松做準備,而她的週跑量也恢復到145-177公里。
她針對與自己類似情況的產後女跑者提出建議﹕請專注在力量訓練,並給自己時間、不著急,做騎單車或是任何自己感覺舒服的事。「如果你在不舒服的時候練跑,這只是在自我消耗,並被迫多等待幾個月恢復。」Sellers 說﹕「相信妳會回來的事實!如果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達恢復目標,沒關係,你會回來的,我現在感覺比懷孕前任何時候都好。」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台灣史上首支前進南極點長征隊,即將於11月25日展開探險,團隊包含極地超馬好手陳彥博、藝人宥勝等5人,將進行為期30天的660公里越野探險。團隊於13日從台北出發後轉往智利,並於19日飛抵聯合冰川做最後準備,在團員開啟冒險前,主辦單位橘子關懷基金會公開亞洲南極長征隊這半年來的密集訓練菜單,此菜單由極地教練陳彥博親自規劃,以三大系統高強度體能訓練逐步提高隊員的體能耐力。
南極長征開始前,為培養隊員面對艱鉅環境挑戰的能力,陳彥博開出高強度的三大訓練系統,包含「平日訓練」、「移地訓練」與「高海拔訓練」。
訓練 1 平日訓練
平日訓練是強化體能的基本訓練,也是最磨人耐心的基本功,隊員每周需進行至少1次慢跑1小時或緩跑10公里;2-3次拖輪胎訓練,每次負重10-20公斤的輪胎,並從慢跑2小時換增至3小時。
陳彥博表示,長征隊每日在南極高原需拖雪橇行進14小時、超過30公里,如同每日揹著30公斤重的托盤,從台北走到桃園反覆30天。因此,兩個訓練項目是培養力量和核心肌肉穩定性,讓隊員有足夠體力應付每天的未知挑戰。
訓練 2 移地訓練
為提前適應寒冷環境,長征隊4月初時遠赴冰島移地訓練,透過滑雪100公里長征,提前熟悉冰川裂縫的營救技術,並進行滑雪技能強化等訓練。
訓練 3 高海拔訓練
南極高原平均海拔2350公尺,為及早熟悉高原高度、稀薄空氣與環境,隊員分別在10月進行了奇萊主山南峰及南華山高山訓練,11月初更連續3天分別從武陵農場單攻桃山、池有山及雪山主峰。
對於高強度三大系統訓練菜單,隊員們起初覺得不難,有冒險王稱號的夢想導師宥勝甚至覺得小兒科。但宥勝回想起訓練過程﹕輪胎和地面有強大的摩擦力,甚至在海裡、沙灘上、野地裡練習,雖然只有10-20公斤的輪胎,拖3個小時下來,就像揹著小孩從台北走到桃園一樣,還不能放生他,只能咬緊牙關撐著完成。
在心情低谷時,陳彥博都會在一旁喊:「保持微笑,保持心情愉悅」,宥勝表示當下其實很想揍人,但照著做後發現真的很有效,宥勝笑說:「當下臉部的表情就會呈現出一種很扭曲的掙扎加上很詭異的微笑,然後難關就這樣一步步跨越了。」
「前進南極點」冒險計劃即將在11月25日正式開始,長征隊19日已從智利Punta Arenas飛往聯合冰川,進行通訊測試與極地適應。南極氣候嚴峻,從Punta Arenas飛往南極具不確定性及危險性,班機起降完全靠天氣預報和機師判斷,隊員們在Punta Arenas拿到的是一張無時刻表的機票,飛不飛全看天意,需隨時等待天氣的「破口」才能起飛。事實上,原定是18日起飛,但因聯合冰川颳起每小時90km的颱風級強風,能見度不高,飛機延遲了一天,讓長征隊19日才正式出發。
在聯合冰川,隊員看不到南極可愛的企鵝,也不會體驗破冰船,有的只是更多未知的冒險與挑戰。在前進冰川前,彥博感性說到:「有別於以往的個人參賽,這次需要帶著團隊一起前往南極,遠征冒險660km越野滑雪到南極點,壓力非常大。過程還需協助物資運送籌辦、裝備系統、醫療照護、風險管理...等,都是學習。」
越接近冒險啟程時刻,團隊也繃緊神經,時時刻刻都在檢查裝備細節,身為隊長、橘子關懷基金會創辦人劉柏園向隊員信心喊話:「這會是一趟非常艱苦的旅行,我們即將邁向地球的極南,在無任何電信訊號的環境裡,只有完成660公里的挑戰,才會再與現代世界接連,我心中有種義無反顧的壯志飛揚。而我最開心的,是能和這麼棒的團隊一同出征,未來一個月裡的每一步,我們都會有許多領悟,我們要期待自己表現得夠好,帶回來與朋友們分享,更帶給社會一些激勵。」
南極長征隊由橘子關懷基金會創辦人劉柏園領軍,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知名藝人宥勝分別擔任極地教練與夢想導師,和兩位青年林語萱與吳昇儒,共同組成一跨年齡、跨領域的南極長征隊;十年前負責掌鏡「征服北極」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將負責全程隨行紀錄。多位勇於實踐夢想的代表,挑戰資源極度匱乏、環境極度惡劣的南極點,希望持續把「做大夢」的精神、「冒險」的勇氣傳達給新世代年輕人。
資料來源/橘子關懷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創辦於 2003 年,由中國田徑協會和廈門市政府聯合主辦。經過 15 年的發展,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以較高的競賽水平、廣泛的群眾參與和豐富的配套活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馬拉松賽事之一。自 2008 年起,連續 10 年獲得國際田聯路跑金標賽事殊榮,成為國內馬拉松的領軍賽事之一,為中國馬拉松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賽事期間安排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在全城打造「馬拉松文化季」的熱鬧氛圍。舉辦馬拉松博覽會、綠跑在行動、馬拉松攝影大賽、馬拉松拉拉操大賽,馬拉松市長論壇,馬拉松聖火點燃儀式,親子馬拉松等配套活動,形成了比賽與配套活動相呼應,市民廣泛參與的喜慶、熱烈氣氛,成為廣大市民盛大的節日。
廈門馬拉松賽道串起了城市的旅遊名勝,比賽路線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環島賽道」。每年的比賽盛況特別是美麗的賽道、優美的城市因而吸引很多跑者慕名而來,親身體驗這條絕佳的跑步路線。象徵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名為永不止步的99尊人物紀念群雕座落於環島路上,其中兩尊被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為群雕題字永不止步,並向廈門市回贈了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銅像,對賽事和廈門給予了高度認可;紀念國際路跑大會在廈舉行的協會名稱縮寫AIMS的大型銅雕,並將所有會員鐫刻其上,以永恆的方式紀念馬拉松運動在廈門的開展,並已成為廈門新的旅遊景點。首屆中國馬拉松博覽會落戶廈門,並與2017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同期舉辦。
廈門市政道路寬敞,地勢平坦,道路兩側綠化帶寬闊,不僅符合比賽要求,也便於觀眾觀看比賽,運動員與觀眾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大部分的賽道是在沿海邊的環島路上,從金門島隔海相望的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出發,沿途既有依山傍海、風景如畫的環島路,更有廈門二十名景中的八大景點綴其間,可盡覽廈門的天風海韻,堪稱世界上最美麗的賽道。
42公里上,大部份時間兩旁都站滿了為跑友打氣的市民,特別是在市中心的路段。學生、一家大小、公司團隊、甚至小狗也出來為大家「加油」。不少小朋友及學生除了大聲加油外,還會熱切的伸出手與跑友來個擊掌「Give me five」。
比賽項目:全程馬拉松
比賽時限:全程馬拉松:6小時15分
比賽報名日期:2017年9月至10月
比賽日期: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
參賽資格:
年齡要求:年齡限20歲以上(1997年1月2日以前出生)。
身體要求:馬拉松運動是一項大負荷、高強度、長距離的競技運動,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競技項目,對參賽者身體狀況有較高的要求。參賽者應身體健康,並具有長期參加長跑鍛煉的基礎。有以下身體狀況者不宜報名參加比賽:
1. 先天性心髒病和風濕性心髒病;
2. 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
3. 心肌炎和其它心臟病;
4. 冠狀動脈病和嚴重心律不齊;
5. 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
6. 比賽日前2週患感冒;
7. 孕婦;
8. 其它不適合運動的疾病。
注意事項:
1. 報名分為預報名和抽籤確認兩個階段:選手必須經過預報名並完成繳費,方可參加抽籤,中籤方為報名成功。中籤後報名費不予退 還,名額僅限本人參賽,不允許轉讓。未中籤選手組委會將退還報名費用。
2. 請選手須如實填寫個人信息,組委會將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若有弄虛作假行為,則取消其2017建發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參賽資格。
3. 根據《2017建發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競賽規程》,境外報名選手無須參加抽籤,可直接獲得參賽資格。為防止弄虛作假,組委會將首先對境外報名選手信息進行核實,一經發現,將取消其報名資格,並保留禁止其參加今後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的權利,望選手們配合遵守。4 4. 選手在比賽中如有不文明行為(如隨地便溺,亂丟垃圾等),組委會有權取消其參賽成績,並報請中國田協追加處罰。
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起點)→會展路→會展南路→環島南路→雲頂南路(向北)→雲頂南路(向南)→環島南路→演武大橋→鷺江道→折返點(廈門世僑中心)→鷺江道→演武大橋→環島南路→環島東路(向東)→環島東路(向西)→會展北路→會展酒店前→會展南路→會展路→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終點)
身體狀況:馬拉松比賽需要有好的身體狀況,在比賽前嘗試跑跑25圈、50圈,一周練習2-3次。當然這些鍛煉在比賽前兩到三個月需要做好準備。
裝備:一雙好的鞋是對腳底的按摩,當然在馬拉松的道路上也有許多赤腳勇者,不過建議初次跑的人還是先穿跑鞋跑比較好。保護腳踝與肌肉不受傷。
食物篇:馬拉松比賽前食物的準備,因此在比賽的時候可以在口袋裡放一些巧克力,壓縮餅乾等,重量輕熱量高的食物。大會志工手中的食物也是為選手準備的,不過對於初次跑的人來說自己多準備一些來的較安全。
心理素質:馬拉松比賽需要有好的心理素質,這是對於想跑完賽事的人而言。當你上了賽道,你就需要想好在您跑到一半的時候有人超過您;你需要想好在您跑到半路時沒有體力;你需要想好您在半路跑到腳抽筋的結果。其次,雖然路上都有志工的幫助,但當你跑到他們身邊時,可能他們也已經身心疲憊了。最後,當你跑到一半的時候有可能身體受傷等情況,因此心理的素質相對於身體素質來說更為的重要。
個人準備:馬拉松前四個小時的準備,一般來說,馬拉松比賽都是早上開始,而這四小時的準備是指像吃早飯,到賽場等。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排清體內垃圾的準備,因為在賽道上如果你找不到廁所是很尷尬的事情。
廈門馬拉松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