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IRONMAN世錦賽舉辦前的週四,在夏威夷的可納會上演一場別開生面的內褲路跑UNDERPANTS RUN。這是由Chris Danahy、Tim Morris與Paul Huddle三人在1988年創始的,起因是要抗議當時夏威夷公開場合裡大家穿著的緊身三角Speedo泳褲,他們認為在商店或餐廳裡穿成這樣實在有礙觀瞻,因此發起一場抗議,後來演變成IRONMAN世錦賽前最有趣的公益活動之一。
18年過去,這項活動也募到超過24萬美金來捐助給當地的公益機構。當然,各色各樣、歡樂洋溢的內褲裝扮與跑服,也成為鏡頭的焦點。
不過由於參加者大多是菁英級的IRONMAN選手,所以他們的身材都好精實好可怕啊。
您看看這些長年鐵人耐力賽所鍛造出來的身材:
由於夏威夷有許多日裔美國人,所以日本人在此也是很顯眼的族群。
全身僅著內衣內褲的選手們塞滿可納小小的街道。
專業運動品牌 ASICS 正式發佈競速跑鞋全面進化版 METASPEED+,將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提升至最高境界,為不同跑步風格跑者提供更進階的差異化功能輔助,推出 METASPEED SKY+ 和 METASPEED EDGE+。METASPEED+ 系列鞋款於 6 月 14 日全球統一上市。
ASICS 自 2021 年推出革命性創新鞋款 METASPEED,為許多菁英選手創下個人最佳紀錄,成為破紀錄戰靴,包含東京奧運鐵人三項男女子組冠軍,以及 Sara Hall、川內優輝等超過 200 位菁英跑者創下個人最佳成績,台灣亞瑟士旗下包含温連忠、江彥綸、江英瑋、曾廷瑋、蘇鳳婷等選手也在 2021 台北馬拉松全馬及半馬創下個人最佳成績,張團畯則在 2022 IRONMAN 70.3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賽台東站以打破場地紀錄的成績奪冠。
承襲 METASPEED 突破性的表現,經過 ASICS ISS 運動工學研究所持續測試與優化,運用大量的菁英數據進行開發,將產品性能提升到全新水平,針對步幅型跑者和步頻型跑者推出 METASPEED SKY+ 與 METASPEED EDGE+,皆使用 ASICS 最輕量回彈的 FLYTEFOAM BLAST TURBO (簡稱 FF BLAST TURBO) 中底,相較 METASPEED 增加更多中底體積,以促進腳趾離地時的自然回饋,同時針對不同跑步風格的跑者,置入輕量化碳纖維板以加強穩定性,引導步伐自然前進,調查結果相較 ASICS 傳統競速跑鞋可提高 2% 跑步經濟性。相較第一代採用全新超輕量 MOTION WRAP 網眼鞋面,體現高度透氣性和包覆性,單層鞋帶的皺褶設計強化固定效果。
METASPEED+ 系列鞋款於 6 月 14 日全球統一上市,台灣販售店點為亞瑟士官網、台北旗艦店(6/24開始販售)、西門店、京站、信義 A11、大江購物中心(7/1開始販售)、新竹巨城、台中大遠百、台南新光三越、漢神巨蛋和高雄夢時代。
為步幅型跑者打造的 METASPEED SKY+,相較 METASPEED SKY 將鞋頭翹度提高,增加 4% FF BLAST TURBO 含量,並將碳纖維板置於中底較高位置,形成更大的表面壓力,獲得更高的回彈效果,讓跑者得以節省能量加大步幅,提高推蹬效率。
針對步頻型跑者設計的 METASPEED EDGE+ 則增加 16% FF BLAST TURBO 含量,鞋款厚度明顯增加,不同的是碳纖維板設置較低,且彎曲度較高,為了幫助滾動推進轉換而設計,讓跑者維持跑步節奏同時促進加速效果。
METASPEED+ 問世前已讓眾多菁英跑者測試並得到實證,其中英國長跑選手 Eilish McColgan 穿著 METASPEED+ 原型鞋已於今年 2 月 Ras Al Khaimah 半馬馬拉松賽事跑出 1:06:26 成績,將個人 PB 推進 21 秒。
ASICS 更於 4 月 24 日在西班牙馬拉加舉辦由國際田徑協會總會認證的 META: Time: Trials 活動,共有 5K、10K 和 21K 不同距離賽事,邀請超過 70 位全球菁英跑者出席,穿著 METASPEED SKY+ 和 METASPEED EDGE+,以突破個人 PB 為目標,最終有 27 位選手跑出個人史上最佳記錄,包括 4 個新國家記錄,更讓人期待未來更多的記錄誕生。
詳情請見ASICS官網。
資料來源/ASICS
責任編輯/Dama
5公里不僅是跑步新手容易達成的目標,更是正式比賽與測驗等競速距離。因為5K非常需要速度,如果想讓成績更好、破PB,你必須加強速度訓練。本篇提出5種實用的速度訓練菜單,可先為自己評估訓練強度要多快?再把以下納入常規訓練中,助你達到理想的5K成績。
開始訓練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在運動生理學中,對運動強度的分類各有差異,本篇以最簡單的自體感受分為3個區間。
黃色-有氧區間︰最輕鬆的強度,在這強度下可以持續長時間跑步,途中還能輕鬆與人交談且不會停下來喘氣,身體沒有很大的壓力,例如輕鬆跑、恢復跑或長跑。
橙色-乳酸閾值︰中等強度,約在乳酸閾值附近,在此強度區間你不用全力以赴,但略高於舒適區,訓練時只能說出幾個字,例如節奏跑(乳酸閾值跑)、長間歇。這些方式是為了提高乳酸閾值上限,幫助我們能在更輕鬆的狀態下跑得更快。
紅色-無氧區間︰在非常具挑戰性的強度下跑步,這遠遠超出你的舒適範圍,訓練途中幾乎連幾個字都說不出來,例如間歇跑、山坡反覆跑,以及任何高強度訓練。在這區間訓練後數小時,可促進新陳代謝、提高體適能與速度
總熱身時間︰約15分鐘
5K除了要扎實的速度訓練,別忘了熱身是很多比賽輸贏的關鍵。比賽時間越短,賽前熱身就越複雜,要讓5K成績破PB,從一開始到最後都需要高強度的跑步,因此在賽前如果做越多熱身,開跑後身體就越容易啟動。以下熱身需要約10分鐘,請在比賽當天或速度訓練之前進行。
.快走3分鐘以喚醒肌肉,加一些動態伸展。
.輕鬆跑5分鐘。
.以中等強度(稍微吃力但不要全開)的速度跑3分鐘。
.6次15秒加速跑,速度接近衝刺;接著走路休息。
.4次15秒跳躍訓練,專注於以腳趾推蹬,讓身體向前向上打直。
.做任何你覺得適合的動態熱身和伸展。
1. 1分鐘間歇跑 x 8趟
總訓練時間︰37分鐘
.熱身︰走路或動態伸展3分鐘。
.輕鬆跑10分鐘。
.跑1分鐘,強度在紅色區間,吃力卻能控制的速度下。
.接著1分鐘動態休息(走路)調節呼吸。
.重複跑1分鐘、休1分鐘間歇總共8趟。
.輕鬆跑5分鐘。
.走路3分鐘直到身體完全冷卻。
2. 2分鐘間歇跑x 6趟
總訓練時間︰45分鐘
.熱身︰走路或動態伸展3分鐘。
.輕鬆跑10分鐘。
.跑2分鐘,強度在紅色區間,吃力卻能控制的速度下。
.接著1分鐘走路、1分鐘輕鬆跑,調節呼吸。
.重複跑2分鐘、休2分鐘間歇總共6趟。
.輕鬆跑5分鐘。
.走路3分鐘直到身體完全冷卻。
3. 1-2-3間歇
總訓練時間︰57分鐘
.熱身︰走路或動態伸展3分鐘。
.輕鬆跑10分鐘。
.跑1分鐘,強度在紅色區間,吃力卻能控制的速度下;接著1分鐘走路或輕鬆跑休息。
.跑2分鐘,強度在紅色區間;接著1分鐘走路、1分鐘輕鬆跑。
.跑3分鐘,強度在紅色區間;接著1分鐘走路、2分鐘輕鬆跑。
.重複跑1-2-3間歇總共3趟。
.輕鬆跑5分鐘。
.走路3分鐘直到身體完全冷卻。
.始於1分鐘間歇跑,每週1次,持續3週。
.增為2分鐘間歇跑,每週1次,持續3週。
.5K比賽前幾週,1-2-3訓練,每週1次,最好在平坦可預測的地形中執行。
4. 節奏跑 x 3
總訓練距離︰6-8公里
上述間歇訓練可以提高速度,以下訓練則是提高你跑更快時的耐力以及效率。關鍵在於強度要到達可提高乳酸閾值,並將身體轉變為使用更多肝糖來獲取能量(而非脂肪)。 此訓練每週進行1次,並與間歇訓練至少間隔兩天,如果還不熟悉速度訓練,可先一週練間歇、一週練節奏跑相互交替。另外,每次訓練請記下自己的配速,隨著越來越進步,你的配速也將慢慢提升。
.熱身︰走路或動態伸展3分鐘。
.輕鬆跑10分鐘。
.跑1約1.6公里,強度超過橙色達紅色區間
.接著2分鐘走路休息。
.重複跑1.6公里、休2分鐘,總共3趟。
.輕鬆跑5分鐘。
.走路3分鐘直到身體完全冷卻。
5. 漸進式耐力訓練
總訓練距離︰8-10公里
提高5K速度的另一個關鍵就是建立耐力,以應付長距離跑步的能力。除了每週一次輕鬆跑8-10公里(強度在黃色區間),對於經驗豐富的跑者,每兩到三週可做一次漸進式耐力訓練,以模擬比賽過程。這項訓練結合了黃色、橙色和紅色三個強度區間,並可練習在各種強度中跑步,有助於掌握比賽當天的配速。
.熱身︰走路或動態伸展3分鐘。
.在黃色區間輕鬆跑約3.2公里。
.在橙色區間跑約1.6公里(跑在橙色區間下限,剛跨過舒適範圍即可)。
.在紅色區間跑約1.6公里,以吃力卻能控制的速度。
.在橙色區間跑約1.6公里(跑在橙色區間上限,此時已無法說話成句)。
.走路2分鐘休息。
.輕鬆跑5分鐘。
.走路3分鐘直到身體完全冷卻。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