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速跑,是建立有氧強度的一個很好的方式,這也是從5K進階到馬拉松的基礎訓練。此種訓練的配速會介於較慢配速與高配速之間,增加的配速明顯超過恢復跑的速度,是訓練之中另一個相當大的速度範圍,如果學會均速跑,對配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幫忙。
在穩定的狀態下進行均速跑,可以提高你的最大攝氧量,即便以最快的速度奔跑,身體仍然能夠保持有氧狀態(這意味著你的肌肉有足夠的氧氣來產生它們所需要的所有能量)。發展最大攝氧量的重要原因是因為當運動強度接近或高於85%,身體採取以無氧閥值,身體會刺激另一個能量系統來協助完成這項工作。所以當你的最大攝氧量越高時,你跑步的速度就能越快。
在進行均速跑時,應該漸漸提高自己的速度,而不是一直維持舒服的狀態。開始時,先以快走熱身,之後繞跑道跑三圈。這三圈盡量用相同的速度去跑,誤差最好在正負5秒內。
這項練習會幫助你去提高耐力以及教你如何維持平穩持續的狀態。這是你在正式成為跑者之前應該學會的。無論什麼程度的跑者,我們在初階階段都會想在一開始跑的越快越好,直到精疲力盡為止。但若事先知道自己還有3圈要跑時,難免會先在的一圈稍微減速,但如果你能練習到保持一個可以跑完3圈的節奏,不只你的最大攝氧量,自己本身的信心也會隨之遞增。
參考資料
或許很多人有過類似的經驗;當要準備進行下一個目標時,認真了,努力了,卻發現自己怎麼跑也跑不快…當然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對於自我目標,每個人想要更上一層樓,於是你這樣安慰著自己,要自己不要生氣。但實際上在你的潛意識之中,這些感觸已成為了內心的困擾,想要延續自己對於跑步的樂趣,就得要找出一個好的方法以真正克服。
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是一位真正的跑者嗎?跑者的定義又是什麼呢?然而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有些人認為只要持續積極地跑步,就是一位跑者。當然也有人覺得,要學會不斷突破自己,為自己訂定長遠的跑步目標,如:10K、半馬、全馬甚至超馬,才能稱作為跑者。但對於不是專業運動員的我們來說,跑得快慢真的是一位跑者所重視的首要條件嗎?
關於速度這件事,其實是一種相對論,但它並不應該影響到你對於跑步本身的熱誠。無論你是一位菁英選手或是普通跑者,我們要追尋更深層的是如何延續對跑步的熱情,速度不算什麼,不過就是一個數字罷了!
還記得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會有一些同齡的孩子嘲笑你的大腳丫或是牙套,但你的媽媽會告訴你,不要太在意這些小細節,因為當離開那些環境後,根本不會有人記得這些。事實證明了媽媽是對的。
所以,當有人跟你說,你1公里不可能跑進5分速,或是半馬跑不進兩小時的時候,請不要太在意,因為當你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其實根本不會有人去特別注意你的速度,或是批評你的快慢。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沒有什麼能比得上苦練之後,完成一場比賽的感覺更加滿足,就算你不喜歡參加比賽,只喜歡個人練習。但每次看著自己一點點的進步與突破,在當下那些興高采烈的時刻,其實就是努力帶來的價值。有些喜悅只有自己知道就好,這個比一直在意他人看法要來的實際多了。
除非你是一個跑步天才,否則每個人的開始都是一樣,會喘吁吁的跑過一公里、兩公里,再慢慢地進步。不只是跑步,生活上任何事件都一樣,即使是工作,也總得有一個適應期。重要的是我們在跑步的過程中,不要忘記為何而開始?跑步所能帶給你的快樂又是什麼?如果真心喜歡,即使途中所遇到的挑戰、失敗與疼痛,都將成為往後的養分,而這個努力過程,都將成為難忘的回憶。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有時當你都準備好了,卻因為一些外在因素,如:鞋子不合、天氣不好、腸胃不適或是肌肉痠痛而影響到跑步的心情。當這些因素發生時,請不要失望以及責怪自己,因為這不只是會發生在你的身上,而是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所以我們得學習隨時準換心情,往正面的方向去思考,或許會舒服許多。
任何的比賽中,永遠都只有一個第一名或是紀錄保持者。而這也表示其他人永遠比第一名慢,如果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又有誰願意來當這最後一名呢?難道最後一個跑過終點線的人就不是一位真正的跑者或是運動員嗎?
所以速度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今天跑10K花60分鐘,但持續練習之下的一個月後,我進步到59分鐘。其實只要是進步,就離成功不遠,最重要的是;是否願意持續嘗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