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台北周五綠色運輸日──12月周五騎單車請你喝咖啡
1
台北周五綠色運輸日──12月周五騎單車請你喝咖啡
2
專家:騎單車雖然好,但小心造成身體5種傷害!
3
攀岩 (Rock Climbing):老少咸宜的極限運動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北周五綠色運輸日──12月周五騎單車請你喝咖啡

2016-12-02
話題 戶外運動 新聞 單車 趨勢 生活

你今天騎車通勤了嗎?臺北市自行車道路網四通八達,YouBike站點遍布全市,使用自行車在城市中移動已經成為你我的最佳選擇,為了鼓勵大家使用自行車上下班,臺北市政府透過舉辦「單車通勤日請你喝咖啡」的活動,鼓勵單車通勤。大家只要在12月的每周五早上7:30-9:30騎乘自行車,即可於松江路、復興南北路等自行車道周邊、各大路口的YouBike站點附近,發現「單車通勤日請你喝咖啡」的活動攤位,享用免費咖啡、小點心,讓你快樂的星期五再添一點精彩!

為朝永續城市邁進,改善生活環境、空氣品質,臺北市政府訂定每周五為綠色運輸日,鼓勵市民朋友於星期五使用捷運、公車、自行車等綠色運具上下班,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並養成市民每周至少使用1次綠色運輸的習慣。另隨著幹道自行車路網初步完成,公共自行車租借站點逐步遍及臺北市,為鼓勵市民多加使用自行車,臺北市政府交通局特別舉辦單車通勤日請你喝咖啡活動,於今(105)年12月份,每周五上午7時30分至9時30分擺設攤位由原六個增加為12個,供騎單車市民領取咖啡點心,擴增活動範圍觸及讓更多市民朋友參與,共同響應周五綠色運輸日。

2016年12月,臺北市政府訂每週五為綠色運輸日,鼓勵民眾騎車通勤送咖啡。 臺北市政府提供

單車通勤日請你喝咖啡12月活動時間為每周五上午7時30分至9時30分,市民朋友只需要於活動時間騎乘自行車至指定地點,即可享用免費咖啡、小點心;活動地點包括松江民生(西北角)、松江南京(東北角)、新生和平(東北角)、南京復興(西南角)、信義復興(西南角)及市府松壽(東南角)等6處固定攤位;另6處攤位則每周調整擺放位置並公告,以讓更多市民朋友有機會參與活動,同時增加活動趣味及驚喜。

交通局指出,臺北市自行車路網四通八達,YouBike站點遍及全市,每周五選擇用單車通勤,不僅響應周五綠色運輸日,還能運動健身,歡迎大家告訴大家,揪朋友一起在冷冷的天享受暖暖的咖啡,為快樂的星期五再添一點精彩,騎車通勤,不僅環保、減碳,更是運動、健身的好機會喔!

另外,臺北市政府提醒您,自行車禁行騎樓;自行車超越行人前請說借過,再從左側緩慢通過並說謝謝。

2016年12月,臺北市政府訂每週五為綠色運輸日,鼓勵民眾騎車通勤送咖啡。 臺北市政府提供

「12月單車通勤日請你喝咖啡」活動詳情
date 12月2日、12月9日、12月16日、12月23日、12月30日,上午07:30~09:30(12月份的每週五上午)

place
12月2日攤位位置(編號/攤位路口/地點說明):
1. 松江民生─路口西北角、捷運行天宮站1號出口
2. 松江南京─路口東北角、Youbike站旁
3. 市府松壽─路口東南角、世貿三館旁
4. 新生和平─路口東北角、大安森林公園
5. 南京復興─路口西南角
6. 信義復興─路口西南角、捷運大安站3號出口
*7. 忠孝復興─路口西南角、復興南路側
*8. 南京林森─路口東北角、Youbike站旁
*9. 南京三民─路口西北角、捷運南京三民站1號出口
*10.仁愛延吉─路口東南角、Youbike站旁
*11.信義敦化─路口東北角、Youbike站旁
*12.新生信義─路口西南角
*編號7~12的攤位每周位置都會調整並公告,讓大家在城市中騎自行車的時候更有驚喜的感覺喔!大家也可以自備環保杯,更環保喔!

攤位特色
☆ 特定攤位提供的手沖咖啡,由專業咖啡師依照當日氣溫及咖啡口味,現場沖煮高水準的手沖咖啡
☆ 於任一攤位打卡拍照上傳Facebook即可獲得限量神秘禮物!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
台灣城市單車聯盟 TUBA

活動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96867337438891/​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騎單車雖然好,但小心造成身體5種傷害!

2019-05-06
觀念單車戶外運動知識庫

騎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運動,但根據丹麥學者的研究顯示,每周一次、花90分鐘騎單車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雖然降低了24%。但是,會因為在騎行時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運動傷害,尤其是那種騎乘公路長距離的人,都必須特別小心以下5種自行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專家:騎單車雖然好,但小心造成身體5種傷害! ©bicycling.com

頸椎傷害

騎自行車者容易會讓身體過度傾斜,因為會由一般車身結構設計的問題,為了觀察前方,必然要抬頭仰頸,而這是一種強迫性姿勢,期時間下來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緊張!當頸椎關節和肌肉長期充滿緊張感時,容易疲勞、損傷,並且造成頸椎或頸部肌肉不適或是發炎。

腰部傷害

騎單車時,人體的腰部負擔是最重的!如果騎車時把單車的坐椅調得過高,此時容易造成騎車時臀部過度左右扭擺,長時間下來,會引起腰肌疲勞損傷,如果習慣了這種姿勢並養成俯身習慣,甚至很可能會形成駝背進而影響體態。

尾椎與臀部傷害

正常人坐位時,受力的支點是兩側臀部堅強粗大的坐骨結節,尾骨基本懸空且不承重。而在正常情況下騎車,臀部以坐骨結節著力,但當路面不平受到顛簸落下時,臀部難免向前滑動,會使坐骨結節落空在兩側,而一旦坐骨結節長時間承受不合理的摩擦、擠壓、負重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創傷性滑囊炎的發生,而這種滑囊炎大多發生在一側坐骨上,這可能與騎車時姿勢的不平衡有關。此外,當騎自行車碰到路況不好時,也容易因為顛簸的關係,讓尾骨成為全身承重的支點,以及受到頗大的重力,在反覆與堅硬的坐墊相撞後,有可發生折斷或與骶骨分離的狀況。

然而有些車手為了挑戰自我極限,時常嘗試超過體能的長距離騎乘,很可能會因此而造成肛門括約肌拉傷甚至發炎,而肛門括約肌主導排便功能,所以括約肌發炎非常麻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要每天坐浴泡熱水,且坐姿勢不能再壓迫到傷口,至少得3~6個月才能痊癒。

手部傷害

因為騎自行車可能造成的手部傷害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尺骨神經病變(Ulnar neuropathy),主因是在騎行中上肢長時間受壓且運動量極小,導致上肢的血循環減少,再加上抓握下把手時,尺骨神經的過度延伸所導致手部出現痲痹、無力或小指發生疼痛等狀況。第二種則是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主要原因為抓握把時,壓力直接傳達到主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所致,造成手麻、手指疼痛、無力的情況。

膝蓋傷害

騎單車原本是對膝蓋非常理想的運動方式,在騎行時,膝蓋伸展幅度是在其正常活動範圍內,基本上不會承受任何壓迫,也不會受到外力的衝擊。不過也有研究顯示,當騎車者騎姿不當時,膝蓋可能會受傷,特別是膝蓋外側容易罹患髂脛束症候群,這種原因導致的傷害占所有因騎車造成運動傷害的15%左右。

如何防止騎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而要防止這5種騎自行車時的運動傷害,此時就要注意騎車的姿勢與使用的單車規格。

第一:騎行時要採取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的姿勢,而雙臂要自然彎屈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

第二:在騎行時,雙手必須輕而有力地握住把手,同時臀部也要坐穩車座位。

第三:為了保證正確的騎行姿勢,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車輛、車座、握把都是必須要盡量符合舒適。

第四:如果是長時間騎行的話,應該每個小時要下車伸展身體,一旦遇到路面顛簸不平時,最好是下車推車步行,然而長途騎行得人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要逞強造成運動傷害。

如何防止騎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bicycling.com

資料來源/HERO HEATHLY&HOPE、BICYCLING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攀岩 (Rock Climbing):老少咸宜的極限運動

2016-05-17
極限運動攀岩戶外運動知識庫

攀岩聽起來像是一個很難的運動,當你站在一個看不見頂端的山腳下,別說是爬上去了,光看就覺得很可怕。然而攀岩確實是一項有風險的運動,在從事這項運動之前,首先必須得正視它的風險、學習必要的技巧、使用正確的裝備、克服心理障礙,這樣,其實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從中獲取成就感。

攀岩 圖片來源:outdoorhub.com

攀岩的起源與發

攀岩是從登山衍生出的一項運動,在約1970年前攀岩一直附屬登山系統之下,目的只是為了克服登山過程中的困難。直到1970年後,在法國,攀岩真正變成一項獨立運動。

屬於極限運動的攀岩,光想像常讓人望之卻步,但隨著越來越多攀岩館的設立,各種高度、形式,挑戰度高的、或是親民型的,抑或甚至專屬幼兒的,都讓想嘗試攀岩運動的人,有了更多容易入門的選擇機會,加上課程的多樣化設計,不論是想單純體驗或是想長期學習的,都能滿足需求。

圖片來源:wikimedia.org

攀岩的種類

常見的攀登模式有以下三種:

1.傳統攀登:由下往上攀,並一路架設出支點以確保自己的安全,因為這種攀登方式必須沿途放置確保點,所以傳統攀登路線大多都選擇裂隙地形,攀登的路線是沿著裂隙來前進。
傳統攀登分為自由攀登與人工攀登兩種;自由攀登又稱為徒手攀登,攀爬時只憑藉手腳四肢並不依靠其他裝備,而繩子只是作為確保安全之用;而人工攀登只求登頂,不限定任何的使用方法或裝備。在美國傳統攀登的難度級數是採用YDS系統,YDS系統只評鑑路線中最難的一段來做為整條路線的難度。

2.運動攀登:與傳統攀登不同之處是,攀爬路線已預先設置保護點,用bolt當固定點,危險性低,通常只有一個繩距,很少需要自己放確保點,追求難度為主要目的。攀岩運動發展至今,因技術及器械的進步與推廣攀岩運動的目的,運動攀登因安全、入門容易等因素,目前已成為攀岩界的主流攀登方式。

3.抱石:是攀岩種類中,最容易上手的其一類型。抱石的高度通常不高,所以也不用使用繩索固定,所以必須要在地上舖上抱石墊防止墜落時的衝擊。如果有三五好友一起玩,會是一個非常好玩的項目。

攀岩的配備

1. 吊帶:安全吊帶的設計以分散衝擊力、人體舒適、安全為要點,可分為攀登用與多功能用兩種。
2. 攀岩鞋:攀岩鞋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合腳,是為了讓腳能用腳尖在很小的點上施力,剛開始攀岩的人會不太習慣,會有點痛。設計良好的岩鞋不但能幫助攀岩,也能保護腳。
3. 岩盔:岩盔可保護頭部,防止小落石等東西及墜落時的意外撞擊。所有的岩盔都必須符合U.I.A.A的規範以及取得C.E.認證。
4. 粉袋:裡面裝碳酸鎂粉,可以吸取手上的汗水,避免因為手汗而影響手對岩壁的觸感。
5. 快扣組:由兩只鉤環與一條繩環組,用來連接攀登繩與岩面上的確保點,確保點可為岩楔或bolt。將快扣掛入確保點後,將繩子掛入快扣中,可保護確保者在意外墜落。
6. 確保器:安全確保使確保者用之來連接攀登繩,以增加摩擦力達到制動目的的方式來確保攀登者安全。
7. 鉤環:連接安全吊帶與固定點或上攀、下降確保主繩,以不鏽鋼或鋁合金為材質,方便單手操作,不同鉤環有不同的承重,一般約為2000公斤左右。
8. 主繩:攀登主繩主要作用是當攀登者不管任何因素墜落時,保護攀登者用。攀登用繩都必須經過U.I.A.A或C.E.檢驗合格,依使用方法與粗細可分為單繩、雙繩、雙子繩(對繩),或是分為靜態繩與動態繩。先鋒攀登必需使用動態繩。
9. 抱石墊:為了減少戶外抱石的運動傷害所設計的墊子。

圖片來源:zztzr.com

攀岩的好處

1. 增加身體柔軟度與協調感:這是攀岩的關鍵能力,其重要性更勝於體力;國外已有醫療領域,將攀岩用來矯治孩童肌肉發展及手、眼、身體之協調訓練上。
2. 增強體力:攀岩運動要的是手腳均衡的力與美,並且足以負荷自己的體重、對抗地心引力,這件事,女孩可是一點兒也不輸男孩的。
3. 集中力:腳下全神灌注地踏著岩塊,留意身體在岩塊上位移的每個細節,可以培養一個人對於事物的專注程度。
4. 進取心:當自己靠著攀登繩承受體重、「掛」在高高的岩壁或岩塔上時,是放棄、還是繼續堅持?已經不只是勇氣可形容,還有意志力、榮譽感,及自我超越的決心。
5. 自信心:面對比自己身高還高至少3、4倍的岩場,仍毅然決定向上攀登、不怕面對攀岩過程中的困難,心性自然要比常人自重與自信。
6. 平衡感:被稱為在岩壁上行走的「蜘蛛人」,行走的基本姿勢是「三點不動一點動」,靠的就是平衡感!

圖片來源:outdoorhub.com

如何開始攀岩

當你開始決定接觸攀岩後,通常可以到攀岩館參加短期從1-3堂不等的學習體驗課程,以3堂、每堂3小時的基礎課程為例,就以安全確保的學習當作教學重點,反而不在於強調攀爬技巧的教授,因為唯有扎實的安全觀念,才能確保往後的攀爬都能將風險降至最低,課程最後一堂,也會進行安檢卡考核測驗,學員通過檢定,就能取得安檢卡,未來就能在教練在場的攀岩場館中,自行租用器材,協助朋友進行攀爬時的地面確保者角色。

圖片來源:redbull.com

台灣攀岩團體組織
1. 中華民國攀登協會
2. 中華民國攀岩協會
3. 內湖運動中心攀岩館
4. Wusa攀岩館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