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近三萬名跑者  與渣打香港馬拉松同步起跑 
1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近三萬名跑者  與渣打香港馬拉松同步起跑 
2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11/19中正紀念堂開跑!
3
10公里的跑步訓練計劃與準備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近三萬名跑者  與渣打香港馬拉松同步起跑 

2017-02-12
話題 跑步 馬拉松 賽事

全臺最大的馬拉松賽事「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於2月12日清晨在總統府前與渣打香港馬拉松同步開跑!港台兩地總共有近十萬名跑者熱烈起跑,創下渣打馬拉松的一頁新紀錄。「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共有近三萬名來自38個國家的跑者參與,這個賽事已經是全臺最大的馬拉松賽事,也是最多視障參與的運動賽事,今年有200位視障跑者由視障陪跑員陪同一起參賽。

全臺最大的馬拉松賽事「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於2月12日清晨在總統府前與渣打香港馬拉松同步開跑!

臺北市體育局局長鄭芳梵、體育署全民運動組組長呂忠仁、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陳銘僑,與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曹爾忠清晨六點於總統府前鳴槍後,25,000位全、半馬跑者在奧迪旗艦超跑 R8 領軍下向前衝刺!上午9點半於大佳河濱公園,在臺北市市長柯文哲、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敲鑼與鳴槍後,視障選手及陪跑者在5,000位3公里跑者的行列中開跑交織出最感人的起跑畫面。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 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新春站台 為跑者加油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陳銘僑表示:渣打銀行連續第五年冠名贊助這個有意義的賽事,我們要感謝所有報名的跑者,以及響應公益的領袖盃跑者,支持我們成為最優質、最關懷視障的賽事。「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是臺灣最大、而且擁有國際AIMS認證的馬拉松賽事,今年臺北、香港兩地同日起跑,總計超過十萬名選手在農曆年後一起完成比賽,為金雞年帶來新的活力!
 
今年恰逢臺北世大運,主辦單位更邀請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出席賽事,為參賽跑者打氣,同時也為世大運賽事募集萬名跑者的祝福。臺北市市長柯文哲除親自參加2K領袖盃外更表示:渣打銀行歷年於臺北市贊助馬拉松賽事,不僅協助推動全民的運動風氣、臺北市觀光,更幫助視障朋友走出戶外,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今天很高興可以和30,000名國內外的跑者於新春起跑,未來也鼓勵更多臺北市民參與支持。

渣打銀行與渣打集團透過賽事已累計捐出超過新台幣5,000萬元,數年來更讓超過十萬名跑者與眾多企業,關注到視障就業議題,其經費用於推動臺灣視障朋友的多元就業,以及投入全球「看得見的希望Seeing is Believing」防盲救盲計畫。自2013年起至今日為止,渣打「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已幫助近330位視障朋友投入各行各業發揮自身所長,其中包含金融業、資通服務業、公共行政、行銷研究產業等。

藝人李毓芬首次挑戰2公里領袖盃  世大運國手陳傑 齊跑出新年新希望

先前雖因工作關係腳有舊傷,藝人李毓芬仍為公益站台,初次路跑挑戰2公里領袖盃,希望透過親自參與公益賽事,與企業領袖們齊心發揮影響力,展現對視障就業的支持。李毓芬為達成設立的目標,過年期間不忘加緊練習,終於順利在賽事中完成人生的第一個2公里,李毓芬提及:很高興能在新年的一開始跑出更好的自己!我很佩服視障朋友們雖然看不見,仍秉持毅力與信念去完成想做的事情,在各個領域表現都非常出色,也期望未來有更多民眾加入為公益而跑的行列,共同關注視障就業議題。
 
即將代表台灣出征世大運的田徑國手陳傑,這次除了響應公益活動也小試身手,完成最多視障跑者參與的3K組別,賽後陳傑更分享:看見賽道上陪跑員與視障跑者相互陪伴的身影,令人感動。跑步不只能帶來健康,還能透過陪跑繩,與他人分享快樂。隨著世大運的到來,陳傑也期盼能夠超越自己,盡力替台灣在世大運爭取好成績!

全臺最多視障跑者暖心完賽 邀民眾「黑暗體驗」捏麻糬、做天燈

此次賽事首度開放大眾報名視障陪跑員,募集近200位熱心報名的陪跑員,其中也包含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陳銘僑,所有陪跑員皆經過陪訓指導,才能肩負重任成為視障跑者的眼,陪伴他們一同衝向終點!今年近30,000名跑者中,也包含200位視障選手與200位陪跑員參賽,途中更有數百位熱情加油的跑團與民眾,以聲音與節奏為所有跑者們帶來鼓勵,成就賽道上最美麗的風景。
 
主辦單位於現場設置「黑暗體驗」區,邀請藝人李毓芬、世大運國手陳傑,感受生活於黑暗中,透過其他感官以及旁人指令的協助,完成捏麻糬、做天燈等任務,他們更不約而同地表示:看不見好困難!體驗視障朋友的生活後,期盼更多企業能提供友善的視障就業環境與機會。

台灣女將謝千鶴 勇奪半馬女子組總冠軍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為臺北新春首場馬拉松賽事,今年依舊吸引各國高手前來參賽,替賽事增添更多競爭與熱鬧氛圍。半程馬拉松男子組Elijah mwangangi sAolo以1小時6分53秒拿下冠軍,國內男子組冠軍則是台灣好手周庭印以1小時8分18秒奪冠;半程馬拉松女子組由台灣女將謝千鶴以1小時16分31秒奪冠。全程馬拉松男子組SAEKI MAKINO,以2小時21分27秒奪冠;全程馬拉松女子組冠軍Cecilia Wayua Michael 則跑出2小時48分35秒成績。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為跑者締造全新優質體驗,不僅由奧迪旗艦超跑 R8 擔任領跑車,更集結4大非跑不可的理由,包括西班牙品牌JOMA的亞洲第一款馬拉松賽衣、True-Yoga-Fitness結合PowerMax全方位有氧與肌耐力交叉訓練營、與香港渣打馬拉松跑者同日起跑,今日萬名跑者完賽後,即能獲得國內首枚獨家以施華洛世奇水晶鑲嵌的視障點字「完賽」字樣獎牌,為賽事畫下別具意義且完美的句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11/19中正紀念堂開跑!

2017-07-22
賽事活動路跑跑步話題

全台最專業的兒童路跑賽事報名起跑!2017將邁入第五屆的「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以「挑戰」作為活動核心,透過不同的障礙,讓小朋友體驗到速度、敏捷、協調的重要性,鼓勵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阻礙時能勇敢去面對,並持有積極面對挑戰的態度與勇氣!同時更邀請「超馬名模」林又立擔任活動大使、世大運田徑好手「阿美族戰士」楊尉廷擔任推廣大使,希望所有小朋友加入挑戰自我的行列。2012年啟動國內兒童路跑的「健達樂跑跑盃」,今年特別增加障礙關卡,讓小朋友體驗到速度、敏捷、協調的重要性!11月19日將於中正紀念堂開跑,活動自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7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將於6月15日中午12點開始報名,2017年9月20日晚間6點截止,7月31日前報名可享有早鳥九折優惠。

2017第五屆健達兒童路跑賽,11/19於中正紀念堂歡樂展開。

全台唯一兒童專業路跑,最HITO的親子活動,邀請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童與爸媽一起同樂!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date     106年11月19日(星期日)上午7時
place   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

web   伊貝特報名網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10公里的跑步訓練計劃與準備

2016-12-02
跑10K觀念書摘跑步訓練初階訓練跑步知識庫

10 公里

10 公里賽事需要非常好的耐力,但如果想要參加菁英等級的比賽,還需要有轉換至快速配速的能力。過去只會要求長跑跑者要累積非常高的跑量,最後以一些間歇訓練作結就行了。但現在競爭激烈,頂尖的10 公里跑者甚至馬拉松跑者連1500 公尺的賽事都參加,時代已經不同了。因此想要達到最佳表現,就得要速度、耐力和肌耐力都一起鍛鍊。

耐力訓練

想在10 公里項目中取得好成績,得先好好鍛鍊有氧能力。長距離跑和總跑量對於建立一般耐力基礎很重要。與所有賽事一樣,里程數應循序漸進的增加,基礎期結束時達到最高點。如果是慢縮肌型10 公里跑者,里程數應保持穩定,到了比賽前期和比賽期早期才稍微減少10%左右。但若是快縮肌型10 公里跑者,里程數應較大幅的下降,可高達20%,但仍應維持高跑量。快縮肌型跑者到了賽前調整期才會顯著調降跑量,而慢縮肌型跑者只會稍微減量。至於10 公里菁英跑者的總跑量則差異很大,若是快縮肌型跑者,跑量大約80 ~ 90mpw,慢縮肌型跑者則可高達近130mpw。

長距離跑對10 公里賽事的重要性也比其他距離較短的賽事高。一開始也是先專心拉長距離(可長達14 ~ 20 英里),然後再加入一些「材料」。此後,基礎期甚至到比賽前期早期,要開始進入比賽期,訓練量減量至維持程度前,都應將長距離跑視為附加訓練。到這裡,所有其他賽事在轉變成全面性訓練前不會再加入附加訓練。但10 公里賽事的訓練應持續提升強度,刺激才會非常高,練法是在長距離跑中增加長達30 ~ 40 分鐘的結束前提速跑,配速為穩定至馬拉松配速。此外,也常以長距離的閾值跑來代替長距離跑,閾值跑可拉長至10 ~ 12 英里(16 ~ 19.3 公里),剛開始用穩定配速,再慢慢增快至馬拉松或稍快的配速。最後,可在長跑後加一些交錯跑,取代提速跑或長距離閾值跑。

由於長距離跑的強度較高,因此最好每週循環一次。循環的意思是建立一套輪流的順序,第一週先輕鬆的長跑,第二週是長距離跑加上中等強度的附加訓練,第三週為長距離跑加主要的附加訓練或全面性的長距離閾值跑。順序不一定是每三週輪一次輕鬆跑,而是按照跑者個人狀況和恢復情形做調整。在這樣的課表中,環繞長距離跑的其他訓練也會改變。輕鬆長跑那一週可以完成兩項「困難」的訓練,而高強度長距離跑那一週,最好只安排一項「困難」訓練,其他安排中等強度的訓練即可。以下為範例:

◆ 16 英里輕鬆跑(25.8 公里)
◆ 跑15 英里(24 公里),結束前跑25 分鐘的提速跑
◆ 跑14 英里(22.5 公里),前2 英里熱身,接著10 英里閾值跑,最後2 英里緩和
◆ 16 英里輕鬆跑

長距離跑後加入一段提速跑或長距離閾值跑,可建立有氧支持;長距離交錯訓練也有相同的效果。這些訓練一開始可作為有氧支持的訓練,慢慢增強強度之後就能作為直接耐力支持訓練,最後成為專項耐力訓練。練法是先用馬拉松配速跑「困難」的項目,然後以稍慢一點的配速做恢復跑,隨著訓練進行,慢慢縮短困難的項目並加快配速,先加速至乳酸閾值,最後加速至10 公里配速。達到10 公里配速後,就可以進入專項耐力漸進訓練,增加困難項目的距離,或減少恢復跑的距離。有氧支持訓練應在基礎期後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比賽前期。進入比賽前期後,訓練重點應轉向直接支持訓練。

比賽前期的訓練應以乳酸閾值(LT)跑為重點。目標是利用各項比賽的準備349分段的乳酸閾值跑,若是菁英跑者,則乳酸閾值跑的時間可拉長至40 分鐘,其他人可以少5 ~ 10 分鐘。前面提過,交錯跑也能作為直接支持訓練。10 公里跑者在比賽前期即將結束前,跑完乳酸閾值跑後加一些附加訓練會有幫助。可選擇的訓練項目包括坡地或上坡閾值跑、閾值跑中加入加速跑、跑完閾值跑後再跑一段漸速跑,或再加另一段訓練形成綜合訓練。跑完閾值跑後再加一段10 公里配速的短距離跑,有助於過渡至專項訓練。

最後,鍛鍊肌耐力是10 公里訓練邁向成功很重要的一環。可在基礎期進行坡地循環訓練,包括有氧配速跑,並安排許多一般耐力訓練。其他選擇包括跑非常陡的路線、有氧坡地法特雷克變速跑,和上坡閾值跑。比賽前期,可在各種訓練結束後加入坡地反覆跑,讓這些項目更具專項性。最後,距離較短但強度較高的坡地跑可促進高強度速度耐力,接著進行專項綜合訓練,將間歇跑分為短距離至中距離坡地跑,配速10 公里,便可操到專項肌耐力。

鍛鍊肌耐力是10 公里訓練邁向成功很重要的一環

速度訓練

大多數10 公里跑者是出於生物力學和神經的因素而鍛鍊一般速度。神經方面的因素就是為什麼10 公里跑者在基礎期仍需要每週練一次坡地短跑。坡地短跑可增加肌纖維儲備量,增強力量生成,並預防身體受傷。與較短距離的比賽不同,有些10 公里跑者不需要練到平地短跑;目標反而應設定為增加訓練次數。當所有累積的跑量讓身體產生緩慢/有氧適應時,坡地短跑對於維持速度就非常重要,因為短跑有助於與之抗衡。

此外,在基礎期一定要建立好的跑步力學,且要能用較快配速跑但不會感到太辛苦。當累積了很高的跑量,跑者很容易就變得疲軟無力,肌肉反應變差,施力不當。為了不要發生這樣的狀況,基礎期應進行加速跑、快步跑、有氧間歇跑和節奏訓練這類輕鬆的項目。一開始先在長跑後加一些快步跑和加速跑,再慢慢在整週的課如何訓練。

表中加入輕鬆的有氧間歇跑。這些間歇訓練可以是1 英里至5 公里配速跑100 ~ 400 公尺間歇跑;還要安排大量的恢復跑,而因為目標是要能用較快的配速跑,同時跑得輕快且控制得宜,因此訓練強度不用太強。

比賽前期則應安排有氧間歇,並延續其他這樣的練法。有氧間歇可以再分支,形成完整的5 公里配速訓練。如果想在菜單中安排直接支持(5 公里配速)訓練,可以利用訓練頭幾週的5 公里專項耐力訓練;另一個方法是運用綜合和混合訓練,我在前面有提過。

到了比賽期,5 公里配速訓練應與專項10 公里訓練並用,以產生專項速度耐力。可選擇的練法包括混合與綜合訓練,或坡地反覆跑。

專項訓練

10 公里的專項耐力訓練始於比賽前期,基礎期時會先以加速跑、提速跑和漸速跑打好基礎,之後才慢慢增加強度。任何推展專項耐力的訓練都可以使用;通常會用比10 公里配速稍快的速度跑5 ~ 6 公里的利迪雅德式計時跑,結束專項耐力訓練。在10 公里比賽前兩週,用比10 公里配速稍快的速度跑5 公里路跑即可輕易達成。如果是菁英跑者,透過交錯跑可將MaxLASS(乳酸穩定強度)拉到約10 公里配速,強化跑者快速完賽的能力。

鍛鍊專項速度耐力時,應一併進行專項訓練與5 公里配速訓練。再次強調,要怎麼練完全自由發揮。有個方法是用間歇跑鍛鍊完賽能力,例如跑1600 公尺的間歇跑,前800 公尺用10 公里配速跑,後800 公尺用5 公里配速跑,效果很不錯。另外,訓練重點放在以較快的3 公里~ 5 公里配速完賽的階梯式綜合訓練,也有同樣的效果。最後,混合訓練也是很好的選擇;練法是用10 公里配速跑較長的區段,較短的區段一開始先用5 公里配速跑,隨訓練進行慢慢加快速度,或用坡地反覆跑代替快速跑那段的訓練。有幾個混合訓練的例子可供參考,
例如5 公里配速跑1600 公尺、2×300 公尺,3 公里配速跑1200 公尺、400 公尺,1 英里配速跑1000 公尺、2×200 公尺;長距離區段跑完後休息3 ~ 4 分鐘,短距離區段跑完後休息1 ~ 2 分鐘。

維持

長距離跑可用來維持一般耐力,但比賽前期全程都要保持高跑量才能達到維持的效果,偶爾可以附加一些強度適中的其他訓練。此外,還應在一般耐力訓練外加練距離較短的馬拉松配速跑或漸速跑,每2 ~ 4 週練一次。還要練閾值跑或一些混合的綜合或漸速跑,
以維持直接與有氧支持訓練成果。

由於耐力訓練的訓練量高,因此大多數10 公里跑者應經常練坡地短跑,因其為訓練期間唯一的極快速刺激。因此,應每7 ~14 天就練一次坡地短跑或類似項目。專項耐力則可透過基礎期或賽前調整期的輕鬆間歇跑和法特雷克變速跑來維持。

各項訓練範例,該如何訓練?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晨星出版,史蒂芬‧麥格尼斯 著作《跑步的科學與實務》一書。如何探索極限,透過訓練達到最佳表現。

從高水準運動員和成功教練視角,結合作者多年跑步經驗及研究,告訴你是什麼限制跑步!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