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大的馬拉松賽事「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於2月12日清晨在總統府前與渣打香港馬拉松同步開跑!港台兩地總共有近十萬名跑者熱烈起跑,創下渣打馬拉松的一頁新紀錄。「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共有近三萬名來自38個國家的跑者參與,這個賽事已經是全臺最大的馬拉松賽事,也是最多視障參與的運動賽事,今年有200位視障跑者由視障陪跑員陪同一起參賽。
臺北市體育局局長鄭芳梵、體育署全民運動組組長呂忠仁、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陳銘僑,與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曹爾忠清晨六點於總統府前鳴槍後,25,000位全、半馬跑者在奧迪旗艦超跑 R8 領軍下向前衝刺!上午9點半於大佳河濱公園,在臺北市市長柯文哲、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敲鑼與鳴槍後,視障選手及陪跑者在5,000位3公里跑者的行列中開跑交織出最感人的起跑畫面。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陳銘僑表示:渣打銀行連續第五年冠名贊助這個有意義的賽事,我們要感謝所有報名的跑者,以及響應公益的領袖盃跑者,支持我們成為最優質、最關懷視障的賽事。「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是臺灣最大、而且擁有國際AIMS認證的馬拉松賽事,今年臺北、香港兩地同日起跑,總計超過十萬名選手在農曆年後一起完成比賽,為金雞年帶來新的活力!
今年恰逢臺北世大運,主辦單位更邀請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出席賽事,為參賽跑者打氣,同時也為世大運賽事募集萬名跑者的祝福。臺北市市長柯文哲除親自參加2K領袖盃外更表示:渣打銀行歷年於臺北市贊助馬拉松賽事,不僅協助推動全民的運動風氣、臺北市觀光,更幫助視障朋友走出戶外,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今天很高興可以和30,000名國內外的跑者於新春起跑,未來也鼓勵更多臺北市民參與支持。
渣打銀行與渣打集團透過賽事已累計捐出超過新台幣5,000萬元,數年來更讓超過十萬名跑者與眾多企業,關注到視障就業議題,其經費用於推動臺灣視障朋友的多元就業,以及投入全球「看得見的希望Seeing is Believing」防盲救盲計畫。自2013年起至今日為止,渣打「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已幫助近330位視障朋友投入各行各業發揮自身所長,其中包含金融業、資通服務業、公共行政、行銷研究產業等。
先前雖因工作關係腳有舊傷,藝人李毓芬仍為公益站台,初次路跑挑戰2公里領袖盃,希望透過親自參與公益賽事,與企業領袖們齊心發揮影響力,展現對視障就業的支持。李毓芬為達成設立的目標,過年期間不忘加緊練習,終於順利在賽事中完成人生的第一個2公里,李毓芬提及:很高興能在新年的一開始跑出更好的自己!我很佩服視障朋友們雖然看不見,仍秉持毅力與信念去完成想做的事情,在各個領域表現都非常出色,也期望未來有更多民眾加入為公益而跑的行列,共同關注視障就業議題。
即將代表台灣出征世大運的田徑國手陳傑,這次除了響應公益活動也小試身手,完成最多視障跑者參與的3K組別,賽後陳傑更分享:看見賽道上陪跑員與視障跑者相互陪伴的身影,令人感動。跑步不只能帶來健康,還能透過陪跑繩,與他人分享快樂。隨著世大運的到來,陳傑也期盼能夠超越自己,盡力替台灣在世大運爭取好成績!
此次賽事首度開放大眾報名視障陪跑員,募集近200位熱心報名的陪跑員,其中也包含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陳銘僑,所有陪跑員皆經過陪訓指導,才能肩負重任成為視障跑者的眼,陪伴他們一同衝向終點!今年近30,000名跑者中,也包含200位視障選手與200位陪跑員參賽,途中更有數百位熱情加油的跑團與民眾,以聲音與節奏為所有跑者們帶來鼓勵,成就賽道上最美麗的風景。
主辦單位於現場設置「黑暗體驗」區,邀請藝人李毓芬、世大運國手陳傑,感受生活於黑暗中,透過其他感官以及旁人指令的協助,完成捏麻糬、做天燈等任務,他們更不約而同地表示:看不見好困難!體驗視障朋友的生活後,期盼更多企業能提供友善的視障就業環境與機會。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為臺北新春首場馬拉松賽事,今年依舊吸引各國高手前來參賽,替賽事增添更多競爭與熱鬧氛圍。半程馬拉松男子組Elijah mwangangi sAolo以1小時6分53秒拿下冠軍,國內男子組冠軍則是台灣好手周庭印以1小時8分18秒奪冠;半程馬拉松女子組由台灣女將謝千鶴以1小時16分31秒奪冠。全程馬拉松男子組SAEKI MAKINO,以2小時21分27秒奪冠;全程馬拉松女子組冠軍Cecilia Wayua Michael 則跑出2小時48分35秒成績。
「2017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為跑者締造全新優質體驗,不僅由奧迪旗艦超跑 R8 擔任領跑車,更集結4大非跑不可的理由,包括西班牙品牌JOMA的亞洲第一款馬拉松賽衣、True-Yoga-Fitness結合PowerMax全方位有氧與肌耐力交叉訓練營、與香港渣打馬拉松跑者同日起跑,今日萬名跑者完賽後,即能獲得國內首枚獨家以施華洛世奇水晶鑲嵌的視障點字「完賽」字樣獎牌,為賽事畫下別具意義且完美的句點。
跑步愛好者都曾在速度上遇過瓶頸,這時多數人不知道問題出在哪,甚至認為「我的極限就如此」。然而美國鐵人三項界名人Dan Empfield曾說過「我相信幾乎每位45歲健康男性的身理潛力,都能讓他們在45分鐘內跑完10公里」,何況更年輕的你。別以為自己不可能!試試以下Dan Empfield建議的方法,幾周後將發現,身體會自己帶您達成出乎意料的10K速度。
專注跑步並非不做游泳、騎自行車等其他交叉訓練,而是避免做太多交叉訓練。像菁英選手每周約練跑190-260公里(120-160英里),所以他們沒有很多剩餘時間能做其他訓練。
當然,你絕不用停止其他訓練,在建議的里程數:每周至少56公里、盡量保持80-100公里的要求下,你如果沒有剩餘做時間騎車、游泳之類的交叉訓練,沒關係,幾周後您將獲得新的跑步速度,並能撥空做交叉訓練。練跑天數上,你可能認為不用每周跑5-7天佔據所有日子,但如果要挖掘出潛力就非這麼做不可,甚至平均每天不只跑一次,因為某些日子早晚都跑。
任何菁英泳者都會嘲笑「每天沒游兩次泳還能真正進步」的想法;跑步也如此,很少國家級以上的選手一天不練跑兩次,甚至有些人一天跑三次。因此,每周選1-3天練跑兩次,將大幅幫您提升跑速、實現目標。
並不是每一次都要跑快,而是將快跑控制在全部跑步訓練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當您加快速度訓練時,速度必須真的很快、很吃力。跑快可能帶來的運動傷害也是訓練之一,這個概念是,我們必須訓練抵抗疼痛的能力,因為如果沒有受過痛苦的訓練,將會在壓力一來時馬上放棄變快。
當跑速變快,運動表現自然提升,持續忍受高度痛苦的時間也增長,因此,增強疼痛接受度的唯一方式就是把自己放在痛苦中。而當你能在快受不了卻仍盡力向前跑時,運動表現自然會進步。
運動強度高的訓練日隔天,可搭配較輕鬆的訓練來讓身體恢復。一般來說,恢復速度取決於年齡,但也不是每次都如此精準,例如同一名跑者有時做一天強度高的訓練,隔天需搭配一天低強度訓練,但身體狀況良好時,也可能兩天強度高搭配一天強度低,身體會告訴你恢復了沒,只要記住「做你身體想要的」。
訓練速度的快跑與其他痛苦程度高的運動在質量上完全不同,例如越野跑會使人強壯,但它和快跑不同,不會因為越野跑而跑得更快。要提升跑速,請選擇在平坦跑道上進行如節奏跑、法特雷克跑、間歇跑的速度訓練,這將打下良好基礎。要注意的是,速度訓練一定要選擇完全平坦的地形,以你最大的努力全速奔跑,因為這樣的地形無處可躲、沒有找藉口的機會,才能真正回歸跑步本質。
至於為什麼訓練要比比賽速度來的快?首先,這是讓身體裡控制能量轉化的粒線體知道如何運作的最好方式;其次,幾天速度訓練後,你將會發現身體會跑地更有效率,增加你的「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
資料來源/ACTIVE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