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不是登山露營,準備物品也大不相同,想愉快地跑入山林,必須有適當的衣物與裝備,裝備要有足夠的防寒功能,燈具及背包中的隨身物品必須盡量小而輕巧,才不會在跑的過程中,造成過大的負擔。
以下的越野跑基礎裝備,無論對於初階者或是進階者來說都相當實用,一起來看看:
為了跑得安全而輕鬆,越野跑鞋是第一個該買的裝備。它可以在容易打滑的泥土路上增強抓地力、在石頭路上減少被尖銳的岩石刺傷、在不平整的地面減少鞋底的磨損、被樹根或石頭絆到腳時保護腳踝等方面都卓有成效。選跑鞋時要考慮重量,並配合自己想跑的場地。
越野跑的襪子分成長襪及短襪兩種,長襪可以包覆肌肉,減少顫抖,同時也就減少了肌肉疲勞,短襪則可以讓腿的感覺比較開放。無論長襪或短襪,其都具備了各式各樣的功能,像可對容易長繭和水泡的地方加厚,具備適度的緩震性、支撐功能、透氣性、抗菌除臭等功能都十分受歡迎,選擇適合的襪子,鞋的舒適感也會提升。
越野跑有許多專用背包,如果只是跑2、3個小時,腰包應該就夠用了。選擇背包時,要確認背包適合身體、很少晃動。另外,東西少的時候,可利用紮帶、拉繩捆住裝備保證裡面不來回搖晃也很重要。如果腰包上的口袋夠多,裝補給食物等會很方便。
水袋系統包括裝水的水袋以及喝水的吸管吸嘴,水袋的好處是可以隨時隨地補充所需要的水分,如果只是2、3個小時的賽事,亦可以以水壺代替 。
越野跑由於是在山中進行,故海拔較高,氣溫來說相對較低。為了應付氣溫變化,背包裡應多袋一套合適的衣服。挑選服飾有幾個簡單的原則:排汗透氣、保暖、防水、防風、透氣。若不知道該如何準備,在準備前可先查詢當地的氣溫再做決定。
即使是矮山,如果天氣變化時無法輕易返回的話,最好準備好雨衣。建議可以選擇兼具高防水性和透氣性、可以疊小收納起來的戶外品牌的雨衣。防水性好的風衣也能應付一些雨水,所以根據線路和季節選擇使用。即使天氣好,但若身上有出汗,馬上就會感覺冷,所以休息時最好馬上披上風衣保暖。
為了防止進山後迷路、遭遇意外,地圖和指南針是在深山中相當重要的裝備之一。雖然手機或是GPS相當方便,但在山中無收訊或是故障的機率相當高,所以最好是帶一份紙本的地圖,並且學會怎麼看地圖、解讀路線,才能在緊急情況下幫助到自己。
在山徑中,唯一的能量來源是糧食,盡量選擇體積小且輕巧的東西攜帶,如能量膠或是小飯糰。攝取方法以1小時為單位,而不是等餓了、渴了才吃。當然,份量還是要依個人的狀況而定,還有路線以及天氣情況,天氣冷的時候以補充糧食為主,熱的話則以水分為主。
越野跑可能會受各種傷。所以急救裝備是必要裝備,裡面要有:繃帶、排毒水、排毒器、防寒毯、預備糧,裝入防水的袋子或是盒子中。因為在野外受傷可不比在城市,往往只能自救,所以隨時準備好急救裝備是相當重要的。
初次去的線路,最好帶上頭燈或小型手電筒,即使出發前做了調查和計劃。如果以夜跑為前題,頭燈戴起來是比較方便,這樣就可以空出雙手,方便活動。若要選擇手電筒,以小巧明亮為原則,另外也別忘了帶上備用電池。
帽子不僅能遮陽,在野外還能防止被伸出來的樹枝劃傷面部。戴上手套,對於危險的越野有所幫助。還有可以背在包裡的護臂、墨鏡等,試季節情況也可為了防寒準備上。另外最好也帶些衛生紙應急。
人生總要做一件瘋狂的事情,而且還要趁年輕! 年少輕狂不是錯,只要對自己負責、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年少不狂才徒留悔恨。但如果正值輔導級十五歲的年紀就跑步環台,算不算年少「太狂」呢? 讓我們看看《一萬天不休跑》作者黃崇華跑步教練的年少究竟有多狂!
我十四歲這一年,被甄選進入統一企業長跑隊,簽了人生的第一份合約 — 統一企業長跑隊贊助合約。長跑隊所有經費預算由統一企業全額贊助,所以我簽約後的比賽裝備服飾、比賽報名費、交通費、獎金制度等,都獲得相當優渥的贊助與獎勵,相對的責任義務是一年內必須參加約定場數的全國賽會。
長跑隊成立後兩年左右,春秋廣告公司也承辦規模相當盛大的「為健康而跑 — 統一企業環台長跑挑戰賽」,在民國八十二年,這可能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空前盛大、動用最多政府行政資源的環台活動。選手們得在七天內環台灣跑步一圈,考驗的不僅是體力、耐力、恢復力,還有多日連續移動的舟車勞頓。
活動標準由甄審委員會評選符合資格與條件的選手,再將所有選手分成四大隊,其中一隊全部是女子選手,其餘三隊皆為男子選手,男子其中一隊為國手組,包含何信言等名將在內。
賽事七天內,每天從上午六點開跑,持續至傍晚七點左右結束,各隊以不間斷接力方式進行。承辦單位將所有路線距離設定以每公里五分整的配速前進,規定每隊移動速率不能低於這個標準,若有隊員落隊會先給予提醒跟上隊伍,落後達一百公尺以上,隨車裁判會判定該名選手喪失資格並強迫上車,無法繼續跟跑,活動結束後也無法取得完成證書與七千元獎金。
籌辦階段最後一場開會討論時,承辦單位依各隊實力分配路線,因為採取輪流接力方式進行,各隊路線困難度差異並不大。換句話說,各時段每隊皆有出場的機會,不論是最煎熬的中午時段,以及東部的連續爬坡與海邊逆風路段。每位選手一天平均輪到兩次,第一輪跑完後馬上移動到下一個接力區,一天大約跑三十至四十公里不等,七天內要完成超過二百五十公里。
跑在中午酷熱時段、東部爬坡段,以及不能低於五分速,是三項最大的挑戰;當三項挑戰同時發生更是最大的考驗,承辦單位甚至表示「可以允許比五分速更快,但就是不能慢於五分速」,這是活動開始前不斷被叮嚀的殘酷規則。
相信當大家遇到一項挑戰,無論是事業、生活、運動、賽事、訓練等各方面,一定會評估自己的能力範圍與風險指數。然而當時我還算懵懵懂懂的年紀,聽到這項活動只顧著表達強烈的參加意願,並沒有多加深思熟慮,只認為要準備接受比馬拉松訓練更艱難的任務。
在我交出生平第一張家長同意書與切結書後,如願獲得參加資格,既期待又戒慎恐懼的心情隨之而來。
環台長跑挑戰賽是台灣大型企業與政府合作促成,在活動前期的宣傳與活動多日報導,算是相當完整且深入。宣傳之廣,連記者會當天我的姑丈在晚報上看到這項活動報導與我的名字,還特地打電話給我父親。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能上報紙算是大事情,報紙內容除了詳細報導此活動的特殊性與挑戰性之外,也特別提到年紀最輕的十五歲黃崇華,與年紀最大的五十一歲曾太平(註)。
註:曾太平 - 素人跑者,五十歲時馬拉松首度跑進三小時大關,對於以破三為目標的素人跑者,具有相當正面的激勵效果與學習典範。
活動前一晚,所有選手被安排集體進駐飯店休息,活動第一天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盛大開幕儀式,所有隊伍選手都必須跑第一天的第一棒,與最後第七天的最後一棒。
抵達會場後,我被人山人海的場景與高規格震攝住。我們的保母車空間寬敞舒服,讓長途中可以好好休息,車上有整箱企業最流行的奧雷特、寶健運動飲料可無限暢飲。
起跑後,雙台警車鳴笛前導,大小路口皆站崗交通警察,選手車輛隊伍經過前立即啟動變燈機制通行,選手隊伍行進時安排一輛救護車、選手保母車、大會裁判車,以及隨行記者等全程跟隨,整個隊伍共有五台車輛前後壓陣。如此規格不僅於開幕第一棒,在環台七天的全程皆有如此高規格的待遇。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天上午賽程,我的隊伍輪到跑高雄站第一棒,當時市區遇到上班交通尖峰時刻,連機車道也塞滿車輛,警車情急之下不斷鳴笛廣播,請民眾禮讓我們優先通行,隊伍才得以保持每公里五分整速率前進,當下覺得既不好意思也相當感謝大家的協助。
七天六夜活動不到最後一天,我們絲毫不敢鬆懈,深怕一個不小心掉離五分速、一個失神扭到腳喪失資格。在第三天起床時,隊友曾太平伯伯問我:「你壓力很大吧!」我回答「有嗎?」其實有些壓力屬於隱性,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曾伯伯繼續說:「看你半夜突然醒來,呆坐在床上不發一語許久,我想應該是壓力太大,放鬆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半夜發生這些怪異舉動,回個神告訴自己盡力而為就好,過大壓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影響休息睡眠與恢復。
第四天,隊伍進入屏東地區,在移動到下一個接力區的沿途每個路口皆有員警待命,而當時離我們隊伍預計出發時間還有一個小時以上。在等待出發前,我跟嚼著檳榔的原住民警察聊天打發時間,也感謝他們的辛勞。
以現階段社會氛圍與政府行政資源的運用,要再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活動幾乎是不可能。但如果政府、大型企業、民間體育等三方願意共同合作舉辦大型體育活動賽事,相信對台灣體育發展將注入更大的能量。
第四天路線是從屏東跑往恆春方向。大約中午十二點,我們便遭遇恆春著名的落山風襲擊,高溫酷熱加上強大逆風,嚴酷考驗著全隊的實力、意志力與團隊合作,至目前為止全隊還沒有一位選手失格,大家仍在為目標奮鬥中。
賽程剩下十公里左右,曾伯伯突然體力大幅衰竭,步伐變得沈重不穩、節奏凌亂,可以看得出來他已勉強使出全力,企圖力挽狂瀾跟住全隊速度。但不久後他突然對大家說:「我不行了,你們先跑不要等我,不要拖累大家!」當下大家輪流跳出來鼓勵他,請他不要想太多,先專心盡量維持速度為主,此時全隊也很有默契地自然稍微降慢速率。
剩不到三公里,大會的裁判車從後面加速到我們側邊,搖下車窗吶喊提醒全隊速度已慢於五分速,必須拉回原速率。瞬間大家趕緊加速,此時是中午十二點半左右,但曾伯伯還是跟不上,不僅跑得辛苦,又掉了幾步距離,於是大家又再度放慢一些。
不到兩分鐘時間,裁判車再度急飆而來說道:「如果他再無法跟上,全隊務必維持速率,不然全隊將喪失資格。」裁判車再度退到後面繼續監看,全隊不知所措,此時隊友林福城大哥突然大喊一聲:「把他包圍起來!」於是採取緊迫盯人戰術,曾伯伯前後、左右都被其他隊員緊緊包圍,沿路全隊鼓勵之聲沒有斷過,他也幾乎被大家全程「壓著跑」。長跑選手無論訓練或比賽,當實力狀況不好時,被隊友用此方式激勵與對待,真是猶如人間煉獄。
度秒如年的我們終於看見一道曙光、一種重生的希望。前方接力隊伍已在準備待命,這也是我們歷經摧殘坎坷之路的終點,待我隊和即將出發的隊伍完成擊掌儀式後,正式宣告今天全隊再度通過考驗,保住明天繼續挑戰的資格。
環台挑戰賽的第四天賽況,不論是團隊合作與團結心、曾伯伯的意志力及不屈不撓的精神、終點線後大夥兒疲憊不堪的模樣,二十七年來一直刻印在我心中,時光荏苒都無法抹滅。
第五、六天在待命區,不斷傳來女子組速率已掉到五分多,甚至六分速的戰報,承辦單位也不斷鼓勵男子組選手,能夠盡量補回延滯的時間。
在男子三隊之中,我們這隊實力居中,僅能守住基本速率,我們隊友有林福城、吳興傳、曾太平、林清勇,黃銓仁、游樹林與廖學輝,以上七位全馬都是能跑進三小時內大關的選手。據說國手隊都以每公里四分速,甚至四分內飆速,實際上到底有多恐怖,因沒有機會加入也無法得知。
時間終於來到第七天,我們從坪林出發跑往終點站台灣大學大門。出發前大家都相當興奮,經過七天的煎熬終於要完成了,沿路上全隊歡樂氣氛也提升不少,但我還是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扭傷了腳而樂極生悲。
順利完賽後的活動閉幕儀式上,我獲頒一張環台挑戰成功感謝狀與一筆優渥獎金,記得當時在頒獎台上並沒有熱淚盈眶,情緒淡定冷靜,心裡只是想著「終於完成了,也終於結束了!」
如果問我七天環台長跑挑戰賽的感想是什麼? 經由這次經驗讓我更加相信「人定不一定勝天,但必能激發無窮潛力。」
• 本文摘自莫克文化,黃崇華著《一萬天不休跑:地才跑步教練黃崇華與他的31年跑界風雲》一書。
本書特色
✓ 十餘場經典路跑賽、國家級競賽詳實紀錄
✓ 超過百名台灣近30年馬拉松、田徑、越野跑界風雲人物紙上現身
✓ 退役長跑選手暨資深跑步教練分享對跑步訓練的策略與心法
✓ 以親身案例分析馬拉松、中長跑比賽戰略
✓ 超人氣跑者雷理莎初全馬破3的完整訓練策略大公開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跑步教練︰讀完彷彿跟一位資深前輩促膝長談教學理念
✓ 現役與退役長跑選手︰絕對一面讀一面感嘆:「這不是我嗎!」
✓ 路跑、越野跑賽事相關工作者︰深入了解已消失的各大經典賽事規則和舉辦型式
✓ 市民跑者︰沒天賦沒關係!看一名地才跑者如何透過不斷訓練、堅強的意志和比賽戰略贏得勝利,再透過跑步回饋到跑步以外的世界
✓ 一般大眾︰維持31年努力不放棄的經歷,不只能轉化成職場、人生上的養分,更吸引你踏出跑步的第一步!
更多《一萬天不休跑》資訊 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