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步
  • 重量訓練
  • 跑10K
  • 跑5K
  • 徒手訓練
  • 瑜伽動作
  • 初階訓練
  • 瑜伽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11/19中正紀念堂開跑!
1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11/19中正紀念堂開跑!
2
跑步時觸地方式
跑步時腳掌該怎麼觸地? 轉換跑姿前先改變這件事
3
想要健康,跑走就對了!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11/19中正紀念堂開跑!

2017-07-22
話題 跑步 路跑 活動 賽事

全台最專業的兒童路跑賽事報名起跑!2017將邁入第五屆的「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以「挑戰」作為活動核心,透過不同的障礙,讓小朋友體驗到速度、敏捷、協調的重要性,鼓勵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阻礙時能勇敢去面對,並持有積極面對挑戰的態度與勇氣!同時更邀請「超馬名模」林又立擔任活動大使、世大運田徑好手「阿美族戰士」楊尉廷擔任推廣大使,希望所有小朋友加入挑戰自我的行列。2012年啟動國內兒童路跑的「健達樂跑跑盃」,今年特別增加障礙關卡,讓小朋友體驗到速度、敏捷、協調的重要性!11月19日將於中正紀念堂開跑,活動自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7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將於6月15日中午12點開始報名,2017年9月20日晚間6點截止,7月31日前報名可享有早鳥九折優惠。

2017第五屆健達兒童路跑賽,11/19於中正紀念堂歡樂展開。

全台唯一兒童專業路跑,最HITO的親子活動,邀請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童與爸媽一起同樂!

2017第五屆健達樂跑跑盃-兒童路跑賽
date     106年11月19日(星期日)上午7時
place   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

web   伊貝特報名網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步時腳掌該怎麼觸地? 轉換跑姿前先改變這件事

2020-10-27
書摘觀念跑步姿勢跑步訓練跑步知識庫

跑步有沒有效率、容不容易引發運動傷害,跟跑姿有很直接的關係。跑步是一種全身性運動,姿勢對了,上下半身的連動就會順暢,讓踏出的每一步都能朝最佳成績邁進!而在跑姿中,「觸地」、「著地」是討論度相當高的話題,名列跑者對跑步姿勢的重視要素第二名(66%)。本文深入介紹觸地的正確觀念,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伐。

跑步時觸地方式
跑步時腳掌該怎麼觸地? 轉換跑姿前先改變這件事

聽到「觸地」 兩個字, 相信很多跑者會把它跟「著地」這個詞想在一起,但其實腳步與地面接觸的「著地」階段,可以再分成腳掌碰到地面瞬間的「觸地」,以及將體重轉移到軸心腳瞬間的「體重轉移」這兩步。然後,直到腳掌離開地面的那瞬間,還有一邊伸展下半身的關節一邊推動地面的階段。在這裡,我們先針對「觸地」的部分討論。

觸地主要的煩惱

■ 觸地容易不穩
■ 容易產生阻力
■ 想要改善觸地位置

觸地與重心位置有關嗎?

觸地方法主要分成三類:用腳跟先著地的「腳跟著地法(Heel Strike)」、用整個腳掌著地的「腳掌著地法(Midfoot Strike)」、以及用腳尖著地的「腳尖著地法(Forefoot Strike)」。除此之外,還有只在觸地瞬間用腳尖,腳跟微微懸空,然後用一半腳掌著地承受重量的「前中掌著地法(Fore-midstrike)」這種介於中間的觸地法。

觸地法的分類,不是由腳踝以下的哪個部位控制,而是由跑步動作的哪個時間點觸地,或者更嚴格地說是由與重心之間的位置關係和距離來決定的。腳往前伸出的瞬間,身體的重心仍位在遠離腳步的後方;如果腳是在這個時候著地,則必然會是腳跟先觸地。而如果是在重心已稍微往前移動的時候著地,那麼就會是腳掌中間的部分先觸地。若重心更往前移,等到腳幾乎位於身體正下方才著地,就會是前腳掌先觸地。

因此,慢速型的跑者,身體滯空的時間愈短,踏出腳後很快就會落地,所以較容易用腳跟觸地;而滯空時間長的高速型跑者, 會在重心往前移動後才觸地,所以觸地點較靠近前腳掌。

跑步時觸地
接觸地面的瞬間是「觸地」

著地動作分為「觸地」和「體重轉移」

接觸地面的瞬間與體重移到前腳是兩回事!

接觸地面的瞬間是「觸地」:往前踏出腳步,腳從空中落到地面的瞬間,叫做「觸地」。這個瞬間,前腳不在身體正下方,而在身體前方,小腿的脛骨則在腳掌的後方。

承接體重的瞬間「體重轉移」:前腳觸地後,重心往前移動,直到前腳位於身體的正下方時,把體重完全轉移到軸心腳上的動作。此時腳踝呈反曲的狀態,脛骨在腳掌的前方。 基本觸地都在「身體前方」,而體重轉移在「身體正下方」。

跑步時體重轉移
承接體重的瞬間「體重轉移」

3 種著地法與腳掌的關係

腳尖著地法、腳掌著地法、腳跟著地法,是依照觸地時重心位置的自然選擇,同時也跟觸地時間和滯空時間的長度有關!厚底鞋的鞋底在前中掌到腳尖的部分有弧度,設計成適合用腳尖著地的形狀。而薄底鞋雖然最適合腳掌著地法,但基本上任何一種著地法都可用。

適合的鞋底種類
適合的鞋底種類
3種著地法的差別
3種著地法的差別在於觸地的時間點

著地方法由跑步動作決定

一如上圖所示, 從觸地到腳離開地面的「 離地」 這一系列動作,基本上過程是一樣的;但根據前腳在觸地時間點的不同,重心跟觸地腳間的距離也會改變,著地方法也不一樣。

重心離觸地腳較遠的話,人體會自然地用腳跟先著地;而觸地跟體重轉移幾乎同時進行的腳尖著地法,則適合用在觸地時重心接近身體正下方的時候。換言之,著地的方法不是用腳尖來控制, 而是根據你的跑步動作自然而然決定的。

其中最忌諱的,就是著地時重心明明在腳後面,卻還硬要用腳尖著地。這麼做對小腿肌肉的負擔很大,容易導致受傷。

觸地位置與推進方式
觸地位置與推進方式的關係

修正觸地動作的提醒

觸地動作的好壞之分,基本上完全決定於腳著地的時候,重心位置在哪裡,以及腳掌以什麼姿勢(彎曲度)著地。至於觸地的動作對身體整體的姿勢和各部位的位置關係為何?對於之後的動作又會造成何種影響?這個問題必須綜合地評判。

在修正觸地方法時一定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提高髖關節對跑步動作的貢獻度。在此前提上一邊檢查「腳踝跟膝關節是否正確彎曲」,以及更進一步「手臂有沒有放鬆地前後擺盪,上半身是否有扭身」等問題,一邊修正才重要。這麼一來,既可以提高推進力,也可以減少受傷風險。

最近很流行腳尖著地法,但太刻意用腳尖著地,容易使身體駝背,上半身往前凸出,腳變得跟木棒一樣僵硬。

上半身(跟腰部)無法發揮作用,導致很多光用體重轉移動作來產生推進力的跑步姿勢。身體左右搖晃(重心移動)幅度是必然結果,且為使僵硬的腿往前伸而刻意轉腿,或是把腳往上踢等不好的影響,引發脛痛症候群或阿基里斯腱疼痛等各種症狀的選手更是屢見不鮮。

總而言之,觸地動作是全身連動、協調後整體跑步動作的一環,腳的觸地跟身體的使用方法,兩者是互相影響的。所以不應只想著怎麼修正觸地的方式,而應從身體的使用方式開始學習,再自然地記住可使跑步動作更流暢的觸地方法。

資訊

• 本文摘自東販出版,弘山勉著,陳識中譯《最強跑步分析全書:顛覆舊有「常識」及「姿勢」,打造適合跑步的身體》一書。

本書特色

★ 無論何時開始都來得及!   
★ 改善跑姿,有效感受到每一步的力量,幫助你跑得快、恆、穩!   
★ 由時隔 26 年再次於帶領筑波大學進軍箱根驛站接力大會的總教練弘山勉獨創的弘山流跑法為你指點迷津。   
★ 提供專為真心想挑戰 SUB4 以上的市民跑者所設計的訓練計畫。

更多《最強跑步分析全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想要健康,跑走就對了!

2016-09-22
趨勢路跑觀念跑步知識庫

最近兩、三年,路跑取代了單車,成為台灣最熱門的全民運動,想要參加一場路跑或馬拉松也總是一位難求。根據統計,十幾年來路跑活動每年場次從42場增加至626場(2015年),成長了將近15倍。不僅路跑活動數目增加,活動內容也越來越多元,例如Hello Kitty路跑、Trick or Run萬聖節路跑、螢光夜跑等都讓許多沒有路跑習慣的民眾體會到,路跑不再只是埋頭跑步的活動。根據體育署統計,路跑竄升為台灣人最愛的運動前三名,有四分之一的運動人口,選擇慢跑做為平日的休閒興趣。
當身邊的親朋好友們紛紛拿出運動鞋,準備起跑,你是否也想跟進呢?但對剛入門的人來說,跑步有兩點需要克服,第一是體力不足,擔心跑到筋疲力盡、喘不過氣;第二是怕膝蓋關節磨損,造成運動傷害。別擔心,試試看「跑走運動」一次解決兩種擔憂吧!

想要健康 跑走就對了

什麼是「跑走運動」?

先來介紹「運動」的定義:對人體來講,只要有在動,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效果,所以不管是跑步也好、走路也好,都一定有消耗能量的作用。

「跑」的定義:當人體以時速6公里以上在前進的過程當中,會有兩腳離地的狀況。
「走」的定義:當人體以時速6公里以下在前進的過程當中,隨時會有一腳保持踩地的狀況。
「跑走」的定義:簡單來說,它就是跑步的一種。不過它混合了「一腳踩地的走」跟「兩腳同時離地的跑」,在慢跑跑到肌肉疲勞前,改為快走進行,走一會兒再恢復為跑步,以「慢跑、快走、慢跑、快走⋯⋯」輪流交替進行,而且它的速度通常不會太快。

「慢跑+快走」=「跑走運動」
有些人如果身體有過舊傷、肌力或耐力不足、膝蓋不好等等的因素,使得他沒有辦法直接跑步,他必須由慢速的走,慢慢變成快速的跑。在過程中,走跟跑之間會形成一個比例,譬如他可能先走路9分鐘、跑步1分鐘,變成走路8分鐘、跑步2分鐘;進而慢慢去調整比例,提高跑步的時間;到最後也可以變成純粹的跑步運動。所以現在有一派運動人士認為「跑跑走走、跑跑走走」可能比單純的跑步更好、更有效果。

跑走運動的由來

「跑走運動」是由美國奧運田徑選手Jeff Galloway所提出的,他從1978年開始研究不會造成運動傷害的馬拉松訓練方式,發現跑走運動非常適合跑步初學者,並且對於身上有舊傷、體力較弱的中老年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運動方式。

跑走概念提出者Jeff Galloway ©athleteonfire.com

為什不能單純跑步就好?

理由一:跑越快反而越無法燃脂,瘦得越慢!

有些人說「我跑得越快,才會瘦越快」,其實不然,運動強度越高,燃燒的脂肪比例越少。怎麼判斷「運動強度」的高低?
在學理上我們用「新陳代謝速率的當量,MET」(M是新陳代謝,ET是當量)來定義運動強度。MET數字越大,代表運動強度越大。而較為普遍的定義
第一級:指競技型的運動,是運動強度中最強的,像職業足球、籃球、排球、游泳等。
第二級:指一般休閒性的運動,大概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像休閒的足球、籃球、游泳等。
第三級:指一般的活動,是最適當的運動強度,像步行、日常活動等。
第四級:指一般不太能動的,如臥床睡覺等。
以一般群眾來說,我們建議第三級強度的運動就好,並不建議做到第一級強度的運動,有可能會產生乳酸堆積等,導致身體上出現一些副作用,如酸性物質累積、鐵腿等。
了解運動強度的高低後,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運動強度越高,燃燒的脂肪比例越少?」我們身體內的能量來源有兩種:一種是醣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一種是脂肪,而這兩種能量彼此是可以轉換的。當我們人體進行運動強度較強、較激烈的運動,像是舉重、衝刺跑步等等,對身體來說是一種緊急狀況,通常會先消耗較容易轉換成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快速地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而走路時,因為速度沒有那麼快,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將脂肪轉換成能量,所以走路時會先消耗脂肪。
不論你是跑步,或是走路,理論上消耗的能量都一樣,只是醣類和脂肪的比重不同。以走來講,你可能消耗的脂肪多一點;以跑來說,你可能消耗的碳水化合物多一點;所以不管你跑得再快,其實不會燃燒更多脂肪,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運動強度與燃脂不成正比」。
而卡路里的燃燒多寡不僅跟「運動強度」有關,也和「運動時間」有關。我們都知道,運動時間只要夠久,燃燒的卡路里也就越多。

舉例來說,以時速4公里走路1小時,可以燃燒100多卡;以時速5∼9公里跑步1小時,可以燃燒320多卡。同樣運動1小時,走路與跑步的卡路里燃燒率相差大概一倍。不過,如果同樣的時速(時速4公里)再多走一倍的時間(多1小時),也可以燃燒與跑步1小時相當的卡路里。

跑得快不代表就能燃燒的多

*MET:「1個MET」是「基礎代謝速率」,表示一個人在靜態的時候,每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能量。大概相當於運動強度在普通定義裡的第四級;3~6個MET是第三級強度;6~8個MET是第二級強度;而第一級強度的運動通常是10個MET以上。

*基礎代謝速率:「基礎代謝速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指「生物體在安靜狀態時候所消耗的能量」,也就是說,一整天躺著靜止不動,什麼事都不做,身體也會消耗掉的卡路里。它其實跟每個人的本質有關係,譬如說身高、體重、年齡、性別,或平常的活動度程度等等,基本上這些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基礎代謝速率。

理由二:就算是單純慢跑,燃脂效果也會不斷遞減!

一般大眾都知道,相同的時間內,如果慢慢地走,能量消耗比較少;相較於走路,跑步的速度更快,能量消耗自然相對較多。但是跑步有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跑得很快,除了非常耗能,對心肺功能也是很大的挑戰,可能會因此沒辦法持續運動很長的時間。如果無法持續運動超過一段時間,該有的成效不大。若是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持續跑兩個小時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持續走路兩個小時卻是任何人都能輕鬆做得到的,對吧?
另外,在運動方面,單一速率的活動對身體來說作用不大;不管是時速6公里的走路或時速6公里跑步,能量消耗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是非常厲害的適應者,如果一直維持一樣的速度,它所需要使用到的能量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地減少,不管你一開始跑很快還是跑很慢,效率都一樣會降低。

舉例來說:我先用100分的力量跑1分鐘,很快地,身體進行了調整,接下來的這1分鐘只需要用70分、80分就可以了。由於身體的自我調整,所以能量使用效率是下降的。
如果用不同的速度去調配它,身體神經及肌肉自然會承受不同的生理狀況,不僅對我們的肌肉跟關節反射都會有助益,燃脂能力也自然較好。不同的速率,我們稱為「速度區間」,像是運動員常常進行的「間歇跑」。事實上,跑走運動就是一種間歇跑,只是它的強度不會像運動員的間歇跑那麼強烈,相對比較和緩,更適合一般大眾。
在跑走的過程中,當你慢慢抓到跑走之間的時間比例時,也會各自產生出一個約略的速率。所以我們說,如果你維持這樣的時速或跑或走時,不僅能量消耗較多,又可以避免掉運動傷害。
所以,為什麼建議「跑走運動」呢?除了它的能量其實消耗較多,最主要是因為一般人較容易達成,也就容易推廣了。

不管快慢 燃脂效果都一樣

理由三:「跑+走」才能增強後燃效應,躺著都能瘦!

「後燃效應」是什麼?
運動時加速了身體代謝,理所當然消耗脂肪,當你停止運動後,回到正常的代謝速率之前的時間,還會燃燒掉許多的卡路里,這就是「後燃效應」。有氧運動(像是步行、快走、慢跑等等)的後燃效應比較好,越劇烈的運動反而後燃效應越差。
為什麼跑走的後燃效應比較好?

因為跑走運動活動了你全身的大肌肉,使用很多的能量,運動的時間較長;而劇烈運動的時間很短,回到正常狀態的所需時間也比較短,要回復正常所使用的能量也比較少。
譬如說,你不會衝刺一百公尺超過1個小時,但可跑步或走路就可以很容易地超過1個小時。像是踩剎車讓火車停下來,要比較長的時間,大型肌肉就像火車一樣,啟動它比較慢,讓它停下來也比較慢。但是要讓小車停下來,一踩剎車就立刻停住了。

所有人都可以做「跑走運動」?

不同人有不同的身體狀態,需求自然也是不一樣的。老人全身性的關節都有些退化、女性肌力比較不足、或是過重導致膝蓋負荷太大,他們怎麼跑走運動?就是要「調配運動強度」。
以老年人來說,女性和男性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老年女性會有老年期、更年期的骨質疏鬆,但老年男性的骨質疏鬆不會那麼嚴重。所以老年女性運動的地點要更講究,可能要在有太陽的地方,補充所需的微生素D;而上班族為了加強肌力,需要注重在速度的部分,需要稍微快一點,像是時速8公里,但跑個5分鐘就好。
如果是體重過重的人,要更注重燃脂力,他需要比較低強度且長時間的運動,像是時速4公里,走大約1個小時。

老年人也能跑走,但要注意地點 ©juimg.com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資料夾文化出版,葉文凌醫師著作:《跟著奧運級隨隊醫師「跑走」就對了:燃燒脂肪、改變體態、擺脫三高、避免痠痛,一次解決!》一書。PRO級的【長庚奧運級隨隊醫師+運動防護員+營養師】聯手出擊,打造「跑走運動」各族群都適用的完美燃脂計畫!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步
  • 重量訓練
  • 跑10K
  • 跑5K
  • 徒手訓練
  • 瑜伽動作
  • 初階訓練
  • 瑜伽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