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馬好手陳彥博6日出席智慧穿戴裝置領導品牌Garmin的活動,於樹林三多國中與市民跑者代表,共同捐贈200只Forerunner 45錶款給11所國高中基層田徑運動員。陳彥博不忘以自身經驗鼓勵學生勇敢追夢,並勉勵大家跑步不只追求成績,更是生活、態度,每當穿上跑鞋那一刻,你就是個運動員!
陳彥博在會中與樹林三多國中田徑隊運動員分享,跑步不只是升學的工具,是一輩子可以熱愛的興趣,即使畢業了、不再是選手,仍可以繼續跑下去。他說︰「我去各國參加比賽認識的選手,發現他們很多本身職業是牙醫、在華爾街上班、戶外極地攝影師,但同時間也是運動員。而當你穿上跑鞋、換上運動服那一刻,你就是個運動員!」
陳彥博指出︰「很多人問我,如果回到學生時期,你會想做什麼?我會希望除了身為學生運動員,還能同時間學更多事。例如,我就讀體育大學每次晨操結束後,大家回宿舍就打電動,但我去跨系輔修運動傷害防護學系的課程,同學覺得我一個陸上學系來輔修運動傷害防護很奇怪,而且每次上課都被老師釘到死,但會做這些,是因為要去期盼︰除了跑步,你希望你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他回憶起2009年第一場海外賽事的糗事︰「當時我很緊張地跟各國選手站在起跑線上,只有我一個亞洲人,外國選手老神在在,問我叫什麼名字?結果我太緊張回答『I’m fine.』,於是,我在第一場比賽裡的英文名字就叫Fine,他一路上都這樣叫我。」 也因此,陳彥博一再強調,無論你是什麼科系,都要把英文念好,因為語言是你靠近世界最快的方法。如果你夢想成為國手,除了注重成績就是語言(英文)。
科技進步,陳彥博認為現在的運動員需要系統化、科學化的訓練,除了提供科學化數據的相關知識給基層選手,也希望大家更了解涵蓋飲食、訓練、休息、身體結構等專業知識的科學訓練系統。
陳彥博表示,現在我們都需要智慧型手錶和科學化數據來了解自己身體的改變,也包括在比賽中迷航,該怎麼回去原本的賽道?除了靠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判斷之外,現在的冒險已經可以用科技的方式,來讓我們確切知道該如何進下一步。不只冒險,競賽、體育、訓練已不再是單純的「盲練」,而是結合很多數據來更清楚了解自己、幫助超越過去的自己。他舉例自己都會觀察訓練狀態、恢復狀態,並測試中樞反應有沒有變慢;另外,他建議基層運動員寫訓練日記,記下每天早上起床的心跳、身體狀況等,這些都會讓自己慢慢深入訓練。
最後,陳彥博提醒基層運動員,無論任何項目,都要把每一場比賽或訓練當作最後一次,「競技運動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我們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能有最佳表現,一定要在能跑的時候,盡全力繼續堅持下去。」
Garmin亞洲區行銷與業務協理林孟垣表示:「自第一支Forerunner錶款推出後,Garmin持續開發符合跑者的專業功能,以大數據分析、進階感測器,為跑者提供最完整的科學化數據。在錶款研發之外,Garmin更透過多元管道支持台灣體壇,積極贊助國內馬拉松國手、職業鐵人等運動員;並重視下一代選手的培訓,自2017年開始,持續贊助中長跑指標學校訓練錶款與基金。在長期支持國內跑步運動發展,與教練、選手深度接觸之下,使Garmin瞭解基層運動員在訓練時,若能有教練以外的設備輔助自主訓練,一定能跑得更好、更遠,讓訓練更有效率。因此推出『去吧!跑出傳奇』買一捐一公益活動。在市民跑者們熱情響應下,公益限量錶款於電商平台上架一小時內搶購一空,還一度搶到平台當機,感受到市民跑者們與Garmin一起支持種子運動員,共同將跑步夢想接力給台灣未來的希望。」
受贈學校樹林三多國中田徑隊教練蔡孟儒表示,非常謝謝Garmin一直以來都很低調地在照顧台灣基層的田徑選手,包括Garmin設備、比賽經費、跑鞋,以及Garmin的科學系統教學,該校田徑隊18位選手都蒙受照顧。
採訪攝影/Dama
有著超過40年跑步經驗的美國著名跑走教練丹尼‧爵爾,在跑步生涯40年後,開始接觸太極,並且把「氣」的原理運用到跑/走等運動的訓練內容中,開創了「ChiRunning氣功跑步」。2016年更受邀來台,除宣傳新書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將其原理傳授於跑步、健走愛好者,讓大家能健康快樂的運動一輩子。
氣就是為生命帶來動力的能量,當身體確實對直,你也同時與自然力量連成一線,氣也可以流通於體內。重視運動效率的爵爾教練認為,如果身體沒有對直,就是浪費能量、浪費效率。對直有兩種:
太極拳最重要的理論就是用丹田去帶動身體的律動,一旦丹田移動,身體則會跟著移動。這不只是能用在運動之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亦能運用練習。
⚽實際測試:將雙手大拇指壓在肚臍,裡面三吋的地方就是丹田,它是一個位置,而非一塊肌肉或核心肌群。
想像丹田是一顆球,思緒是一雙手,它可以去操縱這顆球。雙腳與肩同寬,想像自己正在前後左右移動這顆球,就會感覺到丹田的律動是跟著身體在移動,往哪個方向轉動,身體就會隨之而行。
要跑的長遠,身體不見得要很強壯,用氣功跑步,其實是更聰明的方式。想要跑好一場馬拉松,必須要有完整的願景和規劃,要知道自己為何要跑步?最想參加的賽事?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可以回頭想想這些初衷。以下是完成馬拉松的七個階段:
(1) 上坡跑:可以訓練上半身和腿部的力量
(2) 間歇跑:快慢交替,讓心臟更強健
(3) 節奏跑:用比賽預定的速度去跑,只是跑比當天賽事較短的距離
(4) 長跑:在於時間。比賽時會花多少時間,練習時就必須花多少時間。同時也可訓練心肺耐力,心肺使用的氧氣效率。
(5) 趣味跑:在努力練行過程中,可以增加一點有趣的想法來減低練習時的辛苦。
4. 精通:回想前面的三個階段:願景、技巧、調節,運用在此一階段。包含起跑、補充能量、賽道特殊路段…等。有著這樣的事前準備,當天到了現場才不至於緊張或不知所措,反而可以輕鬆享受地完賽。
5. 轉換階段:比賽前的7-10天,必須讓自己處於休息狀態。這是指心靈的修養而非身體的休息,練習仍是必須的,但是想辦法放鬆才能在當天的比賽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也得開始注意飲食調整,多攝取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能幫助你有更強健的肌肉去應付比賽。
6. 比賽周末:就是所謂的賽前準備,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1) 前:比賽前幾個小時要做哪些事,例如:交通、到達會場的時間安排
(2) 中:規劃好比賽當中要做哪些事情,包括補給的多寡和頻率
(3) 後:賽後如何回家、領取物資…等,都可事先安排,避免在比賽之中不必要的擔心。
7. 賽後的休息與復原:維持原本練習的基礎,不要因為很累就放棄了之前所有的練習。
有了上述的準備,在過程中就能更增加信心、有活力,甚至一年之內便能參加6-10場的馬拉松比賽。
所謂的氣功跑步不一定非要慢慢地跑,如果本身有一定的基礎,它反而能幫助你跑得更快、更輕鬆。已經累積人生16萬公里的爵爾教練,最後一次受傷是在1985年,也希望帶著這些經驗的累積和生活的改變,讓跑步或健走成為大家心中認為最放鬆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