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Jaybird與張嘉哲等七名菁英選手簽約 用音樂挺跑者
1
Jaybird與張嘉哲等七名菁英選手簽約 用音樂挺跑者
2
給青少年運動員的長跑訓練建議
3
肌貼的使用方式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Jaybird與張嘉哲等七名菁英選手簽約 用音樂挺跑者

2018-11-09
話題 跑步 運動裝備 穿戴裝備 生活

專業運動藍芽耳機品牌Jaybird以「為跑者而生」品牌精神出發,宣布贊助七位台灣菁英選手百萬訓練經費,力挺「真男人」張嘉哲、「追夢女俠」陳宇璿、「馬拉松寶貝」曹純玉等7位選手進軍2020年東京奧運、2019年拿玻里世大運等國際比賽。

Jaybird與張嘉哲等七名菁英選手簽約 用音樂挺跑者

Jaybird力挺7名選手進國際賽事

Jaybird宣告與台灣七名菁英選手長期合作,包括目標前進2020東京奧運的張嘉哲,參加過奧運、世錦賽、世大運大三元的「追夢女俠」陳宇璿,半馬歷代排名第二名曹純玉,台灣第一位「職業越野鐵人」江晏慶,「長跑甜心」張芷瑄,目標2019世大運的「天才跑者青年代表」李翰暄,以及長跑好手「萌少女」陳雅芬等人,藉此推廣台灣的跑步運動。
 
出生跑步世家的張嘉哲說,跟品牌合作對職業跑者來說是正向幫助,除了經費,還有很多精神上的幫助,例如民眾的支持能讓更多人願意了解跑步,我們需要被支持和理解,這些正向力量能幫助我們突破。至於未來規劃往2020東京奧運邁進,雖然2014年受傷後有不斷恢復,之前跑出2小時49分59秒,但目標是2小時48分以內,希望能在2019年突破這個目標。
 
江晏慶表示,近程目標是明年三月的亞洲田徑錦標賽,因為之前身體有累積一些傷害,年底前想讓身體好好恢復,明年開始花3-4個月時間專注備戰亞錦賽。因為越野跑通常是自己一個人往山上跑,有音樂陪伴會不那麼孤單,讓訓練時比較有趣。

張嘉哲(右)與江晏慶(左)

簽約記者會中,現場6位跑者包括張嘉哲、張芷瑄、陳宇璿、江晏慶、李翰暄、陳雅芬都在Jaybird菁英跑者牆上,簽名並寫下一句勉勵的話。張嘉哲寫下「先求帥再求快」、江晏慶寫下「過冒險的精采人生」、張芷瑄寫「加油」、陳雅芬寫「我跑我享受」、陳宇璿寫「永不放棄」、李翰暄寫「勇往直前」。
 
透過選手的經驗分享,鼓勵民眾只要每跨出一步、多跑10公尺、多撐1分鐘…,都是超越極限的一種表現。透過運動的熱情、音樂的力量,將自己帶領到下一個極限。Jaybird的全球口號”Power Your Passion”傳達的就是這個精神。

6位跑者在Jaybird菁英跑者牆上,簽名並寫下一句勉勵的話

運動風襲台   「潮 」運動引領風潮

近年來,台灣不論跑步、健身、戶外等,不分年齡及族群,已成為台灣民眾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動。Jaybird 無線藍牙運動耳機是全球第一款專為運動打造的藍牙耳機,藉由在各種路跑環境中測試,打造出輕量及舒適貼合的設計,並擁有國際防護等級IPX7的防水功能,以符合各種運動情境的需求。此外,透過Jaybird App應用程式,可自訂歌單及等化器,客製化專屬自己的音樂體驗。
 
羅技台灣總經理賴明嵩表示:「台灣運動風氣漸漸興盛,民眾對於運動裝備的需求也逐漸提升。不僅在規格上的要求,更透過配件品牌的選擇,展示品味及『潮』態度。Jaybird自2016年由羅技集團收購後,更跨出美國運動耳機領導品牌的地位,現於歐洲、香港、日韓等地的銷售都有亮眼表現;今年起,也將致力於台灣市場的投入。Jaybird不僅現為美國三鐵協會官方指定訓練用耳機,亦是美國Ragnar接力跑系列賽事、橫跨歐美亞的搖滾馬拉松公路跑系列運動的跑者愛用品牌。」

資料來源/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森林跑站
採訪攝影/Dama

分享文章
陳柏長
陳柏長

給青少年運動員的長跑訓練建議

2018-09-26
運動部落陳柏長醫師觀念專欄跑步

我們對於體育班的刻板印象是什麼,或許是那些我們在早上上學時,已經不知道在操場揮汗練習多久的同學,9點10點才進入教室,下午兩點又回到操場練球跑步。當我們放學去網咖、補習班時,他們還在為了比賽練習。

我們舊有的認識,體育班可能是那些不讀書、家境沒那麼好、四肢發達的一群人。他們不跟著我們一起準備升學,我們的生活可能跟他們沒有交集(除了體育課要跟體育班搶場地時有交集外)。但這些狀況開始有些改變。

給青少年運動員的長跑訓練建議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在網海中,對長跑或是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建議,十之八九專指成人,針對兒童、青少年、甚至老年人等分年齡層的專文寥寥可數。然而,我們明知運動員的養成多從兒少時期開始,這也是運動員相當重要的扎根階段,卻忽視了專屬這階段的訓練資訊。陳柏長醫師針對正值青春期的運動員,根據他們獨有的生理發展提出具體的訓練原則建議,實屬難得。

印象中的體育班

教改似乎造成體育不再是體育班的事情,學習運動變成升學的評量標準之一,體育也需要補習的滑稽現象開始出現(厲害了我的國(編按:筆者指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在2018年終止了體育專長加分)。不管是為了升學,還是讓小孩強健體魄、增強團隊合作及溝通的能力,體育被越來越重視。

或許大家對於競技運動員還不是那麼了解,體育班的刻版印象相信還是留存在大多數人腦袋中。多數人希望體育課不要再變成數學課,體育班也不要整天都在運動(不是每個運動員都能成為職業選手,可能受傷或是天賦不足,如果能在學生時代多元準備,不會畢業即失業,才不至於讓父母不讓小孩投入體育),讓全民皆運動員的時代能早日到來。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大學入學的標準不再只是標準化測驗而已,雖然中國取消體育大考加分的項目,在去標準化測驗的時代(美國前20名大學,在2018暑假就有複數的學校取消SAT的成績要求),除了書要念得好,非學術項目能增加入學競爭力,在美國學生運動員可以比一般人更容易入取頂尖大學的趨勢。

傳統體育班一天練習超過6小時是家常便飯,這很有可能造成過度訓練,讓在成長中的孩子產生不可恢復的傷害,更可能讓學習階段的孩子因而沒有時間、體力念書或社交。國外並非沒有體育班,但是學術及體育相對均衡。

未來我們都可能希望孩子能夠學習運動,但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過度訓練,也都希望他們能夠享受童年。或許能參考國外對於青少年的長跑訓練建議,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國外並非沒有體育班,但學術及體育相對均衡

青春期

如果沒有仔細去查,或是對於紀錄特別有研究的人,可能都會被青少年的長跑成績嚇到。10歲前的男女兒童,可以跑出破三(編按:全程馬拉松3小時以內完賽)的成績,14歲的女孩可以跑出2小時33分,這樣的成績已經足以以菁英選手的身分出賽。

讓青春期前後的孩童、青少年在長跑上可以跑出嚇死人的成績,主因青春期前運動員的有氧系統已經相對成熟。當超過5,000公尺距離的比賽,成人利用超過95%的有氧系統作為能量來源;而青春期前的運動員,除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少了成熟的無氧系統外,經過訓練可以跑出相當出色的成績。

青春期會造成身體改變,男生身體肌肉量增加、女生體脂肪比例上升,這些都反映在青春期前後男女成績產生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不一,尤其女生通常早於男生,這也都反映在成績上。同年齡女生可能因為發展較早,產生明顯的進步,而男生身體發展速度還沒那麼快,因而可能在田徑隊上成績落後。

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一年長高10公分,這可能讓運動員發生「身高長高但肌肉強度沒有跟上(核心、四肢肌力)」的情形,因此雖然長高,但成績卻不一定有等比例進步。對運動員而言,青春期在身體、心理都會面對巨大改變,教練必須對於學生出現第二性徵有更敏銳的觀察,根據身體心理的變化給予不同課表或訓練,而非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訓練排程。

男生身體發展速度較同齡女生慢,因此可能在田徑隊上成績落後(圖片與內容無關)

訓練原則

對於學生運動員,在這階段應該是以培養興趣,養成長期運動習慣為目標,讓他們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學生運動員的運動生理上,和成人並沒有明顯差異,因此訓練的元素大同小異。但如果這個階段過度訓練,可能會導致喪失對運動的熱情、身體賀爾蒙改變,甚至造成骨頭的生長板破裂而無法長高,因此訓練強度及時間都要特別被關注。

對於學生選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養成長跑的基礎體能,不要過度訓練,依照每個人的能力、狀態去調整比賽及訓練項目。如上表,一個15歲的選手有兩年以上跑齡,可以讓他依照能力去跑800至1,600公尺的比賽。如果一樣15歲但是跑齡不足兩年,則應該累積足夠的跑齡後再加長訓練的距離。當然,對於多數人適用如此分類,但特殊狀況則應由教練及選手討論後有不同的設計 。

長跑訓練上,先從短距離練起,可以讓選手逐漸了解自己的長短能力,並且在這個階段培養配速能力。等到距離更長的比賽時,先前培養的配速能力就變得很重要,不會一起跑就爆衝,每一圈(400公尺)配速多少都可憑著體感大略知道;當距離更長時,也能有更穩定的每圈配速。

同時,青少年階段的課業學習非常重要,應在訓練、休息、課業中取得平衡。一般來說,一週訓練3-4天,每天1-2小時(這似乎只是國內體育班2天的訓練量),一年訓練6-7個月。

至於不練跑的季節可以從事任何運動。跑步大致是以縱向活動為主,球類運動或其他活動可帶入更多的側向練習,也可以訓練到跑步沒有使用到的肌群,這都會對日後回到賽季時有所幫助。這個階段應該要培養不同的運動興趣,日後如果想專攻長跑或是球類運動,都不會有太大的落後。

關於陳柏長醫師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個人簡介
素人跑者,熱愛跑步運動,追求最新的跑步知識,以挑戰六大馬完賽為目標。目前已完成芝加哥馬拉松(2014)、東京馬拉松(2014、2015、2017)、紐約馬拉松(2017)、倫敦馬拉松及柏林馬拉松(2018);正努力利用工作之餘,使用科學化週期訓練強化自己,以取得波士頓馬拉松資格,期許在2020年前完成六大馬拉松。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

/ 關於陳柏長 /
陳柏長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肌貼的使用方式

2016-05-17
越野跑跑步訓練觀念跑步知識庫

對於跑者來說,最常遇到的疼痛問題不外乎這三樣:足底筋膜炎、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與脛前疼痛的問題,對於這三種狀況,跑者們可以有效地利用肌貼來解決。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