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前夕,遠在世界盡頭12,790公里遠的南極長征隊捎來捷報!歷經近一個月狂風暴雪、頂著零下30度低溫,南極長征隊克服「高原路線」的險峻環境,共前進350公里,終於在智利時間12月22日傍晚6點(台灣12/23凌晨五點)成功完成挑戰,成為台灣首支以越野方式抵達南極點的長征隊。隊員中的極地教練陳彥博,繼拿下全球四大極地大滿貫總冠軍殊榮,及不丹200公里高山、冰島冰與火250公里等兩項難度極高的超馬冠軍後,足跡已踏遍全球的他,今年終於站上南極點,在世界盡頭寫下嶄新里程碑。
經過多日的嚴苛挑戰,陳彥博透露:「這次任務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天氣變化,因為從大風雪到大晴天,轉變通常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這使得隊員剛出發時有許多的不適應,而身為最有極地經驗的隊員,自己必須於極短時間內做出行動方針。」如今成功完成挑戰,面對一路扶持的隊員們,陳彥博最想跟他們說:「南極點挑戰結束後,要將在此鍛鍊出的堅強心態與學習帶回台灣,並永遠放在心裡,這才是任務最重要的收穫。」在與父母的連線中,彥博表示:「爸媽不要擔心,我完成了! 接下來我應該能戰勝更多挑戰」,放下擔心後的彥博父母,則笑著回應:「不要再挑戰了啦。」
談到此次擔任極地教練、帶隊「前進南極點」,陳彥博坦言曾經有過低潮,不過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堅持下去,彥博表示:「天候狀況很糟糕,身為教練還要帶著團隊前進、完成目標,這對我來說是這趟冒險中最大的挑戰,即便每天都很不安,我仍不斷鼓勵自己與大家不能放棄,要把隊員平安帶回家!」回國後,陳彥博希望借重自身經驗,繼續鼓勵年輕人把夢想做大,勇於挑戰舒適圈,無論結果如何,相信一定會獲得更多不同的人生體悟,出發,就對了。
台灣史上第一支南極長征隊長征隊自11月13日從台北出發,挑戰過程波折不斷,原訂路線為660公里的岸到點(Coast to Pole),但出發後即因連日暴風雪造成行程延誤,在盤點糧食、物資、南極大陸天候等各項因素後,改挑戰難度升級的「高原路線」。全隊從南緯87度、2545公尺的海拔高度出發,一路上空氣稀薄,風勢強到很難站立,隊員們更一度歷經失溫、凍傷、「white out」現象,在種種考驗身心的艱鉅挑戰之下,終於在智利時間12月22日傍晚6點左右正式到達南極點。 橘子關懷基金會十週年啟動「前進南極點」計劃寫下台灣史上的記錄,成為台灣第一支長征南極點達陣的隊伍,隊員親身挑戰極限,激勵新世代的年輕人,要更勇敢做大夢、為自己的夢想冒險。隊員們將在智利時間12月25日拔營,帶著長征世界極南盡頭的榮耀,在2019年1月8日早上回到台灣,並分享更多南極冒險故事。
橘子集團是一個夢想的集合體,匯聚了創辦人Albert、橘子人們的夢想,更乘載了許多社會大眾的夢想。在成立十幾年後、不斷地接受許多外界的支持、幫助的遊戲橘子,開始反思、期許自己能夠有更集中資源、組織性的付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於是,2008年1月4日,橘子集團正式啟動「橘子關懷基金會」。
資料來源/橘子關懷基金會
責任編輯/妞妞
刊登在《循環》和《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兩項研究指出,經常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L,同時騎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運動。此外,根據丹麥學者的研究顯示,每周一次、花90分鐘騎單車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降低24%。
研究人員調查了4.5萬名丹麥成年人,發現在20年的追蹤調查中,經常騎自行車的人,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11%~24%,然而每周只需要騎半小時自行車就能夠幫助機體抵御冠狀動脈疾病,在頭5年跟蹤期間經常騎自行車的人,相比隨後15年不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臟病風險降低25%。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研究報告表示,研究人員對2萬名瑞典40 歲、50 歲及60 歲的人,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對這些人的上下班習慣、體重、膽固醇水平、血壓及血糖進行了監測,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開車上班的人比,騎自行車上班的人中,15% 的人不易肥胖、13%的人不易患高血壓、15%的人不易患高膽固醇症、12%的人不易患糖尿病。
在接下來10 年的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保持騎自行車習慣的人,肥胖風險降低39%、高血壓風險降低11%、高膽固醇風險降低20%,以及糖尿病風險降低18%,研究人員認為,騎行自行車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晚,那些從開車或坐公交上下班轉到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可以顯著感受到他們心血管健康的改善。
雖然騎乘自行車對身體好,但是,會因為在騎行時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運動傷害,尤其是那種騎乘公路長距離的人,都必須特別小心以下5種自行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腰部傷害:騎單車時,人體的腰部負擔是最重的,如果騎車時把單車的坐椅調得過高,此時容易造成騎車時臀部過度左右扭擺,長時間下來,會引起腰肌疲勞損傷。
尾椎與臀部傷害:而在正常情況下騎車,臀部以坐骨結節著力,但當路面不平受到顛簸落下時,臀部難免向前滑動,會使坐骨結節落空在兩側,而一旦坐骨結節長時間承受不合理的摩擦、擠壓、負重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創傷性滑囊炎的發生。
頸椎傷害:騎自行車者容易會讓身體過度傾斜,因為會由一般車身結構設計的問題,為了觀察前方,必然要抬頭仰頸,而這是一種強迫性姿勢,期時間下來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損傷,並且造成頸椎或頸部肌肉不適或是發炎。
膝蓋傷害:有研究顯示,當騎車者騎姿不當時,膝蓋可能會受傷,特別是膝蓋外側容易罹患髂脛束症候群,這種原因導致的傷害占所有因騎車造成運動傷害的15%左右。
手部傷害:因為騎自行車可能造成的手部傷害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尺骨神經病變,第二種則是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主要原因為抓握把時,壓力直接傳達到主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所致,造成手麻、手指疼痛、無力的情況。
資料來源/BICYCLING、明醫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