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跑步
  • 5種訓練有助保護膝蓋、遠離運動傷害
1
5種訓練有助保護膝蓋、遠離運動傷害
2
他可以 她也可以!5種最易上手的重量訓練
3
Nike Sportswear 特選10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鞋款設計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5種訓練有助保護膝蓋、遠離運動傷害

2019-06-17
跑步 健身 動學堂 鐵人三項 運動傷害 訓練動作 初鐵515 下半身肌群 核心訓練 夏日跑堂

膝蓋是跑者和鐵人最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部位,但它的傷害風險卻常常被忽略。有大量證據顯示,加強臀肌、股四頭肌和腹部肌群可改善跑步功能,另有研究發現,有膝蓋疼痛困擾的運動員常見臀肌較弱。雖然目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強化這些肌群能防止膝蓋疼痛,但美國明尼蘇達州物理治療師Jake Foley指出,加強這些肌群是保護膝蓋、預防傷害的低成本好方法。以下5種動作可挑選其中3項或5項都做,每周3次,幫助你的膝蓋遠離疼痛和傷害。

5種訓練有助保護膝蓋、遠離運動傷害 ©Physiotherapy Works

1. 側躺抬腿 Side-Lying Leg Raises

訓練目標﹕髖外展肌群

步驟1:側面躺地,雙腿伸直,腳趾頭朝前方。
步驟2:縮腹保持骨盆穩定,只有離天花板近的腿需慢慢往天花板方向上抬,抬至角度低於45度。若要更進步可加強腳踝重量,或做3組30次沒有額外重量。
步驟3:身體兩側各做3組,每組10次。

2. 側棒式 Side Plank

訓練目標﹕髖外展肌群及腹部肌群

步驟1:前臂貼地,手肘在肩膀正下方。

步驟2:以前臂與足底外側支撐身體重量,雙腿伸直,抬高軀幹和肩膀,胸部挺起不駝背。使頭、肩、臀、膝蓋與腳踝呈一直線。

步驟3:縮緊腹肌,保持這個姿勢30-60秒,做3次。

3. 單腳橋式 Single-Leg Bridge

訓練目標﹕髖關節伸展與髖部外旋

步驟1:平躺地面,雙腿彎曲腳掌踩地。
步驟2:臀部離開地面,抬向天花板,同時收縮腹肌和臀肌。
步驟3:將一條腿伸直與大腿平行,穩定住。
步驟4:每條腿30次,做3組。

4. 單腳深蹲  Single-Leg Squat

訓練目標﹕臀肌、股四頭肌

步驟1:單腳站立,雙臂向前伸展以維持平衡。
步驟2:維持單腳往下半蹲(不需要深蹲)時臀部向後,軀幹打直,保持臀部、膝蓋與腳齊平(如果太容易可增加負重)。
步驟3:每條腿8-12次,做3組。

5. 單腳硬舉 Single-Leg Deadlift

步驟1:單腳站立,膝蓋微彎。
步驟2:軀幹打直往前傾、另一條腿伸直往後抬,使背部、軀幹和抬起的腿呈一直線,並與站立腳垂直,讓身體呈一個T字型。
步驟3:縮緊腹部,保持骨盆穩定,雙手握啞鈴並朝下地面。
步驟4:每條腿12次,做3組。

資料來源/triathlete.com、山姆伯伯工作坊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他可以 她也可以!5種最易上手的重量訓練

2017-05-12
健身知識庫訓練動作書摘啞鈴重量訓練

美國重量級專業健身教練盧.舒勒+艾爾文.科斯葛羅夫從女性角度出發,超過四十年的專業經驗+運動科學研究論文實證,聯手打造所有年齡與體質的女性都適用的重量訓練攻略。有關於重訓健身的建議,他們認為男女不應該有差異,運動科學也早已證實男女的肌肉試完全相同的,妳、我的肌肉都能夠執行同樣的動作、同樣的運動。

以下的幾個動作,利用最常見的健身器材:槓鈴、懸吊、啞鈴、負重、徒手的示範,循序漸進,讓大家更明白的了解,其實女生一樣可以做到這一些。

他可以 她也可以!5種最易上手的重量訓練。

 1   羅馬尼亞式硬舉(Romanian Deadlift, RDL)

如何執行這個動作:雙手與肩同寬握好槓鈴,掌心朝內。將槓鈴舉起離開架子並後退一步,身體挺直,此時槓鈴會緊貼著大腿的前側。雙腿在兩隻手之間,腳趾指向正前方。屁股往後坐,同時讓槓鈴往下放,直至膝蓋下方為止,此時膝蓋會呈現輕微的彎曲。接著屁股用力往前推,身體站直並回到起始姿勢。

 2   單腳羅馬尼亞式硬舉前伸(Single-Leg Romanian Deadlift 〔RDL〕with Reach)

如何執行這個動作:雙腳與臀部同寬站好,身體往前傾,同時右腳往身體的後方打直延伸,右手往前伸直,左腳負責支撐所有的體重。當妳的右手跟右腳與身體軀幹連成一直線,同時左腳伸直並與地板垂直時,即為動作的結束姿勢。接著左邊臀部用力讓身體回到起始姿勢。完成所有重複次數後再換邊進行,讓左手與左腳往身體的前後方延伸,此時則由右腳支撐所有的體重。

 3   啞鈴肩推舉(Dumbell Shoulder Press)

如何執行這個動作:將啞鈴舉高至肩膀外側的位置。掌心可以朝內或朝前,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可以。接著將啞鈴垂直舉高到肩膀的正上方,再回到起始位置,然後繼續重複動作。

 4   懸吊棒式推拉(Suspended Body Saw)

如何執行這個動作:將雙腳固定在握把上並進入棒式姿勢,前臂放在軟墊上。然後盡可能地利用手肘把身體往後推到最底,過程中要讓背部維持在自然姿勢;接著再利用手肘把身體往前拉;動作重複8~12下。

 5   反向弓步蹲(Reverse Lunge)

如何執行這個動作:選取任何一種增加負荷的模式(可參考第234頁的〈負荷的選擇〉),雙腳與臀部同寬站好。其中一隻腳往後退一大步,同時讓身體往下蹲,直至前腳大腿與地面平行,且後腳膝蓋快要接觸到地面為止。然後再回到起始姿勢,重複表定的次數後再換邊進行。

書籍資訊
◎文摘自臉譜出版,  盧.舒勒、艾爾文.科斯葛羅夫著作《女力!從零開始重量訓練:4大類肌力訓練X9 階段週期計畫,專業教練這麼做、基礎健身到職業選手都在練的女性專屬力量訓練攻略》一書。

女力=重量訓練+熱愛生活+挑戰極限
不做女神、不是芭比娃娃,女人要的是真正的強壯和力量!

美國重量級專業健身教練盧.舒勒+艾爾文.科斯葛羅夫從女性角度出發,超過四十年的專業經驗+運動科學研究論文實證,聯手打造所有年齡與體質的女性都適用的重量訓練攻略,讓力量與身體對話,找回自信、改變生活,重新塑造健康、緊實、性感的自己,並為妳破解各種譁眾取寵的運動與健康迷思,從此開始真正的健身生活!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Nike Sportswear 特選10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鞋款設計

2016-09-29
跑步配備館生活流行路跑NIKE馬拉松鞋子

 
 
“我看到很多自己瘋狂的靈感在前方閃耀,但他們看起來並不是不可實現。”——Nike品牌共同創辦人Phil Knight

自70年代品牌共同創辦人Bill Bowerman從鬆餅機汲取靈感研發出waffle外底的Waffle Racer跑鞋起,Nike的“神來之筆”一次又一次的影響著各個領域 ,包括傳奇設計師Tinker Hatfield從龐畢度中心裸露的管線的靈感發想,設計推出第一雙可見式氣墊鞋款Nike Air Max 1,以及遙想未來登入火星的太空艙鞋款Nike Craft Mars Yard,還有在80年代電影中描繪“未來世界” 2015年自動繫鞋帶概念的Air Mag鞋款等。這些鞋款將於9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的YO’HOOD 2016全球潮流盛典中“SNKRS為您呈獻:OUT THE BOX 靈感框不住”展覽中一一展出,同時Nike Air VaporMax、Nike HyperAdapt等創新鞋款也將在展覽中首次在大中華地區公開展示。Nike Sportswear特選以下10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鞋款設計,藉由這些瘋狂而有趣的創意,領略Nike無限的創新突破。

Nike Sportswear 特選10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鞋款設計

Nike Air Max 1:裸露的管線設計實現可見式“Air”的創意

如何把無法捉摸的氣體呈現在世人面前1987年,設計師Tinker Hatfield從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建築設計中汲取靈感,透過將中底周圍的發泡部分挖空,使得大面積的氣墊單元得以完全呈現, Nike Air Max 1就此成為了“破壞者”與“革新者”的代名詞,運動鞋領域從此變得與眾不同。

瞭解更多

Nike Air Max 97:新幹線列車的速度感及全掌式氣墊科技登上各大時尚伸展台

Nike Air Max 97首次將全掌的可見式氣墊完美呈現,金屬色調的鞋面與流線型的色塊靈感皆來自於日本的新幹線高速列車,反光線條使得Nike Air Max 97在燈光下看起來十分引人注目。這雙鞋完美詮釋了1997年不論在音樂、電影和時尚領域都追求極致誇大的年代,成為這一時代的經典設計典範。

瞭解更多

Nike Air VaporMax:為什麼不讓氣墊單獨作為外底

近30年的不斷發展,Nike Air Max迎來一次全新突破,新的創新技術讓設計師可結合原有的Air氣墊與保護外層變成一個整體的VaporMax氣墊;全新氣墊的彈性則能獨立活動,搭配 Nike Flyknit鞋面,更提供精準的支撐性能並進一步減輕鞋的重量,與其說是氣墊,不如說更像踩在空氣上運動。

瞭解更多

Nike Sock Racer:誰說只穿“襪子”跑步不能拿冠軍

設計師Bruce Kilgore在襪子底部增加了模仿生理結構的輪廓設計,並在腳背和足弓上的兩條綁帶上縫合了尼龍扣帶,並採用了簡約的單層網眼設計,讓襪子改造成跑鞋的概念不再是天方夜譚。Ingrid Kristiansen在1986年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上,就是穿著Nike Sock Racer奪得冠軍,誰還說只穿襪子無法運動?

瞭解更多

Nike Air Presto:你的腳穿S、M還是L?

設計師Tobie Hatfield將運動鞋簡化到只剩最基本的元素:修長的外形搭配彈性鞋面甚至連一般的尺寸都省略!球鞋專欄作家Gary Warnett對這一設計的評價是:“Nike Air Presto是一件給腳穿的T恤,不管你的腳穿XS還是XXL,堅持簡約主義的設計風格,迅速得到了跑步愛好者和前衛設計推崇者的鍾愛。” 

瞭解更多

Nike Sock Dart:由電腦程式編織出一雙像襪子的鞋

設計師出身,Nike集團董事會主席、總裁和CEO Mark Parker曾表示:“一些理念的形成,我們只有通過各種艱難險阻才能夠達成,而它們也會成為實現理念的基礎。”因此,在2004年,Nike推出了同樣以襪子為靈感出發的Nike Sock Dart。Nike Sock Dart是Nike史上第一雙採用電腦編織技術製成的鞋款,搭配編織鞋身,並以鞋面上的矽膠搭帶來代替傳統的鞋帶設計,在當年可算是相當前衛,亦影響了目前流行的 Flyknit 技術發展。

瞭解更多

Nike Hyperdunk 2008:鋼索吊橋的纜線牢牢鎖定你的雙腳

在2008年北京奧運賽場上,Nike Hyperdunk的設計師Eric Avar將嶄新的Flywire技術運用在籃球鞋上,強韌的尼龍細絲為足部提供精準的支撐,配置原理來自支撐大型吊橋的纜線,材料只用於結構中所必需的部位,從而使運動鞋的重量大幅減輕,並結合Nike的另一項緩震技術Lunarlon,為奧運賽場創造出輕量及堅固的籃球鞋。

瞭解更多
關於緩震技術Lunarlon

Nike Flyknit Racer:紗線不但可以編織出美麗的圖案更可以穿上腳運動

Nike Flyknit技術在必要的地方對紗線和面料進行工程設計,以精密的織法將鞋面一體成形,使鞋面輕如羽毛、無縫合腳。不斷探索Nike設計的全新概念,經常使用當下先進的科技,並為未來的應用埋下伏筆的HTM 團隊,更扮演此次點燃實驗性新概念的角色,用 Nike HTM Flyknit Racer 和 Nike HTM Flyknit Trainer+ 向世人宣佈此鞋款擁有強大的支撐性能,美國時代雜誌更將Nike Flyknit Racer選為2012年10大發明之一。

關於Flyknit創新編織技術

Nike Air Foamposite:一隻甲蟲改變了運動鞋的審美

設計師 Eric Avar 當年以甲蟲腹部汲取靈感Nike Air Foamposite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前衛的劃時代性設計,鞋面以發泡材質一次成型,能夠為籃球鞋提供良好的包覆性和支撐性,從而提高整體穩定性。中底採用改良過的Zoom Air和碳纖維板,在當時可算是“奢華”的中底配置,透明鞋底更顯現代感的迷人魅力,也讓此鞋款從馳騁球場進而佔領街頭文化。

瞭解更多

Nike HyperAdapt 1.0:當自動繫鞋帶的科技被實現

在80年代電影中,主角穿越時空來到30年後穿著自動繫鞋帶的Air Mag鞋款,即已預告未來球鞋發展的無限可能,相隔30年後,Nike於2016年推出Nike HyperAdapt 1.0,第一雙鞋款使用Nike全新的突破性科技:動態調整鞋帶系統。這雙鞋在設計中融合了數位化、電子工程及機械工程的深度研究成果以實現自動化系統。動態調整鞋帶系統這個設計對於人類鞋款穿著的方式又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更多存在於想像中的鞋款科技將陸續被實現。

瞭解更多

Nike品牌創意概念副總裁Tinker Hatfield曾說過:“我們總是在推進著去做不可預測的、嶄新的、不同的事物。” 透過獨具匠心的靈感,從未停歇的創想以及不斷挑戰自我的決心,Nike不斷將可能變成現實,重新發現潛在的奇蹟。

瞭解更多Nike Sportswear創新鞋款,敬請關注Nike Sportswear Taiwan粉絲頁。

資訊、圖片提供:Nike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