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有氧運動之王! 跑步對健康的11項驚人好處
1
跑步對健康的好處
有氧運動之王! 跑步對健康的11項驚人好處
2
台灣長跑獎項長明賞
台灣長跑界奧斯卡獎誕生! 「長明賞」致敬台灣第一位奧運馬拉松選手
3
年紀輕輕就肌少症?專家:漸進性訓練能快速增強肌肉的質與量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有氧運動之王! 跑步對健康的11項驚人好處

2020-03-16
知識庫 跑步 保健 運動生理 有氧運動 下半身肌群 觀念 核心肌群

大家都了解跑步對健康有益,但你知道跑步到底有多少好處嗎?我們整理了11項跑步對健康的驚人好處,如果你還沒習慣跑步,可以考慮投入這項CP值超高的運動;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名跑者,繼續保持!並把這篇文當作推坑別人跑步時的說辭。

跑步對健康的好處
有氧運動之王! 跑步對健康的11項驚人好處

1. 對心臟功能好

發表於JACC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有持久而規律跑步習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從沒有跑步習慣者的一半。而近期一項發表於BMJ的研究更發現,每週只要低於50分鐘(也就是每天5-10分鐘)的任何形式跑步,能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大幅降低30%。

2. 跑者的愉悅感

Runner’s High是真實存在的!當你跑步時,大腦會分泌出兩大讓人感覺愉悅無比的化學物質:腦內啡(Endorphins)和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前者大家應該都知道,是緩解疼痛感與壓力、帶來愉悅感的「幸福化學元素」;而後者你沒有看錯!在化學上,內源性大麻素跟大麻沒什麼不同,它與吸食大麻的感受類似,它除了能降低焦慮和疼痛敏感度,也帶給跑者快感。

3. 消耗熱量有助燃脂

許多人利用跑步減肥,以60公斤的人在平地慢跑30分鐘來算,可消耗246大卡熱量(此數值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基礎代謝率不同、環境中地形坡度和風向而各異)。雖然跑步並不是消耗熱量最高的運動,但相較於其他低強度運動,跑步更能增進「後燃效應」,讓身體在停止運動後還繼續消耗氧氣、熱量來燃脂;況且它的投入門檻最低、方便性高,成為許多人運動減肥的首選。

跑步瘦身的更多好處請見《4個理由告訴你 為什麼跑步是瘦身最佳選擇》

跑步燃脂
相較於其他低強度運動,跑步更能增進「後燃效應」

4. 對骨骼關節好

別再說跑步傷膝蓋了!一項針對10萬名跑者與步行者的研究發現,跑步並不會增加骨關節炎的風險,即使是常規地跑全程馬拉松的人也不會。更進一步,研究顯示跑者患有膝蓋關節炎的可能性是步行者的一半。研究結果令人驚訝,事實上,當跑者在正確的姿勢下每一次著地,都是對骨骼和軟骨施加壓力,讓它們更強而有力地回彈;反而步行、飛輪有氧、游泳等運動並沒有跑步帶來的骨骼益處。

5. 訓練人體最大肌群

腿部肌群是人體最大的肌肉組織群,不只能幫助走動,更可以幫助人體的血液循環、保護膝蓋與瘦身,正因如此,大腿肌可說是你的第二個心臟。而跑步對大腿內側和外側、臀大肌、股四頭肌、大腿後肌(膕旁肌)和小腿後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都能訓練到。

腿部肌力的更多好處請見《大腿肌是你的第二個心臟》

跑步使用臀部及腿部肌群
跑步使用到許多臀部及腿部肌群

6. 對核心肌群有益

跑步不只對腿部肌肉有幫助,如果姿勢與出力點正確,跑步還能雕塑核心肌群。無論你想挑戰六塊肌、腹直肌、還有更深層的核心肌肉,包括腹斜肌、豎脊肌、腹橫肌,跑步都可以幫助到,並促使這些深層肌肉穩定脊椎。

7. 讓專注力集中

許多跑者會發現,獨跑時能讓他專注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主因從忙碌壓力大的工作環境中抽離,以跑步暫時休息一下,可幫助恢復精神和洞察力。而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冥想可以增加大腦負責對資訊深入處理的「灰質」數量、改善注意力,並對抗憂鬱和焦慮情緒。

8. 增強記憶力

有研究顯示,定期進行跑步之類的有氧運動,可增加「灰質」數量、以及大腦負責掌管記憶及空間定位的「海馬迴」體積,進一步鍛鍊控制語言的大腦區域。也就是說,如果你常跑步,也許能更快地找出你想表達的詞彙、減少「話在嘴邊卻忘記」的初老現象。

有氧運動與初老現象的研究詳情請見《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提高記字詞能力 避免「舌尖現象」》

9. 隨心暢跑、幫助放空

跑步時可以思考,更可以放空。專家指出,跑步時的學習曲線不會像其他身體活動那麼多,例如舞蹈團課、重量訓練、CrossFit或是瑜伽。另一方面,跑步不像游泳那麼依賴環境,是個再自然不過的運動,所以你再跑步前也不需要多加思考就能開始進行,是一項「說走就走」的運動。

10. 促進社會參與

路跑、越野跑風行,跑步圈可說是一個強大的社群。現在各地區都有不同特色的跑團,不只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跑友,良好的氛圍更能讓你備感溫馨,同時得到身心上的支持,對跑者的好處是無法估量的。

跑團
跑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跑友,得到身心上的支持

11. 短時間就能延年益壽

承第一項好處所提及的研究,你不用跑全馬、半馬才能讓自己多活幾歲。事實上,每週只要跑不到50分鐘(即每天5-10分鐘,相當於每週跑5公里),就能降低27%總體死亡風險;並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30%、所有類型癌症致死的風險降低23%。而大家都知道,盤據國人死亡人數前兩大頭號殺手正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資料來源/SHAP.COM、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灣長跑界奧斯卡獎誕生! 「長明賞」致敬台灣第一位奧運馬拉松選手

2021-01-26
跑步話題奧運路跑馬拉松趨勢新聞

好萊塢電影界有奧斯卡獎、國際長跑界有阿貝貝獎,台灣長跑界年度長跑獎項「長明賞」2021誕生,總計頒發80萬獎金給優秀選手,期待為台灣孵育頂尖長跑選手!而台灣馬拉松女將曹純玉屢破全國紀錄,也成為第一屆「長明賞」確定得主。

今(26日)長明賞幕後推手特別舉辦記者會,現場潘瑞根教練、洪國智老師、獲獎者曹純玉等人發表第一屆長明賞的成立願景、得獎規劃等,並指出該獎項是向台灣傳奇馬拉松選手─陳長明先生致敬。

台灣長跑獎項長明賞
台灣長跑界奧斯卡獎誕生! 「長明賞」致敬台灣第一位奧運馬拉松選手

向台灣傳奇馬拉松選手 ─ 陳長明致敬

為了提升台灣長跑在國際田徑界地位、獎勵在國際賽事獲得殊榮或對台灣長跑成績有重大突破之運動員,臺灣長跑競技網及社會永續發展推廣協會設置台灣首個年度長跑獎項「長明賞」。該獎項向台灣傳奇馬拉松選手─陳長明先生致敬,並特別擬定全國馬拉松紀錄基金條例作為遴選基準,選拔台灣長跑年度最佳男、女運動員各一位,以及提供破馬拉松全國紀錄獎勵。

陳長明

陳長明先生(1955/12/02—2019/01/09)對於台灣馬拉松運動有以下指標性意義,因而以其名作為本獎項名稱。
(一)台灣第一位參與奧運會馬拉松項目之運動員。
(二)台灣第一位參與世界田徑錦標賽馬拉松項目之運動員。
(三)台灣第一位馬拉松突破2:20:00之運動員。

長明賞的濫觴-臺灣長跑競技網

2011年,幾位中長跑同好想為台灣長跑環境貢獻一份心力,於是相約成立「臺灣長跑競技網」,一則想保存台灣中長跑的重要歷史及事蹟,二則建立台灣中長跑成績資料庫及相關田徑統計,三則想分享國外中長跑相關知識及最新資訊。

台灣的長跑賽事有許多不利於締造成績的劣勢,一方面氣溫、濕度過高,選手們在比賽中常常很快就體力耗竭;另一方面國內路跑賽事賽道不佳,鮮少有筆直平坦的高速賽道,選手們在台灣的賽道須得花更多時間完賽;再加上台灣長跑好手的密度與強度相較於國外都顯得不足,也影響到選手們在國內賽事的成績表現。

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國內頂尖中長跑選手們因為相關資訊不足、經濟能力有限、缺乏贊助等原因,還沒有建立自費出國參賽及移訓的觀念。臺灣長跑競技網開始將國外許多高強度的賽事資訊引進台灣田徑圈,並強調參與這些賽事有助於大幅提升成績與個人眼界,例如日本馬拉松聖殿之稱的福岡馬拉松、這幾年雙創我國男女半馬紀錄的香川丸龜半馬、挑戰世大運達標首選的上尾半馬…等。這些賽事在台灣長跑競技網剛開始宣傳時,我國歷年參賽人數都是0,國內選手們甚至沒有聽過這些易創成績的優質賽事。

Jesse Owens Award(歐文斯獎)是美國田徑界每年最重要的獎項,Abebe Bikila Award(阿貝貝獎)則是國際長跑界每年相當具指標性的獎項,而台灣長跑一直沒有專屬於自己的年度長跑獎項,於是臺灣長跑競技網便醞釀打造專屬於台灣的長跑獎項,藉此提升台灣長跑選手們的榮譽感,並頒發獎金讓選手們可以出國參與高強度易創成績的賽事。不過很可惜由於人力物力有限,這個想法當時僅止於紙上談兵,沒有付諸行動。

第一屆長明賞獲獎人曹純玉與其教練陳囿任
第一屆長明賞獲獎人曹純玉與其教練陳囿任

轉機:2015南庄山水半馬→2017臺北世大運

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北,增加了國內選手想代表國家出賽的榮譽感,不過對於台灣中長跑選手而言,要入選世大運國手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當時國內選手成績距離參賽標準仍有一大段距離。2015年12月,臺灣長跑競技網貼文指出,2017臺北世大運是有機會奪下長跑獎牌的,世大運有半馬團體賽項目,台灣從來沒有派隊參加過,國內中長跑選手如果願意努力,在一兩年內大幅提升自己的成績,世大運奪牌不是夢。

南庄山水半程馬拉松(現已停辦)主辦人知道臺灣長跑競技網想贊助選手出國參賽的想法,便與該網擬定獎勵辦法,首開先例讓菁英選手參與南庄山水半馬免報名費,男女選手除了總名次獎金之外,凡在2015南庄山水半馬成績達74分╱90分之內的加頒一萬元獎金,刷新半馬百傑個人最佳成績者再加頒五千元獎金;除此,還遴選男女大學生各一名,全額贊助他們參加2016香川丸龜半馬的機票、住宿及報名等相關費用。這麼多空前的優惠設計全都是為了選手們創佳績,並藉由送兩位大學生到日本參加香川丸龜半馬,引起國內好手對於參與國外高強度賽事的興趣與意願。

2015南庄山水半馬由於上述福利,山城小鎮引來了國內眾多好手參賽,成績也相當亮眼,最終鄧新詮與曹純玉獲得全額贊助參加2016香川丸龜半馬的資格,主辦單位並委請2012倫敦奧運國手張嘉哲帶隊前往丸龜參賽,2017世大運奪標之旅跨出了第一步。

2016香川丸龜半馬我國共八位選手參賽,謝千鶴、傅淑萍雙雙打破許玉芳保持十二年的女子半馬全國紀錄,曹純玉、游雅君則達到2017世大運培訓標準,2017世大運終於看到一線曙光。

隨後一年多,國內男女大學生紛紛自費前往海外移訓或參賽。他們在我國長跑史上不是天資最為優異的一個世代,但絕對是付出最多努力的世代。為了2017臺北世大運,每個人都自費投入六位數的金額,出國移訓、自費參賽、犧牲課餘收入,一場又一場的試煉讓成績逐步上揚,最終三男四女入選世大運國手,並在女子半馬團體賽勇奪一面銅牌,這面銅牌也是我國長跑史上,至今唯一一面世界大賽的長跑獎牌。

2021長明賞

2017臺北世大運之後,田徑運動在台灣又重新獲得一些注目與支持,也開始有企業小額贊助一些選手,例如森林跑站、國手匯等。市民跑者們的觀念也有所改變,願意付費去跑步訓練班學習正確的跑步觀念、肌力訓練、核心訓練等等,這股風氣也增加了科班選手們的工作機會,進一步延長其選手生涯,不像早年許多科班選手陷入大學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風氣改變,許多素人選手紛紛投入專業訓練,平均成績水平也大幅提升,在女子全馬項目上尤其明顯。不過回歸到競技選手這塊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例如台灣夏天高溫悶熱對長跑訓練相當不利,許多一線選手每年籌措移訓經費仍捉襟見肘。此時,臺灣長跑競技網多年前計劃打造專屬於台灣的長跑獎項,這個想法再度浮上檯面,一方面藉此獎項提升台灣長跑選手的榮譽感,二方面也提供資源給最頂尖的選手們,期待台灣長跑能有再度站上國際賽頒獎台的一天。

森林跑站、國手匯
田徑運動在2017開始有企業小額贊助選手,例如森林跑站、國手匯等

2021長明賞由台灣長跑教父、林義傑和陳彥博等人啟蒙恩師潘瑞根教練擔任委員會召集人,選手須於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止,至少須於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所認可之5000m、10000m、半程馬拉松、馬拉松賽事出賽一場以上,且於世界田徑總會計分法達800分者,始得被推薦為候選人,並經由委員會評分與網路票選兩部分加權評選,獲選之男女選手於2022年3月頒獎。得獎者獲獎金15萬元,另設破馬拉松全國紀錄獎金50萬元。

長明賞捐款連結請點此。

資料來源/長明賞   
採訪攝影/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年紀輕輕就肌少症?專家:漸進性訓練能快速增強肌肉的質與量

2019-10-08
生活觀念保健知識庫

許多年輕人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或是走路時常不穩,然而隨著疼痛的狀況越來越明顯,懷疑才近30歲的自己是不是提早患了退化性關節炎。其實,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以及沒有運動,容易造成肌肉量逐漸虛弱,此時會漸漸演變成肌少症,導致在行走或是攀爬時,膝蓋會不適。

年紀輕輕就肌少症?專家:漸進性訓練能快速增強肌肉的質與量

久坐不運動,肌少症迅速年輕化

大約從30歲後開始,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而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左右的速度流失,然而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此時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然而到了60至70歲肌肉量流失開始加速,這是一種老化過程。因此,肌少症(sarcopenia)過去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出現的症狀,在台灣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長時間工作久坐、缺少運動和營養不均,都是造成年輕化肌少症的可能成因。年輕化肌少症病人外觀跟一般人沒差別,但心肺功能差、活動力下降、容易疲勞,加上基礎代謝持續變低,相同食量卻一直變胖。當肥胖再進一步惡化,這群病人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

©freepik.com

你30歲之後還不運動小心肌少症上身

歐盟老年醫學會理事長米榭爾(Jean-Pierre Michel)引述,肌少症在1980年代晚期的研究發現,有10~15%的人口患有肌少症。台大醫院針對家醫科和老醫部門診老人,利用文獻報告的診斷切點平均值估計發現,有慢性病的老人中男性佔1/3,而女性也佔1/4有肌少症的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阻止它嗎?有研究證明,漸進性的訓練是能快速增強肌肉的質與量,可以在短短兩個星期有效的提高骨骼肌減少症。此外,當下半身的肌力足夠時,對於日常生活不行、攀爬時,都能減少膝蓋負擔。

透過飲食增加蛋白質來預防肌少症

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修復和構建肌肉纖維最有價值的食物,有研究表明;每天每公斤體重中12%的男性和24%的70歲以上女性,在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明顯低於推薦的每公斤體重0.8克蛋白質,目前,對於19歲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蛋白質的推薦攝取量通常為每天50克蛋白質或每天0.8克/kg體重。然而,在最近的研究表明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需要更高水平的膳食蛋白質。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1-1.2克/kg是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的良好指標;對於患有肌肉減少症的人蛋白質需求甚至更高,建議每天攝取量要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

挑選「蛋白質轉換率」高的食物

挑選「蛋白質轉換率」較高的食物,可以比較有效率的吃到足夠的蛋白質。像是雞腿肉就是蛋白質轉換率較高的食物,此外還包括了乳酪、豆乾等,像是牛奶大約只有5%的蛋白質轉換率,但是同樣份量的乳酪就有30%的轉換率;豆漿跟豆乾也是一樣的概念。在進食的時機,最好是選擇運動後,這樣吃進去的蛋白質可以馬上修復肌肉。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睡眠,每天晚上失眠或是睡眠質量不好,肌肉就不會生長且還會流失更快。因為缺乏睡眠會增加身體的皮質醇,當皮質醇增加時會讓人流失肌肉、降低新陳代謝,所以,睡眠、休息是非常重要,就算有適當的運動、飲食規劃來預防肌少症,當時常失眠時,反而影響更大。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