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了解跑步對健康有益,但你知道跑步到底有多少好處嗎?我們整理了11項跑步對健康的驚人好處,如果你還沒習慣跑步,可以考慮投入這項CP值超高的運動;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名跑者,繼續保持!並把這篇文當作推坑別人跑步時的說辭。
發表於JACC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有持久而規律跑步習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從沒有跑步習慣者的一半。而近期一項發表於BMJ的研究更發現,每週只要低於50分鐘(也就是每天5-10分鐘)的任何形式跑步,能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大幅降低30%。
Runner’s High是真實存在的!當你跑步時,大腦會分泌出兩大讓人感覺愉悅無比的化學物質:腦內啡(Endorphins)和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前者大家應該都知道,是緩解疼痛感與壓力、帶來愉悅感的「幸福化學元素」;而後者你沒有看錯!在化學上,內源性大麻素跟大麻沒什麼不同,它與吸食大麻的感受類似,它除了能降低焦慮和疼痛敏感度,也帶給跑者快感。
許多人利用跑步減肥,以60公斤的人在平地慢跑30分鐘來算,可消耗246大卡熱量(此數值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基礎代謝率不同、環境中地形坡度和風向而各異)。雖然跑步並不是消耗熱量最高的運動,但相較於其他低強度運動,跑步更能增進「後燃效應」,讓身體在停止運動後還繼續消耗氧氣、熱量來燃脂;況且它的投入門檻最低、方便性高,成為許多人運動減肥的首選。
跑步瘦身的更多好處請見《4個理由告訴你 為什麼跑步是瘦身最佳選擇》
別再說跑步傷膝蓋了!一項針對10萬名跑者與步行者的研究發現,跑步並不會增加骨關節炎的風險,即使是常規地跑全程馬拉松的人也不會。更進一步,研究顯示跑者患有膝蓋關節炎的可能性是步行者的一半。研究結果令人驚訝,事實上,當跑者在正確的姿勢下每一次著地,都是對骨骼和軟骨施加壓力,讓它們更強而有力地回彈;反而步行、飛輪有氧、游泳等運動並沒有跑步帶來的骨骼益處。
腿部肌群是人體最大的肌肉組織群,不只能幫助走動,更可以幫助人體的血液循環、保護膝蓋與瘦身,正因如此,大腿肌可說是你的第二個心臟。而跑步對大腿內側和外側、臀大肌、股四頭肌、大腿後肌(膕旁肌)和小腿後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都能訓練到。
腿部肌力的更多好處請見《大腿肌是你的第二個心臟》
跑步不只對腿部肌肉有幫助,如果姿勢與出力點正確,跑步還能雕塑核心肌群。無論你想挑戰六塊肌、腹直肌、還有更深層的核心肌肉,包括腹斜肌、豎脊肌、腹橫肌,跑步都可以幫助到,並促使這些深層肌肉穩定脊椎。
許多跑者會發現,獨跑時能讓他專注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主因從忙碌壓力大的工作環境中抽離,以跑步暫時休息一下,可幫助恢復精神和洞察力。而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冥想可以增加大腦負責對資訊深入處理的「灰質」數量、改善注意力,並對抗憂鬱和焦慮情緒。
有研究顯示,定期進行跑步之類的有氧運動,可增加「灰質」數量、以及大腦負責掌管記憶及空間定位的「海馬迴」體積,進一步鍛鍊控制語言的大腦區域。也就是說,如果你常跑步,也許能更快地找出你想表達的詞彙、減少「話在嘴邊卻忘記」的初老現象。
有氧運動與初老現象的研究詳情請見《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提高記字詞能力 避免「舌尖現象」》
跑步時可以思考,更可以放空。專家指出,跑步時的學習曲線不會像其他身體活動那麼多,例如舞蹈團課、重量訓練、CrossFit或是瑜伽。另一方面,跑步不像游泳那麼依賴環境,是個再自然不過的運動,所以你再跑步前也不需要多加思考就能開始進行,是一項「說走就走」的運動。
路跑、越野跑風行,跑步圈可說是一個強大的社群。現在各地區都有不同特色的跑團,不只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跑友,良好的氛圍更能讓你備感溫馨,同時得到身心上的支持,對跑者的好處是無法估量的。
承第一項好處所提及的研究,你不用跑全馬、半馬才能讓自己多活幾歲。事實上,每週只要跑不到50分鐘(即每天5-10分鐘,相當於每週跑5公里),就能降低27%總體死亡風險;並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30%、所有類型癌症致死的風險降低23%。而大家都知道,盤據國人死亡人數前兩大頭號殺手正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資料來源/SHAP.COM、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健康有益,但短時間的運動有助降低久坐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嗎?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小時進行5次4秒鐘衝刺運動,有效幫助改善脂肪代謝、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水平。以後別說你工作太忙「沒時間運動」了!每次只要4秒鐘,就算多忙都可以從運動中獲得好處。
這項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招募了8名參與者,分別為四男四女,並請他們在實驗室坐著8小時。這期間,他們唯一的運動就是每小時5次在健身車上衝刺4秒,換算每小時運動20秒,或是每天運動不到3分鐘(160秒)。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少量的劇烈運動,也可以抵銷長時間坐著的一些負面影響。此外,與一天中進行較長的訓練相比,這種微型運動還能提供不同的益處。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人體運動學與健康教育系教授Edward F. Coyle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每小時進行5次4秒衝刺,有助改善脂肪代謝並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水平。主因脂肪代謝的關鍵是活化肌肉,不能讓肌肉長時間不活動,而衝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活化肌肉方式。
身為協助開發這項健身車設備的Coyle表示,器材本身很重要,以實際層面來看,與其他類型的高強度訓練,如短跑衝刺、爬樓梯相比,固定式的健身車更方便且需要的空間更少,並能快速讓使用者發揮最大的能量消耗,非常適合上班族做短暫的高強度運動。
至於短跑衝刺,Coyle指出在大學生身上是可行的,但如果對年紀稍長的人,例如對中年人就行不通,因為年紀越長的人肌肉越緊繃。
該研究重點是將訓練納入工作日,而不是等到5點下班才去健身房訓練1小時。Coyle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消耗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但如果已經長時間坐著,運動就不會加強消耗率。時間點上,就脂肪代謝而言,只有下午進行運動並不會很有效,建議全天間歇運動較有益。
這項有趣的研究凸顯出全天運動的重要性,也有許多研究已證實,在工作中起身是相當重要的。實際案例上,日本要求員工在工作日的指定時間進行運動、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都設置了遊戲區來促進運動,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讓員工能在工作時穿插運動。
要注意的是,上述結果並非阻止你下班後去健身房,無論如何,任何運動都比沒有運動來的好!
與久坐相關的健康風險近年來已被廣為人知,例如體重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臟病和糖尿病等風險增加。Coyle則提及一個較少人知道的:久坐也會使脂肪燃燒變得更困難,這種情形可稱為「運動阻力」(Exercise Resistance)。
一般情況下,運動會改善新陳代謝,但把久坐不動的人與運動較活躍的人相比,前者運動時在脂肪燃燒方面的益處較小。
雖然這項研究提出了建議的時間和運動類型,但最重要的是,無論任何類型運動、任何時間點,只要你把時間擠出來、動起來,都比坐著不動對健康更好!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Dama
一年之中有些時節特別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或者新陳代謝減慢,那就是乍暖還寒的「春季」與氣候不穩定的「梅雨季」,本節讓我們探討如何健康快樂地度過春季與梅雨季。
春天氣溫開始回升,自律神經容易失調,身體也容易出狀況。人們在季節轉換之際經常搞壞身體,春天身體不適的主因在於氣溫迅速上升,自律神經來不及調整適應。這個季節會有許多人為天氣痛所苦,但春天是上班族與學生面對嶄新年度的重要時期,當然希望身體能夠維持健康。
如果希望春天身體健康,首先得重視「怎麼過冬」。人體在冬天基本上都處於「交感神經優勢」的狀態下,因為天氣寒冷,交感神經要亢奮起來收縮血管,提升血壓,在體內囤積熱量,避免體溫散失。過了幾個月的冬天,交感神經一直處於亢奮狀態,人體習慣之後副交感神經就不容易亢奮,進而血管也不容易擴張,如果在這種狀態下迎接溫暖的春天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幾年,「溫婉的春天」慢慢變成「熱到要穿短袖的春天」,人體當然要擴張皮膚血管才能將多餘的熱量排出來,但是交感神經在冬天讓血管收縮了幾個月,無法立刻對應「炎熱的春天」,也就無法順利散熱。人體無法順利散熱,就會在春天發生中暑症狀,身體也就愈來愈差。春天正是自律神經無法適應而失調的主要季節。
如果要順利對應春天的高溫,冬天該做什麼準備才好?那就是「在冬天找機會流汗」。
比方說有運動習慣的人,在冬天也經常流汗,因為運動會促進新陳代謝,提升體溫而促進排汗。有運動習慣的人提升了體溫並排汗,就算春天溫度飆升,自律神經也能趕上氣溫變化。所以原本就有運動流汗習慣的人,請在冬天繼續運動。
至於冬天完全不運動的人,體溫不會上升,交感神經會不斷收縮血管來儲存熱量,使人體難以應付春天的高溫。我建議這樣的人「多泡熱水澡流汗」。一般人很少為了流汗而泡熱水澡,尤其有人不喜歡泡澡,有人嫌放水麻煩淋浴就好。
我推薦一個簡單的冬天洗澡法,就是在浴缸裡放點溫熱的洗澡水,泡到臉上開始流汗為止。如果水太熱反而對身體不好,請調整到適當的溫度,大概攝氏四十度左右,泡一陣子就會流汗了。
泡澡泡到流汗代表自律神經正在正常運作。只要在冬季常泡澡流汗,增加身體散熱的機會,必定能安然面對春天。因為你在交感神經優勢的冬季,還是讓身體「習慣」散熱,即使氣溫突然飆升,身體也會排汗而適當調節體溫。
只要自律神經能對應春天的氣溫變化,在其他季節轉換的關頭上也不容易搞壞身體。話說回來,春天還會發生像花粉症之類不同原因的毛病,不能說自律神經調整好了就絕對沒事了,但至少自律神經能跟上季節變化,也就能抵抗許多不明原因的毛病。
話說要泡澡泡到暖,其實需要相當的體力。想必不少人泡了一陣子熱水之後,起來會覺得渾身無力,甚至有人根本無法泡熱水澡。我就聽說過有人不太能泡溫泉,卻跟著旅行團去溫泉旅館泡湯,泡了好久,結果才起身就暈倒了。這種人請在泡澡之前先吃一點甜食補充能量,飽了再泡。即使沒辦法泡澡太久的人,只要事先補充能量也能撐上一陣子。我當然不希望各位逞強,但如果能在冬天藉由泡澡流汗訓練適應力,就更能應對春天飆升的氣溫了。
梅雨季是自律神經的大難關,原因在於人體無法順利排汗。梅雨季相當潮溼,空氣又悶又熱,所以一流汗就全身濕黏,無法很快揮發掉。當汗水黏在皮膚表面就很難持續排汗,水分也就囤積在體內了。
當人體囤積太多水分,各部位便會水腫,想必有人看到「水腫」這個詞就想到「天氣痛」。沒錯,人體一水腫,內耳就容易囤積淋巴液,結果頭暈與天氣痛更加嚴重。可見梅雨季是個令人頭痛的季節。另外當排汗不順利,也會影響自律神經的運作,可能因此引發「梅雨冷」的毛病(突如其來的發冷)。好不容易撐過「炎熱的春天」,排汗更加順暢,一旦發生梅雨冷反而得設法保暖,免得體溫驟降。這對自律神經來說真是折磨。如果要打比方,就像夏天在北半球的日本上班,卻突然出差到澳洲碰上冬天,三兩下又回到日本過夏天,這樣不搞壞身體才怪。
撐過梅雨季的方法,就是養成一流汗就用毛巾(或紙巾)擦乾的習慣。只要皮膚表面沒有汗水,就能繼續排汗,身體也不會囤積水分,進而預防水腫。即使勤擦汗,梅雨季仍然容易囤積水分,所以建議大家梅雨季時多吃點「利尿效果佳的食物」,利尿效果好就能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有助於減輕或消除水腫。
以下舉出幾項利尿效果佳的食物,請在梅雨季期間多多攝取,以將囤積在體內的水分排出來。
小黃瓜、白菜、玉米、菠菜、酪梨、香菜、香菇、大蒜、紅辣椒、黃豆、黑豆、紅豆、竹筍、蘿蔔乾、牛蒡、香蕉、奇異果、西瓜、哈密瓜等等。
責任編輯/瀅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