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運動時害怕爆血管嗎?先來搞清楚收縮壓與舒張壓變化問題
1
運動時頭暈目眩
運動時害怕爆血管嗎?先來搞清楚收縮壓與舒張壓變化問題
2
輕盈步態有望降低運動傷害
3
跑越多越健康?專家:每週5、6公里即可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時害怕爆血管嗎?先來搞清楚收縮壓與舒張壓變化問題

2020-07-08
知識庫 運動生理 體適能 觀念

在運動的你有發現訓練時血壓上升的問題嗎?以平均來說,我們在運動的時後收縮壓與舒張壓都會上升,但兩者的上升幅度並不會相同,一般來說收縮壓會隨著運動的強度增加,而呈現出正向的相關性;反觀舒張壓則只會出現小幅度的上升;例如我們一般人在正常休息的時後收縮壓為120mmHg,但只要開始進行大幅度的運動時收縮壓就有可能會來到200mmHg,而運動員在進行最大強度訓練時,則收縮壓就有可能會達到240mmHg左右。

運動時頭暈目眩
做高強度運動時會害怕爆血管嗎?你要先來搞清楚收縮壓與舒張壓變化問題再擔心!

收縮壓與舒張壓

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是指心臟收縮時的血壓,也就是量血壓時,顯示出兩個數字裡比較高的那個,例如,血壓130/80mmHg,其中130就是收縮壓。收縮壓的正常值在90和140之間。小於90偏低,大於140偏高。收縮壓偏高,最常見的情形是緊張、剛運動完等等,如果平靜時有量到收縮壓大於140,需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是指心臟舒張時的血壓,也就是量血壓時,量到兩個數字裡比較低的那個,例如,血壓130/80mmHg,其中80就是舒張壓。舒張壓的正常值在50和90之間。小於50偏低,大於90偏高。舒張壓過低,可能是血管異常、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甲狀腺機能亢進、脫水、腹瀉等問題所引起。(資料來源/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醫師)

這樣上升的狀態會隨著最大強度的穩定後,收縮壓就會呈現持平的狀態不再上升,這點將與心跳相同,加設當呈現這樣的狀態時再將訓練強度增加,我們的收縮壓就會隨之上升;然而,只要我們維持固定訓練強度一段時間之後,收縮壓就會逐漸下降但舒張壓則仍然會維持不變。會有這樣的變化則是因為收縮壓上升的目的是運動時增加的心輸出量,也由於心輸出量與收縮壓的上升,肌肉組織便可以接收更多的血液供給。

由於血壓上升的同時,也會促使增加血漿離開微血管進入肌肉組織內部,這將代表有更多的養分與氧氣進入運動時所需的骨骼肌中,此外,倘若當我們運動時供給骨骼肌養分的小動脈,會受到血管擴張因子的調控而舒張,進而導致總週邊血管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的下降,則就會使得持續固定強度的運動時,為何收縮壓會下降的原因。

【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做瑜伽嗎?做對體位法幫助非常大

運動訓練強度
當運動訓練強度穩定之後,我們的收縮壓就會呈現持平的狀態不再上升。

兩者之間的差異性

舒張壓與收縮壓不同的原因則是,當進行非最大強度訓練時舒張壓變化並不會隨著運動強度上升而增加,當我們進行劇烈運動時,舒張壓則只會出現微幅的上升狀態。這時後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以外的器官小動脈會因為交感神經的作用而收縮,另外,骨骼肌將會因為代謝累積物造成血管放鬆,而附蓋過交感神經的作用造成血管舒張,所以,才會造成運動時舒張壓與收縮壓上升幅度的差異性。

【延伸閱讀】重訓時該如何呼吸才能有助於訓練效果提升

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異
舒張壓與收縮壓不同的原因則是,當進行非最大強度訓練時舒張壓變化並不會隨著運動強度上升而增加。

另外,對於血壓上升的問題必須要在說到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也可稱為努責現象;這是當身體進行阻力訓練時會出現深呼吸後閉氣的行為,通常都發生在我們全身要出力的時候,例如在日常生活當中便秘蹲廁所或提起重物都會發生,而在健身時的深蹲及硬舉,這些需要穩定軀幹做1RM大負荷重量動作也會出現,這時候我們都會自動閉氣,讓身體能全神貫注出力,在臨床醫學上這樣的動作,會增加胸腔內的壓力讓身體核心與脊椎的穩定性更好,但同時也會造成胸腔內的壓力過大、血壓急速上升,導致一系列心臟血管的血液動力變化,進而出現頭暈與低血壓等不適症狀,一般來說,這會造成短暫2-3秒的血壓上升現象,其上升的幅度甚至可高達收縮壓480mmHg/舒張壓350mmHg。

【延伸閱讀】

時常血壓偏高?專家: 步行、伏地挺身能控制血壓!

肥胖恐致高血壓比正常人多出3倍

為何番茄是降血壓、抗癌、抗老的明星食物?

資料參考/barbend、mensjournal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輕盈步態有望降低運動傷害

2018-01-25
運動生理話題觀念

跑者總是以伸展、加強肌力、按摩,滾筒放鬆、步態變化,及各種補充補給品等嘗試來尋找降低運動傷害的方法。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些做法是完全正確的,也因此,許多跑者們都感受到要徹底預防跑步傷害是非常不容易的。

美國運動醫學雜誌最近一份新報告《減少新手跑者運動傷害發生的步態訓練》中指出輕盈步態訓練有望減少62%的運動傷害。這個驚人的數字來自一個精心設計的研究試驗的團隊,而答案是:減少跑步時雙腳與地面的衝擊。換句話說就是跑得更輕盈、更安靜。

改變步態,真的能降低受傷風險嗎?

利用一年的時間, 香港理工學院步態與運動實驗室針對320名曾經受過傷的跑者進行實驗。其中一半的人在八次跑步訓練中,接受「視覺生物反饋」訓練,讓他們對照過去的成績,將跑步速度放慢、步態更輕盈。另一半(對照組)則是一如既往地在跑步機上跑了8次,結果並沒有得到特別的反饋。
 
在這些訓練開始之前,所有參與者都在跑步機上進行了基礎跑步生物力學評估(著陸力),跑步時間分別為8和12公里/小時。在訓練時間相同的情況下,參與者接受2週的步態訓練,並進行實時視覺反饋。在對照組方面,參與者接受跑步機跑步訓練,但他們的表現沒有得到特別的視覺反饋。測試結束後,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運動機制重新進行評估,並使用在線監測平台對其12個月的訓練後的受傷情況進行追蹤。根據該研究的資深作者Roy TH Cheung博士的說法:「反饋跑步者步伐較短,前腳步伐較為緩慢。」
 
此外,這個研究還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物理治療博士Irene Davis的一項研究比對;這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出若使用生物反饋訓練,可以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但是如果改變跑者的步態,實際上能夠真的減少受傷的風險嗎?

受傷比例雖少,但傷害種類不同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繼續追蹤他們的訓練。接受步態訓練的跑者共有28個受傷,遠遠少於利用正常步幅跑者的61個受傷比例。以百分比來說,總共有16%的步態訓練的跑者受傷,遠低於正常跑者的38%。
 
不過,利用這個方法來減少傷害不是萬無一失的。根據上述的受傷比例,如下圖,其中步態訓練跑者中分別有10位的受傷症狀是跟腱炎和小腿拉傷,然而對照組卻沒有這樣的狀況,他們其中有23位患有足底筋膜炎(步態訓練者只有2位)以及18位是膝關節疼痛的症狀(步態訓練者只有4位)。

受傷名稱

輕盈步態跑者數字報告

正常步態跑者數字報告

足底筋膜炎

2

23

膝蓋疼痛

4

18

ITBS

3

8

膕繩肌腱炎

3

8

跟腱炎

5

0

小腿拉傷

5

0

脛痛症候群

3

1

髕骨肌腱炎

2

0

半月板撕裂

1

3

TOTAL

28

61

在其他一些較小的研究中也顯示了類似的趨勢,其中包括那些嘗試赤足跑步的跑者,或穿赤足鞋以及縮短步伐的跑者。來自澳洲的新研究《跑步節奏和跑鞋對髕股關節痛患者的影響》中的結果也是支持步態訓練的調查結果。這也表明膝關節疼痛的跑者在盡量縮短步幅的情況下應該嘗試用赤足鞋進行訓練。

©healthyinnovations.com.au

隨著此研究的數據和其他積累的證據,復健科醫生、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和其他治療師現在可能會更有信心根據不同的傷害,推薦針對這種傷害的特定跑步方式。當然,跑者也可以根據下表來協助調整自己的步態。

在考慮是否改變你的跑步步態時,請記住以下規則:
 
1. 如果你沒有受傷或者沒有被持續的傷痛困擾時,不要輕易嘗試去修復那些沒有受傷的地方。
2. 休息量是否足夠往往是傷害復發的關鍵因素。
3. 若要改變,請慢慢地開始並逐漸進展。
4. 不要期待會有奇蹟發生。
5. 你的傷勢變化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顯現出來。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NCBI美國運動醫學雜誌、哈佛大學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越多越健康?專家:每週5、6公里即可

2016-07-24
跑步知識庫運動生理馬拉松路跑

想要改善健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運動通常都是跑步,不過,要怎麼跑出健康?跑得越多越好嗎?

根據一項跑步與健康的研究顯示,每週只要慢跑5到6公里,並持之以恆,便能大幅改善身體健康,這個結論會不會讓你大吃一驚?

根據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報導,這篇關於醫學與健康的評論是來自於去年9月發表的《馬友醫學雜誌 Mayo Clinic Proceedings》,該評論的共同作者之一,美國紐奧良奧克斯納醫療中心 (Ochsner Medical Center) 心臟康復與預防科主任卡爾·J·拉維 (Carl J. Lavie) 博士在文中提到,「如果把跑步比作藥劑,那麼只要小小一劑,就能發揮最大的療效,」「每周一到兩次,或總數3到6公里,不用超過一個小時」這樣就夠了。

雖然只有這麼一點里程數,不過根據該評論所示,研究人員發現,有跑步習慣的人比起那些很少跑或根本不跑步的人來說,不但平均體重較輕,而且有較低的肥胖風險。更棒的是,跑步者更不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中風、癌症、關節炎等等疾病。

若是年紀大些,新陳代謝較慢,擔心發胖的朋友們,拉維博士認為「每週多跑幾公里也是可以的。」他說,多跑幾公里可以幫助控制體重。不過,若是跑太多也可能有危險。他提到,「若身體已經感覺吃力並且勉強自己去跑步,每天跑一個小時以上,可能因運動過度引發受傷和失能,還有提升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近來馬拉松賽事昏厥死亡頻傳,很有可能就是平時不常跑步的跑者勉力而為所造成。

如果你的目標只是讓身體更健康,那麼,拉維博士說,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我們大部分人,只要每週兩次,每次20到30分鐘,或者每次跑2-3公里,「這樣應該就很完美了。」

想要改善身體健康,建議您規律運動並持之以恆,並且不要勉強自己去做超出身體能力的事,長期下來才能看到效果。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