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跑界來說無疑是碳板跑鞋年,在這場各品牌爭霸戰中,BROOKS 以 HYPERION ELITE 在全球各地引起一開賣就搶購一空的風潮,當時就有傳聞二代再進化計畫已悄悄進行。就在今年 3 月初的美國奧運國家隊選拔賽上,2018 波馬女子冠軍Desiree Linden 穿著 HYPERION ELITE 2 首次亮相,結合了 BROOKS 旗下太陽神競速系列中最強兩款跑鞋的優勢,也幫助 Desiree Linden 獲得第四名的亮眼成績,HYPERION ELITE 2 將在今年 9 月全球正式發售,台灣因地緣優勢,已
競速鞋不只追求輕量,進到馬拉松比賽後段,腳步穩定度和舒適流暢感,將會是選手能否保持速度堅持到最後的致勝關鍵。2018 波士頓馬拉松女子冠軍 Desiree Linden 所穿的 HYPERION ELITE,在 2020 年 2 月正式上市之後,BROOKS 專為菁英選手頂級需求量身打造高端跑鞋科技的 Blue Line 研發團隊,即火速展開第二代的再進化計畫。
為使菁英選手在比賽中維持穩定的跑姿下跑得更快,結合了 BROOKS 旗下太陽神競速系列中最強兩款跑鞋的優勢,將「成就 HYPERION ELITE 最快速度」的碳纖維板,與「跑者對 HYPERION TEMPO 口碑最佳」的回彈力中底科技 DNA FLASH,進行超強科技強強合體。HYPERION ELITE 2 主張在不降低選手速度的情況之下,提供更舒適的緩衝及穩定性,進而幫助跑者突破無限可能。
HYPERION ELITE 2 代碳纖維板競速跑鞋,回彈力的表現更加強大,避震效果更好,主因來自全新搭載的 DNA FLASH 氮氣科技中底,透過獨特的超臨界流體發泡製程,將氮氣穩定的填入無數緊密貼合的密閉式氣囊結構當中,能更好地動態適應跑者步伐。此外,在中底中夾入超跑外殼科技 - 1.5 毫米碳纖維推進板,中心軸配備 0.5 毫米的凸起脊柱,輔以額外支撐,質量輕、堅韌、更有彈性,可節省跑者推蹬耗用的能量。接觸雙腳面積最多的羽量級彈力平織鞋面,非常薄透,即便在高溫溼熱的環境奔跑,仍可給予雙腳舒適乾爽。
對比第一代,HYPERION ELITE 2 讓整體的回彈表現及避震效果各提升了 14%、柔軟度提升 18%、耐用性更飆升至約 650 公里,讓跑者得以跟著 HYPERION ELITE 2 不斷再進化。
BROOKS HYPERION 2 已於 8/1 起在下表 BROOKS 限定門市、運動用品店限量發售,定價台幣 8,890 元,中性尺碼,售完為止。
資料來源/BROOKS
責任編輯/Dama
認真準備一場馬拉松有如應考一場大考,訓練、恢復、賽前模擬、比賽策略等都該從4個月甚至半年前就要開始準備。跑齡高達30年的知名跑步教練黃崇華,也曾當過20年選手、代表國家參賽,經驗豐富的他日前在塞班島馬拉松分享會中,公開分享詳細的賽前準備策略,想在年底挑戰全馬的跑者,看完這篇,就從現在開始準備吧!
週期訓練大致分為3個可規劃的訓練期﹕
a. 基礎期(賽前12週)
賽前半年到12週這個階段,如果以年底馬拉松賽事為目標,也就是7-8月以前的夏季,這時只要做一件事﹕提升一次性戶外運動時間。這裡的運動不一定要跑步,你可以做爬山、騎單車等任何有氧運動,例如原本只能騎單車40分鐘,你可以漸進延長為1小時。
b. 關鍵期(賽前4-8週)
這是訓練最重要的階段,建議訓練最好以「週」為單位、不以月為單位,好處是週的期間較短,不容易讓人有偷懶念頭,覺得上半個月少跑的用下半月補回來就好。另外要注意的是,跑步訓練不應有距離迷思!黃崇華指出,許多台灣跑者練跑都以距離為目標,其實應以運動時間取代距離。
在這期間,黃崇華建議至少在賽前6-8週甚至更早以前,可報名一場「賽前賽」,目的是以比賽觀察自我狀態,以調整訓練內容和訓練量。
c. 調整期(賽前4週)
每個人的調整期不同,準備期如果比較長,調整期就要拉長;如果是跑2天休1天的跑者,這樣的運動頻率可維持到賽前都沒問題。要注意的是,調整期訓練與恢復時間應避免過度疲勞(自我檢查疲勞指數方法請見以下)。此外,約在賽前2週,可安排一次性運動達到全馬目標完賽時間的3分之2時間,例如全馬目標是5小時,那可運動約3小時半;換算成距離,可練習約28-32公里,練習期間不一定要全程跑步,可跑步搭配騎單車。
黃崇華提出一個最簡易的自我測量疲勞指數方法,是運用最低強度活動(站立)測量與安靜心率的差異。
Step1﹕早上起床、或安靜休息一段時間後坐或躺著,測1分鐘心跳次數(即安靜心率),或可測30秒鐘x2。
Step2﹕接著馬上站立起身,測1分鐘心跳次數,或可測30秒鐘x2。
Step3﹕將Step2數據減掉Step1數據,若兩者差距在10次以下為正常值,10次以上代表過度疲勞,差距越高則越疲勞,這時必須增加休息時間。
「全馬完成時間未到3小時30分,不用做速度訓練!」黃崇華指出,全馬5-6小時完賽的跑者,只需要做「相對速度」練習即可,例如法特雷克跑,用馬拉松配速跑5公里,再跑比這個配速更快的1-2公里;另一種方式是在操場上,快跑1圈、慢跑1圈,或視體力調整成快跑2圈、慢跑1圈,這樣即可提高鍛煉效果、達到心肺刺激。
黃崇華強調,間歇訓練需要200-400公尺短距離衝刺,一般只求完賽跑者其實不需要這樣的訓練。而馬拉松最佳的訓練品質是配速跑,也就是用馬拉松配速練跑,可將配速跑占訓練的7至8成。
採訪攝影/Dama
下坡的部分把重心提高,腳步自然伸展,腳步勿過度跨弧而造成運動傷害的產生。
首先預估一個月後完成10k的時間,例如:完成時間是60分鐘,就以60分鐘做為訓練目標。每次運動時間以40-50分鐘為基準。
比賽兩周前,則以5-8公里作為訓練目標,以上為循序漸進的方式,朝著10k的方向做努力。
有可能是因為跑步時重心刻意前傾、過度前腳掌著地,造成腳指壓力過大造成。建議選擇地質較軟的地面進行跑步。
跑步會造成膝蓋受傷的原因有許多種,不只是鞋款、姿勢的問題,很有可能是肌力不足所造成。
若跑步地點是在跑步機上的話,務必注意身體重心問題以及避免膝蓋承受度過高。若是一般的道路用地,建議選擇較柔軟的鞋款來緩衝身體的重力,也可減緩膝蓋受傷的狀況。
關於黃崇華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畢業,田徑馬拉松專長,未間斷跑齡27年持續中,擁有IAU世界超級馬拉松總會認證 100KM 8:10:06 (2000年9月),馬拉松最佳成績2:40:48 (1997臺北國際國道慶豐馬拉松賽)
曾任:三重箭歇團創始人兼總教練,以及各大品牌跑團總教練
現任:華通概念運動有限公司 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