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大國際品牌馬拉松之一「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以下簡稱田中馬), 今年來到值得紀念的十周年,賽事原本希望擴大舉辦,卻因新冠疫情再次爆發,考量工作人員及跑者參與的風險,宣布將取消實體賽事,改為全新的線上跑活動,預計將於九月初公布細節及報名辦法。
五月後疫情再度升溫,田中馬今(1)日在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發出公告:「因為對於下半年的種種不確定性,也考量到參賽選手及工作夥伴的安全健康,經審慎評估後,2021田中馬將取消實體賽事,改以全新的線上跑活動與大家在線上相聚。」
田中馬總幹事鄭宗政表示,2021年疫情延燒,連帶影響許多路跑賽事的舉辦,「一直以來,田中馬都被許多跑友視為最具有人情味的馬拉松賽事,今年之所以將實體馬改為線上跑,就是期望持續守護台灣,同時在疫情持續延燒的當下,繼續為台灣帶來更多的正面能量。」
鄭宗政也透露,田中馬線上跑的活動,預計將於九月初公布細節及報名辦法,並有別於國內許多線上跑,將秉持過去田中馬創新的精神,帶給大家不同的體驗。除了獻給原本就喜愛田中馬的跑者外,也邀請更多不常跑步的人勇敢跑出戶外、追求健康。相關細節可關注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臉書粉絲專頁。
田中馬被稱為「台灣最有人情味的馬拉松」,每一屆的賽事名額都迅速秒殺,中籤率只有二成四,是國內最難中籤的馬拉松賽事,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海外跑者無法到場參與,但透過「田中馬線上跑」的活動,線上與實體合計超過18,000人共同參與,也讓田中馬的名聲遍地開花。
田中馬歷年來在「運動筆記」網站的評價,皆有 4.5 分以上的水準,為國內跑者評比十大優質賽事之一。與其他賽事追逐的目標不同,田中馬被認為是「最在地、最有人情味」的一場賽事,來到此參與賽事的跑者,都能體驗到田中鎮與台灣之美,除了有最熱情的鄉親支持,沿途還有最在地的美食小吃,堪稱最有特色的台灣馬拉松﹗
資料來源/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
責任編輯/Dama
國內指標性大型女子路跑賽事 Taishin Women Run(台新女子路跑)今(1 日)宣布,明年 2022 將首度新增高雄場,高雄場預定於 2022 年 3 月 27 日、台北場將於 2022 年 4 月 10 日陸續登場,締造國內首度有大型女子路跑賽事在高雄、台北舉辦的紀錄。賽事於今下午 5 時開始報名,詳情請點報名連結。
長期重視女性族群的台新銀行,在 2018 年首度冠名 Taishin Women Run Taipei,每年締造新話題,引領女性突破自我。明年再加入集團內台新人壽與台新產險,更能為女性朋友做出完美服務的貢獻。
台新銀行法人金融事業處資深副總陳柏如在記者會表示,其實女性很辛苦,大部分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而她自己也是蠟燭兩頭燒,所以公司一直希望女性同胞除了工作,一定要認真照顧自己,公司也一直鼓勵女性「健康最重要」,因此也成立路跑社,支持女性在工作、照顧家庭之餘,也能照顧自己,認真的運動,活出健康與美麗。
台北市政府體育局長李再立、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競技運動科長蔡明河,今天一起為活動站台。李再立呼籲:「把家庭的工作交給男人。」女性市民平常要顧家又要工作很辛苦,希望她們能透過活動自由奔放地展現自己,而賽事延伸到高雄,期待女性專屬的路跑活動能在其他縣市百花齊放。對於活動首度進軍南台灣,蔡明河指出,很開心台新金控前進高雄,屆時會提供交通管制等等行政協助,也期待全台女性到高雄展現自我,「希望當天家中女性通通放假,一起透過運動展現美麗!」
這次活動首次於高、北舉辦,大會特別以主視覺意象打造組合式獎牌,兩款可以合成為完美心型,象徵兩地共創 New Girlation 的用心與決心。另外,為了鼓勵先登場的高雄跑者再到台北共襄盛舉,大會提供高雄場前三名高雄籍的 10KM 組選手,邀請北上參加台北場 10KM 組,南北串連,共創 Taishin Women Run 新時代。
一般跑者報名兩地也將加碼好禮,只要同時報名高雄場 10KM 個人組、以及台北場 10KM 個人組或 21KM 組,即可獲得 NRC 特製的鞋袋。
「馬拉松寶貝」曹純玉為全國女子馬拉松紀錄保持人(成績 2 小時 32 分 41 秒),今天擔任模特兒展示賽衣,和大家一同見證這歷史的時刻。而她明年也會和姐妹們共襄盛舉,希望順利完賽,以賽代訓練,明年目標瞄準世錦賽和亞運。
為了持續宣揚「女力」,大會與 NTC、NRC 合作,將於全台舉辦快閃訓練營,在基層撒下種子,期許提升女性參與運動動機。另外,明年是台北市霞海城隍廟和台新女子路跑合作第四年,霞海城隍廟持續鼓勵國人注重運動,培養健康身體,「生活姻緣才能兩得意」。
這屆賽事視覺除了延續去年繽紛風格,更以不同色塊呈現女性剪影的多種樣貌,象徵每位參加 Taishin Women Run 的女性都有不同個性、魅力,鼓勵大家勇敢做自己,創造獨一無二的 New Girlation,現場並推出顏色票選牆,讓跑者投出代表自己的魅力,共同決定明年視覺顏色。
資料來源/大漢整合行銷
責任編輯/Dama
在馬拉松、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的賽場上常聽到一句老話:「在感到口渴之前先喝水」,現在這句話已不再適用。以往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建議是在運動過程「盡可能飲水」、「取代運動中減輕的體重」或「隨意飲用」,但現在都已被「依據口渴程度飲水」的建議所取代。
這方法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根據科學證據顯示,口渴的感覺事實上可以保護你免受飲水不足或飲水過度的風險,特別是在長時間運動過程中。此外,國際田徑總會(IAAF)與國際馬拉松醫學指導協會(IMMDA)皆建議,如果你沒感到口渴,建議不要強迫自己喝水。目前已知,「根據口渴程度飲水」與「飲水預防體重流失2%」兩種方法對運動表現同樣有效。
先說後者:有關運動中脫水和表現關聯性的的研究顯示,如果水分流失小於體重的2%,這種輕度脫水不太可能妨礙運動表現;大量的液體流失對大部分運動員(非菁英運動員)來說,則可能導致運動表現下滑。因此,專家建議將水分流失限制在體重的2%以內。
有關前者「根據口渴程度飲水」,一份加拿大的研究可以佐證。研究發現自行車手根據口渴程度而飲水的表現,優於「不渴」或「過渴」時飲水的表現,也就是說,在沒感覺口渴時喝水,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好處。再者,依據上一段研究結果,輕度脫水(少於2%體重)不會影響運動表現或健康,因此補充運動中「所有」流失的汗水,並不會對運動表現有益。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以往沒有提供關於飲水量的具體建議,因為每個人的排汗率與汗水成分,可能依據運動強度、持續的時間長短、健康程度、耐熱性、海拔高度、熱量和濕度而有所不同。
不過,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計算,透過在運動前後測量體重,藉由排汗計算出流失的液體,然後確保水分流失不超過體重的2-3%(但在寒冷環境中,可能更能承受超過2%的脫水狀態)。
跑步前後體重差(g)+ 液體攝入量(g)= 流汗量(g)
流汗量 ÷ 跑步時數(hr)=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g)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 ÷ 4 = 每15分鐘需補充的液體量(g)
e.g. A跑者跑前體重61公斤,跑後60公斤,跑步時攝取680克液體
61,000g - 60,000g + 680g = 總排汗量1,680g
1,680g ÷ 2hr = 每小時約補充840g(或少於840g)的水或運動飲料
840g ÷ 4 = 每15分鐘約補充210g(或少於210g)的水或運動飲料
要注意的是,每次訓練必須監控自己的體重,如果在訓練過程或比賽中體重增加,代表飲水過量;如果體重減少2–3%以上,那就該增加液體攝取。此外,運動前後檢查尿液顏色也是檢視水合狀態的好方法,若尿液顏色為「非常淡黃」或「淡黃色」,表示處於最佳水合狀態1%內。
資料來源/莫克文化出版《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完全跑步聖經》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