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次數越多越有效?重量訓練就是要ㄍㄧㄣ到力竭?「一分鐘健身教室」史考特醫師提醒:多年前的巨巨代表阿諾.史瓦辛格能夠每一組都力竭,不代表我們也該這樣做!不論你的運動目的是什麼,埋頭猛練拼力竭所帶來的好處只有一點點,但疲勞感增加超級多,算起來反而不划算。當出現越運動越疲勞的狀況時,建議該適度調整,讓身體休息一下。
剛開始接觸健身的時候,我聽了阿諾的訪問,他說重量訓練的關鍵就是快力竭的最後那一兩下。有沒有把肌肉所有的力量都用盡,ㄍㄧㄣ出那最後一下,就是冠軍跟亞軍間的差別所在。當時的我很相信阿諾的教導,所以也真的每一組都做到力竭,甚至那時候會請訓練夥伴幫忙,讓我在力竭後也能多擠出幾下離心收縮。但最新的研究指出,訓練不用力竭就很有效了,太常力竭反而不利肌肉生長!
美國學者卡羅爾(Carroll)等人找來 15 位平均訓練經驗 8 年的年輕小伙子,他們平均體重 86 公斤、BMI 27,肌力水準與職業美式足球員相當,是走在街上會讓你很有壓迫感的壯漢,不是那種隨便練隨便進步的初學者。
接著他們開始為期 10 週、每週 3 天精心設計的週期化訓練,內容包括槓鈴蹲舉、臥推、過肩推,挺舉、背槓跳等肌力和爆發力訓練。壯漢們雖然執行的訓練計畫一樣,但在重量選擇上略有不同。力竭組選擇的重量讓他們在最後一組一定會完全力竭,如果沒有的話,下次訓練就要增加重量,總之一定要讓你練到「升天」就對了。而保留組則是採用相對強度,也就是用最大肌力的 70-90% 訓練。不管是 3 組 10 下,或是 5 組 5 下的課表,保留組都不會練到完全力竭。
課表經過精心設計,最終兩組人完成的訓練量幾乎一樣,但有趣的是,力竭組的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差。保留組的肌肉厚度增加更多,爆發力、最大肌力進步幅度更多,而且主觀的疲勞程度也較低。換句話說,力竭幾乎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只會讓你更疲累!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史考特猜測與疲勞度有關。理論上訓練量越高,肌肥大的效果也會越好,但隨著訓練次數累積越多,每一次所提供的效益也越低,這跟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益遞減法則(The law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是一樣的概念。問題是,每多推一下所帶來的疲勞是越來越大,尤其是每一組的最後一兩下,造成的疲勞遠大於第一二下。
有訓練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如果 100 公斤可以蹲 10 下,那麼前 5 下大概可以輕鬆完成沒問題,可是到了第六第七下,感覺越來越沉重,到了第八第九下,起來的速度會明顯下降,到了最後那一下感覺命都要沒了。
簡單來說,去拼力竭的最後一下帶來的好處只有一點點,但疲勞感增加超級多,算起來練到力竭反而不划算。另外一篇近期的研究也同意這個看法,練到力竭會使得兩天內體能下降,反而影響到後續的訓練品質。
所以說,不管你是「健美掛」追求肌肥大、還是「健力掛」追求最大肌力,甚至你是籃球員壓重量為了跳更高,不要每一組都練到力竭,應該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大原則。至於為什麼阿諾在 40 年前會那樣建議呢?我認為是那個時代運動科學尚未發達,許多健美的原則都是健身房裡的壯漢摸索出來口耳相傳的,畢竟還是不能跟當代嚴謹的 科學研究相比。
而且,使用體能增強藥物的人,恢復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得太多了,不管是多麼地獄的訓練法,他們都能像金剛狼一樣迅速恢復,繼續鍛鍊。適合用藥者的訓練法,未必適合自然健身者。阿諾能夠每一組都力竭,不代表我們也該這樣做。
訓練時不要每次都把身體推到極限,保留一點實力,反而能進步更多!
• 圖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史考特醫師著
《一分鐘健瘦身教室2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最新科學研究 X 秒懂圖表解析,破解41個健瘦身迷思!》一書。
本書特色
科學實證!最受信賴的 Dr.史考特,讓你增肌減脂超效率!
人人都在鍵盤健瘦身的年代,你需要一本最新、最科學的增肌減脂聖經!
你準備開始增肌減脂了嗎?
先讀讀,保證更快更好地達到心中目標!
• 更多《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上班很累下班很晚是否已經成為了你不運動的藉口?有許多的上班族每天忙碌於工作與家庭之間,要另外再騰出空檔進健身房重訓一波,根本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如果除了一般重訓之外還要上台參加健體賽事,相信有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吧!這次運星編輯部特地邀請一位素人健體選手于耀宗(Tony)來跟我們聊聊,為何他可在上班之餘還能準備健體賽事,並且還獲得了2020 WNBF男子健體公開組174-的第四名。
在科技公司擔任PM的于耀宗(Tony)今年6月第一次參加健體比賽就獲得名次,其實,在半年前他與許多人一樣都是健身房的練爽一族,但他是如何開始接觸重訓的呢?Tony表示,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後的兩年,因為,工作的忙碌加上經常性的夜生活習慣,讓原本瘦扁的身材開始變得越來越腫,再加上發現精神與體能狀態越來越差,因此,開始有了想要運動的想法。
但是,一開始對於運動與訓練其實沒有過多的概念,都認為只要流流汗讓身體有動到就可以,因此,就開始利用多餘的下班時間,跑跑步或是在家做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做,直到5年前有位鄰居帶我去參觀健身房之後,我才開始加入重量訓練的行列。然而,在當時也跟隨著別人或網路的影片,懵懵懂懂的拿起啞鈴與槓鈴進行練習,然而,每天這樣進健身房的訓練過程,也讓我暫時放下工作的壓力,進而漸漸愛上了重訓這件事。
然而,在五年前就已經開始重訓的Tony告訴我們,其實他在前2年都是屬於超級亂練的狀態,例如每天去健身房就是狂練胸或是二三頭肌等等,完全沒有一個系統化的訓練概念與課表,也正因為如此,他開始上網找尋一些健身方式來讓自己訓練變得更加完善。然而,對於我們健身人在2-3年時常見的自我放棄念頭,他坦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想過。
關於這點Tony表示,其實我知道有許多的人在健身的過程中,會因為肌肉成長幅度變慢或是停滯期過長,就會萌生想要放棄重訓的念頭,但當我遇到這些問題時就會在心中跟自己說「再堅持一點時間,你一定可以突破」,另外,也可能是我個性的關係,當碰到問題我會想辦法去尋找身邊的資源,例如健身同好、教練、物理治療師或是網路來共同解,所以,就算目前健身這條路走來沒有太過於輕鬆,確也沒有想自我放棄的念頭。
今年6月7號在台北舉辦2020 WNBF台灣自然健美公開邀請賽,是Tony健身5年以來的第一場健美賽事,然而,這也是許多上班族們想都沒想過的念頭。為何會萌生上台比賽這個念頭?Tony表示,其實,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身邊的同事與朋友,因為,身處於工作壓力極大上班時間又長的科技產業,經常看著同事或朋友們運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減肥,例如不敢吃碳水化合物或是花大錢去看中醫埋針,卻不願意去規律運動及正常飲食,導致身體肌肉失衡以及腰酸背痛等毛病的產生,當你想用正確的運動及飲食觀念去告訴他們時,通常得到的回應不外乎是「你還年輕所以不了解年紀大難瘦下來的困境」或「上班都這麼累了怎麼還有時間去運動」等等的話語,於是我便想藉由參加比賽,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就算再忙只要有心也可以把身體練好,於是乎我就開始尋找比賽的管道。
延伸閱讀:2021 WNBF健體組冠軍于耀宗:這兩場健體賽事就此改變我的人生!
也正因為這樣的念頭產生,讓我在2019年初發現WNBF協會要在台灣舉辦第一屆的自然健美賽,於是我就買了一張觀眾席的票進場觀看,了解健美與健體比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想到現場熱鬧的氣氛再加上各個選手台上的英姿,瞬間讓我心中感到熱血奔騰了起來,因此,更奠定我一定要上台參加比賽的決心。
有關重量訓練這件事有許多的人都抱持著,不用請教練我自己練也可以的想法,但是Tony當下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一個有經驗的教練可以讓你的肌肉成長更加驚人」,由於在2019年初看比賽之後,Tony便下定決心要參加2020年的自然健美比賽,因此,他花了半年的時間將當時WNBF比賽的影片反覆的看了幾次,最終決定找上在FIT IN健身工作室的Zack教練,重新學習健身與備賽飲食,並將目標設定在半年後的健體賽事。Tony回想起當初跟Zack教練提出他的目標之後,Zack教練變開始將訓練與飲食的大方向,用更加有系統的方式來指導我,讓這6個月內肌肉成長的幅度超過盲練的那幾年,所以,一個有經驗負責任的教練真的比任何自我尋找方式要來的有效率。
【延伸閱讀】WNBF自然健體職業組世界冠軍Zack專訪
在訓練上除了教練在訓練上的要求外,對於備賽期飲食方面甚至連一點點作弊餐的機會都沒有給,在訪問當下Tony也坦言,其實在這六個月的備賽過程中「飲食管理」是最難熬的一關,尤其當時又遇到農曆過年期間,餐桌上各種大魚大肉以及甜食的誘惑讓自己差點失守於此,但堅持著「比賽就算輸也不可以輸在心態上」的理念,只好默默拿出備賽便當啃著準備好的雞胸肉度過。關於這點Tony也給了這樣的建議,如果你在備賽期間真的忍不下去時,可以趁著高碳日的當下吃一點點自己想吃很久的東西,讓心情稍微獲得緩解;也因為這樣所以在那六個月內自己內心的壓力十分的大,再加上沒有任何人可以理解你的痛苦,但這些過程只能靠著自己的意志力撐過去。
通常上班族除了運動訓練的時間難以調配之外,在於日常飲食的準備上也是一大難題,對於這點Tony也發揮出理工人的精神,將所有的餐點準備都做出一份SOP表格,完全會不浪費任何的時間。在備餐的技巧上他說,因為,我們不是一般健身房的教練或專職選手這塊,所以我們扣除上班與訓練的時間外,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來準備餐點;因此,我備餐的方式就是趁假日一次做好一週28餐的便當(一天四餐)放在冰箱,例如地瓜我一次準備好多少的量、加多少水以及要蒸多久時間,因此,在雞胸肉與蔬菜也是採取同樣的方式來準備,並將這些數據通通紀錄下來做成一份表格,這樣就可以在每次準備的過程中省去很多的時間,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如果你沒時間煮也可交給家人來準備,也就不會讓準備出來的東西落差太多。所以,基本上我的備餐飲食非常的單調,就是地瓜或白飯配上雞胸肉與一種蔬菜,另外,在熱量的分配上教練給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我就直接將它除以四平均分配在每餐的熱量攝取內,這樣就可以避免還要去特別記這餐要吃多少熱量的問題。
另外,在食材的選擇上Tony也給了這樣的建議,一般簡單來說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太一樣,這是因為每個人身體對於食物的反應都不盡相同,例如以脂肪這個營養素來說,我就有試過堅果以及酪梨這兩種,後來發現堅果對我的身體反應比較不好,但酪梨反而是比較好的,所以就必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感受身體日常與訓練時的狀態來做決定自己該吃什麼食物才好。
一般人對於參賽選手的認知就是艱苦的訓練加上嚴格的飲食管理,其實,只有備賽過的人才知道最累的除了訓練強度還有心靈強度,尤其是邊緣化這件事在決定參賽之前他完全沒有想過,Tony表示,當我決定要參加比賽時,週遭的朋友與父母都不能理解為何要這樣做,而且參加比賽得獎又沒有錢可以拿,再加上嚴格飲食的控制與緊湊的訓練時間安排,讓我在這段期間內必須推絕掉許多的聚餐以及各種社交聚會,讓自己突然之間變的非常邊緣化,再加上周遭的冷言冷語與不看好的現象持續出現,讓自己內心的壓力持續的墊高,所以,必需要在這些過程中找到壓力的出口,例如我自己會半夜去KTV怒唱、點一杯好咖啡犒賞自己或是在飲食中加入幾尾蝦子,就可以讓一天的心情變得很好。
所以,我也建議想要參加比賽的人,你必需要讓自己的內心更加的堅強,否則你將會輸在這條路上;最後,套一句2019年WNBF裁判長說的一句話「It's all about balance」,因為,在競賽的過程中真的非常自私,除了你的工作之外,你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會受到影響,該如何在這些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取得平衡,才是每一位參賽的選手必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照片提供/TONY、邊哥
訪談、撰文/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