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奕,台灣自由車界無人不知的「范老師」。曾在2012 - 2020年間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Taiwan KOM Challenge)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以及敢鬥賞,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車手」封號,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2010-2020 這 11 年間,他的生活幾乎圍繞著 Taiwan KOM,從 2010 年拿下冠軍後,生命也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在新書《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中,他親筆回顧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生涯,以及針對 Taiwan KOM 東進武嶺路線的詳細備賽攻略。
運動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的生命?其實很難回答出確切的時間。約從小學一年級,父親開始帶著我晨泳,我也跟著父親跑操場、爬山。記憶較深刻的是剛升小二那年,父親帶著我參加橫渡日月潭的活動,他用一條繩子,一端綁著充氣的泳圈,一端繫在我的腰上,並全程游在我身邊,陪我完成了橫渡壯舉。游完後,我成為當年年紀最小的完成者,還與赫赫有名的長泳健將王翰合影。現在回想起年幼時期,運動與挑戰的種子已經深埋在身體裡,慢慢地發芽、茁壯。
我初次接觸單車是為了要參加鐵人三項。1999 年,大學同學約我參加當年的統一盃國際鐵人三項賽,地點在金門。然而,當年賽程因為颱風, 大會取消自行車項目改成游跑鐵人兩項,後來卻因太湖湖面波滔洶湧,許多參賽者折返棄賽,甚至被救生人員或其他選手救起。因此,大會直接勸退第二梯次下水的選手不要游泳,直接路跑。我是第一梯次先下水的選手, 完成第一圈之後猶豫了幾分鐘,硬著頭皮再下水完成第二圈,才接著路跑, 就這樣,我完成了人生的初鐵。按當時的天候與環境狀況,雖然只有兩項, 能完成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鐵人吧!
在那一年只有一或兩場鐵人三項比賽的年代,2000 年花蓮鯉魚潭統一盃是我第一場完整完賽的鐵人賽,也從這年開始積極參與鐵人賽與自行車賽,包括 2000 年自行車環台賽、第一屆環花東自行車賽。2003 年退伍後, 我開始專注於自行車訓練與競賽,此後有 14 年未再參與鐵人比賽,轉而做為一名真正的「職業自行車選手」(有職業的自行車選手)。
投入自行車競賽滿十個年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之後,在 2010 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正式盃賽冠軍,而且是國際賽「MAXXIS 太魯閣國際登山賽」冠軍,隔年又成功衛冕,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封號。下一個十年開始在國內外各大比賽展露頭角,尤其爬坡的賽事都能名列前茅,期間連續參加2012 年舉辦至今的「Taiwan KOM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賽」, 只有 2018 年賽前因發生嚴重意外未復原,而被迫放棄出賽當年的 KOM。
2016 年,在闊別 14 年之後再度參加鐵人三項,就是想完成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事:成為一位真正的鐵人,完成 113 與 226 鐵人三項。於是,我分別於 2016、17 年各完成了一場 113 鐵人三項, 2017 年完成了自己生涯第一次的 226 鐵人賽,且出乎眾人意料地拿到了國內總一的成績。2018 年,我積極準備在鐵人三項競賽追求更高的表現,上天卻給了我最大的考驗,那一場三月舉辦的賽事,如前述,在我即將完成自行車項目之時, 遭到一位因失控由對向賽道迎面而來的選手衝撞。接下來的兩年,我進出手術房八次,走過了漫長的復健,2020 年 11 月底終於再次回到鐵人三項賽場,完成了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古人云「十年有成」。我在參與自行車運動第十年時拿到了第一個正式盃賽的冠軍,意外傷害卻讓我差點無法繼續運動生涯。當時我在想:「第二個十年,迎接我的會是什麼?」傷後兩年,第二十年到了,我從外科手術病房,走到合歡山主峰的終點,完成了高難度的極限鐵人競賽。
如此樂此不疲是愛上專注的過程,攻頂的喜悅是因為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運動過程中進入一個單純流暢的狀態,深深令我著迷。偶爾會想:「如果將自行車從生命中拿掉,那麼,我會是什麼樣子?」但始終不會有答案, 因為騎車運動、訓練對我而言是興趣、是修煉,更是生活的方式與生命的一部分。
過去我常利用假期在武嶺進行訓練,這段路無論是東進還是西進都不輕鬆,因此看過武嶺的各種面貌:陽光普照、狂風暴雨與低溫,各種天氣說變就變。很多朋友都聽我提過「騎 2000 公尺以上高山沒有輕鬆的」或「武嶺不管怎麼爬都很累」,這絕對不是一種恐嚇,而是我真心的感受與給大家的提醒。每每到此進行訓練或比賽,尤其是每年十月中下旬的 Taiwan KOM,我都是做足準備,以虔敬、謹慎的心態去面對。
◆ 備齊裝備:無論最後是否用上,有備無患
.防風背心或風衣。
.排汗內衣不只排汗,對體溫的保存也有一定的效果。
.單車專用雨衣選擇合適的剪裁與防水透氣功能,較不影響下雨騎乘時的操控,而且不會外面濕(下雨)、裡面也濕(流汗)。
◆ 注意事項
.出發前先查詢氣象預報,作為裝備整備的重要依據。
.評估自身狀況,適可而止,必要時分段完成。
.騎乘時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好的天氣不要堅持騎上去。建議中午前下山,台灣高山中午過後通常會下雨或起霧、溫度驟降。
.事先安排好下山方式,如汽車接駁。
◆ 體能準備
高山空氣稀薄,再加上陡峭的爬坡,體能付出是平地的數倍。體能上若沒有相當的準備,在體力透支情況下,除了身體容易出狀況, 判斷力與注意力都會變差,導致發生意外的機率提高。訓練一定要包含 Zone 3-4 的長間歇,累計時間約 90-120 分鐘。另外就是穩定強度的踩踏練習,訓練並強化自己能輸出平穩,控制強度。以上若能在山路練習,效果會更好。
◆ 飲食與補給
常見迷思:
.飲食補給很容易被忽略,常常會有忘記吃、吃不下的情況發生。
.賽前吃了許多難以消化的食物。
.賽前不敢吃、比賽中狂吃運動果膠,或是等到餓或渴了才補充已來不及。身體的能量補充需要靠正餐,運動果膠只是維持血糖濃度,讓身體的能量供應系統不至於中斷。
.賽前和賽中才在嘗試平常沒有習慣的補給,只因車友或網路說該產品對比賽很有幫助。
通則:
.賽前一日晚餐:吃飽,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如糙米。
.賽前兩小時:吃飽,早餐 400-500 大卡,足量且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少許。
.賽中:每四十分鐘流質碳水化合物 120-150 大卡(果膠),每兩小時固體碳水化合物 200-250 大卡,時時補充水分。
.以上為建議的原則,必須依據個人情況調整。因此,平常練習時就要嘗試並提前適應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補給方式。
◆ 路線分析與攻略
太魯閣 → 天祥
22 公里;平均坡度 1.8%,總爬升 382 公尺。峽谷河谷地形,雖然整體爬升不多,平均坡度很小,但是實際路線起伏大,藏有許多急陡坡與高難度的急彎,且部分路面經常是溼滑的。
騎乘重點:維持速度,小心下坡急彎。
天祥 → 新白楊
26.6 公里;平均坡度 3%,總爬升 1244 公尺。很重要的一段長緩坡, 因距離長,坡度平均,沒有急陡的路段。通常比賽時集團會在這段路有初步的篩選,大部分的選手會在此段路掉出集團。
騎乘重點:控制好節奏。
新白楊 → 碧綠
4.4 公里;平均坡度 6%,總爬升 887 公尺。坡度分佈平均,但坡度更陡。
騎乘重點:踩踏的節奏與輸出強度繼續保持穩定。
碧綠 → 大禹嶺
14.7 公里;平均坡度 2%,總爬升 358 公尺。海拔正式突破 2000 公尺,碧綠隧道前穩定的陡坡,金馬隧道後約 4 公里的下坡,下坡後到大禹嶺是 6 公里的爬坡。
騎乘重點:隧道需要燈具。下坡後接著的急上坡很難,下坡結束再上坡雙腳會突然僵硬,但還是要保持踩踏節奏,所以建議以較輕的齒比維持節奏,並讓雙腳恢復靈活。
大禹嶺 → 克難關(大風口)
10 公里;平均坡度 7%,總爬升 702 公尺。海拔突破 3000 公尺,許多 10% 以上的長爬坡是挑戰。合歡山管理站後路段平均坡度 8.4%, 有 13% 的陡坡近 1 公里,落鷹山莊處髮夾彎是最陡的地方,坡度達27%。 騎乘重點:善用你的飛輪,維持迴轉,提醒自己上身放鬆。
克難關(大風口)→ 武嶺
大風口前有急陡坡,接著是急下坡直達松雪樓,此時注意對向來車。松雪樓到武嶺的最後路段則是著名的陡坡「魔鬼坡」。
騎乘重點:精神與體能都已經達到極限,最後的爬坡一開始要刻意放慢節奏,竭盡所能地騎到終點。
以下都必須在挑戰前透過適當的練習達成。
.控制自己的踩踏節奏,切勿因為陡坡而用力過度。將強度保持在邊騎邊說話會有點困難的程度,覺得太累就再放慢速度,調整節奏。
.應該維持的是運動強度,而非速度。
.補給要及時,利用平緩路段調整體能及補給。
.白楊過後坡度越來越陡,大禹嶺是極致。此時配速很重要,陡坡不能硬踩,讓飛輪發揮功能,維持好節奏。踩很重不代表厲害,可以騎上山頂才是強者。齒比飛輪準備大一點的,讓自己可以一直騎在適合自己的迴轉速,以保持踩踏節奏。
.不要有留救命盤的錯誤概念!如果硬踩,累積的疲勞將讓自己在後段陡坡加上空氣稀薄,完全騎不動。
• 圖文章摘自莫克文化,陳彥良等19位作者合著《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
由18位知名鐵人,包含運動企業的總舵手、專業教練、選手,以及熱愛鐵人運動的知名藝人、主持人、模特兒、網紅等,親筆寫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經歷。栩栩如生的故事讓你彷彿親歷賽道現場,為衝向終點線的他們加油吶喊!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大規模集結18位鐵人親自撰述的著作
✓ 18個感人的比賽故事、16場台灣經典鐵人三項、自行車、游泳及馬拉松賽備賽攻略
✓ 以賽事主辦單位、教練、選手、初鐵素人等各種不同觀點深入了解賽事細節
✓ 18位鐵人針對親身參與過的耐力賽事提出私房備賽攻略
✓ 18位賽道明星獨門訓練心法大公開
✓ 大數據為全台耐力運動賽事總覽分析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市民鐵人、跑者、自行車騎士與泳者︰看鐵人們的故事,反觀自己運動的初衷…比賽繼續報下去吧!18位鐵人為你護航。
✓ 耐力賽教練︰彷彿跟自己的同業促膝長談教學心得,也深入了解初鐵學員的內心想法
✓ 運動員╱選手︰邊看邊感嘆「你的痛苦我完全懂!」
✓ 運動相關從業人員︰用多種視角看一場運動比賽,更能了解選手參與比賽的感受。
✓ 喜歡任何運動的你︰只接觸過其他項目運動沒關係,他們的心聲任何運動咖都懂。剛開始接觸耐力運動的新手更好,讀完本書,絕對有入坑報名人生初鐵的衝動,成為一名真正的鐵人!
讀完它,勇敢報名下一場比賽,為你夢想的終點線狂飆!
• 更多《狂飆的18鐵人》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鐵人三項界年度封關之戰「2021 DHL LAVA TRI 鐵人賽大鵬灣站」將於 12月4、5 日假屏東東港大鵬灣盛大舉辦。今年賽事舉辦邁入第八年,優良的賽事口碑和大鵬灣怡人的風景,以及全台灣唯一全封閉國道三號(南州—大鵬灣)的賽事特點,吸引了超過 1500 名選手報名參加。在交通部觀光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屏東縣政府(加上南工處),和各協力單位的全力支持之下,相信將帶給選手和參與民眾一場精彩萬分的鐵人賽事。
第八屆賽事除了鐵人三項標準距離 51.5 公里組(游泳 1.5 公里、自行車 40 公里、跑步 10 公里)之外,還有鐵人二項 53 公里的組(路跑 3 公里、自行車 40 公里、路跑 10 公里),以及 50.3 公里組(游泳 300 公尺、自行車 40 公里、跑步 10 公里),以及 LAVAKIDS 小鐵人賽事,鼓勵大家勇敢挑戰自己,還希望讓更多大小朋友能一同參與鐵人三項這項運動。
此外,新設置 TRYTRI 半程標鐵賽事,抱持著推廣與傳承的信念,DVTT 醫聲論壇鐵人三項協會與 LAVA 台灣鐵人公司攜手合作, 規劃 25.75 公里 DVTT TRYTRI 賽制,希望提供給 14 至 16 歲的青少年選手有更多鐵人三項競技舞台,並集結協會鐵人成員的愛心與鼓勵,啟動「乘風破浪,夢想啟航」的《 dvtt young 未來之星 》公益計畫,以獎助學金,裝備提供,或贊助比賽名額等方式,為這些國高中青少年和年輕的基層運動員提供幫助與鼓勵,激勵孩子們追求夢想,懷抱勇氣。
今年賽事將有 16 國超過 1500 名鐵人好手參賽,主辦單位還邀請了許多實力堅強的選手,包括「鐵人一哥」謝昇諺、「2021 台東普悠瑪鐵人三項賽」超鐵冠軍陳凱榮、「2021 IRONMAN 70.3 墾丁國際鐵人三項賽」季軍謝育宏、「2018 LAVA 大鵬灣鐵人賽」男子冠軍錢亮學、「2019 LAVA大鵬灣鐵人賽」女子冠軍王千由,還有 2018、2020 兩屆「LAVA 大鵬灣鐵人賽」女子冠軍黃于嫣,以及民視旅遊節目「Go Go Taiwan」主持人 Windy 段慧琳也都齊聚大鵬灣,一起挑戰這場鐵人封關之戰。
此外,由台灣師範大學姜義村教授帶領的「身心障礙接力組」今年也會重返大鵬灣,這是他們連續第三年參賽,希望透過身心障礙選手和一般選手合作以接力方式,分別完成游泳、自行車、路跑三項比賽,鼓勵更多身心障礙者能參與運動,推廣「享受運動不分任何身分」之核心精神。
本賽事重點獎項「DHL 自行車賽道破紀錄獎」,只要 51.5KM 標鐵個人組能在 2 小時30 分內完賽,並打破 2020 年由張團畯創下的自行車賽道紀錄 53 分 38 秒,大會就送出破紀錄獎金新台幣六萬元整!(若有兩位以上破紀錄,取最速者送出獎金),鼓勵參賽選手們勇於超越自我、挑戰極限。2017 年紀錄保持人謝昇諺(紀錄 57 分 17 秒)、2019 年紀錄保持人謝育宏(紀錄 55 分 29 秒),兩位前紀錄保持人今年也將再次參戰,力拼張團畯的賽道記錄,屆時賽況一定精采可期!而接力組部分特別增設了「賽道最速獎」,希望鼓勵「游泳」、「自行車」、「跑步」各單項傑出的運動選手,有一天也能朝著獨立完成鐵人三項賽事邁進!
除了保有其自行車賽道「全台灣唯一全封國道」、「賽道破紀錄高額獎勵」等活動特點,這次也加入了在國外行之有年的「賽事直播」、媲美 IRONMAN 世界錦標賽 KONA「Coffee Boat(咖啡船)」體驗,不但提高活動趣味性,更增添許多話題性。
除此之外,主辦單位也和「屏東觀光圈」合作,活動現場設置「屏東觀光圈市集」提供當地觀光訊息;並結合在地商家做美食舞台活動導覽;另有摸彩活動,最大獎是「台灣好行小琉球二日自由行」,讓來參加的朋友不但好吃、好玩,還能滿載而歸。小鐵人活動後則特別結合在地業者安排「魚線椅 DIY」體驗,使用廢棄魚線及木頭角料,由老船長親自解說及指導,讓家長帶著小鐵人親手一線一線編織而成,在比完賽後享受更在地的文化體驗。
後疫情時代,屏東縣政府及交通部觀光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積極提倡運動活動與與觀光休閒結合,藉此帶動並回溫運動風氣,促進在地旅遊經濟效益,本屆「2021 DHL LAVA TRI 鐵人賽大鵬灣站」也讓選手趁著參賽機會,攜家帶眷來屏東東港輕旅行,希望選手賽後將東港、小琉球及屏東周邊的旅遊景點一起規劃進來,達到有機觀光、有機運動的最大效益。
運動不忘做公益,「2021 DHL LAVA TRI 鐵人賽大鵬灣站」賽事也與慈善團體合作做公益,在 12 月 5 日賽事當天各組選手只要在時間內完賽,每完賽一名選手我們就將捐出新台幣 50 元公益款項,希望能鼓勵所有選手努力堅持到最後一刻,讓選手們堅持的鐵人精神化為大愛,回饋給社會更需要幫助的團體。
本次賽事感謝 DHL 國際快遞獨家冠名贊助,LAVA 台灣鐵人公司一直致力於打造環境友善及永續經營的運動賽事,這樣的理念和 DHL 國際快遞邁向零碳排放的「GoGreen」計畫,以及成為綠色物流標竿企業的目標不謀而合,台灣鐵人公司總經理鄭世奇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和 DHL 國際快遞跨界合作,一起打造更優質的綠色生活環境。」
除了環境友善,「安全」也是賽事的最高指導原則,這點和台灣福斯商旅的品牌精神相契合,因此台灣福斯商旅特別贊助設立專屬服務區,規劃按摩紓緩、精緻點心和提神飲料,讓每位福斯商旅保母車之司機獲得最充分的休息,也讓搭乘保母車的選手獲得更安全的乘車保障。台灣福斯商旅支持在地文化與運動賽事不遺餘力,今年特別在賽事現場提供 3 台 T6.1 Caravelle ,以實際行動為所有參加者加油。
「2021 DHL LAVA TRI 鐵人賽大鵬灣站」將於 12 月 5 日上午 6 點 50 分開賽,為了提高賽事安全至國際等級,將於當日上午 5:00 至 10:30,封閉國道 3 號南州交流道至大鵬灣端雙向路段,敬請民眾注意道路管制狀況,提早改道。賽事日歡迎來到賽道上觀賽,並替選手加油打氣!
12月5日(日)賽事
標鐵個人組及接力組 (51.5KM):游泳1500M,自行車40KM,路跑10KM
二鐵賽個人組 (53KM):路跑 300KM,自行車40KM,路跑10KM
503 組 (50.3KM):游泳 300M,自行車 40KM,路跑 10KM
12月4日(六)賽事
迷你鐵人:游泳 100M,自行車 5KM,路跑 1.2KM
小鐵人:游泳 200M,自行車 5KM,路跑 2KM
DVTT TRYTRI 三鐵:游泳 750M,自行車 20KM,路跑 5KM
DVTT TRYTRI二鐵:路跑 3KM,自行車 20KM,路跑 5KM
資料來源/台灣鐵人三項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