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核心肌群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
  • 運動器材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HOKA 首款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正式登台
1
HOKA 首款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正式登台
HOKA 首款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正式登台
2
根據心率設定特定運動目標
3
SUPERACE林義傑:推動關懷,創造自我超越的價值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HOKA 首款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正式登台

2022-05-19
配備館 跑步 越野跑 鞋子

美國專業跑鞋品牌 HOKA 於 2018 年推出碳纖維板跑鞋,包括 Carbon X 及 Rocket X 等多款碳板中底的競速路跑鞋獲得跑者喜愛,並且多年來持續邀集全球超馬好手響應【Project Carbon X】最速 100 公里紀錄挑戰賽,為 HOKA 碳板跑鞋打響名號。今年 5 月,HOKA 推出首款全新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HOKA 首款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正式登台
HOKA 首款碳板越野跑鞋 Tecton X 正式登台

Tecton X 以地球板塊構造為靈感設計,配置兩片由前腳掌延伸至腳跟的平行結構雙碳纖維板,可兼顧越野鞋的靈活變向;上方搭配 HOKA 獨家中底技術,同時具備舒適與回饋平衡腳感的 PROFLY X 多密度輕量中底,加上 Vibram® Megagrip 黃金大底與 Litebase 設計,讓厚度減少 40%-50%、重量減少 25%-30%,同時確保抓地力與輕量設計,集各類創新跑鞋科技於一身。

越野鞋HOKA Tecton X首創全腳掌平行結構雙碳纖維板
HOKA Tecton X首創全腳掌平行結構雙碳纖維板,可兼顧越野鞋的靈活變向
HOKA Tecton X 男女鞋款
HOKA Tecton X 男女鞋款

Tecton X 產品科技

鞋面設計
• 工程緹花網布提高透氣性
• 環保聚脂纖維鞋帶
• Ghilley 鞋帶系統,增加包覆及安全
• 鞋頭加強保護腳趾

中底科技
• 動物友善材料 VEGAN 認證
• 平行結構雙碳纖維板增加推進力
• Meta-Rocker 滾動式設計步態轉換更順暢
• PROFLY X 專利雙密度中底

 

大底科技
• 4mm 大底刻紋
• Vibram® Megagrip Litebase 黃金大底, 厚度減少 40-50%,重量減少 25-30%
• 帶狀橡膠放置可減輕重量

Tecton X 台灣定價 NT$6,600 元,男款配色柿子橘/橘黃、女款配色茶花橘/珊瑚藍,即日起於指定通路限量上市,HOKA Taiwan Running Club 亦將於今年推出越野揪跑與 Tecton X 體驗活動,相關資訊敬請鎖定 HOKA 官方粉絲團,邀你一同感受叱吒山林的極速體驗。

HOKA Tecton X 台灣定價NT$6,600元,女款配色為茶花橘&珊瑚藍
HOKA Tecton X 台灣定價NT$6,600元,女款配色為茶花橘&珊瑚藍
HOKA Tecton X 台灣定價NT$6,600元,男款配色為柿子橘&橘黃
HOKA Tecton X 台灣定價NT$6,600元,男款配色為柿子橘&橘黃

越野碳板跑鞋 Tecton X 販售店點

• HOKA 品牌網路商城 www.ispo.com.tw/hoka
• ISPO高雄夢時代
• ISPO八德門市
• ISPO+台中逢甲門市
• 馬拉松世界臺北店
• 馬拉松世界新竹店
• 馬拉松世界高雄店
• 新運動家
• 北方狼
• 奇賓
• 奇正ACS
• 東陽向上店

資料來源/HOKA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根據心率設定特定運動目標

2016-10-26
單車跑步運動生理知識庫無氧運動有氧運動健身

根據你自己的運動經驗,你應該知道體能有很多種類型。有些人騎單車遠比游泳厲害,有些人擅長速度而非距離,有些人非常強壯,但是跑不遠。基本上,這些運動需要不同型態的體能,我們稱此為「不同的能量系統」。而比較常見的用語是「有氧」與「無氧」,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是「時間長、節奏慢的運動」以及「時間短、節奏快的運動」。

人們在不同運動中移動的形式,反映了不同運動有不同的體能需求,因此也有不同的能量需求。舉例來說,足球球員不斷地跑跑停停,或是不停慢跑又衝刺;網球選手先是靜止,接著快速啟動;長距離跑者總是用同樣的速度練跑。因為不同的運動需要不同的移動模式,也就需要不同的訓練方式。要了解你自己的訓練計畫不同的階段,你就得了解體能有哪些型態,以及它們運用的能量系統為何。

如果你是耐力型運動員,你也得了解影響這些能量系統運作的因素,而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營養」和「強度」。即使本書主要聚焦在心率訓練,但是在此我們會花點時間探討其他因素如何影響你的體能。

根據心率設定特定運動目標

能量如何產生

心率對運動的反應受幾個因素主導,心肺系統是其中之一。因此,當我們討論心率時,也該涵蓋完整的心肺系統功能。這個系統將氧氣和能量運送給肌肉,我們可以把「運動時使用能量的能力」直接視為「肌肉的代謝能力」。

最基本的兩個能量代謝系統是「有氧系統」和「無氧系統」,它們分別使用不同的能源提供能量,你是否能順利瘦身或是在賽事中得名,端看其中一種能量系統訓練的成果。一般來說,時間較長、速度較慢的運動,例如越野滑雪以及長跑主要仰賴有氧系統,它會將脂肪轉化成能量。

衝刺型和爆發式運動,例如百米短跑,或是鍊球,主要仰賴無氧系統。團隊型的運動大體居中,兩種系統都會用到,不過各種團隊型運動對於不同系統的依存度差別很大。舉例來說,冰上曲棍球大約有80~90%屬於無氧,剩下的10~20%是有氧,足球則是一半一半。

這些代謝需求其實指明了訓練的方法:刻意偏向訓練某一種能量系統,或是訓練不足,不僅影響你的表現,也會影響你的恢復,甚至有受傷的風險。

三種能量系統

肌肉中最終的能量來源是三磷酸腺(adenosine triphosphate),一般簡寫為ATP。不管你吃或是喝什麼食物,最後都必須轉化成三磷酸腺才能被當作能量來運用。人體透過三種能量系統來釋放出三磷酸腺:磷酸-肌酸(ATP-PC)系統、無氧醣酵解系統(anaerobic glycolysis system )、有氧系統(前二者都是無氧系統)。通常,一個能量系統會主導某個特定運動強度,但是這三種能量系統其實在各種運動類型中多少都會用到。

在三種能量系統中,利用心率監測來量測有氧運動的強度,相對簡單,也很可靠,當然這不是說無氧運動不能利用心率來量測,它也可以,尤其在強度最低的部分相當準確。然而,當運動強度持續上升,到達無氧運動的高強度區,心率反應就會產生延遲的現象,尤其是強度急遽上升時。這個延遲現象的確降低了它的可靠度,然而當延遲發生時,恢復心率量測的可靠度卻上升。因此,在這類情況下,心率計可能更適合作為恢復的量測工具。

磷酸-肌酸系統(ATP-PC)

磷酸-肌酸系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高能量系統,能夠快速地提供大量的能量,但是它只能維持幾秒鐘,主要用來應付衝刺和節奏極快的運動。多數的情況下,它需要最高或是接近最高強度的輸出,它同時也是任何一項運動,不管強度如何一開始幾秒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這個能量系統仰賴儲存在肌肉的ATP,一旦有需要可以立即釋出。由於這個系統高度仰賴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所以力量型和速度型運動員經常補充肌酸,這個能量系統恢復的速度很快,通常只需要3到5分鐘。

當你在磷酸-肌酸系統為主的狀態下運動,心率的功用相對小很多,因為運動負荷增加很快,但是心率反應卻很遲緩、遠遠落後。就像在接著要說明的無氧醣酵解系統中運動一樣,此時心率計較適合用來測量恢復狀況。

無氧醣酵解系統

無氧醣酵解系統也可略稱為「醣酵解系統」,或是「乳酸系統」。現代運動科學又稱其為「快速醣酵解」或「慢速醣酵解」,這個系統主要在最高運動強度持續15到90秒時供應能量。它仰賴分解的碳水化合物,能夠非常快速地提供能量。不過因為它依賴碳水化合物,通常會導致乳酸的產生,這就是它有時也被稱為乳酸系統的原因。當氧氣供應量不足以完全分解碳水化合物(或是能量快速產生時),乳酸就成為最終的產物。當乳酸大量堆積,會產生一個酸性環境,讓你的雙腿變重,也讓肌肉縮放的能力受損。通常,在跑步或是騎單車爬上一個陡坡後,你會產生雙腿變重的感受;爬完坡之後,強度降低,肌肉又有餘裕可以再承受乳酸,你就可以繼續向前。

要在時間這麼短的無氧運動中運用心率協助訓練,的確有點困難。因為心率要反應到足以辨識運動強度的變化所需要的時間,有時就和該次無氧運動的時間差不多長。因此在週期較短的情況下(少於90秒),我們建議你不如將心率用在測量恢復所需的時間,而非實際的運動心率。當運動持續的時間拉長,超過90秒並維持在無氧區,你的心率反應才會值得參考。

有氧系統

最後一個能量系統是「有氧系統」,或者說「氧化系統」,它主要燃燒脂肪,可說擁有無窮盡的能量供應力。一個普通成人擁有約十萬卡路里的脂肪,有些人甚至多很多。有氧系統產生能量的速度很慢,但是餘裕充足,可以歷久不衰。由於運動的強度比較溫和,所以氧氣供應充足,讓分解速度慢的脂肪,也能夠被代謝。這就是為什麼耐力運動員總是比較精瘦,體重較輕的原因。

有氧系統主導的心率訓練區間,是運動強度在最大心率75%以下的部分。我們的挑戰是讓能量系統成為心率訓練區間的一部份。要多辛苦、或是最大心率百分之幾的強度的訓練,才會用到哪個能量系統?運動時你燃燒哪一種燃料,在特定強度下,燃燒的速度又如何?時間的長短又與這些能量系統有何關聯?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更深入探討這些能量系統。

運動時的能量系統

將能量系統與時間因素連結起來,有助於你進一步了解兩者關係。如果你以最高強度分別運動15秒、90秒、以及5分鐘,你會得到一個很完整的能量系統分布(請參閱本書表4.2)。全力輸出的運動只要不超過15秒,主要使用磷酸-肌酸系統,如果是15到90秒之間,主要使用無氧醣酵解系統,超過90秒之後,就會使用有氧系統。田徑賽事剛好可以為前述現象作為佐證,本書表4.3即是各種田徑運動與相互搭配的主導能量系統。

能量補充需考量的營養成分因素

運動時使用的能量系統與營養素的類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或是蛋白質等有密切關聯。簡單來說,有氧系統仰賴脂肪,而無氧醣酵解仰賴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磷酸-肌酸系統仰賴儲存在肌肉的ATP,在它全部釋放後即需立即透過有氧代謝補充。

不管什麼運動,恢復都是有氧型態,有時可能還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例如在長跑或是單車騎乘之後。無氧醣酵解系統主要仰賴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蛋白質。不過,這個系統也會出現在有氧運動的過程中,當你在有氧運動中用完碳水化合物(又稱為撞牆期),就會處於低碳水化合物狀態。雖然人們多數認為有氧運動只會燃燒脂肪,其實它也會用到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這是長距離耐力賽之後,必須適量補充碳水化合物的原因。

不同類型的運動對於體能的需求

對能量系統的了解,能釐清為何不同運動類型的運動員必須用不同的訓練方式。美式足球的後衛和2000公尺划船選手的訓練方式完全不同,因為訓練內容必須能激發和模擬正式競賽時主要使用的能量系統,這就是為何同一種運動的選手總是有近似的體型。精瘦、體重輕的選手通常受過良好的有氧系統訓練,體型壯碩、肌肉較多的選手通常以無氧訓練為主。所以足球選手和橄欖球選手體格大不相同,一個是衝刺型,一個是耐力型。

還有一個需要了解的是「肌肉形態」與「能量代謝」之間的關係。慢縮肌纖維(Slow-twitch fiber)利於耐力運動,通常燃燒脂肪,它們比較細小。快縮肌纖維(Fast-twitch fiber)利於力量型和速度型運動,通常燃燒碳水化合物,它們相對也比較粗壯。

不同能量系統的心率監測

在你了解三種能量系統與運動強度之間的關聯性之後,你可以選擇適當的心率來刺激特定的能量系統,並藉此設計出一系列的訓練課表。這個做法對於可監測強度的無氧醣酵解系統和有氧系統最為適合,但是一遇到時間短、強度極高的運動形態,例如衝刺,就會失去效用。然而,心率在偵測短時間高強度週期性運動(同時會用到磷酸-肌酸和無氧醣酵解兩個系統)的恢復情況時非常有用,因為你可以藉此來決定何時再開始重複衝刺,或是繼續休息等到心率下降到一定程度。

有些教練認為,當運動員的心率下降到最大心率的65%以下,就可以開始重複衝刺訓練。不幸的是,雖然在整個有氧運動區間裡,恢復心率是非常好的觀察指標,此時卻不足以用來判斷恢復狀況。當體能增強時,你應該會發現在前後兩次高強度訓練項目之間的恢復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即使仍在訓練的過程中也一樣。舉例來說,單車騎士在短上坡時心率常常會上升到非常接近最大心率,然後在幾分鐘之內就會落回到65~75%之間,這表示他具有優異的有氧能力。

要藉由這樣的心率與訓練資訊進行訓練,你必須仔細考慮下列幾點:

1. 你進行的運動,有氧和無氧的比例?
2. 根據你的能量代謝分配,你該如何分配有氧和無氧訓練的總時間?
3. 你應該用什麼樣的心率區間進行訓練,才能讓想要的能量系統向上提升?
4. 你是否考慮透過營養素的使用方式來增強能量系統的表現?
5. 在訓練暫停休息,或是剛結束一段短時間的高強度訓練時,你期盼怎樣的恢復心率?

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就能幫助你為自己的訓練課程選擇正確的強度。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臉譜出版,羅伊.班森與狄克蘭.康諾利著作《心跳率,你最好的運動教練:解讀最佳體能指標,找到自己專屬的運動方式與進步關鍵》一書。全球頂尖運動教練一致推崇的「心跳率訓練法」完全聖經。掌握心跳率,你的運動計畫就成功了一半!

──心跳率是身體內建、最懂你的貼身運動教練,也是科學化訓練的第一步
──一個數值,即能連結你身體及運動之間的所有狀態
──讓你以最少的訓練量、最安全的狀態達到最佳的運動成果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SUPERACE林義傑:推動關懷,創造自我超越的價值

2016-09-23
話題新聞馬拉松越野跑戶外運動跑步

林義傑這三個字相信對於大部分喜愛運動的朋友都不陌生,他不只是一位超馬選手,更曾在2002年去到撒哈拉沙漠參加七天六夜的超馬橫越賽,成為台灣第一位前往當地參賽的英雄,僅接下來的幾年,也陸續去到其他世界各國,接連完成世界四大極地馬拉松賽事,為台灣寫下許多歷史壯舉。這幾年自賽道上退休後,他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義傑事業,從活動起家,辦理超過50場的大小賽事。

不論壯舉或創立,從義傑的背景故事來看都是有跡可循。過去一直是運動員的他,從小除了與田徑隊一起練習,到處參加比賽之外,對於自我本身來說,他就是喜歡運動,無論在哪裡訓練、比賽,他總是不斷追逐自己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因為對義傑來說,只要決定的事,不管發生什麼困難,都還得堅持完成。

林義傑 Kevin Lin

既國家無法給予,那就自己創造

義傑表示;相較於棒球、籃球,田徑在台灣的環境並不好,大部分的運動員都是土法煉鋼,到了最後仍決定放棄這條路。話雖如此,但他從沒有因這些因素而放棄運動生涯的念頭,他認為,既然國家無法給予,那麼我就自己創造。
在過去許多的國外比賽中,他總會試著與外國選手交流,雖然英文不好,但卻有著滿滿的勇氣嘗試,他說:「在交流的過程中,我能學到許多不同跑步的東西,甚至能精進各式各樣的智慧,唯有這種方法,視野才能拓展。」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到極地馬拉松的相關資訊,因而深入其中。

體育風氣的興盛,從專業開始

在體驗與交流的過程之中,義傑也發現台灣的運動風氣有許多可惜之處。我們經常談論專業,但所謂專業定義是指一種價值與崇敬;以賽事來說,台灣人很重視所謂的CP值,即是便宜又好用,如果價格稍微提高,得到的評語往往是斂財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參加。但偏偏專業是靠長年的累積去分享學習這些經驗,當得到經驗,就同等得到新的知識,這樣的學習並非價格能夠定論。

那麼專業從何而來呢?從台灣整體的體育產業中觀察,只有運動員而非有運動人才。各行各業在發芽的時候,都需要去到屬於它部分的領域就讀;例如設計,有專屬的設計學院或美術學校,反觀運動卻只有體育學院的選擇,但對於體育本身有興趣或是運動員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想當老師,政府所要培養的是這個領域的商業人才,想要國家的風氣興盛,光靠書本教育是不夠的。

這些是義傑長年累月的觀察,也因著內心的某種不甘與期望,他仍希望能夠為台灣做點什麼?!退役後,他便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個人品牌工作室,以代言或是出席活動為主;除運動外,義傑從小也對於廣告有相當的興趣,而後與友人一起開設廣告公司,為品牌辦活動、宣傳…等,雖然過程之中並未想像的順利,也經過些許風雨,但就因這些歷練,使得它在4年前,真正確立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經果許多歷練與風雨,終於找到自己的方向

藉由極限領域的挑戰,傾聽自己的聲音

依著過去舉辦活動的經驗加上這幾年的存款,他堅持自己所要成立的運動品牌公司SUPERACE,不只是一家運動行銷或服飾販售的品牌,它是基於推動關懷地球水資源為宗旨所創立的品牌;除提供更多專業的服飾裝備給不同領域的運動員外,義傑更用自身參加極地超級馬拉松多年的經歷而產生的概念,透過三天兩夜長達一百公里的賽程,讓選手體驗必須用徒步的方式自行背負行李、食物,地形更是重重挑戰,從台灣南部的浸水營古道,甚至到了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這些路線對選手而言代表著對於不可能的挑戰,對義傑來說更是代表著一個願景的實現,藉由在極限領域的挑戰不斷,傾聽自己的聲音。

內蒙古站-手體驗必須用徒步的方式自行背負行李、食物
台灣站

用雙腳拓展視野,回饋本質

也許100公里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對於喜歡運動的人來說,經過許多賽事的洗禮,或許成績已經不是當今最重要的事,雙腳除了走路或跑步之外,它其實還能用來觀看整個世界,挑戰沒有想過的自我,從意想不到的過程中發掘自己無限的可能。
每條路線、每個國家皆由Superace團隊成員親自體驗、規劃,一有機會,義傑甚至會讓自家員工前往各國去體驗不同的文化;他說;年輕人就是要去多看世界,唯有多看才能改變視野。並將看到的東西,回饋於公司,這就是學習專業路上最好的方式。

對義傑來說運動就是一種哲學,雖然國家有許多待加強的地方,但他仍看見很多滿心期待的熱誠,每當這些熱誠燃燒殆盡之時,總會有另一個人再次點火,重新燃燒;保持這個優勢,將眼光放遠,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而人雖渺小,但若有意足夠的意志力,有天必能改變風氣。

用雙腳拓展視野,體驗人生

撰文/瀅瀅
攝影/楊仁渤

SUPERACE

FB  SUPERACE
web   SUPERACE (即將上線)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核心肌群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
  • 運動器材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