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事登山健行、戶外活動的人口逐年成長,根據 GPS 及智慧穿戴領導品牌 Garmin 用戶數據調查,戶外導航產品線中,台灣用戶 2022 年較 2020 年同期(1-9 月)大幅成長 52%,其中以戶外登山活動增長 108%、戶外健行活動增長 66% 最為驚人。為了支援用戶盡情探索自然環境,Garmin 在台推出專為戶外探險設計的「Garmin inReach Mini 2 衛星追蹤通訊裝置」,電池續航力最高可達 14 天,以覆蓋全球的低軌道衛星-銥衛星(Iridium Satellite)為其通訊系統,還有多項功能守護戶外活動者的安全。單機售價 NT$12,900元,10 月 3 日起中華電信數位門市獨家首賣;11 月 1 日起 Garmin 實體品牌店通路正式開賣,讓你的每一次探險都無需冒險!
Garmin 亞洲區行銷與業務副總經理林孟垣表示:「Garmin 持續強化 Garmin Outdoor 生態系,串連『智慧穿戴裝置、衛星通訊技術服務、Garmin APP 資料整合』,提供消費者更全面、精準、安全的智慧裝置服務。Garmin 於 2021 年初收購全球最大緊急事件監測和回應服務供應商 GEOS Worldwide 及其營運的國際緊急回應協調中心(IERCC),IERCC 為 Garmin inReach 個人衛星通訊器發出的 SOS 救援信號的接收中心,自 2011 年在市場推出『Garmin inReach 衛星通訊技術』以來,全球至今已累計超過 9,100 筆由 inReach 發出的 SOS 救援事件信號,其中 2022 年前兩季已累積超過 1,200 筆救援信號。近年疫情影響加速台灣民眾對於透過智慧穿戴達成運動目標及健康監測的需求逐漸升高,以及政府推動『向山致敬』開放山林政策,吸引更多消費者走向台灣山岳、親近自然,為提供登山、戶外活動者完備的風險管理與更即時救援行動串聯,期盼幫助降低遇險程度、提高被安全救援的機率,Garmin 攜手中華電信,在雙方積極努力下正式在台推出『Garmin inReach 衛星通訊服務』,提供 6 種彈性加值服務資費方案,讓用戶盡情探索戶外時,擁有更安全及必要的緊急求助服務! 」
隨著越來越多人走入山林,許多山野秘境、壯闊大景晉升社群打卡熱點,每逢假日各大郊山及百岳人潮湧現,登山幾乎成為國民休閒運動。然而山難事件仍層出不窮,無可置疑的是面對具有高風險性的戶外活動,部分民眾在安全意識、登山觀念不足下,容易以冒險犯難的態度挑戰自然野性。
最速無補給獨攀中央山脈大縱走探險者-Hiker CP 李啟賓表示:「不管任何登山的新手或老手,在山上一定會遇到迷路或是因天候不佳發生不知道該往哪邊走的狀況,因此一定要學會如何使用離線地圖,並善用身上的導航與通訊系統。 Garmin inReach Mini 2 以覆蓋全球銥衛星做為通訊系統,無需擔心山區訊號微弱的問題,更可透過『TRACBACK 循跡返航』找到返回起點的路,若真的發生意外、甚至不幸失足,無法移動又處在手機無訊號的地方,inReach Mini 2 SOS 求助按鈕直接按下去,可以縮短救援時間,幫助相關單位掌握黃金 72 小時進行救援。當意外發生,除了冷靜、冷靜、再冷靜,也要把握 333 原則,先保暖、整理身上水、食物的分配,另外切記停留在原地等待救援、往高處找訊號,絕對不要往溪谷,很容易失足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
「Garmin inReach Mini 2衛星追蹤通訊裝置」承襲品牌一貫專為嚴苛環境打造的產品,以美國軍規 MIL-STD-810 打造,耐寒耐熱抗衝擊並具備 IPX7 防水規格,100G 輕量化機身(高9.9 公分、寬 5.17 公分) ,輕鬆一手掌握、方便使用與攜帶,在 GPS 更新頻率為每 10 分鐘回報一次座標位置的標準活動記錄設定下,電池續航力最高可達 14 天。
Garmin inReach Mini 2 支援用戶進行一般戶外活動時的安全守護,透過覆蓋全球的 66 顆低軌道銥衛星做為訊號接收和傳輸系統的通訊服務,強化行動訊號屏蔽地區的服務覆蓋率,配合雙向簡訊功能即可不間斷雙向傳送文字訊息;內建三軸電子羅盤、高感度 GPS 螺旋天線,無論身處何處皆能精準導航並記錄軌跡,並可 24 小時分享定位和位置追蹤,以預先設定的固定頻率時間間隔傳送 GPS 位置,讓追蹤者及親友可透過 MapShare 網頁即時查看及密切追蹤登山者的行進軌跡及動態,並在旅途中互傳簡訊、天氣預報服務;即使迷路也可利用「TRACBACK 循跡返航」找到返回起點的路。
此外,Garmin IERCC 國際救援中心*1 提供「全年無休互動式 SOS 緊急求助服務」,隨時待命協助救難通報,用戶在進行戶外活動時若遇緊急危難時刻,按下 SOS 緊急求助按鈕,將有專業人員即時追蹤用戶裝置位置,與用戶保持雙向文字訊息傳輸,同時協助通報消防署(陸域)、海巡署(海域)及緊急連絡人,若所處位置在其他國家,則會通報所在地區之緊急救難人員或相關單位提供必要援助。
身為「赤心巔峰」越野十日中央山脈計畫總召王仁豪亦分享:「不論是海外攀登、國內長程縱走的登山活動,還是較短天數登山、單攻或郊山健行行程,都建議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制度』,其重要性在於,讓別人知道你的完整行程計畫,何時上山、預計何時下山,並在攀登過程中透過通訊掌握你的位置及狀態。我們近期執行的最速完成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便安排了 4 到 6 位留守人員每日輪流監看隊員配戴 Garmin inReach Mini 2 發出的訊號,確保他們有順利執行計畫,並與他們保持聯繫提供最即時的協助。若隊員訊號位置停留已久、未在原訂時間內抵達預定目的地,也沒收到任何回報消息,留守團隊便將發出訊息給下一站的補給隊,請他們準備組成 2 人小組,回頭查看支援。對於戶外探險我的建議是別只用過往經驗判斷所有事情,透過精準的科學化方式追蹤,才能更加安心。」
Hiker CP 李啟賓建議:「從事戶外活動都隱藏著一定的風險,除了做好事前的行程規畫,一定要有留守人,但不要再隨意請自己的爸媽擔任了,要找熟悉此次登山行程的人,最好是走過路線、也有一起爬過山的人,才能夠在緊急狀況時提供最即時的應變與協助。另外,出發前建議要拍一張登山口及個人全身照給留守人看,於行程中定時回報行程動態給留守人,要回報“時間、地點、狀態”(不能只有寫地點),才是最有效的風險管理。」
更多資訊請連結「Garmin inReach Mini 2衛星追蹤通訊裝置」官網。
資料來源/Garmin
責任編輯/Dama
刊登在《循環》和《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兩項研究指出,經常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L,同時騎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運動。此外,根據丹麥學者的研究顯示,每周一次、花90分鐘騎單車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降低24%。
研究人員調查了4.5萬名丹麥成年人,發現在20年的追蹤調查中,經常騎自行車的人,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11%~24%,然而每周只需要騎半小時自行車就能夠幫助機體抵御冠狀動脈疾病,在頭5年跟蹤期間經常騎自行車的人,相比隨後15年不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臟病風險降低25%。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研究報告表示,研究人員對2萬名瑞典40 歲、50 歲及60 歲的人,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對這些人的上下班習慣、體重、膽固醇水平、血壓及血糖進行了監測,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開車上班的人比,騎自行車上班的人中,15% 的人不易肥胖、13%的人不易患高血壓、15%的人不易患高膽固醇症、12%的人不易患糖尿病。
在接下來10 年的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保持騎自行車習慣的人,肥胖風險降低39%、高血壓風險降低11%、高膽固醇風險降低20%,以及糖尿病風險降低18%,研究人員認為,騎行自行車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晚,那些從開車或坐公交上下班轉到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可以顯著感受到他們心血管健康的改善。
雖然騎乘自行車對身體好,但是,會因為在騎行時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運動傷害,尤其是那種騎乘公路長距離的人,都必須特別小心以下5種自行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腰部傷害:騎單車時,人體的腰部負擔是最重的,如果騎車時把單車的坐椅調得過高,此時容易造成騎車時臀部過度左右扭擺,長時間下來,會引起腰肌疲勞損傷。
尾椎與臀部傷害:而在正常情況下騎車,臀部以坐骨結節著力,但當路面不平受到顛簸落下時,臀部難免向前滑動,會使坐骨結節落空在兩側,而一旦坐骨結節長時間承受不合理的摩擦、擠壓、負重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創傷性滑囊炎的發生。
頸椎傷害:騎自行車者容易會讓身體過度傾斜,因為會由一般車身結構設計的問題,為了觀察前方,必然要抬頭仰頸,而這是一種強迫性姿勢,期時間下來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損傷,並且造成頸椎或頸部肌肉不適或是發炎。
膝蓋傷害:有研究顯示,當騎車者騎姿不當時,膝蓋可能會受傷,特別是膝蓋外側容易罹患髂脛束症候群,這種原因導致的傷害占所有因騎車造成運動傷害的15%左右。
手部傷害:因為騎自行車可能造成的手部傷害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尺骨神經病變,第二種則是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主要原因為抓握把時,壓力直接傳達到主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所致,造成手麻、手指疼痛、無力的情況。
資料來源/BICYCLING、明醫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