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ADIZERO家族在2022年為全球頂尖馬拉松跑者贏下多場戰役,憑藉八個世界冠軍頭銜、打破兩項世界紀錄和50%的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冠軍,ADIZERO系列橫掃各大賽場獎台,在國內,「黑色閃電」蔣介文也穿著ADIZERO ADIOS PRO 3相繼奪下2023 年萬金石馬拉松及2022 臺北馬拉松國內男子組冠軍,成為御用戰靴。
adidas以顛覆性科技打造ADIZERO家族跑鞋,鼓勵追求速度的跑者秉持「Made To Win」的精神站上起跑線,不斷突破自我。今年四月,adidas ADIZERO家族旗下六大跑鞋推出全新配色「火焰紅」,六大鞋款滿足不同跑者需求,為賽道抹上新的色彩,豐富跑者靈魂,引領菁英再創佳績!
專為提升菁英跑者表現而生的ADIZERO ADIOS PRO 3,短短一年內打破六次世界馬拉松紀錄,儼然成為頂尖跑者的「飆」配,其疾速能量來自三大革命性科技,LIGHTSTRIKE PRO雙中底科技不僅極致輕量,更為跑步者提供緩衝和能量回饋,ENERGYRODS 2.0 爪型碳纖維推進系統則帶來強勁的推進動力與絕佳的抗扭性能;大底全掌採用耐磨的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高抓地力給予跑者神一般的助攻!此次推出全新亮眼「火焰紅」配色,搭配經典三條紋,吸睛程度再升級,帶領頂尖跑者拿下更亮眼的佳績。
ADIZERO TAKUMI SEN 9專為5公里至15公里中短距離競賽設計,其中底科技同樣採用雙層LIGHTSTRIKE PRO,搭載ENERGYRODS推進系統,給予跑者充沛的推進動力;輕薄透氣的LIGHTWEIGHT MESH鞋面兼具彈性與支撐,而馬牌輪胎大底更是提供絕佳的耐磨抓地力,讓跑者體會破紀錄的喜悅。
訓練,是為了比賽!專為中長距離訓練而生的ADIZERO BOSTON 11,結合LIGHTSTRIKE PRO 與LIGHTSTRIKE兩大中底科技,提供最佳緩震及舒適腳感,ENERGYRODS 爪型玻璃纖維強化推進力,讓訓練更具爆發力;搭配具包覆感的LIGHTWEIGHT MESH鞋面,讓跑者們安心備賽。ADIZERO BOSTON 11全新配色以米白色為基底,以草地綠的經典三條紋為亮點,鞋後跟及鞋舌則以亮橘色及淺藍色呈現,外觀簡單卻又不失特色。
若想要達成目標,就從日常訓練的累積開始!adidas於今年年初推出ADIZERO SL,幫助入門跑者邁向訓練目標。輕量訓練跑鞋adidas ADIZERO SL前掌置入與ADIZERO ADIOS PRO 3 相同的奪冠黑科技 LIGHTSTRIKE PRO中底,不僅減輕鞋身重量,緩震技能也全面升級,鞋面採ENGINEERED MESH工藝式網布製成,包覆性佳,讓跑者在訓練時也能擁有舒適透氣感。此次adidas ADIZERO SL帶來火焰紅配色,鞋後跟輔以灰藍色點綴,好比澆不熄熱情的跑者,帶著能量奔向終點線。
穩定耐磨的薄底跑鞋ADZERO ADIOS 7,早已成為許多跑者競速訓練的首選。LIGHTSTRIKE PRO + LIGHTSTRIKE雙層中底科技,提供最佳能量傳導,穩定支撐跑者足下的每一步。鞋面上採用極致輕薄且透氣的LIGHTWEIGHT MESH,減少整體重量,搭載耐磨馬牌輪胎大底,將性能與外型滿點輸出。此次ADIZERO ADIOS 7換上全新白綠配色,鞋面以清新的淺藍、淺綠色交織而成,帶來彷彿跑在草地上的輕盈視覺。
ADIZERO PRIME X STRUNG秉持「讓創新更創新」的理念,使用STRUNG數位編碼鞋面,透過數據驅動電腦將紗線編成縱橫交錯的無縫鞋面,創造如繭的輕化腳感,並運用三層LIGHTSTRIKE PRO中底科技,充分的回彈緩震,不論是長距離訓練或賽事,都能給予百分之百的助力。雙重ENERGYRODS與ENERGYBLADES碳纖維推進系統則放大推進力,成為跑者累積能量的基底。全新配色以深淺橘紅色交織的紗線呈現,使旗艦質感再升級!
ADIZERO系列六大鞋款除了推出主打全新色「火焰紅」與清爽的白綠搭配之外,其中的三款跑鞋ADIOS PRO 3、BOSTON 11與ADIZERO SL更首次推出全白款式,若想擁有簡約低調的競速跑鞋款式,不妨嘗試adidas ADIZERO此系列配色!
adidas ADIZERO系列已於全台門市及官方購物網站上市,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詳見adidas官方購物網站與官方粉絲專頁
資料提供/adidas
責任編輯/林彥甫
許多跑者為了尋求更快的速度、破PB,會將間歇訓練加入日常練習中,而英國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以往36項研究、上千名受試者後,發現HIIT、衝刺間歇等間歇訓練,不只能提升跑步表現,減重效果還比均速跑高了近3成!
一份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發表的系統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中,研究者針對2017年12月至今的36項研究、涉及1,012人做分析比對,比較間歇訓練與中等強度持續訓練(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以下稱MOD,例如均速跑)4週對人體肥胖的影響。
研究者首先將間歇訓練分為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衝刺間歇訓練,並將各項目做了以下定義﹕
.HIIT﹕以最大心率的80%以上進行的運動。
.衝刺間歇訓練﹕在等於或高於最大攝氧量下進行的運動(簡單來說是拚盡全力、全開)。雖然每項研究資料略有不同,但廣泛來說,HIIT包括4分鐘高強度訓練加上3分鐘恢復;衝刺間歇訓練則用30秒全力衝刺與4分鐘恢復交替,或是8秒衝刺、12秒恢復。
.中等強度持續訓練(MOD)﹕以最大心率的55-70%之間,或是最大攝氧量40-60%之間持續運動,例如均速跑。同樣地,每項研究的條件略有不同,運動時間從10到60分鐘不等,其中以40-45分鐘、29-35分鐘最常見。
調查結果發現,雖然人們透過HIIT、衝刺間歇訓練和均速跑都能夠減重、減脂,但間歇訓練整體上效果更佳,做間歇訓練的人比做MOD的人多減了28.5%體重。
該研究作者之一、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體適能教育與舞蹈系教授Paulo Gentil指出﹕「推測間歇訓練能改變新陳代謝,更高強度的運動可促進許多有利於減重的生理變化。換句話說,它讓你的身體更有效地燃燒脂肪。」另一方面,研究顯示MOD並不會使新陳代謝發生與前者相同的變化。
雖然MOD在進行期間能燃燒脂肪和熱量,但已被證實,當運動停止後,身體的代謝變化可能使減脂困難,甚至有利於脂肪堆積。Paulo Gentil解釋﹕「雖然這不意味著低、中等強度運動會使人增加脂肪,但這表明了這類運動的「代謝適應」可能補償了運動時燃燒的脂肪。」
又可稱代謝補償,泛指身體在體重明顯下跌期間所出現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改變是體內的一種平衡機制,屬於自然現象,目的為減少能量消耗和增加食慾,以防止身體持續出現巨變。
不過,雖然研究發現間歇訓練對減重效果較好,但不意味增加更多間歇訓練會更好!Paulo Gentil解釋,因為做這類訓練身體相對費力,甚至會消耗掉你體內儲備的大部分肝糖,那麼在做下一次訓練前,應該要有兩到三天恢復時間,所以不該把間歇訓練的頻率調到跟較輕鬆的均速跑一樣多。
如果你有明確的減重目標,除了把專注放在做什麼運動上,當然也要同樣注意放了什麼食物在餐盤裡﹖Paulo Gentil提醒,健康飲食是減重不可忽視的一環,結合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間歇訓練,才是成功減重的最佳方法!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責任編輯/Dama
很多人認為跑步時身體只需要在單一平面(矢狀面(前、後))上動作而已,事實上,在跑步快速的擺腿、手臂快速的前後擺盪時,軀幹必須同時抵抗(抗旋轉、抗屈曲)來自不同平面(額狀面、水平面)的動量,來降低因為身體的左右搖晃而造成往前推進的動能流失,在跑步、或衝刺等等…快速往前推進的動作產生時,我們更希望身體可以產生更多的水平面移動、而較少的垂直(上下)動能來最大化移動的速度。這也是為什麼在田徑賽跑時會看到選手使用推蹬器,目的使可以幫助在起跑的當下最大化水平移動的角度,來達到更高的水平動量。
最近流行的姿勢跑法(Pose Method)跟我在美國所學習到的觀點略有不同。為了產生最大的力量傳遞到地面,接著利用回傳的反作用力往前推進,腳最好的踩踏落地位置會是在身體的中心正下方、全腳掌著地,如果步幅太長、落點在腳跟,可能會產生不自然的姿勢進而會降低推進的動能,而且產生過多的減力在膝蓋上,容易造成十字韌帶損傷。跨出前腳時並不用刻意拉強步幅往前跨步,並不會讓速度變得更快,注意力應該更放在腳落地後的"腿回收後勾"。更多跑姿疑問請參考徐國峰教練的影片,或是山姆伯伯工作坊搜尋關鍵字。
在美國這裡訓練跑姿時,非常主流也最常聽到的是,教練無時無刻強調抬膝、屈踝(Knee Up, Toe Up),甚至在單腳蹦跳(Hop)等等的跨欄動作時一樣。原因是他們相信如果你有足夠的髖關節活動度,在跑步推進時抬腿的高度可以至少屈髖屈膝蓋到90度的位置,而且抬腿時作出屈踝的動作,這樣你才會在往下蹬腿的階段產生對大的爆發力(髖、膝、踝的三關節伸展)。上半身手強調的則是肩關節的擺動,而不是肘關節,指尖上擺時達到下巴位置,下擺則是到褲子的口袋位置(Chin to Hip Pocket),過程中手不交叉擺動跨越身體的中線。
訓練人體往前加速能力的阻力訓練,最有效也最廣泛的應該要屬推雪橇了(Sled),因為雪橇是少有幾個下半身可以只專注在向心收縮,而沒有離心負荷的動作,相當的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的發生,而且身體在推雪橇前進時,傾斜的角度會類似於起跑時加速的角度,對於在賽季或是訓練量大的選手,可以說是在維持基礎力量跟爆發力最好的武器之一。
推雪橇的動作形態非常多,最簡單的變化為調整手握雪橇桿的高低位置,當握在相對較低的位置時,身體會呈現一個更為傾斜接近水平的位置,會接近從身體起跑的預備姿勢到加速階段(一般人為0-30公尺,波爾特則為0-40公尺),一個相對身體較為前傾的姿勢。
如果你訓練的地方沒有雪橇,你可以使用槓片代替,建議用大毛巾包住槓片在推進(注意!最好在適合的場地上操作,千萬不要刮花老闆的地板…)。
關於Eddie熊璟鴻Eddie熊璟鴻,目前於Springfield College就讀肌力與體能研究所,從事運動訓練相關知識文章撰寫分享與教學影片拍攝製作,並轉譯國外專業文章。
相關證照
◎ NSCA-CSCS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 美國舉重協會舉重證照 (USA Weightlifting Sport Performance Coach)
◎ 台灣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認證教練 (Taiwan Sports Coach Association(TPC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Certificate)
◎ 台灣肌力與體能協力:肌力與體能專業教練 (Taiwa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TSCA), Level III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Professional, CSCP III)
◎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 Personal Fitness Trainer(PFT))
◎ 台灣紅十字會總會:CPR+AED
部落格 Epmact Performance
粉絲頁 Epmact Performance
Eddie熊璟鴻,目前於Springfield College就讀肌力與體能研究所,從事運動訓練相關知識文章撰寫分享與教學影片拍攝製作,並轉譯國外專業文章。
相關證照
NSCA-CSCS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美國舉重協會舉重證照 (USA Weightlifting Sport Performance Coach)
台灣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認證教練 (Taiwan Sports Coach Association(TPC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Certificate)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AFAA), Personal Fitness Trainer(P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