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三級警戒延至7/26 健身房、校園操場鬆綁 游泳池不開放
1
三級警戒延至7/26   健身房、校園操場鬆綁 游泳池不開放
三級警戒延至7/26 健身房、校園操場鬆綁 游泳池不開放
2
助高齡長者恢復身體活動力的16組超實用肌力訓練
3
專屬跑者的放鬆秘境 烏來小旅道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三級警戒延至7/26 健身房、校園操場鬆綁 游泳池不開放

2021-07-08
話題 健身 跑步 新聞 游泳 生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宣布三級警戒自原7/12延長至7/26日,並從13日起實施「微解封」,適度鬆綁民生消費產業,其中健身房等室內外運動場館將可開放,但人數以最適承載量25%為限;高中以下學校戶外操場適度開放,但不開放其他運動設施;游泳池因為無法佩戴口罩,仍不開放。

三級警戒延至7/26   健身房、校園操場鬆綁  游泳池不開放
三級警戒延至7/26 健身房、校園操場鬆綁 游泳池不開放

指揮中心指出,7月13日起,室內外運動場館場域容留人數要以最適乘載量25%為限,需做好實聯制、全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使用個人運動器具、避免肢體碰觸、禁止團體競賽。

運動場館的器材或設備每次使用後應清消。針對團體課程,教練授課前須做抗原快篩,每7天快篩1次,課堂人數因應2公尺安全距離適度縮減,每堂課間隔至少1小時做出分清消。針對一對一教學課程,教練除了同樣要接受快篩規範,上課期間須全程戴口罩、護目鏡或面罩,不從事按摩或接觸性近距離課程。

此外,健身場館的廁所與更衣室可開放,但要加強環境清消;但暫停開放游泳池、淋浴間、三溫暖、蒸氣室、烤箱、交誼廳等。

室內外運動場館適度放寬
室內外運動場館適度放寬 ©教育部

許多民眾下班後喜歡在附近校園運動,教育部也公布高中以下學校戶外操場開放使用,但也要實聯制並全程配戴口罩,禁止飲食。至於飲水機、校園其他區域、校內的場館及戶外運動設備(如單槓、籃球場、網球場、棒球場、羽球場、游泳池等)皆不開放。

高中以下學校戶外操場適度放寬
高中以下學校戶外操場適度放寬 ©教育部

熱愛戶外運動的山友們則注意,山屋、生態保護區及墾丁所有沙灘持續關閉。

國家公園管制調整
國家公園管制調整 ©內政部

7/13 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總覽

一、適度鬆綁措施:

(一)    有條件鬆綁對象(地方政府得視防疫需要因時因地調整):
1.    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
2.    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無觀眾)、社教機構、文化中心。
3.    室內外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高爾夫球場。
4.    餐飮場所(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百貨賣場 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
5.    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

(二)    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
1.    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
2.    維持社交距離,除飮食外,全程戴口罩。
3.    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二、三級警戒延長仍須關閉之場所:

(一)    休閒娛樂場所:
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自助選物販賣機營業場所、釣蝦場、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

(二)    教育學習場域:
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駕訓班除外)、K書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

(三)    觀展觀賽場所:
會展場館、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延伸閱讀:全台713運動微解封!各縣市運動及健身房開放最新規定一次看完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衛生福利部FB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助高齡長者恢復身體活動力的16組超實用肌力訓練

2018-02-09
健身動學堂體適能訓練動作生活高齡

隨著年歲增長,高齡長者們的肌力會慢慢流失,為了讓長者們維持身體活動力,免於成為處處需要人協助的輪椅族,適量規律的運動是必須的。在此我們邀請到雙連安養中心蔡三雄牧師來為大家示範一整套適合高齡長者的肌力訓練,不妨協助家中長者們一起來做做看!

*在進行時雙手也可以束著0.5公斤的加重器,或拿著礦泉水增加阻力。圖解中蔡牧師雙手束著0.5公斤的加重器,再拿著0.5公斤的鐵砂鈴,雙腳束著0.5公斤的加重器,長者可斟酌擇一使用。
*高齡者進行運動,應先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有心肺、代謝疾病、骨關節等可能影響運動的問題,建議請教相關醫療專業人員,確認無虞再進行。

用輕鬆活潑的方式帶領長者們健康動一動!

 1  YWTL

訓練部位: 脊椎、肩部、上肢

步驟1:先將手部上舉呈Y形,持續五秒。
步驟2:再下放呈W形,持續五秒。
步驟3:再向前平舉,持續五秒。
步驟4:接著側平舉呈T形,持續五秒。
步驟5:再舉呈開口向右的L形,持續五秒。
步驟6:接著換邊舉呈開口向左的L形,持續五秒,接著回到步驟1並重複。

 2  學習放下

訓練部位: 二頭肌(幫助手部有力,可以自行吃飯)

步驟1:上臂貼著身體,雙手彎舉至下巴下方。
步驟2:上臂貼著身體,控制手臂慢慢下放。

 3  拿拐杖

訓練部位: 三頭肌

步驟1:身體微微前傾,上臂貼著身體,雙手彎舉。
步驟2:身體保持前傾,手臂向後方伸直且維持3秒。

 4  火車走路

訓練部位: 上肢,肩膀

步驟1:身體坐正,雙手抬至身體兩側。
步驟2:雙手向前畫大大的圓。

 5  螃蟹走路

訓練部位: 腰部、上肢、肩部

步驟1:雙手向左上方抬,同時腰部微微向右旋轉。
步驟2:換邊,雙手向右上方抬,同時腰部微微向左旋轉,步驟1.2交替。

 6  仰望天父

訓練部位: 上肢、肩部

步驟1:身體坐直,雙手彎舉至下巴前方。
步驟2:雙手緩緩向上抬舉至頭頂,步驟1.2交替。

 7  抬頭挺胸

訓練部位: 胸肌、上肢、肩部

步驟1:身體坐正,抬頭挺胸,雙手向旁做擴胸姿勢。
步驟2:雙手緩緩向內夾,感受胸肌收縮。

 8  早安你好

訓練部位:腰背部、上肢、肩膀

步驟1:身體坐正,雙手抬起貼於耳旁。
步驟2:手臂不動,身體向前微傾,口喊:「早安!」
步驟3:回到步驟1,身體坐正。口喊:「你好!」
步驟4:身體向左邊微傾,左手不動,右手向左伸直,向左邊親友打招呼。
步驟5:換邊,身體向右邊微傾,右手不動,左手向右伸直,向右邊親友打招呼,結束後回到步驟1。

 9  彎腰划船

訓練部位:腰背部、上肢、肩部

步驟1:身體向前傾,雙手下伸至腳前,準備在前方畫大圓圈。
步驟2:身體抬起,雙手順勢畫圓圈抬起至太陽穴位置,再回到步驟1。

 10  雙手推磨

訓練部位: 上肢、腰部

步驟1:雙腳張開,腳一前一後,身體前傾,雙手向前平舉,向前推磨。
步驟2:身體與雙手同時向左邊水平畫圓,雙手收回推磨。
步驟3:回到身體直立,雙手回到胸前。
步驟4:繼續順勢向前推,身體前傾,雙手向前推舉,回到步驟1。

 11  農夫拿鋤頭

訓練部位:上肢、肩部、背部

步驟1:坐正,一腳前一腳後,雙手合握向上舉起。
步驟2:順勢快速向前砍下,並大聲喊嘿咻。
步驟3:呈圖中姿勢後,再回到步驟1重複。

 12  撿地瓜

訓練部位: 腰背部、上肢、大臀肌

步驟1:身體俯身坐姿前彎,雙手碰地。
步驟2:身體不動,雙手於地上向內畫圓或寫字。

 13  毛巾抬腿

訓練部位:腿部、上肢、腰部

步驟1:將毛巾穿過腿下後,兩邊拉起,雙手上抬,腿微微向下用力。
步驟2:小腿上抬、向前伸直,結束後重複步驟1。

 14  進階毛巾抬腿

訓練部位:腿部、上肢

步驟1:將毛巾置於鞋底,雙手拉住雙邊,使腳向前抬起。
步驟2:身體向後微仰,雙手拉緊毛巾,腳緩緩向上抬,再回到步驟1。
步驟3:腳向外畫2個圈後,回到步驟1。

 15  扶椅弓箭步

訓練部位:腿部

步驟1:身體直立,雙腳一前一後微蹲,前腳垂直於地面,後腳跟離地,手扶於穩固椅子或扶手。
步驟2:身體直立,雙腿緩緩施力站起,接續步驟1。

 16  站立抬腿

訓練部位:腿部、穩定性

步驟1:身體直立站姿,將單腿抬起,手扶於穩固椅子或扶手。
步驟2:腿伸直並向外伸展。
步驟3:接著,緩緩向後彎起。
步驟4:回復步驟1,再換腳進行。

這些訓練能夠幫助長者維持肌力,完成生活所需的動作,但建議先經相關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並依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另外,蔡牧師也鼓勵照護員、家人、子女的協助,陪伴長輩一起運動,才能夠有效地培養長者運動的樂趣與習慣。

採訪撰稿/林恩麒
攝影/楊仁渤
審稿/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屬跑者的放鬆秘境 烏來小旅道

2018-01-04
跑步話題生活

近年台灣瘋迷路跑的民眾越來越多,其中包含許多緣由;有人是為健康而跑,有人則是為愛而跑,而這兩年最流行的就是為旅行而跑。從2015年起,新北市政府觀光局便開始推動新北跑旅的活動,自第一屆烏來峽谷超半馬賽推出受到熱烈迴響後,緊接著2016、2017年也陸續推出烏峽馬拉松,讓熱愛路跑的民眾能邊跑邊享受烏來最純正的美景。不僅如此,就在最新一期的國外旅遊媒體 TripZilla 的最新報導甚至推薦海外跑者來到臺灣最值得參與的旅跑賽事,烏峽馬就列為其中。

專屬跑者的放鬆秘境 烏來小旅道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烏來是臺灣北部著名的山地鄉,也是台灣分布最北的原住民山地區,居民以泰雅族居多,南勢溪和桶後溪交流處,此處兩側山峰高聳,溪流蜿蜒而過,形成峻秀的山水奇景,「烏來」此一地名即源自於原住民泰雅族語中的「Ulay」,意為「Kiluh-ulay」水很燙要小心的意思。烏來的旅遊資源相當豐富,以山林生態、原住民文化、溫泉、臺車、瀑布和雲仙樂園等聞名。
 
「新北烏來文化小旅行」主推「泰雅文化體驗、泰雅道地風味餐、烏來生態導覽、手作DIY體驗」特色亮點遊程,遊程包含來回交通接駁、深度導覽解說、當地特色活動體驗(泰雅紋面及服飾體驗、射箭體驗、搗麻糬、竹筒飯DIY、葉子拓染DIY)、道地泰雅風味餐等。
 
所以邊跑還能邊旅遊,想必是人生中的一大享受吧!為此,愛跑步的小編也親身前往此地,幫各位跑友搶先體驗旅跑聖地。

DIY竹筒飯

或許已有很多人嘗過竹筒飯的風味,但卻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出來的。先別說內部的米飯,光是手上的竹子都是一根根親手砍下來的新鮮竹筒。因此,既然是DIY,當然少不了親自動手。部落主人在教你如何裝飯前,會先教你如何砍竹子,看似困難,其實只要手和刀子的角度對了,竹子是可以被砍下來的。

裝飯前,要先學會砍竹子

而後,依照主人教導的程序,才開始用對的方法親手裝米入綠竹,方能做出香噴噴又美味的竹筒飯,成品還可以帶回家當伴手禮。

之後才將糯米裝入竹筒

山徑生態導覽

在等待竹筒飯的同時,泰雅芭來部落村的附近有著隨處可見,讓人忍不住想親近穿梭於山林間的松鼠與猴群,以及色彩繽紛的植物,相當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前往欣賞,跟著農場主人一起認識深山的奧秘,學習與大自然共處。雖然植物分布於身旁,但是這清幽的小徑加上空曠的露營區,即便要以小跑步的方式欣賞,也別有一番趣味呢!

若選擇秋天前往,還可看見美麗的楓葉

我是奧運選手-射箭體驗

欣賞過後,離午飯時間還有些距離,部落主人帶大家前往射箭場體驗泰雅原住民射山豬的活動。射箭運動起源很早,原始時代就成為人類狩獵和戰爭的手段,世界各民族均有此活動,也因著這樣的傳統,這個項目也是奧運會上的經典項目之一。

而這裡的箭靶很特別,是隻傳神的大山豬,拿起弓箭,在主人的教導下彎弓搭箭,體驗獵人中靶的快感,設的準,還有一種當奧運選手的成就感呢!

石板烤肉餐

運動了一整個早上肚子也餓了吧?終於來到午餐時間。此行程的主要午餐除了有稍早製作的竹筒飯以外,最有特色的就是馬告山豬肉了。大家圍著冒煙的石板,擺上滿滿的海陸食材、蔬菜與特醃豬肉,在遠山與偶然的雲霧繚繞旁,烤肉香四溢,與親朋好友一同吃著、喝著、聊著,休閒自在,實為一大享受。

親手作一個屬於自己特色的葉拓百寶袋

午飯過後,主人會帶大家親自挑選喜愛的植物,由部落老師教學調配屬於當季的特調染料顏色,並依照自己的喜好設計拓染在帆布袋上。完成後,就是獨一無二的手提袋,不論是送禮或是自用都相當得宜。

烏來瀑布、林業生活館參觀

烏來瀑布也是烏來相當有名的景點之一,高達80公尺的烏來瀑布自峰巒之巔傾瀉而下,白色水帶渾然天成,波綠紛飛每每吸引遊客駐足觀賞。除了在廣場欣賞烏來瀑布以外,搭乘全台第一座交走式高空景觀纜車更能以另一種角度欣賞瀑布之美。

搗麻糬、泰雅竹竿舞

小米是過去泰雅族人的主食,將小米置入木臼,拿起富有重量的木杵親自搥打木臼內熱騰騰的小米,搗成口感豐富的麻糬。享用麻糬後,和熱情的泰雅旅人舞蹈,大家一起同樂。

竹竿舞
搗麻糬

全台唯一烏來台車

此外,全台唯一僅存的烏來台車經蘇迪勒風災後停駛兩年,於今年8月底重新復駛。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也結合烏來台車推出全新的烏來小旅行。以獨特地遊覽方式,讓遊客在行程移動的過程中不會無聊還很有趣。就這樣一面欣賞一面隨著微風為跑步旅行畫下句話。

身為跑者都知道,跑步後身體的放鬆、按摩步驟不能省,而除了生理上的需求,若能在跑步後加上這樣的旅程,想必更能達到身心靈合而為一的放鬆感。

採訪整理、攝影/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