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跑姿真的存在嗎?這是有跑步這項運動以來一直都有的爭議。2000年初期,各個跑姿學派開始百家爭鳴,大家都宣稱可以增加跑步的效率、減少受傷、跑得更快,許多人就跟著去練習各門各派的跑姿。到了2010年代,回頭去看,就可以得到不少答案。尤其跑姿學習在2010年後才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歐美的經驗值得借鏡。
Runner World(編按:中文名為《跑者世界》,一本國際性跑步主題月刊)出版的專書上開頭就提出兩個問題:
.真的有完美的跑姿嗎?
.跑姿真的可以改善跑步的速度、效率嗎?
對於跑姿,跑者世界認為跑姿是一種宗教,他不是一個科學。這些宗教進入台灣,產生了許多信眾,也產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姿勢跑法信眾,認為台灣奧運選手會受傷不進步,就是因為沒有學習新知的無知行為。
去分析100個跑者,會有100個不同的跑步姿勢,你可能從遠遠的地方看著對方跑步的姿勢,就可以知道他們是誰。去分析每個菁英跑者,也會發現他們的跑姿都有相異之處。但相同的是,他們跑起來都很優雅、很美、輕盈、足不點地般的輕鬆,可是沒有人是一模一樣的。
川內優輝贏得2018波士頓馬拉松後(編按:川內被譽為日本「最強市民跑者」,為2018波士頓馬拉松男子組總冠軍),一時之間,大家都開始對於他跑步姿勢產生很大的興趣。歐美跑者覺得川內的擺手過低很奇怪,但事實上日本的跑者擺手相對低,也能跑出好成績,而且也發現之前有些歐美名將擺手也是相對低。姿勢好不好看,並不會決定你跑步有沒有效率、跑得快不快。
各個流派常常拿特定一兩個跑者的跑步姿勢,放大到全部跑者一體適用。以我最熟悉的姿勢跑法來說,Usain Bolt是被每一個姿勢跑法教練都拿來當作樣板的選手,但是這裡犯了至少2個錯誤。
Usain Bolt是短跑選手,20-30年前的許多著作上,已經明確表示出短跑跟長跑的跑步姿勢不一樣。多數人喜愛上跑步、參與路跑,基本上都是從5K起跳,從5K到全馬找不到幾個選手姿勢接近Usain Bolt,全馬選手上,更幾乎找不到符合姿勢跑法標準的菁英選手。
會造成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每個人一生出來就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柔軟度、骨頭的角度(內旋、外旋)等等都不一樣,加上每個人生長的環境不同,身體會根據目前最有效率的方式、跑步時不會疼痛的跑姿去運作,也因此造就了每一個人跑步的姿勢都不太一樣。
隨著現代化的生活,我們已經習慣了長時間坐姿,想想看我們坐著滑手機、看電視的樣子,髖關節屈著,雙手往前伸,彎著頭看著手機,可能身體側彎靠在扶手上。這些姿勢長期都會改變我們身體的排列、肌肉張力、活動度等等,因此如果能改善這些狀態,跑步的效率就可能有所提升。
絕大多數跑姿學派都把重點放在下半身。跑步的腳怎麼落地,是前腳掌還是足跟?膝蓋怎麼彎曲?步頻是要多少?等等問題,但這是看到結果所做出的論述。最常見的謬誤就是腳跟著地會造成剎車效應,但卻拿不出真的科學文獻證明,而也有不少菁英選手是腳跟著地的方式長期生存在比賽中。
多數跑姿派忘了跑步的起點不是下半身(更不是落下或是地心引力),跑步的起點是臀部。跑步的一切都與臀部有關,推蹬離地要有好的髖伸;落地的時候又有足夠的臀部肌肉支撐,讓阿基里斯腱儲存最大的彈性位能;核心要能穩定,讓上下半身能夠串連成一個整體。沒有臀部,不要說跑步,連走路都變得不可行。
手部因為長時間坐姿、打電腦等現代生活方式,導致手臂相關肌群的活動度改變。在跑步時擺臂會產生限制,手臂往後的能力會變差,導致身體的平衡需要重新改變,連帶影響到核心的穩定度。
同樣的,頭頸部在坐姿時往前傾,會造成身體頭頸部習慣性,在跑步時無法直立往正前方看,這又會進一步破壞平衡。頭顱的重量有數公斤重,當這樣的重量不是在理想平衡位置上時,就算其他部位是平衡的,也為了要平衡頭部的不平衡而產生新的代償,破壞舊有的平衡。
我們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書、睡覺,這都會造成軀幹的肌肉產生不對稱的緊繃,這些不平衡都會影響到跑步的效率。從頭到腳的不平衡都會讓跑步無法達到最高效率,浪費能量在不必要的地方。例如關節的穩定度,原本是小肌肉就可以做到的事,但是持續地不平衡,使得大肌肉必須參與平衡,但大肌肉是應該要讓我們用來跑步出力的,這樣的狀態,就會讓我們浪費精力在穩定身體,而非更有效率地使用到跑步上。
這些長期的姿勢不良,書上提供了一些方式改善,透過改善身體排列、活動度、柔軟度、肌力,跑步自然會更有效率。雖然書上對於這些改善方式提供了很詳盡的做法,個人認為還是應該找專業的教練指導,改變永遠伴隨的風險;台灣教練費用相對低廉,有人幫忙確認姿勢是否正確,可避免新的不平衡產生。台灣有能力指導這樣技術的教練並不多,需要好好篩選,但可見未來有這樣能力的教練會越來越多。
2000年以來在西方吹起學習跑步姿勢的風潮,經過了超過10年期間,書上也提供了很多案例讓我們去思考。
書上訪問了很多著名的運動醫學專家、足部治療師、國家代表隊的教練,皆認為不要去刻意改變跑步姿勢。其中一些國家代表隊的教練,因為去改變選手的跑步姿勢,反而造成選手受傷。這幾年因為跑姿風潮進入台灣後,受傷的跑者開始逐漸出現。如果你從來沒有受傷過,就不需要人云亦云,等風潮過後確定有效再去學習也不遲。
保持身體的直立,建立更好的本體感覺,從低階的動作去知道自己在做一些動作時,哪些關節或動作不順,哪些肌肉緊繃或是沒有參與到動作。當這些低階動作確認身體狀態後,如果能保留到更高階的運動像是跑步,都可以降低受傷機會。
現有的證據,國家隊教練對於一般市民跑者的建議,基本上都是不要去改變現有的跑步姿勢。你現在跑步的姿勢,反映你現在身體的條件;改善了身體條件,你的跑步自然會更有效率,不必冒險花錢又賭上受傷機會。出門,自然自在得跑,反而是現在大多數專家的建議。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芬蘭運動穿戴品牌 Suunto 錶款,一直以來在登山越野、潛水等戶外運動上相當受歡迎,而今年推出的 Suunto 7,有別於以往 Suunto 5、Suunto 9 著重運動功能,作為首款以 Google Wear OS 的 Suunto 錶,擁有觸控式 AMOLED 屏幕的高畫質、強調智慧功能,顯得更具都會生活感,但又比一般智能手錶多了 70 款不同種類的運動功能與戶外離線地圖。一錶兩用,相當適合白領階級一天內上班開會、下班運動的雙面需求。
這次運動星球編輯收到一只測試用 Suunto 7,主打運動與生活結合的 Suunto 7 走的是一貫高顏值路線,在今年推出的全黑、經典黑 萊姆綠、石磨灰 復古銅、砂岩 玫瑰金,以及經典白 勃根地等五款中,我們拿到的是經典白款。
從外包裝到手錶本體,明顯易見來自北歐的簡約風格。全白錶身搭配鋼灰色錶環,錶環還極具巧思地做得比鏡面高,既能防撞緩衝,也增加外觀層次質感。
錶面採用康寧大金剛玻璃鏡面,不論在室內或戶外陽光下都能輕易觀看錶面資訊;另採觸控式 AMOLED 屏幕,畫質非常好、解析度高(不過因為高畫質和智慧功能,電池續航力較 Suunto 5 和 9 來的低,後段會詳細介紹)。
寬度 24mm 的矽膠錶帶柔軟且相當親膚,平時戴在手上,不會有一般運動錶不流汗時僵硬、一流汗就黏膚的不適感,快拆設計還可以自行更換同寬的皮革或尼龍編織錶帶。錶款因為親膚感佳,所以雖然重量 70 克且鏡面偏大,編輯以女生細瘦的手腕戴起來,也不會有太沉重或卡卡的不適感,配戴穿搭男女皆宜。
在運動功能方面,除了一般智能手錶可測的步數、心率、卡路里,並有 GPS 定位技術,內建 70 種以上運動模式,從跑步、自行車到水上活動(防水等級 50 公尺),提供除了日常穿戴使用之外,在不同環境下也能精準追蹤運動過程。其中,跑步模式與一般跑錶一樣,可測配速及分段配速,另可測游泳泳式、單車速度、登山高度等,但指南針要另外下載。
Suunto 7 支援離線地圖下載(須連線 Wi-Fi 或熱點,並在充電狀況下),以及 15 種不同戶外運動項目的 Suunto 熱圖,幫助使用者規劃最佳訓練地點和行徑路線,透過 GPS 定位技術,即使不帶手機或在訊號覆蓋低範圍地區,也能輕易查看路線地圖。值得一提的是,Suunto 地圖是收錄 Mapbox 公司的圖資,全世界都適用,且有別於 Google 地圖不會有戶外詳細資訊,Mapbox 在戶外原始的路徑(Off-road)都能收錄,所以即便在國外健行、登山也能使用。
Suunto 7 整合了 Google Wear OS 作業系統,可以顯示繁體中文訊息及介面,更可以使用 Google Play Store、Google Assistance、Google Fit 等功能(首次開機時會提醒於手機安裝 Wear OS App 並綁定個人 Google 帳號)。接著,使用者就可從 Google 助理獲得個人化幫助;透過 Google Fit 獲得私人教練指導,並隨時與社群好友分享訓練成就;還可以依照自己需求,在 Google Play 商店數以千計的 Apps 中自行下載應用。
Suunto 7 手錶擁有 4.5G 容量可供下載地圖、音樂、App等,在運動時按左上角按鍵,就能持續操作智慧手錶的功能,如聽音樂、看新聞、對手錶講話轉化為文字以回覆訊息,讓你在盡情運動時也不會漏接任何資訊。
在前文有提及,Suunto 7 因為高畫質與智慧功能較耗電,電池續航力無法跟其他 Suunto 運動錶款一樣高。在開啟 GPS 模式做運動軌跡記錄下,約可使用 5-6 小時;日常使用約 48 小時,但建議 1 天結束就要充電;在省電模式下則可待機 3-4 天。
因此,Suunto 7 最適合上班後固定運動 1-2 小時的上班族,無論正式場合穿搭或是運動服裝都可以搭配。但如果當天要做全程馬拉松、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就不建議使用。戶外部分,爬約 5 小時完成的郊山可以使用,但不建議爬高山時使用。
慢跑風氣在台盛行多年,根據2017年資料,全台一年間大大小小馬拉松、路跑、超馬、三鐵等賽事高達999場,跑者總人數初估40-50萬不等。無論對平時有持續運動或無運動習慣的人,長距離的馬拉松都是個不小的負擔,運動傷害處處可見;據統計,每年有高達75%的跑者受傷。中醫傷科醫師指出,成為跑者的基本條件是體能佳、下肢排列正常,而足弓的排列影響整個下肢關節,處理好足弓問題,往往是中醫傷科治療跑步傷害成功的關鍵。
路跑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主因是:路跑屬於非接觸性運動,一個人也可以輕鬆上路,上手容易、無須高難度技巧,也無須添購昂貴設備,只需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就能隨時隨地開跑。然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謝明憲指出,跑步時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是平時行走時的2.5-3倍,平時沒有常態性訓練的新手,常常因下肢肌力不足或不平衡,導致在跑步時出現腳痛、膝蓋痛等問題,這是因為肌肉及關節超出負荷所致。
路跑可能造成傷害的主因包括:強度、頻率、時間過度、下肢或軀幹等承重關節結構不良、相關軟組織柔軟度太鬆或不足、肌力不足或不平衡、跑步姿勢不良、路面狀況不佳、跑鞋不佳等。因此謝明憲強調,要成為一名跑者的基本條件是體能佳、下肢排列正常。
練跑初期,謝明憲建議先鍛鍊下肢肌力、柔軟度和協調性,可以增加肢體的負荷強度;若有下肢關節排列問題,常見包括扁平足、膝關節內翻、骨盆或腰椎歪斜等,都會使跑步的局部負荷加重,造成發炎疼痛。而受傷常見部位包括膝關節、小腿、足踝、大腿,主要是肌肉拉傷、扭傷、肌腱炎、骨膜發炎,例如跑者膝、阿基里斯腱炎、足底筋膜炎、足踝扭傷、肌肉拉傷、腸脛束發炎、梨狀肌發炎、壓力性骨折等。
研究指出,跑步步伐與運動所受的傷害息息相關。跑步時步伐越大,若以腳跟著地,膝關節所受的負擔越大。因此謝明憲建議,跑步時步伐適度,保持膝關節微微彎曲,以腳掌中間部分著地,以減低跑步對膝關節的負擔。
另一方面,腳型與足弓高低都會影響跑步時的受力,所以正確的跑步動作與合適的跑鞋很重要!平時應注意跑鞋的磨損情形,藉此了解自己跑步時著地的動作是否正確,足部是否過度旋前或旋後,再訂製鞋墊矯正或改變跑步姿勢。
謝明憲指出,足弓排列的正確與否,在中醫傷科針對馬拉松跑者的臨床治療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影響範圍可從腳踝連帶到髖部。足弓不正往往會影響連結薦骨與髂骨的「薦髂關節」的定位,相對因為錯位的足弓,間接影響脛腓關節往上對位。他解釋,如果筋膜系統中的共構力線在銜接時產生轉折問題,就會影響到腳踝的距骨跟小腿內側脛骨翻轉,近端的脛腓關節促使大腿的股骨也偏旋,進而影響髖部的大轉子與髂骨對位,之後薦髂對位也會發生問題。
因此,足弓結構的拆解在中醫傷科治療中是很重要的環節,如何精準處理好足弓問題,往往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足弓如果沒有拆透,鞋墊高後,整體足弓共構力線改變後,足弓便無法正常使用並且旋轉,進一步導致跟骨、距骨與脛骨偏離足弓力線,而使跑者的運動傷害無法妥善修復。
謝明憲提醒,就算治療後症狀能暫時緩解,但在跑者持續的訓練及比賽之後,疼痛症狀也容易復發。因此若有下肢關節排列不正問題,建議可請中醫傷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調整,否則參加路跑時只能量力而為。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