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賽事風行已久,而鐵人三項成為許多跑者晉級更大挑戰的熱門選項。堪稱跑步界「顯學」的姿勢跑法作者羅曼諾夫,更將他提倡的Pose Method運用在三鐵的游、騎、跑三項運動中。究竟跑步和游泳、騎自行車有什麼共通點?以下概念將是您不斷進步的基礎要素。
耐力、體能、剛毅、堅持不懈、意志力…,這是我們聊到鐵人常聯想到的特質,不過,除了少數旱鴨子,大多數人認為這三項運動並不困難,完賽的最大挑戰在於規律訓練和充足體力;然而研究證實,三鐵奪冠者並非都是最大攝氧量最高或最大肌力最強的運動員,而且人的體力也無法無止盡地進步。上述看法確實能讓您完賽,但想要進步,關鍵在於學習如何把「技術」整合進體能與肌力的訓練中。
所有運動的動作都是由一連串不斷重複的姿勢組成,因此應先確定完美姿勢為何,再不斷反覆進行練習。更重要的是,必須了解每一種動作模式裡必定存在的某些特定姿勢,這些特定姿勢對動作的流暢度相當重要,而這類「關鍵姿勢」是指身體最容易「失去平衡」與「運用體重」的姿勢,也正是技巧優劣的關鍵。任何運動(包括游泳、騎車、跑步)基本原則是一樣的,目標是:確認最容易運用體重的關鍵姿勢,再不斷強化此姿勢的知覺,以及在關鍵姿勢之間快速轉換支撐的能力。
游泳、騎車、跑步三種看似差異很大的運動,背後移動的原理其實相當接近,都以「支撐、移動、動作」為三大基本概念。其中可把「支撐」概念作為思考起點,因為有重力與支撐,各種運動即是在地面形成體重後接著失衡與自由落下的結果。而「移動」的意義在於通過內部能量的轉化做出動作,運動的機制則是必須學會「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所有能量轉移到當前任務上,而任務可能是游泳、騎車、跑步或是其他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對所有生物來說,所有動作必須先對特定事物有了思想,接著產生欲求,當欲求強烈到某個程度才會「行動」;反之,思考和想法不一定會延伸到行動,甚至沒有串接起來。而疲憊、痛苦等內在衝突會減少行動的可能,強忍著痛苦也並非達到最佳表現的最佳途徑,在訓練上,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避免衝突」,以理性思考主導,順著慾望採取特定行動,達到「思考→欲望→行動」的順序,這也是Pose Method強調的思考核心「順應自然」
自然的動作=不會受傷的動作=有效率的動作=沒有多餘動作的動作=完美的動作。人會受傷是因為動作違背自然,被自然處罰的結果。在「順應自然」的思考下,把鐵人三項運動的標準技術動作建立起來,再特別注意三種運動中常犯的錯誤及矯正方式,讓訓練時的思想、欲望與行動,統整成一個能與自然互相合作的系統。
厲害的運動員都具有高度發展的特殊知覺,知覺能連結內在的感覺、感受與外在學來的概念、知識,當知覺被調教得愈敏銳,就愈能感受到運動技術上的差異性,並找出偏差所在、持續對缺失矯正,才能不斷向完美靠近。因此,不論哪種運動,技術訓練都是一種知覺開發的過程。
信心是知覺開發的基礎,多數人將運動表現下滑怪罪於疲勞、補給錯誤或天氣不好,但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變鈍的知覺力」。簡單來說,在劇烈的運動強度下,我們對動作的知覺越來越遲鈍、求生本能開始介入,並不斷說服大腦這個活動危害到生命;當我們被本能說服,就開始失去維持速度的信心,注意力從動作本身轉移到保護自身安全,速度慢慢變緩,也導致無法達到目標。我們必須先相信自己做得到,當心志跨越了原本所感知的界線,身體才能很快跟上它所發現的新境界。
責任編輯/Dama
製作人亞當希望兩位主持人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跑步故事,於是我來啦!
大家好,我是魁哥。
沒錯,就是常常把這兩句話當口頭禪的魁哥。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我開始跑步的時間,幾乎就是疫情爆發的時間。二〇一九年下半年先是因為自己身體的狀況而開始了獨跑的運動時光,跑著跑著慢慢養成習慣,也開始逐漸擴大了原本較為狹窄的朋友圈。
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好奇,作為一個體育主播應該交友廣闊,到那裡都很吃得開。但事實上我們的工作通常都是很單純的來回公司的錄音室或是球場,在整個工作的流程當中,我們所要接觸的人並不多。有至少十幾年的時間,我都過著專心工作、看比賽、記錄比賽、整理要轉播的比賽的日子,這差不多就是我每天的生活節奏。當時唯一的運動,就是週末跟幾位好友一起打個籃球,跑步一直都不在我的運動計畫中。
但隨著年齡增長,體態逐漸發福,一個禮拜一次的運動真的不夠。當然如果沒有二〇一九年身體狀況的警訊,可能我還不會這麼快接觸跑步(說快,其實我開始跑步的時候也已經五十了),甚至隔年開始加入森林跑站,進行比較有系統的跑步訓練。
那一段時間,正好也是我服務的體育台即將退出臺灣的時候,走在五十歲的人生交叉點上,是強迫自己提早退休?還是繼續當一個體育主播?如果不做主播我就能做什麼?相信在閱讀這本書的朋友,也有些人跟當時的我一樣處在人生職涯面臨抉擇,或是被迫要離開的處境,那種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受。有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嗎?為什麼這個市場(世界)突然間就不需要我了呢?
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是透過跑步來自我救贖。同時,在有目標的跑步訓練中,我學會了如何專注於眼前的事,紮實地執行今天的課表,不要去憂慮未來。在二〇二〇年臺北初馬跑出三小時三十八分之前,我已經跟跑步相處了大半年時間,從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人生道理,也迫不及待想要跟身邊的朋友分享,於是就有了「跑步不要聽」這個Podcast誕生。
一切都發生得很快,也可以說很巧合,那年年底,我失去了正職的工作,加上疫情爆發,別說沒辦法賺錢了,整個人生好像靜止一般。我不知道那是否就是所謂的人生低潮,但肯定不想再經歷一次。
跑步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有趣,從一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訓練的料,當時單純地認為,只要我認真訓練下去,一定可以破三。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發現要再往前突破有層層關卡,也進入了兩三年的摸索期。二〇二四年膝蓋再度受傷,加上開啟了一連串的海外馬行程,但到了年底成績還是沒有進步,才開始重新思索並放慢腳步。
後來,持續在社群上分享了很多自己心境以及訓練上的改變。出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五十五歲了,有辦法再突破五年前的自己嗎?或是,我應該放下這個想法做一個健康的市民跑者?這些問題還是會環繞在我的腦袋中。
我相信總是有方法讓自己再進步,但必須要補足一些我過去忽略的項目,譬如如何讓自己不要過度訓練,如果更有效地恢復,以及強化自己在跑步之外的力量訓練。當然還是有那個BQ*的夢想,甚至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但跑步原本就是一個耐力運動,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
在聆聽各位跑者故事的同時,也不斷地勉勵自己:不要急,慢慢來,把自己能掌握的環節先顧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就算最後沒有突破,也是有收穫的。
*BQ(Boston Qualification):市民跑者心中的最高殿堂「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成績門檻,以年齡組區分不同時段。然而達BQ門檻不代表一定能參賽,當合格申請人數超過賽事名額,主辦單位會另行公布「Cut-Off」資格線。
非常感謝跑步,讓我在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找到了依靠。幾年前我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因為跑步,讓我的雙腳帶我踏遍世界,開啟另外一段人生旅程。更沒想過因為跑步而影響了我身邊許多親朋好友,包括我的爸媽、太太,還有更多的親戚們,都先後投入了跑步領域,並且開始重視跟健康相關的所有議題,我想這是跑步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吧!
也很謝謝無論是透過Podcast、我的YouTube頻道、我的社群,一再給我回饋以及鼓勵的朋友們。甚至有時候在馬場上的幾句交談,都讓我感到相當窩心。幾位醫師朋友一直鼓勵跟提醒我,希望我能保持健康,跟他們一起快樂地跑下去。沒錯,我想這就是我們開始跑步的初衷吧。
跑步不僅讓我認識了自己的身體,認識一群好朋友,度過了人生很多困境,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那些想要進到跑步領域的人,能夠更健康地奔跑,讓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喜歡運動的人。
跑步不要聽從有聲的Podcast媒體,到短影音分享,再進入到今天文字化的一本書誕生,集結了所有跑者的人生故事,這是我們節目的另外一個里程碑。感謝廣大的聽眾朋友,無論是斗內、留言,或是購買我們的書籍分享給周圍的朋友。相信不久之後,我們還會往另外一個新的里程一起攜手走下去,敬請期待。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一書。
臺灣運動類熱門排行第一名Podcast《跑步不要聽》精選跑者故事!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是否也曾在晨曦或夜色下,綁起鞋帶,踏上跑道, 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跑步意義?
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跑者,都能在書中遇見感動自己的故事。
翻開書頁,穿上跑鞋,跑出你人生的彩蛋!
這是一本呈現臺灣跑者文化的書, 從《跑步不要聽》Podcast逾250集節目中,精心挑選26篇跑者故事, 透過魁哥和象總的引導,一步步精煉出故事, 並將原本由聲音訴說的勵志、有趣、不可思議的內容, 轉化為一頁頁觸動人心的文字。
【本書特色】
•從逾250集訪談節目中精選出26篇跑者故事
•人物網羅菁英選手、極限耐力賽選手、各行各業市民跑者、身障跑者;故事橫跨台灣與世界各地跑步旅程
•書中每一篇都藏有彩蛋,等待你細細品味挖掘
【必讀族群】
✓ 熱愛跑步的你
✓ 希望有一本書能陪伴自己持續跑下去的你
✓ 廣大的《跑步不要聽》粉絲
--------- 七星推薦 ---------
★南山人壽董事長 尹崇堯
★run your own run 邱文蕾
★地平線運動平台 李翰暄
★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
★森林跑站創辦人 蔡宜玫
★博威運動科技 don1don 總編輯 鄭匡寓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 更多《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資訊 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