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騎乘自行車時你該如何補充能量?4種不同距離的吃與喝補充建議
1
騎乘自行車時你該如何補充能量?4種不同距離的吃與喝補充建議
2
台灣史上第一支南極點探險隊伍成軍 陳彥博擔任教練
3
10個越野跑者必知的專業用語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騎乘自行車時你該如何補充能量?4種不同距離的吃與喝補充建議

2019-06-14
知識庫 戶外運動 鐵人三項 單車 運動補給 觀念 初鐵515

在運動的過程中碳水化合物絕對是身體第一首選的能量來源,當然,對於進行自行車比賽的人來說,當下攝取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一定比吃進蛋白質要來的好吸收,然而,要攝取多少的碳水化合物才算適量又不會影響騎乘的狀態?尤其,對於參與三項鐵人賽事的然來說,在第二項轉換成自行車的途中該如何補充能量也成為一種技巧,接下來我們將提供針對短、中、長及超長程四種騎行的能量補充建議。

騎乘自行車時你該如何補充能量?4種騎乘距離的吃與喝補充建議

水合作用

首先,要了解如何補充能量之前,我們必需要先知道運動營養的原則「水合作用推動營養戰略」;這個意思就是說,只有在水份充足的情況下你的營養策略才有效。無論你吃什麼或是吃多少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如果你的身體處於脫水的狀態之下,那麼你吃進去的能量將會使你的肌肉吸收便的更加緩慢;以及會讓食物長時間的停留在腸道之中引起噁心想吐的症狀,因為,脫水將會減緩胃部排空與腸道乳動變慢,起初可能對你的狀態影響不大;但會隨著脫水的狀態越嚴重狀況就會越糟糕。

另外,我們都知道當從事間歇訓練或高強度運動時,身體的能量都必須透過碳水化合物的補充來進行,如果你身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不足;將會造成力量輸出與持續重複動作的能力都會下降。然而,騎乘自行車是屬於間歇性高強度的運動,這意味著在有些時期我們可透過脂肪來做能量,但隨著劇離與時間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就成為十分關鍵的能量來源。所以,在你騎乘的過程中所吃的東西,不僅會受到距離長度的影響外,還會有騎乘強度的影響。

在補充能量之前,我們必需要先知道運動營養的原則「水合作用推動營養戰略」。

攝取量該怎麼抓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建議每小時有氧運動,需要攝取約30至60克碳水化合物,這個建議的基準來自於;大多數的人每分鐘大約只能吸收約1克的碳水化合物,這吸收的問題不是來自於你的肌肉而是來自於腸道問題,因為我們的腸道可將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輸送到血液之中讓身體吸收,因此,你如果吃進太多的食物不一定能增加吸收量,但一定會增加腸胃不適的機率。

我們常見碳水化合物超量補充的方式例如:半根能量棒(約23g碳水化合物)+一個能量凝膠(約27g碳水化合物)+一瓶運動飲料(約50g碳水化合物),這三樣東西加起來意味著一小時內你補充進約100g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在剛吃進的前期身體可以有效率的處理這些能量,但幾個小時之後體內多餘的碳水化合物,將會使你的胃部過於晃動造成身體不適。

解決碳水化合物過量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香蕉或無花果條,再喝低碳水化合物的電解質飲料,運用固體與液體分開進食的方式,就能讓你將碳水化合物控制在每小時30-60克的範圍內,並且可以確保身體吸收足夠的鈉和液體。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通過食用含有醣類混合物的能量食物,例如葡萄糖和果糖或葡萄糖和麥芽糖糊精的組合,而不僅僅是攝取一種醣類食物,可將氧化作用提高到每分鐘1.7克。這表示醣離開你的腸道並更快地進入你的血液,所以當你最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容易獲得的能量。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建議每小時有氧運動,需要攝取約30至60克碳水化合物。 ©TriGearLab

距離能量補充建議

短程騎乘

騎乘時間:1小時以內

首要關注:補充液體

要喝什麼:普通水或低碳水化合物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大多數的人在一個小時內的訓練,身體都有足夠的能量儲存。但建議額外帶一根香蕉,以備時間超出預期或身體能量下降時可補充。

中程騎乘

騎乘時間:1-3小時以內

首要關注:碳水化合物補充

要喝什麼:至少2瓶低碳水化合物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總計每小時30-60克碳水化合物。因為,隨著騎行時間的延長消化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在騎乘初期吃固體食物,並在騎行的最後階段切換到塊狀物或咀嚼物和其它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確保喝進大量的液體,這樣你就不會感到胃腸不適。

長程騎乘

騎乘時間:3-6小時以內

首要關注:熱量與水份補充,如果天氣炎熱或高強度,可將熱量與水份補充分開。

要喝什麼:水與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從固體食物開始包括三明治與運動營養棒,在最後三分之一的路程中保存咀嚼片和凝膠。

超長程騎乘

騎乘時間:6小時以上

首要關注:熱量與水份補充,如果天氣炎熱或高強度,可將熱量與水份補充分開。

要喝什麼:水與電解質飲料

該吃什麼:在超長程騎乘的過程中強度通常是適中的,所以你能擁有足夠快速的碳水化合物吸收能力,隨身口袋可以多準備一些擁有多種口味的零食,以避免對食物口感厭倦的問題。另外,對熱量

資料參考/trainright、bicycling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灣史上第一支南極點探險隊伍成軍 陳彥博擔任教練

2018-11-09
話題新聞極限運動超馬戶外運動

台灣史上第一支長征南極點的探險隊成軍!橘子關懷基金會為了鼓勵青年勇敢做大夢,繼十年前完成「磁北極大挑戰」,今年更啟動「前進南極點」計劃。由極地超馬好手陳彥博擔任教練,目標在零下50度、風速每秒50公尺的極限環境中,以越野方式行進660公⾥、耗時30天抵達南極點。這項活動將是台灣史上第一次團隊挑戰此極地路線,更成為亞洲第一個越野前進南極點的隊伍。

台灣史上第一支南極點探險隊伍成軍 陳彥博(左二)擔任教練

10年前,曾參與基金會「磁北極大挑戰」的陳彥博是當年團隊中最菜的隊員,如今蛻變成完成全球四大極地大滿貫總冠軍的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經驗豐富的他,肩負此次長征隊的極地教練。
 
陳彥博回首從前,相當感謝一路上所有人的指導,更表示當時因為參加「磁北極大挑戰」,才定下長跑極限運動員的志向。談到這次「前進南極點」計劃,他認為自己在經驗和體力上不成問題,但過去都是一個人參賽,這次是一個團隊,如何凝聚眾人、有效溝通,尤其面對危險時該怎麼做出正確判斷,將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極限運動經歷豐富的陳彥博,認為面對極端挑戰前,每個人都必須先整頓身⼼到最佳狀態,因此在「前進南極點」啟動之初,陳彥博積極參與前置作業與設計訓練課程,期待能以豐富經驗協助來自不同領域的隊員安全抵達南極點。

台灣史上第一支長征南極點的探險隊伍6今日正式成軍,啟動「前進南極點」冒險計劃

面對這次挑戰,陳彥博表示:「全部隊員都平安完成任務最重要!」為了因應在南極可能遇到的困難,他也依照每位隊員的體能狀況,規劃強度不等的行前計劃,如拖輪胎、馬拉松、登山、增重等項目,希望藉由扎實的體能訓練讓隊員提前將危險係數降到最低。
 
除了身理挑戰,另一個難題是心智與毅力。陳彥博說,就過往經驗,在長距離與長時間的嚴酷環境下10天後,可能就有人開始意志潰散、不想行動,但只要有人停滯就會拖累團隊,造成隊員間摩擦、口角,甚至引發焦慮、恐慌等各種心智失控。因此,陳彥博頻繁地和隊員對話、分享經驗,力求隊員們在心智上足以應付挑戰。
 
「不斷提醒『把腰放軟』,不以過去成就自傲,是我目前最重要的自我鍛鍊。」陳彥博表示,走過10年,極限挑戰看似不可能,但每次達到一點,就會想下一次可不可以再多一點;當夢想愈來愈大,就能不斷「Better yourself」,這也是冒險最迷人的地方。希望藉著這次活動激勵更多人用正向態度及勇氣去面對⼈生、追逐夢想,只要跨出步伐,出發,就對了!

資料來源/橘子集團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10個越野跑者必知的專業用語

2017-04-17
知識庫戶外運動跑步字典越野跑跑步

只要是跑者的我們都知道,跑步雖是個人行為,但長久之下,我們開始到各個地方參加比賽,或與其他團體一起練習,都有所謂跑者的專業術語,當懂得這些專業術語後,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跑步,便會不自覺得與其他跑友有了共同語言。
 
越野跑雖通稱跑步的進階版,但更精確的說法應當是因為不同的環境而需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學習該如何勝任這些項目,更何況越野跑又長期處於山林之中,其有些專業的術語也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10個越野跑者必知的專業用語

以下有10個越野跑者必知道的專業術語,了解之後,可助你在山林之中,每一步更順利的向前進。

 1   棄跑

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之中,可能發生意外,越野跑者可能途中因身體不適而得被迫放棄行程,所以在跑越野跑之前,除了比賽的路線外,建議可以多準備幾條棄跑路線,讓自己有後路可以選擇。

 2   徒手攀登(三點固定攀登法)

即利用崖壁的凸凹部位,以三點固定一點移動的方法攀上崖壁。攀登時,身體俯貼於崖壁,採用兩手一腳固定,一腳移動或兩腳一手固定,一手移動的姿勢,利用手摳、拉、撐和腳蹬等力量,使身體向上移動。

 3   脫水症狀

脫水的症狀包括極度口渴、唇舌乾燥、皮膚乾燥起皺、心率增加、體溫升高、及頭昏眼花等。持續的嘔吐、腹瀉和出汗過多都是常見的誘因。在太陽下過度曝曬或過熱,也會引起一個人脫水。
它是越野跑者必須注意的一大症狀,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在過程中定時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的發生。

 4   總爬升高度/累積海拔落差

累計海拔落差就是總計的登高高度,比方說賽程中上坡200公尺,下坡200公尺,又上坡200公尺,累積海拔落差如下:200m (第一次上坡)+ 200m (第二次上坡)=400m (累積海拔落差)

累積海拔落差與距離關係:用賽程距離與累積海拔落差所算出的百分比越高,難度就越高。
初學者:0-4%
中級跑者:4-7%
高級跑者:7%以上

  • 20公里賽程,累積海拔落差1400公尺,難度比就是1400m除以20000m=0.07(7%)

©github.com

 5   最大心率法

所謂最大心率法,就是質皆已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來區分個強度的心率,例如強度1區的心率(E心率)是介於最大心率的65%~79%。如果某位A跑者的最大心率是200BPM,那他的E心率是130-158BPM。

運動時心跳數上限值,通常定義為「220-年齡」。

 6   急救包

急救包裝的品項必須是自己懂得使用的東西,如果不懂得或是不確定如何使用。那麼,越大的急救包甚至急救箱對你而言,反而是越大的負擔。

事實上,在野外急救的領域中,正確判斷患者症狀的輕重緩急反而是更重要的技能,而這樣的能力則必須透過野外急救課程達成,所以接受野外急救訓練是戶外活動者從事活動時的最佳保障。至於參與野外急救課程的程度,就要視參與野外活動的程度而定。

越野跑可能會受各種傷。所以急救裝備是必要裝備,裡面要有:繃帶、排毒水、排毒器、防寒毯、預備糧,裝入防水的袋子或是盒子中。因為在野外受傷可不比在城市,往往只能自救,所以隨時準備好急救裝備是相當重要的。

©gritstoneadventures.co.uk

 7   起伏跑

在高低起伏的路面上跑步,剛開始不覺得累,但跑完後會很疲倦。

 8   多層次穿搭

越野跑必須應付氣溫驟變,要多準備幾件衣服,最基本的就是裡面一件內衣,若氣溫驟降就依序套上外衣與外套。為了保險起見,建議上山前先調查當地氣溫,才能知道該如何準備。

 9   身體調適

中暑、低血糖、失溫、脫水、高山症都是在山林之中經常發生的情況,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喪失生命。所以只要發生徵兆就要儘快處理。越野跑與路跑最大的不同是即使棄賽了,通常得靠自己的雙腳走回終點,所以必須要保留一些走路的體力。

 10   補給站

比賽主辦單位所設置的臨時設施,可以提供急救援助或飲食,尤其時越野跑者,更要把握補給站的機會,確保自己將水與食物補充齊全。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