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讓運動員煩惱不已的重大傷害問題中,與訓練密切相關而備受關注的便是運動中的肌肉拉傷。其病況多樣,有些是肌肉與筋膜局部損傷,有些是完全斷裂,有些則是肌間的血管或結締組織損傷,症狀與預後也會依情況而異。本篇針對常常突然發生在短跑選手、多數橄欖球選手或足球選手身上的大腿後側「膕旁肌」做討論,膕旁肌拉傷也成為他們運動生涯中困擾不已的重大傷害。
針對膕旁肌拉傷,雖然目前已經提出各式各樣的預防對策,但似乎仍無法完全杜絕肌肉拉傷的問題。然而,在預防這種肌肉拉傷,或是改善受傷後的預後狀況方面,訓練所發揮的作用可說是非常大。本文從這樣的角度切入,帶大家理解肌肉拉傷的機制,並從功能解剖學的角度來進行與訓練構思相關的討論。
以大腿前面來說,股直肌比股肌群更常拉傷,小腿肚上則是腓腸肌比比目魚 肌還常發生,膕旁肌則是股二頭肌長頭或半膜肌比股二頭肌短頭更容易拉傷,如此說來,大部分的情況下,發生肌肉拉傷的都是雙關節肌。
如果造成肌肉拉傷的主要原因單純是強勁的張力或變形,便不足以說明為什麼雙關節肌發生拉傷的頻率這麼高。或許是較容易受到無法完全控制的外力影響,比如肌肉長度會受到參與的雙關節兩方之轉位影響而有所變化,所以很可能造成肌肉長度急遽變化等。從比較鬆弛的狀態一鼓作氣增加張力,類似的狀況也很容易在雙關節肌引發拉傷。
大多數的情況下,受傷的人都是在幾乎使盡全力的高速快跑中,大腿後面突然「感受到衝擊」或是「有啪嚓斷掉的感覺」,還有人形容是「肌肉被扭轉的感覺」、「咕嚕動了一下」、「好像抽筋的感覺」等等。
這些在快跑中拉傷的案例,有很多是發生在突然加速或變換節奏時,或是為了衝向終點或交棒而往前傾的瞬間等較為特殊的場面。似乎也有不少案例在拉傷前 有感受到某些不對勁的前兆。與之相關的主要原因不一而足,比如狀態絕佳、順風、肌力不足、疲勞、同一部位有舊傷、其他部位負傷等,這些可能的主要因素交互影響時,便衍生出受傷之機。
奧脇(2017)依狀態將所謂的肌肉拉傷大致分為三類。
I型:所謂的「肌間損傷」,只有肌肉的供養血管受到損傷。這種情況的特徵在於伸展時意外地並無太大的疼痛,而且治療所花費的時間大多較短。
Ⅱ型:含括了肌纖維本身或腱膜的損傷,肌力會減弱且伸展時疼痛顯著,治療也較花時間。
Ⅲ型:肌腱完全斷裂,斷裂的肌肉已經無法發揮張力,還必須進行外科治療。受傷後,若在受傷部位摸到明顯的凹陷或變形,必須預設已造成大面積的斷裂。
關於快跑中的肌肉拉傷,飯干等人(1990)以膕旁肌曾拉傷的短跑選手與無受傷經驗的短跑選手為對象,對其快跑動作(起跑衝刺第五步)做了一番比較,在報告中指出兩者的差異。這份報告雖然舊了點,但在此之後尚未碰到比它更有系統且詳細的研究。報告中列舉出幾項受過傷的人在動作上的特徵:「(1)小腿的外踢較大,著地點較遠」、「(2)有軀幹前傾較深的傾向」、「(3)著地時膝關節屈曲較深」。
圖1是根據飯干等人(1990)所提出的見解,以示意圖標示出「造成肌肉拉傷的動作」。若是從膕旁肌的雙關節性來思考,小腿的外踢與軀幹的前傾皆會在 較大的伸展範圍內操控膕旁肌。而膝屈曲的深度乍看之下會覺得與膕旁肌的伸展無關,但在推進狀態下加大膝伸展,也可能使膕旁肌急遽伸展。除此之外,飯干等人(1990)也已揭示,受過傷的人在著地期前半的髖關節伸展力矩較大。
與此相關的還有小林等人(2007)所提出的報告,他們觀察了快跑中的肌肉活動(於50m處),並提出在著地後半期以及擺盪後半期,比起沒有受傷經驗的人,曾肌肉拉傷的人其膕旁肌的肌肉活動水準較高。損傷的風險似乎也會因足部抓地時發揮力量的時機點或著重點而有所變化。
那麼,肌肉拉傷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發生的呢?關於在快跑以外的情況下所引發的膕旁肌拉傷,比較常見的是在拉伸動作中過度伸展所造成(圖2a)。由於是在腱膜已無餘裕伸展時,又進一步拉伸而發生的情況,因此大多伴隨著筋膜損傷,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治療。同樣是過度伸展的案例,還有一種狀況是在軀幹處於前屈姿勢的狀態下,從後方承受外力接觸或是強制劈腿(圖2b)。然而,我不認為在快跑中會頻繁發生這種過度伸展的狀況。
我向受傷的人詢問了在快跑中意識到發生膕旁肌拉傷時的情況,不知是否因為動作速度太快或是受到循環動作的影響,有一些案例無法明確說出確切的情況。比較明確意識到的案例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種是在著地後半期「於著地時踢地,正要試圖往前推進時」,另一種則是在離地後半期「於著地前將小腿往前方踢出,或是試圖將踢出的下肢拉回到著地點時」,似乎以這兩種情況居多。
• 本文摘自台灣東販,大山 卞 圭悟著
《圖解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理解人體結構,讓訓練效果最大化》一書。
本書特色
--
更多《圖解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資訊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第二屆 Suunto 【世界登高競賽週】在 2 月 27 日到 3 月 5 日舉行,競賽方式是從 【Movescount 運動平台】 中,評比出全球各地,哪個國家的會員,在各種運動高度的爬升統計中,平均爬升高度最高。會是哪一個國家稱王呢?
熱愛滑雪這項運動項目的人,明顯地以平均爬升高度 849 公尺最高,奪下爬升之王的稱號。登山者以 636 公尺位居爬升第二名。越野跑者以爬升 400 公尺得到第三名。
運動類型的排名,與 2016 年幾乎相同:唯一的不同點是,登山自行車超越了雪地健行。
以下是以【運動項目】排名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滑雪旅行】 849 公尺 (Ski touring)
2.【登山】 636 公尺 (Mountaineering)
3.【越野賽跑】400 公尺 (Trail running)
4.【登山自行車】 362 公尺 (Mountain biking)
5.【雪地健行】 316 公尺 (Snow shoeing)
6.【徒步登山越野】 293 公尺 (Trekking)
7.【自行車】 236 公尺 (Cycling)
8.【越野滑雪】 222 公尺 (Cross country skiing)
9.【跑步】 104 公尺 (Running)
從名次排名中,我們知道滑雪旅行的平均爬升高度最高,更深入地剖析資料,您可以發現,庇里牛斯山激發了西班牙人的滑雪精神,在眾多國家和各種運動中,他們是唯一平均垂直爬升高度超過 1000 公尺的運動員。Felicitaciones, españoles!-----恭喜西班牙朋友們!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滑雪旅行】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 西班牙 1034m
2. 瑞士 938m
3. 斯洛伐克 936m
4. 德國 927m
5. 安道爾 916m
6. 義大利 909m
7. 美國 883m
8. 奧地利 877m
9. 波蘭 874m
10. 法國 858m
在【世界登高競賽週】中,登山運動排名第二。其中,第一名國家出現一點小驚喜:英國,這個擁有悠久登山歷史傳統的國家,但是,卻只有少數的爬山人口。因此,她的名次並不被看好,去年英國也並未列在登山國家的排名之內,但在 2017 年,英國卻以平均爬升 836 公尺,奪下第一名!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登山】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 英國 836m
2. 義大利 772m
3. 瑞士 749m
4. 德國 713m
5. 日本 685m
6. 法國 683m
7. 奧地利 655m
8. 台灣 620m
9. 美國 600m
10. 南韓 575m
去年中國、香港、日本在越野跑項目上,已經明顯地很強了,今年他們又再度以優越的表現,大幅領先其他國家的平均爬升高度,囊括前三名。
【世界高度競賽週】在冬季舉行,讓歐洲與北美洲山區的越野跑運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亞洲的表現仍就非常地出色。中國、香港、日本,你們「Do」 得很棒!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越野跑】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 中國 887m
2. 香港 808m
3. 日本 711m
4. 義大利 572m
5. 葡萄牙 540m
6. 西班牙 524m
7. 英國 509m
8. 斯洛維尼亞 469m
9. 希臘 468m
10. 奧地利 437m
以【Suunto 80 種運動項目】計算,比較各國的平均爬升高度,統計會發現,差異不大。
我們還分析了,所有以「人」為動力的戶外運動的資料,比較各國的平均爬升高度。結果差異也不大,可是仍有一個國家的數據,高於其它國家:在【世界登高競賽週】中,奧地利人在 【Movescount 運動平台】 上的紀錄,平均爬升高度320公尺,高於任何其它國家。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Suunto 80 種運動項目】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奧地利 320m
2.義大利 298m
3.瑞士 287m
4.西班牙 261m
5.斯洛維尼亞 261m
6.葡萄牙 258m
7.香港 247m
8.法國 240m
9.挪威 235m
10.斯洛伐克 218m
下面羅列第四名到第九名的運動項目中,前十名的國家排名。
第四名:【登山自行車】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登山自行車】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義大利 515m
2.斯洛維尼亞 479m
3.西班牙 471m
4.英國 465m
5.奧地利 461m
6.瑞士 443m
7.南非 416m
8.法國 370m
9.德國 367m
10.波蘭 366m
第五名:【雪地健行】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雪地健行】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義大利 564m
2.安道爾 530m
3.奧地利 510m
4.德國 429m
5.法國 424m
6.瑞士 345m
7.美國 228m
8.西班牙 213m
9.加拿大 178m
10.芬蘭 163m
第六名:【徒步登山越野】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徒步登山越野】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法國 406m
2.義大利 397m
3.奧地利 353m
4.波蘭 322m
5.西班牙 307m
6.美國 274m
7.德國 271m
8.挪威 243m
9.英國 229m
10.中國 141m
第七名:【自行車】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自行車】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西班牙 405m
2.義大利 403m
3.南非 393m
4.哥倫比亞 392m
5.葡萄牙 355m
6.賽普魯斯 332m
7.瑞士 328m
8.捷克 308m
9.法國 298m
10.奧地利 294m
第八名:【越野滑雪】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越野滑雪】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捷克 391m
2.法國 312m
3.波蘭 286m
4.挪威 270m
5.瑞典 266m
6.義大利 260m
7.奧地利 252m
8.加拿大 225m
9.美國 222m
10.德國 221m
第九名:【跑步】
以下是以國家排名,在【跑步】運動的平均爬升高度及名次︰
1.捷克 391m
2.法國 312m
3.波蘭 286m
4.挪威 270m
5.瑞典 266m
6.義大利 260m
7.奧地利 252m
8.加拿大 225m
9.美國 222m
10.德國 221m
台灣目前排名上,只有【登山】運動列入榜上第八名。台灣是多山的國家,相信在未來,在政府法令及登山的推廣上,台灣的名次一定可以更往前!
大家一起努力,邁向下一屆 Suunto 【世界登高競賽週】的冠軍吧!
資訊提供:SUUNTO|台灣|鴻翔國際官網
2004年雅典奧運男子馬拉松的比賽上,一路領先的巴西選手范德利·科德羅·德·利馬(Vanderlei Cordeiro de Lima)在距離終點7公里處,被一名愛爾蘭裝扮的路人衝進賽道推到一邊,干擾了他的比賽,也讓他痛失金牌,在那場比賽,他最後僅拿到銅牌。
不過,極具運動家精神的利馬,雖然受到如此突發事件極大的衝擊,他還是以愉快而且英雄式的姿態,在開心回應觀眾的加油打氣之中跑回終點。事後,國際奧委會對於利馬的態度表示讚賞,並在雅典奧運閉幕式上頒給他一枚以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命名的獎牌,表彰他在「公平競爭和發揚奧林匹克精神的出色表現」。
而這位闖進場中示威的愛爾蘭人名叫科尼利厄斯,是一名前神職人員,當天他顯然喝得醉醺醺,他身穿蘇格蘭短裙,頭戴貝雷帽並前後各貼著一張白色的大字報,上面寫有宗教宣傳的內容,還告訴觀眾他曾經在英國的F1賽場示威。事實上,他2003年在F1英國銀石站示威,曾被判監禁兩個月。事後,利馬也收到了來自愛爾蘭藝術、旅遊和體育部長與愛爾蘭奧委會主席等人向他表示道歉的信函。
利馬回到巴西之後,受到了英雄式的歡迎,巴西期貨交易所頒發給奧運運動員獎金的儀式上,利馬獲得了金牌得主的待遇,1公斤的黃金。在2016年里約奧運的開幕式上,他也獲選代表國家,成為傳遞聖火的最後一棒,親自以聖火火炬將聖火台點燃。
從歷史上看,巴西在長跑運動上,尤其是在路跑方面,一直沒有得到什麼世界頂尖的成績,不過這在1990年代之初開始發生變化。
如果我們回顧過往,一些歷史學家可能會提到已故的席爾伐(José Romão Andrade da Silva),一個從1970年代開始揚名世界的偉大的越野障礙運動員,也是早期定義巴西在中長距離田徑訓練的第一人。接著,桑多斯(Luiz Antôniodos Santos)在90年代初出線,他在1995年瑞典哥德堡的國際田總世界錦標賽上,在馬拉松賽中奪得銅牌。
1998年在柏林馬拉松,巴西選手科斯塔(Ronaldo da Costa)締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馬拉松時間2小時06分05秒,打破之前由衣索比亞選手丁薩默(Belayneh Dinsamo)保持了10年的紀錄(2小時06分50秒)。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利馬(Vanderlei Cordeiro de Lima),這位2004年南美最佳男性長跑運動員。他出生於巴西帕拉納州Cruzeiro do Oeste,一個有6位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
「我在塔皮拉州(Tapira),也在巴拉那州(Paraná)成長,我曾經在家中農場幫忙做一點工作。其實我本來是想成為一個足球運動員,我的夢想是加入一個專業的球隊去比賽。我以前是一個右後衛。」
「我在14歲時被轉介進入田徑運動。當時體育老師看我在這方面有一些潛力,(於是就叫我來參加田徑隊,)我的第一個勝利是在巴拉那州的一場路跑賽。」利馬接受國際田總訪問時說道。
利馬之所以能成功,背後當然有一位偉大的教練,他就是德安傑羅(Ricardo D'Angelo),他也是巴西最受人尊敬的教練之一,他與利馬有著很長時間的師徒關係,扮演他在運動事業成功中的關鍵人物。
德安傑羅對國際田總的記者表示:「在短期職業運動員生涯之後,因為愛上這項運動,我在1980年成為一名教練。對我有巨大影響的人是Sebastião Corrêa,他同時也是早期巴西菁英運動員José Romão Andrade da Silva的教練,後者後來成為Paulista足球聯盟的理事長。」
「我從1992年開始指導范德利(利馬),現在我還擔任其他運動員的教練,如Elias Bastos,Eduardo do Nascimento,Adriano Bastos,Celso Ficagna,Vinícius Lopes,Gilson Vieira和João Stingelin等等。」
利馬是在偶然的機會下成為一位馬拉松賽跑者,事實上,這是在他接受德安傑羅指導的幾年之後。
「在1994年的秋天,我參加了蘭斯馬拉松(Reims Marathon),我當時擔任一隻兔子(馬拉松領跑/配速員),我的任務是帶領跑者跑到21公里處。在跑完21公里之後,我感覺身體還很有精力,於是我決定繼續前進。首先我跑到30公里處,然後就一路跑到全馬終點,而且,我還以2:11:06的成績贏得冠軍。」
1996年,在以打破南美全馬紀錄的2小時08分38秒成績贏得東京馬拉松冠軍之後,利馬獲得了他的第一張奧運門票。
「亞特蘭大奧運絕對是一個寶貴的經驗。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不過在比賽時,我的鞋子出了問題。」
在這個多丘陵起伏的美國喬治亞州首府所舉辦的艱難馬拉松賽上,利馬僅以2:21:01的成績獲得第47名。
1997年夏天,利馬在雅典世界田徑錦標賽上首次嘗試跑了奧運馬拉松的賽道。在這場比賽中,西班牙選手Abel Antón以2:13:36贏得比賽,而利馬則以2:21:48的成績獲得第23名。
1998年對於利馬來說是個成功的一年。他以2:08:31的成績在東京馬取得第二名,同時改善了自己的分區記錄。同年秋天,他在紐約馬拉松以2:10:42的成績拿到第5名。
1999年,利馬在溫尼伯舉行的泛美運動會取得了勝利。值得注意的是他同年12月在福岡馬拉松也以另一個sub 2:09的成績(2:08:40)奪下第三名。
為2000年雪梨奧運做準備,並希望能夠改善他在亞特蘭大奧運的表現,利馬在2000年4月在鹿特丹馬拉松以2:08:34獲得第三名。
然而,一些身體上的問題,例如腳的發炎,阻礙了他在雪梨的表現。利馬在此以2:37:08的完賽時間,僅拿到第75名。這是他的第二次奧運失利。
「我在那場比賽時不得不停下來3次用走的。沒有人知道我為了完成那場比賽有多痛苦。我在墨西哥備賽的時候受傷了,而我沒能完全恢復。」
2001年2月他再次前往日本,但是這次在大分馬拉松的比賽,他以2:10:02的穩定表現完賽,2002年他以2:11:19贏得了聖保羅馬拉松冠軍。
為了前進雅典奧運,2003年,利馬參加了一場艱苦的比賽,他拿到泛美運動會的第二面馬拉松金牌。在這場比賽中,利馬在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 )的炎熱和潮濕的條件下測試了自己精神和身體的力量,利馬將他自己在泛美運動會的第二次勝利視為一個奇蹟。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完成那場比賽的。這場比賽可說是我生命中最艱難的,我不記得在途中我有多少棄賽的想法。我相信所有能夠完成這場比賽的人都是英雄。我記得當時在賽道上的最後一圈時,我整個人都沒有力氣了,人們告訴我,我抵達終點後昏迷了幾分鐘。」利馬回憶道。
從聖多明哥恢復後,教練德安傑羅和利馬一起擬定了雅典的參賽計劃。
「我們維持了一個很棒的關係,當我開始從事跑步,他也剛好開始他的教練生涯。我們彼此都從對方身上學到了很多。」利馬說。
2004年奧運會的準備工作包括在哥倫比亞派帕市(Paipa)的一段高海拔訓練期,這個城市以溫泉而聞名,也已成為長跑運動員的天堂。在那裡,獲得該地區最好的運動員Herder Vázquez和Jacinto López的鼓勵,利馬開始夢想著在雅典能贏過當時最被看好的世界記錄保持者保羅·特加(Paul Tergat)。
在雅典奧運比賽前4週,2004年8月1日在波哥大半程馬拉松擊敗利馬的洛佩茲(Jacinto López),認為這位未來奧運銅牌得主當時處於很好的狀態。他當時以1:15:18的成績獲得第五名。
「我相信他在奧運可以拿到前五名的位置,也許他可以幫我們派帕拿到一面獎牌。因為我們已經很親近,我們著實對他感到驕傲,」洛佩茲說。
04年奧運期間,德安傑羅也在雅典,不過他無法進入競賽場中與選手村,因為他不是巴西的官方教練。不過,他還是寫了一封信,透過另一位教練轉交給了利馬:
“記住,在30公里有艱難的上坡。如果你身體感覺還不錯,那就冒一點風險跑快些,因為如果你不冒險,你永遠不會贏。我對你的能力非常有信心,所以讓我們為我們一直以來夢想的目標奮鬥吧。不管最後發生什麼,記住,我的信任和友誼會一直陪伴你,也請記得,你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選手。所以,祝你好運,讓我們在比賽結束之後一起喝杯啤酒吧。”
「關於這封信,我想了很多」,利馬說。「特別是當我開始在比賽中感覺良好時,也特別在當我看到特加在當天的表現不如預期時。也許一些選手覺得我不會領先很久,但這並沒有困擾我。這封信也在我被攻擊的時候幫助了我,因為我知道,我一定要繼續完成比賽,無論現場有什麼阻礙。我有很多人支持我,因此,我一定不會讓他們失望。」
「這次攻擊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場驚嚇。當時我無法保護自己,因為我必須專注於競賽中。如果現場那位希臘人(Polyvios Kossivas)沒有跳出來幫我把對方拉開,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我非常感謝他,也非常欣賞他的勇氣。」
「當然結果變得不同了,因為我開始跑得不順,在那之後我無法集中精神在跑步上。當時的情況對我來說很難完成比賽,但是,憑著我所理解的奧林匹克精神,我必須展現我的決心,並贏得了一枚獎牌。」
「儘管有這樣的事件,我仍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這是多年來辛苦努力所達到的結果。我受過良好的訓練,我也期待贏得獎牌。不管發生什麼事,我認為我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我也很高興能與這些世界級的運動員們一起站在頒獎台上接受肯定。」
利馬的精神,感動了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奧運觀眾與運動員。利馬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盡其在我、無愧於天,而且開心享受、擁抱比賽過程的運動家精神。比起賽後去跟大會爭取金牌,利馬寬大的胸懷也讓他得到全世界人們的尊敬。
資料來源:國際田徑總會IAAF、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