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初黃丞逸完成屏東大鵬灣鐵人三項後,馬不停蹄地又在臺北馬拉松半馬組破了個人 PB,在耐力運動表現上皆有好成績的黃丞逸,其實卻是一位爆發力十足的「羽球聽障國手」!對黃丞逸來說,2020 年無疑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目前黃丞逸一邊在體育署擔任公務員,一邊在臺大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系攻讀碩士學位,而同時他也是位羽球聽障國手!已擁有多重身分的他,在今年完成屏東大鵬灣鐵人賽事後又多了一個「被羽球耽誤的鐵人」的頭銜。
「2009 年我爸帶我去看台北聽障奧運。」黃丞逸說,當時他爸爸只問他一句:「你要不要試試看?」這句話意外地開啟了黃丞逸的羽球之路。
半路出家的丞逸就這樣一頭栽進羽球訓練,儘管辛苦他也都能正面積極地將肌肉痠痛看待成一件幸福的事。當時黃丞逸不是在練習,就是在前往比賽的路上,他身邊的友人開玩笑形容他是位不折不扣的「運動狂人」
現在的黃丞逸儘管工作忙碌,但總能在工作和學業中找出空檔去和羽球校隊一塊練球,期望力拚今年三月的聽障奧運資格賽!「(聽障奧運)有上就去!沒上就去跑鐵人!」黃丞逸替自己訂下目標,完全表達出專心訓練的決心。
黃丞逸大學雙主修臺大政治系與社工學系,目前則就讀於臺大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系碩士班。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成為「陪伴他人」或是「被陪伴」的角色,而社工便是這樣的角色,「每個人都有需要被幫助的時候,人是群居動物,也都有脆弱的時候,看待每個人的眼光,不應該是不一樣的,也不應用主觀意識去評斷他人,即使他人的樣貌不符合社會大眾一般期望。」黃丞逸說:「每個人顯現的樣子,背後都有養成經驗和背景故事,需要的是更多同理心而不是汙名化。」
他亦強調,社工這個角色除了是他人的支柱或力量,但其實他們也更需要適時的釋放情緒和接收旁人的關心。「看不到,不等於不需要。」
黃丞逸在 8 個月大時,生了一場重病,1 歲被診斷出失去聽覺,並在 5 歲時開刀裝電子耳,「對我來說,聽障就像近視一樣。」丞逸樂觀表示,以當時才發展 7 年的技術來說,在臺灣要開刀裝電子耳的案例少、技術新、費用高,無疑是個冒險的決定,所幸手術成功,術後追蹤檢查結果都不錯。
黃丞逸研讀社工領域,加上同為身障人士,不僅透過大學歷程讓他對未來設下許多目標,也能用抗壓和樂觀的心態適應社會衝擊。大學畢業後工作幾年後,丞逸決定重返校園完成碩士學業,其中也將論文題目以推動無障礙設施為主,盼將所學化為行動,實質地回饋社會
在某一次的因緣際會下,黃丞逸認識了姜義村教授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這個「偶然」也讓丞逸對未來,產生了新的目標。「我希望能建立完整無障礙運動設施,提供身心障礙者運動的環境不只有透過『工作坊』形式短暫提供,而是長久存在。」他說:「因為『人會忘記』,所以推動無障礙設施的計畫必須持續進行,讓這項計畫細水長流,而不是只成為一波熱潮。」丞逸認為,目前雖然已開始有團隊執行類似無障礙設施項目,但總體來說,臺灣尚未彙整出完善的依據和考量。「希望自己可以藉由碩士所學專業,朝這個目標推動執行。」
「能影響多少人我不知道,一個觀念的養成要多少時間我們也不知道。與其想著什麼時候能做到,不如做了再說。」丞逸語氣堅定:「希望有天能看到社會大眾面對身心障礙的人,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相處和感覺,而不是投以異樣眼光和預設立場。」
「我們都是一群很平凡的人,但是我們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黃丞逸說,他常用這句話作為自我價值的期許,盼自己未來能放慢腳步,好好學習,「人生不只是運動、羽球,還有很多價值需要被實踐。」丞逸希望自己能為倒數幾個月的聽障奧運備戰的同時,也能在無障礙設施的推重中盡自己的一臂之力。
文章出處/don 1 don
台灣登山家詹喬愉(三條魚)順利攀登海拔 8,167 公尺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利峰(Dhaulagiri),無氧登頂成功!三條魚今年三月底從台灣出發,遠赴位於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脈,經過數次的物資運補以及高度適應,最終以無人工供氧的方式攀登(以下簡稱 無氧攀登)道拉吉利峰,寫下以最年輕的台灣女性無氧首登成功的記錄。
世界上一共有 14 座海拔超過 8,000 公尺以上的獨立山峰,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克拉崑崙山脈,岳界稱之為八千米巨峰。其中道拉吉利峰為第七高峰,在梵語中的意思是「白色的山」。
因當地地形導致天氣多變,白天晴朗無雲,轉眼狂風暴雪且以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聞名,故又稱「魔鬼峰」。三條魚此次挑戰曾一度因為天氣太糟,大量冰河裂隙、路繩、帳篷都遭掩埋,考量安全因素而撤退,所幸山神眷顧加上不輕言放棄的驚人意志力,成功登頂她的第五座八千米巨峰。
三條魚於 5 月 9 日尼泊爾時間下午 1 點狂風中成功登頂,當天晚上 21:00 才返回海拔 7200m 的第三營休息,攀登時間歷時近 24 小時!其驚人的意志力,讓在台灣的留守團隊驚訝又不捨。
台灣留守團隊 9 日上午便緊盯她的個人衛星定位裝置,倒數著:「26,100 英尺!26,200 英尺!!爬升!爬升!!」「登頂啦~!」最後 500 公尺!」、「超過 8000 公尺!」、「最後 160 公尺!」。雖然衛星訊號顯示已經登頂,眾人也都為她感到興奮不已,然而當下卻不敢鬆懈,直到深夜接到三條魚電話,確定她平安下撤至海拔 7200 米的第三營才鬆一口氣。
畢竟,以八千米巨峰這種極限攀登的情況下,成功登頂後卻永眠山中的山難案例不在少數,無氧攀登又面臨更大的未知與考驗,且天氣預報顯示隔天天氣將可能更糟,需趕緊下撤。
三條魚擁有數座八千米巨峰的攀登經驗,而這次為她首次嘗試以無氧方式登頂,她表示山頂時風速格外強勁(當天預報顯示海拔 7,500 米以上之風速高達40~45km/h),這一次全靠意志力完登,非常令人敬佩。
攀登期間她直說想念大家,而被問及恢復狀況如何時,高興的表示只有回到台灣享用和牛、豆花、芋圓等美食才能恢復。
為了這趟攀登行程,雖然本身就是身手矯捷的登山好手,三條魚平時仍在加以鍛鍊自身體能。擁有多年攀登經驗的三條魚深知,攀登位於極端環境下的八千米巨峰,行前訓練可不能馬虎。她曾於2015年在遠赴吉爾吉斯(Kyrgyzstan)阿拉阿恰(Ala Archa)進行技術攀登,隨後受困於冰河導致腳部神經受損,回台灣後仍積極上山進行「復健」,每天勤伸展、按摩。
三條魚為了讓身體狀況有更完整的鍛鍊,除了日常的登山訓練(如一日雪山O聖)之外,也在2021年參加鐵人三項,突破自身的舒適圈,並進行數次的速攀訓練、耐寒訓練,在相對可控性高的狀態下測試自身體能與裝備的極限。
今年是台灣在八千米巨峰攀登史上是令人振奮的一年,除了三條魚之外,另外兩位登山家呂忠翰(阿果)與曾格爾也在近期完成無氧登頂的成就,相信這對台灣攀登風氣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2015 吉爾吉斯(Kyrgyzstan)阿拉阿恰(Ala Archa)技術攀登,登頂 Ratsek peak。(俄羅斯分級 2B,Grade Alpine 分級難度 PD+ 路線)
2018 年 5 月 16 日,台灣第一位女性登上全球第四高峰洛子峰 (8516m)
2018 年 9 月 28 日,台灣第一位女性登上全球第八高峰馬納斯盧峰 (8163m)
2019 年 5 月 15 日,台灣第一位女性登上全球第五高峰馬卡魯峰 (8485m)
2019 年 5 月 27 日,台灣第二位女性登上全球第一高峰聖母峰 (8848m)
2022 年 4 月 5 日,登頂阿麻達布朗技術型山峰 (Amadablum) (6812m)
2022 年 5 月 10 日,無氧攀登全球第七高峰道拉吉利峰(Dhaulagiri)(8,167m)
詹喬愉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3xfish
資料來源/彥恩國際經紀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