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1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2
吹冷氣也可能中暑?醫提醒兒童熱傷害風險更高
3
國外正夯的健走辦公桌也能擺脫職業傷害?漂亮家居總編輯帶你一同親身體驗!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2017-09-25
話題 保健 高齡 生活

對於一位超過40歲的跑者來說,或許你會感覺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在艱苦的訓練之後,能夠從中快速地恢復過來。這種感覺就像有人在你的鞋底塗了膠水一樣,失去彈性。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當然,這不僅僅是幾十年來的經驗,與20年前相比,生活一天比一天忙碌,能夠訓練的時間與里程也相對減少。我們將大部分非訓練的時間都留在了電腦螢幕前或者在椅子上坐著,而不是拿這些時間打打籃球或在騎自行車,因此,我們的體能也比以前更弱了。
 
而在這個緩慢恢復的過程中,或許你會認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樣努力訓練,是因為自己老了。抑或是之所以恢復得慢,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像以前那樣努力地訓練,而不是因為真的老了?

恢復在於個人體質 年齡並非有差別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人們過著生活各種不同型態的生活,每一個人的型態與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無法用一種解答去判定到底原因何在?不過,衰老不僅僅是一種錯覺,現在已經有很好的證據表明,當你在60多歲的時候,在很多事情上,包括從艱苦的訓練中恢復的速度已經改變了。
 
由Jay Hoffman帶領的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強度與調節研究》雜誌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人們在40多歲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體會到身體漸漸衰老的感覺,但是這份感覺與實際上生理衰退的研究證據來看,人們在40歲以後身體衰老的文獻相當稀少,證據往往也都模棱兩可。
 
這項研究比較了九位平均年齡為22歲至47歲的男性。其中重要的細節是,在這個研究中的每個人的訓練都屬於業餘性質的訓練(非專業型),在過去六個月的裡,他們每周從事阻力訓練的時間至少要有150分鐘。雖然,這並不能保證這兩個年齡群體會同樣的健康和活躍,但至少我們不把年輕運動員與老年人放在同一個天秤上比較。
 
過程中,受試者們平均每周都做一次高強度阻力訓練,其中包括一個機器每次做10下,重複八組;在進行之前,他們首先做了一次腿部力量的評估,接著在機器上進行將身體伸直,然後反覆屈膝以抵抗阻力的動作。48小時之後,他們再次進行腿部力量的評估以及利用監測儀器檢測肌肉損傷和發炎的狀況(這是肌肉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部分)。雖然沒有進行跑步訓練(因為這與典型的重量訓練方案也有很大的不同),但結果顯示,兩組的肌肉損傷、修復和恢復的基本路徑在這個研究中是相似的。

數據顯示並無差異

結果很簡單:兩組之間沒有差別。年輕組開始時強度更高,但兩組的相對損失和恢復強度是相同的。壓力和炎症標記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中也遵循相同的軌跡,個人的疼痛報告和酸痛結果也是如此。
 
下面是一些樣本數據,顯示的白細胞介素-6的水平,是一種炎症標記,它有助於促進免疫細胞的擴散、增殖和分化到組織損傷的部位。圖中年輕組是黑色線、中年組則是白色代表,你可以看到出發後的30分鐘後逐漸增加,但持續48小時後,並無顯著差異。

©COURTESY OF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

不論年齡 持續讓身體活動才是王道

如果這項研究有1000個受試者,那麼這種差異對於統計學來說是否有意義?答案是不肯定的,但即使是這樣,仍然會留下非常細微的差別。換句話說,這裡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解釋老化的影響。也許,我們覺得老了,是受到了傳統思想學派的有想,好比傳統的母親都會與女兒說:「女人25歲開始走下坡」所以許多女人們便會認為自己25歲後便不再年輕了是一樣的道理。
 
實際上,這個差別可能並不重要。不管我們是在對抗生物學還是生活方式,最終的結果是你需要讓身體有更多的活動,並持續像以前那樣努力工作。

在你的計劃表上,當下一次在辛苦鍛鍊後感覺到心跳加速時,你需要提醒自己,當你20多歲的時候,並非每一次的結果都是快樂與歡欣的。翻翻那時的訓練日誌,或許你會發現好多過往的心得標註皆是非常疲勞、雙腿好腫、跑慢一點吧…等。但這些感覺並不是因為身體老化了,只是訓練過程的其中一環,當你休息過後,這一切的一切,只會感覺更甜更值得。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吹冷氣也可能中暑?醫提醒兒童熱傷害風險更高

2025-08-25
保健話題新聞知識

日前,一名國中男學生參加暑期夏令營,從事戶外球類活動約40分鐘後,突然出現頭暈、四肢無力、小腿抽筋等初期熱傷害症狀,隨後出現噁心、臉色蒼白,雖大量出汗,但皮膚觸感冰冷,體溫飆升至接近39度,心跳也明顯加快。送醫後,經醫療團隊立即執行快速降溫、靜脈輸液與生理監測後,病童體溫逐步恢復穩定,嘔吐停止,意識清醒,經住院觀察一晚後順利出院。

吹冷氣也可能中暑?

隨著夏季氣溫節節攀升,熱傷害事件頻傳。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資料顯示,2024年夏季6~8月,熱傷害就醫人數達2668人;2025年夏季6月~7月13日,熱傷害就醫人數達1022人。

孫義文表示,相較成人,兒童的身體面積較小、體熱容易累積,加上汗腺尚未發育成熟,散熱效率較差,神經系統對高溫的感知與反應也不如成人靈敏,對身體不適警訊難以察覺。此外,孩童活動量大、常過度投入遊戲,導致忽略補充水分與適時休息,進一步提高熱傷害風險。

熱傷害分4個層級

該如何判斷熱傷害呢?孫義文說明,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可分為4個層級,分別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以及中暑,及早辨識徵兆並採取適當的處置相當重要。

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分成4個層級:

熱痙攣:因大量流汗導致電解質流失,引起肌肉抽筋,常見於小腿、手臂。

熱暈厥:血壓驟降造成短暫昏倒,體溫通常正常。

熱衰竭:水分與電解質補充不足,出現大量出汗、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升高但通常不超過40度。

中暑:體溫超過40度,合併意識混亂,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類型,可能引發休克與器官衰竭,需立即就醫。

吹冷氣也有熱傷害風險

炎炎夏日許多人會待在家吹冷氣,孫義文表示,即使在家中開冷氣,也不能完全排除熱傷害風險,若室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加上長時間未補水或穿著不當,仍可能造成體溫升高。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更須留意衣物調整與環境溫度變化。

若孩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送醫:

體溫≥40度。

意識模糊、反應遲緩、昏睡或無法叫醒。

持續嘔吐、抽搐或癲癇發作。

極度虛弱、無法站立或行走。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但脈搏微弱。

暑期出遊裝備與補水原則 暑假來臨不少孩童都會出遊,然而炎熱氣候也帶來熱傷害的風險,若缺乏適當防護,可能導致熱傷害。孫義文建議,家長與師長應提高警覺,了解正確的預防措施,確保孩子在快樂出遊的同時,也能平安健康度過炎夏。

孩童暑假外出時,應準備下物品:

保溫水瓶與含電解質飲料

遮陽帽、透氣衣物、防曬用品 急救用品(退燒藥、冰敷袋等)

攜帶式電風扇、小型噴霧瓶

孫義文表示,補水原則也很重要,活動前應先補充約400~600毫升水分,活動中每15~20分鐘補充200~300毫升,維持體內水分平衡。國小學童每日建議攝取至少1500毫升水分,高溫或劇烈運動時更應提升至2000毫升以上,並以白開水為主,避免攝取含糖飲料,以預防中暑與脫水。

孫義文強調,預防熱傷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覺」、「及早辨識」與「即時因應」。暑假期間,家長與師長應主動關注孩童健康狀況,並落實熱傷害防治觀念,才能守護孩子平安度過酷暑。

 

延伸閱讀:

不是只有曬太陽才會中暑!中醫警告「這體質」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標

流汗後皮膚起疹子?「熱過敏」害你癢到受不了:這1點和蕁麻疹不同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吹冷氣也有熱傷害風險?醫揭「兒童更易熱傷害」出現5症狀快就醫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國外正夯的健走辦公桌也能擺脫職業傷害?漂亮家居總編輯帶你一同親身體驗!

2018-10-19
話題運動器材心得分享專訪LIFESPAN保健

你是否每天一進到公司時就要花許多時間「坐」著辦公!並由於長時間坐著的關係,造成腰酸背痛以及腿部水腫等情況?別擔心!這都是身為現代上班族所會面臨的「正常」問題。這次運動星球編輯部特別邀請到,空間設計最具影響力的媒體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小姐,讓她來使用看看這幾年國外正夯的LifeSpan健走辦公桌對於日常工作與身體狀況有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然而,一項產品的擺設與空間設計當然息息相關,在改善問題的同時,如何將物品置入在對空間也是一項必須注重的問題。

國外正流行的健走桌,要如何可以有效的幫你改變職業傷害呢?

身為總編輯的張麗寶小姐大家都稱她為寶姐,是一位在出版社上班的資深媒體人,每天都有接不完案子,她種是有不喜歡把工作帶回家的堅持與毛病!所以,每天只要一進公司就立刻黏在椅子埋首工作,長時間的與椅子成為了工作好夥伴之後,她便發現自己身體漸漸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容易腰痛、下肢水腫及女生容易憋尿的壞習慣,連同在精神上也會出現較為恍惚不靈光的狀態。雖然,寶姐一直都有保持著每週固定運動的習慣,但這些久坐所帶來的傷害與困擾接二連三不斷的反覆發生著,直到有一天我們跟她說明現在歐美最夯的LifeSpan健走辦公桌後,就開始了她邊走邊辦公的運動人生!

讓生活與工作多了一項樂趣

就算每天都要在公司工作到很晚的寶姐,還是會空出時間讓自己每個星期跑步1-2次,另外,在家時也會做一些核心訓練及踩飛輪車這類的居家運動。照理來說,像寶姐這樣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身體狀況應該會比較少,不過寶姐卻表示,「雖然我每週都有固定運動的習慣,但久坐導致下半身水腫這件事卻一直讓我非常的困擾。之前在國外網站上有看到很多人都採用站立或是邊走路邊辦公的方式,讓我十分的驚訝!尤其,我們從以前就是坐著上班處理公事,所以在當初要開始使用LifeSpan健走辦公桌的時候,我還在狐疑著這樣的模式要如何把工作做好?沒想到,在使用它一陣子後發現自己除了下半身的水腫逐漸改善外,還感覺到身體與頭腦也越來越輕鬆,後來,為了怕自己邊走邊辦公會很無趣,所以我就給自己設定了每日要走一萬步的目標,沒想到一個半天我就達標了!讓我不禁想起為何國外的人會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辦公?原來他們知道這個東西可以給他們這些好處外,還讓工作與生活多了一些趣味。」

LifeSpan健走辦公桌讓辦公或生活都多了一項樂趣。

跑步機結合電動升降桌

在改變身體狀況的同時,寶姐也發現在工作的效率上也比以往快了許多,正因為站著或邊走邊辦公的狀況下,讓我們腦部與血液循環變得比坐著要好,所以,在思考文案以及制定工作計畫也能較迅速的編排與指示,另外,一天下來精神狀態也不像之前那麼容易渙散愛睡。對於一個簡單的習慣改變就能獲得如此多的好處,她也開始對於這項產品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與讚賞!寶姐表示,「像健走桌這樣好的產品,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長時間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簡直是一大福音!而且你看看,它除了在底部採用跟跑步機一樣的設計概念之外,桌子還特別設計有電動調整高低的功能,讓不同身高的人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辦公高度,十分的符合人體工學又充滿時尚感。另外,還可以依照自己當下需要的速度來調整快慢,你們說說看有哪個運動器材可以一邊工作還能這樣運動?」

LifeSpan健走辦公桌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升降桌設計,讓使用上更加得心應手。

 
 
久坐是一項致命危機!根據許多研究顯示,久坐的風險高於久站以及其他工作的勞動者,因為長期久坐會導致腸胃蠕動變慢,導致排泄物在體內刺激黏膜,加上腹腔、骨盆、腰椎也會因此血液循環變差,不僅讓身材走樣、精神不濟,嚴重時,脊椎也會彎曲以及椎間盤突出,同時健康也會逐漸亮起紅燈,進而影響工作效率,雖然部分的人都有固定運動習慣,但這些久坐的時間還是不會低於有在活動的時間。因此,打破傳統坐著工作的習慣模式經成為現在最夯的話題。

完美融入各式居家風格

空間設計對於物品的擺置相當重要,身為漂亮家居總編輯的寶姐,對於空間設計有著多年豐富的經驗,她表示作為一位消費者或是內業專業人士,都可以從漂亮家居中學習到許多知識,往後對空間設計以及物品擺放的概念也能逐漸增長,當然,寶姐也特別針對LifeSpan健走桌的整體設計與居家空間做了一個觀察,她發現這樣的設計元素與外型有別於以往我們常看到放置家裡的運動器材,它除了能放置在辦公室使用外,也非常適合擺放在家裡或個人工作室來做使用,無論你在看電視或是閱讀的同時,都能達到順便活動一下的效果。除此之外,LifeSpan健走桌也非常的不佔空間,再加上採用低噪音的設計概念,就算你在辦公室內邊走動邊處理公事,也不會影響到隔壁的同事。另外,據說這個辦公桌還可客製化桌面大小和顏色,這樣人性化的設計對於各式各樣的居家風格也能完美融入,一點都不會顯得突兀。

可以客製化辦公桌大小和顏色的LifeSpan健走桌,讓生活運動也更加充滿時尚感。

最後寶姐跟我們表示,「其實,這個健走桌不僅對於上班族來說有用之外,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是有其必要性。大家都知道當我們身體不動時,體內的新陳代謝就會逐漸降低,只要它一降低接下來我們就會引發許多身體的問題與疾病,真的別等到身體發生問題時才要來改善,到時候不僅傷身還會傷荷包啊!」

攝影/鄧穎謙
撰文/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