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人物誌
  • 「台灣雲豹」羅維銘:跑步讓我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1
「台灣雲豹」羅維銘:跑步讓我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2
從環遊世界到Zone 2百萬觀看:張修修用跑步破關「不正常」人生
3
規律跑步降白內障風險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灣雲豹」羅維銘:跑步讓我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2016-10-07
人物誌 跑步 馬拉松 故事 專訪

自號「亞洲最會跑的男人」,羅維銘自2005年首次參加100公里賽後,陸續挑戰了2009年希臘7日賽、2010年希臘1,000英哩賽、2011年希臘1,000公里賽、2012年匈牙利6日賽、2014年美國紐約10日賽(240小時極限超馬)、2015年斯巴達超級馬拉松賽等國內外比賽,也多次奪得佳績。

「亞洲最會跑的男人」羅維銘

目標超馬賽 自然跑法印證氣的存在

在2014年美國紐約10日賽中,羅維銘以總成績1024公里(640哩)完賽,排名第四,是亞洲與50~59歲分組第一名,也是首位完成10日賽的亞洲跑者。在2015年斯巴達超級馬拉松賽中,他則以34小時58分02秒跑完全程246公里,是少數完成比賽的選手之一。

接下來,羅維銘還將參加拉丁美洲1500英哩賽、美國紐約3100英哩賽。他的夢想是完成全世界所有的超馬正規賽,用他的「不強調心肺的自然跑法」印證「氣」的存在。

丹田吐納 輕鬆跑超馬

羅維銘自特種部隊退伍後,曾擔任大企業老闆的隨扈。另一方面,他從33歲開始玩鐵膽練「氣」,還曾以此技能考取街頭藝人執照。由於隨扈工作有空檔,他便參加跑步社團,在朋友的鼓吹下,挑戰了100公里賽。在這之後,他想,「氣」夠強的話,或許可以輕鬆完成超馬,於是開始全心練跑,期望自己能夠無傷無痛的持續參加比賽。

羅維銘認為,跑步時,一旦用到心肺,就會喘、會累,無法跑太遠,馬拉松比賽的距離就是極限了;同時跑者也容易因傷退休。而運用丹田,也就是核心肌群,跑步距離就可以無限拉長。他採用「吐納」呼吸法,以吐氣來帶動吸氣,全身放鬆,丹田用力,維持在宛如打坐的狀態,也就是「動太極,意丹念,下接地,仰天照,氣萬千」,就可以輕鬆往前跑。

速度有限 里程無限

羅維銘說,速度是有限可能,里程是無限可能。一旦比速度,身體只是機器,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如果以里程為目標,只要完成就是勝利。對他來說,沒有七老八老不能跑步這件事,超馬是沒有盡頭的,下次還有更遠的距離可挑戰,而且越跑越遠越自在。過程中,是在跟自己比賽,而其他參加比賽的人全是同行者。

此外,他認為不能為了跑步而犧牲健康,只要跑者開始依賴止痛藥等藥物,就算是病人。他會盡力延長自己的運動壽命,來證明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

如今,羅維銘每天練跑超過一個馬拉松的距離。他提醒,現在有很多人喜歡湊熱鬧參加馬拉松比賽,卻忽略了平時的鍛鍊,很容易因此受傷,希望大家能夠正視跑步的專業性。

十年來,羅維銘不顧家人反對,堅持練跑,直到跑出成績,家人才逐漸認同。他說,必須要淡泊名利,才有可能長時間投入這件事。如今,跑步仍是他不變的目標,讓他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撰文/洪禎璐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從環遊世界到Zone 2百萬觀看:張修修用跑步破關「不正常」人生

2025-07-25
書摘跑步人物誌

在科技業擁有超優秀業務能力的張修維(張修修),先是毅然決然辭去高薪工作,踏上騎單車環遊世界的冒險之路;回國後,出版了一本以環遊世界為主題的書,並開設Podcast節目《不正常人類研究所》與YouTube頻道《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張修修不斷以實際行動,一關一關解鎖「不正常」人生的成就徽章,但他行為背後的出發點,其實都是來自審慎的判斷。

雲遊四海破關的不正常人生-YouTuber/ Podcaster 張修維(張修修)

經縝密的邏輯判斷,一個人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兩年

「我被太多人講:你的人生真是太不正常了,那些選擇是怎麼搞的?但是我覺得我的每一次重要抉擇都是很理性的。譬如說我辭掉聯發科的工作,背著吉他去環遊世界,其實經過了縝密的邏輯判斷,認為我必須要做這樣的事。但大家都覺得我就是個神經病,放著好幾百萬的年薪跟剛交往不久的女朋友,自己一個人跑去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兩年。我覺得我很正常啊!雖然現在看到股價有點後悔,哈哈。」

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張修修,從小就沉迷電玩遊戲,總喜歡把人生當作電玩遊戲挑戰關卡來操作。某天,他驚覺現實人生已經過了快三十年,竟然一直都待在臺灣這張地圖上,沒有到處去破關完成新任務,於是,趁著自己還算年輕,工作幾年有些積蓄,便決定離開職場走出家門,去外面的世界「開地圖」。

二〇一三年夏天,張修修開啟環遊世界之旅,而那年春天,臺灣學運轟轟烈烈的來到了最高潮。

「那陣子臺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我體內的憤青魂就爆發,跑去參加了一堆遊行。但到處衝來衝去,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我就想去外面廣大的世界看看。像魯夫那樣啊!就是要出海,能力足夠了就要去找『大秘寶』。什麼時候會找到也不知道,但勇敢地踏出去就有機會。」

「跟魁哥講的一樣:『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大家都覺得你一定準備得很充分、計畫很周詳,很懂腳踏車才出去。尤其我出發前完成了一場二二六鐵人賽,自信體力爆棚,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哪會有什麼問題?沒想到我裝備沒帶對,去挑戰雲南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對當地的路況不瞭解,以為都跟臺灣一樣是柏油路,一上去才知道都是爛泥巴。那幾天下雨,四千公尺的山上溫度低到零度。更糟的是我還破胎,準備要換胎時,才發現我所有的內胎規格都帶錯。那時才剛出發一個禮拜,竟然就有這種錯誤。趕緊在路上攔了大貨車,載我到有人的地方去處理。」

「遇到事的時候,自己看影片換鍊條、換輪胎。出去之後,什麼都會了。」

這些經歷已經不是「厲不厲害」可以形容,應該把魁哥的名言換個方式說:「你不需要不正常才開始,你開始了就會變得不正常。」

長途旅行的人會把帳篷、睡袋全都背在身上,晚上找不到地方住的時候,就會找個地方躲起來過夜。但張修修一開始沒這個概念,以為搭帳篷要找人來人往的地方,感覺比較安全,曾在俄羅斯從莫斯科前往聖彼得堡主要幹道的巴士站底下,把睡袋拿出來睡覺。

「那天下雨,睡到兩點多,發現有台車開過去,然後緊急煞車開回來,車上走下兩個戰鬥民族,超級壯。我右手拿著防狼噴霧以防萬一,那兩個看了我幾眼,可能覺得我太窮酸吧?沒對我怎麼樣就走了。那天之後,我晚上搭帳篷睡覺,一定找個完全不會被發現,隔天起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的地方。」

世界太大,張修修走不到的地方太多。偶有危機四伏的時刻,遇到的熱血故事也不少。比方說瞭解了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文化,他們透過唱歌去爭取脫離蘇聯獨立,也透過唱歌來傳承歷史。張修修誤打誤撞地在愛沙尼亞遇上五年一度,舉世聞名的合唱慶典(Laulupidu),甚至在愛沙尼亞的全國新聞聯播中,高歌〈 向前走〉。

又比如說在立陶宛的酒吧尋覓夜宿地點時,遇上了喝醉酒的陌生人,竟熱情地邀請修修到他家去借宿。沒想到這麼一借宿,就停留了兩週,與這個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人們會因為沒去過許多地方,便容易被刻板印象左右。在蘇丹的小鎮,張修修遇上整趟旅程最熱情、最無私給予的人,才發現原來穆斯林族群對「客人」如此友善。此外,在蘇丹沙漠中的露營,更讓修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旅行中最令人解脫、最舒服的露營地點是在蘇丹。他們開了條公路穿越撒哈拉沙漠。晚上睡覺前,我把車子推離道路,進到沙漠裡面,在那裡可以煮東西,可以大聲唱歌,都不會有人理我。晚上看到整片沒有光害的星空,在沙漠裡面,感覺到無比自由,好像擁有了全世界。」

自媒體創作,一心想為臺灣做些什麼

環遊世界回來,張修修出版了《1082 萬次轉動:帶著電玩哲學的熱血單車冒險》這本書,同時投入自媒體的創作。

張修修認為,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天生就有渴望去完成的事,當人們找到了那股熱情,眼神會閃閃發光。那些勇敢走自己的路、活出熱情,但看起來「不太正常」的人,正是張修修最想找尋的人,他希望說出這些人的故事,鼓勵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因此,透過《不正常人類研究所》的訪談,捕捉這些發光的人生。

跑步的人也常常被視為不正常,沒事為什麼跑那麼久?那麼遠?二十年前的張修修很討厭跑步,但在科技業上班,應酬喝酒把身體弄糟了,不得不開始跑步。跑著跑著就跑上癮了,現在早上不出門跑一下,就覺得渾身不對勁。許多生活中過不去的點,都在跑步中解開了。

除此之外,張修修也在跑步中實踐許多他「不正常」的生活理念:「我真的很不喜歡製造垃圾,出門不喜歡買瓶裝水,如果沒有飲水機,我就會去喝廁所的水。演講時會跟主辦單位說不要準備感謝狀或禮品;如果出門時間會跨過用餐時段,我就會自己帶便當。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地球都是好的。」

「去年本來想報名臺北馬,但每次參加賽事結束,都會帶一大堆物資回來。獎牌、衣服、毛巾,家裡一大堆。我就是不想再拿這些東西了,所以二〇二一年我就『自主』跑馬拉松。有沒有可能主辦單位在報名時給個選項,讓人可以選擇『什麼都不要』?我願意為了補給與交管繳全額報名費,如果有這個選項,減碳應該會更輕鬆吧?我只是想要去跟大家一起享受賽道而已。」

一心一意想要為臺灣做些什麼的張修修,除了環遊世界時努力做國民外交,在臺灣努力實踐減碳環保之外,同時也希望能帶全世界的人來臺灣騎車。

環遊世界回來之後,張修修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推動臺灣的自行車旅行,包含與國外的車友聯繫,與旅行業者打好關係,就等著二〇二一年交通部「自行車旅遊年」的計畫推動。沒想到萬事皆備,只欠東風的情況下,卻等來了疫情。

「那時候資金都燒完了,還去借了一些應急的貸款,到現在都還在還。還遇到爸爸過世,我身心狀態變得很差,有一次出去買晚餐就出了車禍。在那當下,我發現這樣不行,我一定要好好救自己,我必須要陪女兒長大。我就在網路上搜尋,有什麼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可以幫到我,整理起來之後用在自己身上。」

這些方法測試有效之後,張修修開心地跟身邊的朋友分享,但一個一個講實在太慢了,於是把方法整理起來,拍成影片,一次可以分享給更多人。

為了分享運動專業知識,回學校念研究所

張修修第一次上《跑步不要聽》訪談是二〇二二年的一月初,當時的他正處於身心低潮期,一邊回到科技業工作,一邊思考如何精進自媒體的經營。時間快轉到二〇二四年九月,張修修再度來到《跑步不要聽》錄音室,此時《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YouTube頻道每支影片平均有十幾、二十餘萬觀看,其中講跑步「Zone 2 訓練」的觀看數更突破百萬,成為知識型網紅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不曉得原來運動科學這麼艱深的主題,會有這麼多人有興趣想看。」

在Zone 2主題影片爆紅之後,張修修著手準備兩張權威的專業證照。一是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一個最早推廣「運動處方」的組織,研究運動對身體的影響,如何使身體變得更健康。二是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NSCA,推動針對專業運動員的科學化訓練,提升運動表現。前一張針對一般大眾,讓人們透過運動活得更健康,後一張針對運動員,讓他們登峰造極。

 

附註:

*Zone 2:運動科學常用的心率區間可分為Zone 1 (最低強度)到Zone 5 (最高強度),各區間對應不同訓練效果。Zone 2 訓練是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至70%之間,程度為呼吸微喘,但仍可對話。此區隔有助燃燒脂肪,增強耐力和提高有氧閥值,更能有效強化人體細胞的粒線體。

「兩張證照我都考了,今年我還會回師大唸運動科學研究所。我想要更完整、更有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然後再分享給大家。」

進修同時,張修修整理了大量國外的研究文獻,說明這些運動訓練、心肺指標,對促進身心健康與延長壽命有正面效益。除此之外,包含費力運動的重要性、久坐的負面影響、酒精的危害等,修修都在YouTube影片中有淺顯易懂的介紹。對多數醫師而言,「有病治病」是行醫日常,鮮少特別留意運動這一領域,也未必會注意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若運動處方的概念能在臺灣推廣開來,便可以讓運動科學與預防醫學結合,相輔相成。

除了分享各種醫學及運動科學的研究,張修修也在影片中推薦好書,內容包括理財、生活等主題。一方面透過各種研究與親身實踐,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另一方面也將這些資訊分享出去,收穫到許多正面回饋。

「一些讀者或觀眾看了我的影片後,知道酒精是這麼可怕的東西,然後戒酒;也有人原本要去諮商甚至談離婚,後來身心狀況變好,跟老婆的關係就變好了。」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處在『什麼都不懂』的狀態,這麼說好像有點奇怪,但我就是想多學一些。在網路上蒐集資料比不上去學校跟老師們學習,所以我回到學校唸書。我是真的想要把最正確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幫助到更多人,讓更多人一起來運動。」

為了鍛鍊體力,進入有氧耐力的運動世界,最後騎腳踏車環遊世界;為了開地圖破關,離開高薪工作,帶著一把吉他浪跡天涯;為了推廣臺灣,傾家蕩產地投入,結果被疫情推倒所有計畫;為了投入自媒體領域,給大眾更優質的資訊,回到學校進修運動科學;甚至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信任度,拒絕了大部分的業配,放棄可以輕鬆到手的收入。

每一個抉擇,看起來不太正常,或許才是最合乎邏輯,最正常的張修修。

 

資訊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一書。

 臺灣運動類熱門排行第一名Podcast《跑步不要聽》精選跑者故事!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是否也曾在晨曦或夜色下,綁起鞋帶,踏上跑道, 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跑步意義?

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跑者,都能在書中遇見感動自己的故事。

翻開書頁,穿上跑鞋,跑出你人生的彩蛋!

這是一本呈現臺灣跑者文化的書, 從《跑步不要聽》Podcast逾250集節目中,精心挑選26篇跑者故事, 透過魁哥和象總的引導,一步步精煉出故事, 並將原本由聲音訴說的勵志、有趣、不可思議的內容, 轉化為一頁頁觸動人心的文字。

【本書特色】

•從逾250集訪談節目中精選出26篇跑者故事

•人物網羅菁英選手、極限耐力賽選手、各行各業市民跑者、身障跑者;故事橫跨台灣與世界各地跑步旅程

•書中每一篇都藏有彩蛋,等待你細細品味挖掘

【必讀族群】

✓ 熱愛跑步的你

✓ 希望有一本書能陪伴自己持續跑下去的你

✓ 廣大的《跑步不要聽》粉絲

--------- 七星推薦 ---------

★南山人壽董事長 尹崇堯

★run your own run 邱文蕾

★地平線運動平台 李翰暄

★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

★森林跑站創辦人 蔡宜玫

★博威運動科技 don1don 總編輯 鄭匡寓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 更多《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2020-06-24
跑步話題新知保健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是白內障(47.8%);而據台灣健保資料,全台65歲以上白內障盛行率高達60%,可見在高齡化的台灣,白內障已是無法避免的困擾。其實,我們現在就能開始預防白內障發生!近期一篇新研究指出,每天規律進行運動,可將罹患白內障的風險降低2%。

該研究刊登於2020年4月的《國際眼科雜誌》,由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和澳洲南澳大學合作分析6項前瞻性研究數據,調查對象包括全球超過17萬1620名參與者。研究發現,身體越活躍,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明顯越低。

規律跑步降白內障風險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老化的敵人-白內障

事實上,白內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成因包括: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併發性(如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或放射線治療後),以及藥物性(長期服用類固醇)等等。當然,最常見的白內障類型正是老年性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一般發生在55歲以上,隨著年齡越大,罹患白內障的機率就越高。近年全球人口老化嚴重,老年性白內障的盛行率增高,加上人手多種3C產品,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白內障主因眼睛的水晶體變混濁硬化,就像攝影機的透鏡髒掉一樣,阻擋了光線的進入,看東西就會像霧裡看花。隨著白內障程度發展,可能出現視力減退、看東西色調改變、初期時近距離閱讀能力改善;如果更嚴重,還可能有光暈、眼睛痛、頭痛噁心等現象,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失明。

雖然導致老年性白內障的機制尚未清楚,但自由基細胞損傷、胰島素阻抗和不健康的脂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可能增加其風險。另外,一些生活習慣例如暴露於陽光(紫外線)、抽菸,可歸為加速惡化的危險因子。

白內障
白內障 ©allaboutvision.com

跑步、騎自行車、步行都能減少白內障發生

上述發表於《國際眼科雜誌》的研究中,針對運動如何減少眼睛細胞的氧化損傷(氧化損傷是造成許多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發現進行跑步、騎自行車和步行等規律訓練的人,發生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降低10%。

該研究也顯示,每天的身體活動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如果有6 MET,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就減少2%。關於日常體能活動與代謝當量的對照,請參考下表:

日常體能活動與代謝當量
日常體能活動與代謝當量的對照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台灣健康體能指引》手冊

為何運動對眼睛好?

推測運動幫助眼睛健康的原因,研究人員、南澳大學流行病學家李明博士指出,身體活動可減少氧化壓力,對於眼睛,減少氧化壓力可保護高濃度的不飽和脂肪酸不被分解,若分解易導致細胞損傷。此外,運動能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它具有多種好處,包括限制眼睛的感染和炎症。

以往研究也顯示,長期的身體訓練會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它可幫助從血漿中吸收更多抗氧化劑到眼睛的水晶體,以防止氧化損傷。運動還可以改善胰島素和血脂狀況,這兩者都與老年性白內障的發展有關。

身體活動減少氧化壓力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
身體活動可減少氧化壓力、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

雖然運動對眼睛好,但在戶外跑步、騎自行車時,仍然要加強注意保護眼睛,因為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會增加白內障風險。夏日炎炎、太陽高掛,每天出門跑步時請記住,全程使用100%防紫外線UVA和UVB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才不會讓視力「運動反被運動誤」。

資料來源/Bicycling, NCBI, 台灣癌症防治網、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