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上海馬拉松:中國最大的城市馬
1
上海馬拉松:中國最大的城市馬
2
馬拉松成績進步最快的族群:高齡跑者
3
再創歷史 愛沙尼亞三胞胎姊妹共闖里約奧運的終點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上海馬拉松:中國最大的城市馬

2016-12-19
話題 跑步 賽事 馬拉松 新聞

上海身為國際性大都市,非常注重開展有眾多群體參與的馬拉松、長跑活動。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上海每年舉辦一屆市民長跑活動,以迎接春天的到來。80年代初開始,上海市與中國田徑協會每年舉辦一屆全國馬拉松比賽,因而慢慢演變成有國際馬拉松選手參加的國際性比賽。自1996年開始,上海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形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參與人口眾多的傳統賽事。這項賽事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的一項重要馬拉松賽事,同時也是歷屆上海市全民健身節的重頭戲。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戲稱魔都,是中國大陸中心城市和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區總人口位列世界第一。這裡有著最繁華的商業與金融區,永不停息的人流與車流,大都會的特質在這裡隨處可見。
 
上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以往上馬通常在12月第一個週日舉行,但考慮到低溫及空氣污染等問題,2014年起上海馬拉松提前至11月舉行。 11月上海的氣溫舒適,白天最低氣溫15度左右,十分適宜進行馬拉松比賽,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賽前一天,雨神光臨魔都,跑友們需要做好雨戰的特別準備!

上海馬拉松 ©japantimes.co.jp

2015年11月8日,2015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賽隆重舉行,來自85個國家及地區的35000名選手參加了本次比賽。在男子組比賽中,肯亞選手保羅 (Paul Lonyangata)以2小時7分13秒的成績奪冠,創造了新的賽會紀錄,同時也追平了中國國內馬拉松比賽的最好戰績。2015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共有126789人報名。來自85個國家與地區的6267名外國跑友參與了此次賽事,展現了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對外國跑友的獨特吸引力。其男女前三名均為非洲國家選手獲得,黑人選手在馬拉松項目上的巨大優勢很難被撼動。

肯亞選手保羅 (Paul Lonyangata)以2小時7分13秒的成績在2015上海馬中奪冠 ©iaaf.org

上海馬拉松大部分的賽道都十分地平緩,幾乎沒有明顯的上下坡道,唯一的兩次上下坡,來自於28KM與35KM處兩次路過的龍騰大橋,整體來說屬於一條高速賽道。

從外灘金牛廣場出發,終點在上海體育場,其中,新天地部分從原來黃陂南路同進同出優化為從馬當路進,黃陂南路出,途徑興業路一大會址。在後半段路線中也將減去龍耀路段折返,終點線也將從火炬台廣場移入八萬人體育場內,更寬廣的終點區域不僅能讓跑者感受到像明星一樣衝線的體驗,更長的終點流線也能夠更好地將參賽運動員分流,科學地流線設置將分別用領取終點小食品、獎牌等功能促使跑者慢走來舒緩身體狀態。

起點:外灘金牛廣場

所有項目的起點均設在中山東一路福州路的外灘金牛廣場前,採用一次鳴槍起跑,35000人同時從起點通過。

©people.com

10K:淮海中路

雖然同時起跑難免會感覺擁擠,而這種擁擠的狀況將會一直持續到健康跑的終點靜安公園,隨後賽道將會隨著人流的逐漸拉開而顯得越來越寬敞,在著名的商業街淮海路上你將會感受到最熱烈的加油聲。

©aitupian.com

20K:半淞園路外馬路

全程馬拉松的選手在將近20KM以後將會移師到寬闊的浦西世博園舊址和徐匯濱江區域,這裡會是親友團愛心補給站設立的最佳位置。

©mafengwo.cn

此外,上海馬選手的Cosplay也不遑多讓,來自各國的選手發揮創意,為上海馬拉松增添不少色彩,宛如一個路跑嘉年華會。

©dictall.com
©dictall.com

 報名  

比賽項目: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10公里、健身跑
參加資格:
1. 全程馬拉松:須在比賽當年12月31日前滿20周歲,參加半程馬拉松、10公里跑比賽者須在比賽當年12月31日前滿16周歲堅持長跑鍛煉,並經註冊醫療機構體格檢查( 10公里跑除外),證明身體健康,適宜參加該項比賽。
2. 健身跑:須在比賽當年12月31日前滿10周歲,身體健康者,須徵得監護人同意後方可參賽;以下疾病患者不宜參加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先天性心髒病和風濕性心髒病患者/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炎和其它心髒病患者/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率不齊者/糖尿病患者/孕婦/其他不適合運動的疾病患者。
3. 菁英選手:2015上海國際馬拉松賽成績達到以下要求者:男子全程為3小時25分以內、女子全程為3小時45分以內、男子半程為1小時40分以內、女子半程為1小時55分以內的參賽者。
4. 2016上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男子半程、女子半程前200名的參賽者。2016上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女子8英里跑前200名的參賽者(限報2016上海國際馬拉松賽10公里跑或健身跑項目)。

人數限制:全馬20000人、半馬8000人、10K5000人、健身跑5000人
報名時間:
1. 菁英選手:上海馬精英及直通上海馬跑者報名並完成繳費後,無須參加抽籤,直接獲得參賽資格。
2. 個人報名:
預報名時間:8月底,過時關閉。
公佈抽籤結果日期:9月第二個星期
付款時間:公佈抽籤結果後的三天內,過時未付款視為放棄報名參賽資格。

 路線 

全程馬拉松:外灘(金牛廣場)—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河南南路—南京東路—湖北路—九江路—南京西路—華山路—常熟路—淮海中路—馬當路—興業路—黃陂南路—自忠路—濟南路—湖濱路—黃陂南路—淮海中路—西藏南路—龍華東路—半淞園路—半淞園路外馬路(折返)—苗江路—苗江路(近上海兒童藝術中心折返)—苗江路—苗江路半淞園路—半淞園路—龍華東路—打浦路—江濱路—龍華中路—宛平南路—雲錦路—豐谷路—龍騰大道—瑞寧路—瑞寧路江濱路(折返)—瑞寧路—龍騰大道—龍水南路(折返)—龍騰大道—豐谷路—雲錦路—雲錦路龍耀路(折返)—雲錦路—宛平南路—龍華路—龍華西路—中山南二路—上海體育場(終點)

半程馬拉松:外灘(金牛廣場)—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河南南路—南京東路—湖北路—九江路—南京西路—華山路—常熟路—淮海中路—西藏南路—高雄路—製造局路—龍華東路—打浦路—江濱路--龍華中路—龍華路—龍華西路—中山南二路—上海體育場(終點)

10公里:外灘(金牛廣場)—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河南南路—南京東路—湖北路—九江路—南京西路—華山路—常熟路—淮海中路—雁蕩路—復興公園(終點)

健身跑:外灘(金牛廣場)—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河南南路—南京東路—湖北路—九江路—南京西路—上海展覽中心(終點)

©shmarathon.com

1. 賽事期間現場共配置救護車20輛,特種醫療保障車2輛。
2. 沿線安排醫療救護人員216名,設立21個醫療救助點,以及4個起終點醫療站,分別位於金牛廣場、上海展覽中心、復興公園、上海體育場。
3. 設立長征醫院、瑞金醫院、華山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第九人民醫院、東方醫院七家醫院為賽事醫療保障定點醫院。
4. 另有來自四家醫療機構的近700人組成醫療志願團隊,以急救兔、騎行及巡邏醫師身份分佈在賽道中,關注跑者安全。
5.賽前,主辦單位還將組織急救跑者做培訓計劃,讓更多跑者掌握急救知識,共創安全賽道。
6. 本次賽事還增加了補給站的數量,在去年三個的基礎上增加至五個,分別設於半程15公里、17.5公里;全程20公里、27.5公里及37.5公里。
7. 比賽沿途,賽道7.5公里起,每5公里就會設有一個配備了冰桶與冰塊的用水站,並設有5個噴霧站為跑者提供降溫。
8. 食物補給方面,除了往年的能量棒等食物外,上馬還將首次在比賽中為跑者提供備受歡迎的香蕉。

上海馬拉松相關資訊
由於2017上海馬拉松的資訊尚未出爐,固相關資訊請上官網查詢:http://www.shmarathon.com/home.dhtml

分享文章
陳柏長
陳柏長

馬拉松成績進步最快的族群:高齡跑者

2019-07-26
運動生理陳柏長醫師高齡馬拉松跑步運動部落

對於年長者,運動可以降低死亡率,擁有更好的身體狀態,維持更好的活動力。同時可以預防老人跌倒及跌倒的風險(高齡者跌倒伴隨著較高的死亡率)。有在運動的年長者,有氧能力下降的速度會比同年齡少一半,同時也會減緩肌力下降的程度。

馬拉松成績進步最快的族群:高齡跑者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高齡運動風氣漸長,在馬場賽道上,高齡跑者也越來越多。大多人知道長者規律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但極少人把高齡跑者和「跑速」這種競技面向聯想在一起。其實透過數據可看出,高齡跑者的進步幅度其實可以相當大,且年齡越高進步的幅度越大。不只是成績,更環環相扣著健康。希望讓家中父母健康老化、快樂享受運動,陳柏長醫師的這篇文很適合說服他們動起來!

年長者的運動好處及有氧運動建議

定期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各種癌症、失智的機率、減少焦慮及憂鬱,增進睡眠的品質,維持正常體重及骨質密度。

美國心臟協會(AHA)及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年長者每週應進行5天至少30分鐘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或是3天超過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者是兩者交叉訓練。同時為了保留肌力,應該要進行肌力訓練。對於身體已有明確疾病的長者,在運動前應先就醫諮詢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運動。

高齡者可以用自我知覺量表來衡量運動的強度。以0到10分來計算,當5-6分為低強度,7-8分為高強度運動。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只要開始規律運動,很快就能得到相對於不運動者的那些好處,因此開始運動永遠不嫌晚。

資料龐大的紐約馬拉松

對於高齡者的有氧運動,很難有些客觀的觀察,因為年長者從事運動的人口相對較少(一般成年人約2-3成,長者運動比例會再更低),也很難有大量穩定的資料,去觀察這群人的運動表現。因此在長者的運動資訊上是相當缺乏。生理上肌肉力量在30歲達到高峰,在50歲開始會明顯下降,而運動可以減緩這個下降的速度。 雖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去界定高齡運動員,但是可以將生理肌肉下降當作一個分水嶺。50歲以上的運動員可視為高齡。紐約馬拉松為世界最大型的馬拉松之一,從近40年前的1.5萬人到近年來的5萬人,有完整的成績資料可以做為研究之用,可以提供研究高齡者有氧運動表現的長期資訊。

有2份研究是將從1983年到2009年參與紐約馬拉松的人分組,並且以前幾名的完賽者成績當做研究資料,原因顯而易見,高齡者的參賽人數較少,也只有前段班的參賽者能確認他們有長期投入在訓練上。

隨著時間的增長,參加人數越來越多,男女跑者比例也越來越平衡,從過去的5比1,到近代的2比1,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認為女性不適合參與馬拉松運動,這樣的歧視漸漸不再被接受,也使得女性參與度的增加。同時各個年齡層的參與者都相對應增加,尤其在高齡參與者的比例更是顯著,表示投入長跑運動的長者越來越多。

高齡跑者的成績

雖然長跑紀錄不斷地被推進,但是50歲以下領先完跑者的平均成績並沒有明顯進步。而在50歲以上的高齡跑者,則可以看見明顯的進步,令人意外的是,年齡越高的組別進步的幅度越大,尤其在女性長者的進步幅度更是明顯,平均每10年可以進步10分鐘左右的時間。

過去高齡者及女性被認為不適合參與長跑運動,但是這樣的觀念被逐漸打破,隨著參與者的人數變多,成績進步可以說是某種必然。但是近代還能持續的進步,就不單單能以參與運動的人口變多而去解釋。

50歲以下參與馬拉松賽事的人口一樣增多,但是卻沒有明顯的進步。但是長者以前被認為不適合長跑,現在被鼓勵參與各式的運動,除了長跑訓練外,這些長者可能有更多的知識及觀念去進行肌力訓練,更大大增加他們在長跑運動上進步的可能。

長者在經過長期的有氧運動訓練之下,最大攝氧量及肌力相對能夠被維持住。長跑運動可以讓長輩出門,可以讓年長者有更好的社交活動可能性,同時保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紐約馬拉松的資料,雖然有30年的紀錄,但是我們很難由這份資料得知跑者的身高體重以及疾病史,也無法得知這些高齡跑者是健康有問題後才開始運動,或是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而一直保持到年長。

50歲以下的頂尖跑者,成績已經進入一個很難再大幅進步狀態。但是高齡跑者,隨著參與者的人數增加,以及各種訓練知識、醫療的進步,他們可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健康的老去

隨著嬰兒潮的退休,他們的醫療及健康問題,都是各國政府很難去面對跟有效解決的燙手山芋。台灣一個病人倒下到死亡平均超過7年,這除了表示台灣醫療便宜,也表示醫療人員盡心盡力維持這全世界最高品質的醫療水準,但悲哀的是這件事情反面,代表著生病後的生活品質可能並不好,走進看看各家醫院的呼吸照護中心,可能可以看到那些不再像是人的病人。

運動或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運動已經不斷被驗證可以善高齡者的健康狀態,甚至是精神狀態,可以不讓長者只待在家裡,而是能夠走出門跟人互動。過去我們可能不能想像80、90歲的長者可以安全完成一場馬拉松,而現在只要沒有特殊狀況,長者也可以參與這樣高強度的運動,享受這樣的比賽,而且參與這項運動的長者越來越多,不再是少數人的運動。

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或許能夠改變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及減少各種醫療問題,而這件事情卻是被政府所漠視,提高健保給付或是長照都不是正確的解答,如果能從根源解決才是良方。讓長者活得更有尊嚴,老得更健康,並且在少子化的現在,一個人的倒下,更可能會拖垮一整個家庭。鼓勵長者走出門,不管是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都可以扭轉這一切。

/ 關於陳柏長 /
陳柏長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再創歷史 愛沙尼亞三胞胎姊妹共闖里約奧運的終點

2016-08-15
故事奧運里約奧運跑步話題

這次的里約奧運會上出現了罕見的一幕,就是來自德國愛沙尼亞的三胞胎選手Lily, Liina,和Leila共同登上奧運舞台。這個畫面關注度幾乎快等於第一名回來的肯亞選手,也是奧運史上第一次有三胞胎同時參加。

奧運三胞胎選手Lily Liina,和Leila ©rio2016.postimees.ee

雖然最後的成績不如肯亞選手,但是以2:48的成績抵達終點已經是一件相當不了不得的事了,因為他們只訓練了6年的時間,就登上奧運殿堂,可說是天賦異稟。

到終點時,三姊妹抱頭痛哭,實在太感人了 ©rio2016.postimees.ee

從小為生存而奮鬥

Lily, Liina and Leila出生於1985年10月14日,從小就愛運動的她們,凡舉舞蹈、滑雪、越野、田徑…等,她們都愛不釋手。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她們出生時,由於是早產兒,3個孩子體重皆不足,所以家中如同一個「加護病房」一樣均需要份外照顧。Lily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說:「我們從小就為生存而奮鬥,這種精神始終陪伴我們,督促我們向前。」好在老天的看顧,她們都還是健康地長大,並分別成為出色的舞者和救生員,三姊妹表示:「擔任救生員要訓練跑步,經同事推薦,才開始參加長跑比賽。」

為生存而奮鬥 ©brobible.com

六年前在一個田徑比賽的會場上,有一位教練哈利發現這三姐妹能夠在10000公尺和馬拉松的比賽分別贏得全國冠軍的潛力。從那時起,他們的目標開始變得更清楚了,就是要練馬拉松,三姊妹並誓言要一起進入奧運的殿堂。

天賦異稟的三胞胎姊妹 ©impresa.prensa.com

各自訓練,成果如同一起訓練

緊接著,她們分別開始以各自分開訓練,也曾為了備戰,一起移地至肯亞做訓練。雖常在不同的場合,但是她們在各個國家的比賽,也慢慢跑出了不錯的成績。Leila最好的成績是在上海世錦賽的2小時37分11秒,2小時39分42秒則是Liina在北京田徑世界錦標賽的成績,小妹Lily則在2015年的瓦倫西亞世界賽拿下2小時40分30秒的好成績。

無論在哪裡,默契都一樣好 ©digileht.ohtuleht.ee

一起跑,微笑進終點

她們也表示,參加奧運的目的並非「一較高下」或奪取金牌,她們共同目標是希望各自跑出個人最佳成績,並希望是微笑著跑到終點。妹妹莉莉也說:「自己一個人跑步很悶,所以三姊妹一起跑步才感到真正的快樂。」

一起微笑進終點 ©wkrn.com

在這樣的努力之下,也不意外她們為什麼僅花了六年時間便達到奧運參賽的標準,最終能夠一起手牽手進入了奧運的殿堂。
每個人做事情的目的不同,不見得非要第一名才算是完成夢想,更偉大的是你如何看待這場比賽,實踐自己的目標,這樣的經驗與回憶,更勝過瞬間如雷的掌聲。

三姊妹的奧運號碼布 ©BBC Sport
©nydailynews.com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