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跑者、健身人或任何項目的運動咖,按摩滾筒可說是再熟悉不過「自我肌筋膜放鬆(SMR)」工具。滾筒藉由自己體重的壓力,精準控制去刺激和放鬆肌筋膜,促進組織的再含水作用。許多研究顯示,它不只有助運動後放鬆恢復、減少延遲性痠痛;運動前熱身時使用,更可增加柔軟度、減少肌肉僵硬感,幫助運動表現。恢復是訓練的一環,滾筒則是運動恢復的重要工具,卻常見因為用到不適合的滾筒而不見其效或造成傷害,那麼,市面上形形色色滾筒,你該如何選擇呢?以下是購買滾筒的 3 大準則。
延伸閱讀:研究證實滾筒按摩的最佳時間、使用方法
每個滾筒的密度不同,這是影響深層組織按摩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決定了使用它的感覺以及適合對象。例如,使用太軟的滾筒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太硬的滾筒則可能造成瘀傷或創傷,反對運動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滾筒的硬度多為 60% 到 100% 不等。數字越低越軟,適合運動新手、剛開始使用滾筒的人;數字越高越硬,例如 100% 適合專業運動員。新手如果使用過硬的滾筒,反而像是折磨你的工具,不過要注意的是,較軟的滾筒在大量使用後可能永久變形,此時表示你該換一個了!經過一陣子辛苦訓練,同時使用滾筒的技術進步之後,你會逐漸適應痠痛的肌肉,此時可換成密度更高(更硬)的滾筒,刺激深層組織的效果更佳,而且硬度高的滾筒較耐用,適合長期使用。
一般來說,滾筒的顏色可以提示其密度,例如白色等淡色系最柔軟、黑色最硬,藍色和紅色通常是中等密度。不過,顏色分類因品牌而異,除了看數值,一種簡易的測試滾筒硬度方法是:擠壓滾筒以評估其相對硬度。
滾筒的表面材質和密度一樣,決定了使用時的強度。大家應該都看過,有些滾筒有平滑的表面,有些則像狼牙棒一樣有尖尖的顆粒起伏,這也代表使用它按摩時的強度從溫和到非常強烈。
表面平滑的滾筒:這樣的基本設計,可讓整個滾筒提供均勻的壓力,對於初學者、運動量較小的人來說非常適合,因為壓力不比凹凸面的滾筒強。
表面凹凸的滾筒:不同形狀、幅度的凹凸面用於施加不同壓力,這些凹凸表面彷彿按摩師的手,更精確地提供針對性的按摩效果,以解決排列不規律的肌筋膜。不過,凹凸顆粒越大的滾筒越針對運動量大的人,如果你的運動量普通,就不需要買個狼牙棒!
滾筒的長度與直徑影響著你的使用方式。
長度:滾筒長度大多落在 46-92 公分。長滾筒(60-90 公分)用途廣泛,是第一次買滾筒的理想選擇,因為它的長度足以橫跨整個背部,也可垂直於脊椎放置,適合背部按摩;當你滾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膕旁肌等大肌肉群時,長滾筒也比短滾筒更穩定。60 公分以下較短的滾筒適合滾手臂、小腿等小肌肉群。另外 10-30 公分更短的滾筒,較適合在有限的訓練空間,以及出外需要攜帶方便的人。
直徑:大多數滾筒直徑約在 13-16 公分之間,這是個舒適的高度,便於你在控制下滾動。有些人則選擇直徑 8-11 公分的滾筒,來進行更深入、有針對性的按摩。
選購滾筒除了三大重點,你可能還會考慮到攜帶方便性,讓你能輕鬆底帶去比賽場地。另外,市面上另有震動、增加熱量等額外功能的滾筒,主要是為了加強活化肌肉。
延伸閱讀:
一次收錄全身肌筋膜放鬆的10大必做動作
6個超簡單的滾筒按壓動作 就能讓緊繃的肌筋膜恢復彈性
你用滾筒是在破壞還是放鬆肌筋膜?用30秒了解這4個關鍵點!
資料來源/REI Co-op, Runner’s Word, 肌內效EX
責任編輯/Dama
對於許多忙碌的上班族來說,要在每天緊湊的行程中擠出時間來運動很不容易,加上久坐的時間會讓小腹逐漸變大,因此身體健康會逐漸亮紅燈。因此,運動的種類要挑對,選擇成效好的運動可以讓身體更快達到健康、緊實的目標,選錯運動不只是浪費時間,嚴重甚至會提高受傷風險。根據專家表示,如果要針對強化核心與瘦小腹,其實棒式會比仰臥起坐來得更有用。
核心肌群是位於腹部前後、環繞身軀的肌肉群。包括腹部直肌、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臀大肌等。這一組肌肉群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脊椎,維持身體穩定度,避免運動傷害和痠痛。根據哈佛醫學院表示,棒式運動比仰臥起坐更能達到強化核心肌群的效果,仰臥起坐鍛鍊的肌肉範圍較窄且不平均,尤其是對髖屈肌的過度訓練,容易引起下背部的損傷和疼痛。而棒式運動則同時鍛鍊身體前方、兩側和背部的肌肉,讓整體的核心肌群達到平衡。
提升運動表現:根據滑鐵盧大學名譽教授著名背痛專家麥吉爾(Stuart McGill)表示,棒式能讓身體的核心軀幹更結實,加強雙腿能力,讓跑者速度加快。因此,不管任何領域的運動員都可以透過棒式提升運動表現。
防止運動傷害:練棒式能使全身肌肉更強健,加拿大著名背痛專家麥吉爾建議將其加入日常的交叉訓練中,能防止運動傷害。
改善體態:時常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可以透過棒式改善久坐後彎腰駝背的體姿。棒式它強化背部、胸部、肩頸和腹部肌肉,促使雙肩向後擴、胸部往前挺,下背恢復到自然姿勢。
促進新陳代謝:棒式能強化肌肉,當肌肉量提升就可以促進之芳燃燒,因此,許多使鍛鍊者能明顯感受到身體新陳代謝越來越好。
雖然棒式可以在家自主訓練相當方便,但也因此容易犯錯而不自知。如果這3個常犯錯的姿勢沒有糾正過來,可能會讓你沒有訓練到核心,反而拉傷了自己。首先,頸部與身體呈一直線,正確姿勢為頭部在脊椎延伸線上,許多人容易抬頭或低頭,會導致過度彎曲,不利於骨頭健康。再來手臂不要過度用力,若太出力可能會導致上背部過於往上拱起,這樣的動作既沒有訓練到核心肌群,還可能讓上背部受傷。最後,切勿把全身力量放腰後,這樣的動作會導致下背腰後下凹的情形。一個要點就是要感覺到是你的肚子,也就是腹肌在出力,而不是靠著脊椎骨硬撐。
步驟1:俯臥姿,雙手肘撐地,雙腳與肩同寬放置地面預備。
步驟2:用肚子和腿部的肌肉將身體從地面撐起,用雙手肘和腳趾支撐身體重量並保持呼吸,維持30秒。
資料來源/Verywill Fit、LesMills
責任編輯/妞妞
上班很累下班很晚是否已經成為了你不運動的藉口?有許多的上班族每天忙碌於工作與家庭之間,要另外再騰出空檔進健身房重訓一波,根本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如果除了一般重訓之外還要上台參加健體賽事,相信有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吧!這次運星編輯部特地邀請一位素人健體選手于耀宗(Tony)來跟我們聊聊,為何他可在上班之餘還能準備健體賽事,並且還獲得了2020 WNBF男子健體公開組174-的第四名。
在科技公司擔任PM的于耀宗(Tony)今年6月第一次參加健體比賽就獲得名次,其實,在半年前他與許多人一樣都是健身房的練爽一族,但他是如何開始接觸重訓的呢?Tony表示,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後的兩年,因為,工作的忙碌加上經常性的夜生活習慣,讓原本瘦扁的身材開始變得越來越腫,再加上發現精神與體能狀態越來越差,因此,開始有了想要運動的想法。
但是,一開始對於運動與訓練其實沒有過多的概念,都認為只要流流汗讓身體有動到就可以,因此,就開始利用多餘的下班時間,跑跑步或是在家做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做,直到5年前有位鄰居帶我去參觀健身房之後,我才開始加入重量訓練的行列。然而,在當時也跟隨著別人或網路的影片,懵懵懂懂的拿起啞鈴與槓鈴進行練習,然而,每天這樣進健身房的訓練過程,也讓我暫時放下工作的壓力,進而漸漸愛上了重訓這件事。
然而,在五年前就已經開始重訓的Tony告訴我們,其實他在前2年都是屬於超級亂練的狀態,例如每天去健身房就是狂練胸或是二三頭肌等等,完全沒有一個系統化的訓練概念與課表,也正因為如此,他開始上網找尋一些健身方式來讓自己訓練變得更加完善。然而,對於我們健身人在2-3年時常見的自我放棄念頭,他坦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想過。
關於這點Tony表示,其實我知道有許多的人在健身的過程中,會因為肌肉成長幅度變慢或是停滯期過長,就會萌生想要放棄重訓的念頭,但當我遇到這些問題時就會在心中跟自己說「再堅持一點時間,你一定可以突破」,另外,也可能是我個性的關係,當碰到問題我會想辦法去尋找身邊的資源,例如健身同好、教練、物理治療師或是網路來共同解,所以,就算目前健身這條路走來沒有太過於輕鬆,確也沒有想自我放棄的念頭。
今年6月7號在台北舉辦2020 WNBF台灣自然健美公開邀請賽,是Tony健身5年以來的第一場健美賽事,然而,這也是許多上班族們想都沒想過的念頭。為何會萌生上台比賽這個念頭?Tony表示,其實,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身邊的同事與朋友,因為,身處於工作壓力極大上班時間又長的科技產業,經常看著同事或朋友們運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減肥,例如不敢吃碳水化合物或是花大錢去看中醫埋針,卻不願意去規律運動及正常飲食,導致身體肌肉失衡以及腰酸背痛等毛病的產生,當你想用正確的運動及飲食觀念去告訴他們時,通常得到的回應不外乎是「你還年輕所以不了解年紀大難瘦下來的困境」或「上班都這麼累了怎麼還有時間去運動」等等的話語,於是我便想藉由參加比賽,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就算再忙只要有心也可以把身體練好,於是乎我就開始尋找比賽的管道。
延伸閱讀:2021 WNBF健體組冠軍于耀宗:這兩場健體賽事就此改變我的人生!
也正因為這樣的念頭產生,讓我在2019年初發現WNBF協會要在台灣舉辦第一屆的自然健美賽,於是我就買了一張觀眾席的票進場觀看,了解健美與健體比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想到現場熱鬧的氣氛再加上各個選手台上的英姿,瞬間讓我心中感到熱血奔騰了起來,因此,更奠定我一定要上台參加比賽的決心。
有關重量訓練這件事有許多的人都抱持著,不用請教練我自己練也可以的想法,但是Tony當下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一個有經驗的教練可以讓你的肌肉成長更加驚人」,由於在2019年初看比賽之後,Tony便下定決心要參加2020年的自然健美比賽,因此,他花了半年的時間將當時WNBF比賽的影片反覆的看了幾次,最終決定找上在FIT IN健身工作室的Zack教練,重新學習健身與備賽飲食,並將目標設定在半年後的健體賽事。Tony回想起當初跟Zack教練提出他的目標之後,Zack教練變開始將訓練與飲食的大方向,用更加有系統的方式來指導我,讓這6個月內肌肉成長的幅度超過盲練的那幾年,所以,一個有經驗負責任的教練真的比任何自我尋找方式要來的有效率。
【延伸閱讀】WNBF自然健體職業組世界冠軍Zack專訪
在訓練上除了教練在訓練上的要求外,對於備賽期飲食方面甚至連一點點作弊餐的機會都沒有給,在訪問當下Tony也坦言,其實在這六個月的備賽過程中「飲食管理」是最難熬的一關,尤其當時又遇到農曆過年期間,餐桌上各種大魚大肉以及甜食的誘惑讓自己差點失守於此,但堅持著「比賽就算輸也不可以輸在心態上」的理念,只好默默拿出備賽便當啃著準備好的雞胸肉度過。關於這點Tony也給了這樣的建議,如果你在備賽期間真的忍不下去時,可以趁著高碳日的當下吃一點點自己想吃很久的東西,讓心情稍微獲得緩解;也因為這樣所以在那六個月內自己內心的壓力十分的大,再加上沒有任何人可以理解你的痛苦,但這些過程只能靠著自己的意志力撐過去。
通常上班族除了運動訓練的時間難以調配之外,在於日常飲食的準備上也是一大難題,對於這點Tony也發揮出理工人的精神,將所有的餐點準備都做出一份SOP表格,完全會不浪費任何的時間。在備餐的技巧上他說,因為,我們不是一般健身房的教練或專職選手這塊,所以我們扣除上班與訓練的時間外,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來準備餐點;因此,我備餐的方式就是趁假日一次做好一週28餐的便當(一天四餐)放在冰箱,例如地瓜我一次準備好多少的量、加多少水以及要蒸多久時間,因此,在雞胸肉與蔬菜也是採取同樣的方式來準備,並將這些數據通通紀錄下來做成一份表格,這樣就可以在每次準備的過程中省去很多的時間,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如果你沒時間煮也可交給家人來準備,也就不會讓準備出來的東西落差太多。所以,基本上我的備餐飲食非常的單調,就是地瓜或白飯配上雞胸肉與一種蔬菜,另外,在熱量的分配上教練給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我就直接將它除以四平均分配在每餐的熱量攝取內,這樣就可以避免還要去特別記這餐要吃多少熱量的問題。
另外,在食材的選擇上Tony也給了這樣的建議,一般簡單來說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太一樣,這是因為每個人身體對於食物的反應都不盡相同,例如以脂肪這個營養素來說,我就有試過堅果以及酪梨這兩種,後來發現堅果對我的身體反應比較不好,但酪梨反而是比較好的,所以就必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感受身體日常與訓練時的狀態來做決定自己該吃什麼食物才好。
一般人對於參賽選手的認知就是艱苦的訓練加上嚴格的飲食管理,其實,只有備賽過的人才知道最累的除了訓練強度還有心靈強度,尤其是邊緣化這件事在決定參賽之前他完全沒有想過,Tony表示,當我決定要參加比賽時,週遭的朋友與父母都不能理解為何要這樣做,而且參加比賽得獎又沒有錢可以拿,再加上嚴格飲食的控制與緊湊的訓練時間安排,讓我在這段期間內必須推絕掉許多的聚餐以及各種社交聚會,讓自己突然之間變的非常邊緣化,再加上周遭的冷言冷語與不看好的現象持續出現,讓自己內心的壓力持續的墊高,所以,必需要在這些過程中找到壓力的出口,例如我自己會半夜去KTV怒唱、點一杯好咖啡犒賞自己或是在飲食中加入幾尾蝦子,就可以讓一天的心情變得很好。
所以,我也建議想要參加比賽的人,你必需要讓自己的內心更加的堅強,否則你將會輸在這條路上;最後,套一句2019年WNBF裁判長說的一句話「It's all about balance」,因為,在競賽的過程中真的非常自私,除了你的工作之外,你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會受到影響,該如何在這些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取得平衡,才是每一位參賽的選手必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照片提供/TONY、邊哥
訪談、撰文/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