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減重方式數不完,然而不是每項運動都適合全部減重者,例如肥胖者和有關節疾病困擾者常不敢運動,或是平時沒運動習慣,突然為了減重而運動恐怕很難維持。這時,健走會是個最初階、簡易,且適合多數人的入門運動。如果你是上述這些人,或是你身旁有朋友想瘦身又懶得動起來,穿上舒適合腳的鞋,去健走吧!
健走可有效燃燒體內脂肪!不過走路也有分強度,而強度影響消耗的熱量。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一般走路每小時速率約4公里,消耗熱量以50公斤成人計算,每半小時消耗77.4大卡、60公斤則消耗約93大卡。快走則會感覺心跳加速、微喘、流汗,每小時速率約6公里;消耗熱量以體重50公斤的人計算,每走半小時約消耗112大卡、60公斤消耗135大卡。
許多人把健走與強度較高的慢跑相比,若以15-30分鐘運動時間計算,健走與跑步同樣都是消耗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然而減重主要目標是「減脂肪」。如果健走持續半小時以上,這時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降低,脂肪的燃燒率急劇提高;跑步消耗的熱量則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消耗掉肌肉熱量)較高,跑步後的體內脂肪消耗率較健走少,反而較低強度的健走能在減重上小兵立大功。但必須注意的是,健走不是隨便走10分鐘就有效,長時間運動才能燃燒更多脂肪!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列出的健走好處﹕
1. 健走對腳部關節的耗損比跑步、爬山等其他運動少。走路時,腳關節承受的荷重約體重的1-2倍;跑步約3-4倍。
2. 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3. 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
4. 提升心肺功能。
5. 紓解壓力。
6. 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頸放鬆,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雙手:肩膀放鬆,手掌微握但避免握拳過緊,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手肘約在腰部位置,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速度,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在核心力量。健走時,使用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簡單來說,縮小腹、夾臀以保持直立。
雙腿:跨步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身體重量。記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
速度﹕每小時5-6公里(若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則屬於散步)。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最好30分鐘。
建議時機﹕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後,另建議睡前2小時內不要激烈運動,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影響睡眠。
地點﹕針對膝蓋關節安全考量,在室外選擇PU跑道最安全,室內使則可使用跑步機。以外在環境因素考量,室外缺點是有空氣汙染,夏天容易中暑、冬天太冷容易使血管急速收縮導致血壓飆高,有心臟疾病者不建議此時到室外。相反的,在室外運動好處是可吸收維生素D,研究證實骨密度的維持必須運動、日曬、鈣質補充及維他命D三管齊下,建議每週3-4天早晨或傍晚到室外運動,約15-20分鐘即可。
注意﹕「我每天吃完飯後都散步30分鐘,這樣算運動到了嗎﹖」事實上,時速每小時3-4公里的散步不是運動,只能算是「活動」,比起吃飽就睡或坐著看電視,這樣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肢體活動,但散步既不能增加心肺功能、沒有增加耗能,也較少訓練到肌力或肌耐力。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care健康促進服務雲
責任編輯/Dama
跑步風氣正夯,各地出現了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跑團及路跑賽,平均每週就會有2-3場路跑賽事,繁華喧鬧的街道上,一定能夠遇上那個揮汗如雨,正朝向自己目標向前的人們。
而跑步的目的除了身強體健外,很多人更是希望能夠突破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非凡的紀錄;但光是埋頭苦幹的向前跑,或是無止盡的參加賽事,真的就能著實的進步嗎?
Garmin團隊觀察到了大家的需求,自去年開始,他們便開創了我要變強跑步營,專為熱愛跑步業餘的社會人士量身打造的跑步課程。
本課程以及內容皆由火箭人黃崇華總教練親自操刀,擁有跑齡27年的他認為:「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跑步不易完全無傷。」但我們所能的是用一顆熱情、真誠的心來面對每一次的挑戰,不必把每一次的比賽當作是「比賽」,永遠記得我跑步是為了什麼就好。
採訪的當週正巧遇到即將來臨的台北馬,於是在12/13的策略份子【火箭人實戰戰術分享】課程之中,貼心的總教練黃崇華以及教練張哲豪也專為此賽事做了個別的教育及宣導。
但在上課前,還是得需活動活動筋骨,即便是比賽的前一天,也不能放棄訓練,因為實力是靠累積而來的。
當天得實做課程為動態暖身、折返跑500公尺x6趟、收操、實戰經驗分享。在來回六趟的過程之中,教練分別讓學員進行一趟快跑、一趟慢跑的節奏,每跑一趟回來,需在原地做徹底的拉筋、伸展讓肌肉鬆弛,教練表示;如果連續跑六趟結束,到了第二、三趟以後,肌肉會因為過度緊繃而影響速度及表現。
結束實做課表之後回到集合地方,貼心的Garmin還為學員們準備了豐富的補給,包含水果以及運動飲料;由於跑步中會流失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跑步後的第一時間,水分、運動飲料是必須要補充的選項。
張哲豪
專業經歷
2016 GARMIN我要變強跑步營 首席教練
2015 GARMIN WOMEN RUNNING CAMP 首席教練
2015 美津濃馬拉松接力賽三重箭歇團A隊冠軍隊員
2015 萬金石Acer馬拉松訓練班教練
2015 THE NORTH FACE國際越野挑戰賽 無縫接力100公里冠軍
2015 GARMIN鹿崛坪越野挑戰賽季軍
2015 THE NORTH FACE名人講堂教練
2014 三重箭歇團總教練2014 台北市體育局馬拉松夢想班教練
2014 美津濃馬拉松接力賽三重箭歇團A隊冠軍隊員
2014 Wins For Life World Run 第二名
2014 陽明山越野路跑賽 分組第一名
2014 SALOMON 陽明山系五指山越野賽 勇腳組 第一名
2007 太魯閣國際馬拉松賽 半程馬拉松組 分組第二名
2005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高中男子組10000公尺 第二名
在補充之餘,教練張哲豪教練也分享了對於馬拉松的準備經驗。對於賽前的準備他表示;雖然會設定一個概括目標,但實際下戰場的話,還是要依照當天的身體狀況去執行。如果當天狀況不佳,則不要勉強自己硬要照著原來設定的配速進行。
而比賽當天大約2公里後,就能夠知道附近的跑者哪些與你實力相近,並找到其中幾位,跟著他們的配速,以集團的方式前進,這樣也能讓自己更穩定且若好勝心較強,還能夠激勵自己在最後公里數的衝進。
心理層面的部分則是當快要撐不下去之時,可一直不斷地灌輸自己「不會累」的觀念,以及告訴自己,還有10公里與已經完成10公里的差別;一個是越跑越短,另一個則是還有多少距離,正面的思維可以多增加一些腎上腺素的分泌。
跑到後面的時期,肩膀、肌肉 、擺臂的部分會趨於僵硬,所以在跑步之前,可先參考一些平時所欣賞的運動員跑姿,當你累的時候,就可以模擬這些以做微調,一方面不會受傷,另一方面則是轉移注意力。若到最後真正快爆掉之時,嘗試給自己一些心理建設,試著將速度放慢2-3公里,調整到差不多的情況之下,在漸漸將速度拉回。
跑步不僅只是運動、不止只是娛樂,Garmin團隊深信跑步創造了人生色彩,同時也注入 一股活力泉源、宣洩了生活壓力、也紓解了工作煩憂。 跑步技術、競技能力、路跑賽事表現,不過是附屬的價值,生命的活力,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創造,自我價值的肯定、跑步實力的進階,全方位、多功能、各種面向、角度、深度、 空間的精彩人生,是我要變強的誘因。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