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學生跟我討論年底的馬拉松要如何準備,於是想說把之前文章整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馬拉松到底要怎麼練?這問題若是網路搜尋一下,可能會出現上百種結果。有人說周跑量要100km以上才行,有人又說,訓練要重質不重量,要多練間歇才跑得快,不要跑垃圾里程。又有其他書上說,不要總是練速度,要根據心跳區間去做訓練,或是要跑山路才會進步。坊間許多說法好像都很有道理,卻又常常互相牴觸,看了這麼多資訊,到後來都精神分裂,不知道怎麼跑才對了....
話說自從2008年開始被朋友騙去跑馬拉松後,因為每次跑過30km之後,總是爆掉、只能一拐一拐地撐到終點。當時不懂以為每周一直報名比賽、一直用意志力堅持下去就會進步,還記得當時我還曾經連續四周都跑全馬。結果卻是每一場都是跑4hr50m-5hr20m之間。怎麼跑都不會進步啊!!!
為了尋求成績進步的方法,我也陸陸續續看了好幾本馬拉松的訓練書籍,這幾年看過的書籍中,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包括紐西蘭知名教練Arthur Lydiard所寫的Running to the Top、日本的eA式馬拉松訓練、以及美國的Daniel’s Running Formula這三本。我自己也都實際驗證過這幾本書中的課表執行方式,近期幫學生開課表時,也大多根據這幾本書的理念,加上自己的經驗來執行。
在討論這幾本書之前,先說一下2010年時我自己的訓練經驗,當時說實在市面上根本沒甚麼跑班跑團的,網路資訊也很缺乏,我搜尋了很久才找到一個訓練課表,於是就照著這課表訓練了大約半年,中間完全不報名任何比賽,結果年底台北馬全馬成績就從四個多小時,一瞬間推進到3hr31m。課表的結構大致就是:
週二: 閾值跑或是漸速跑8-12km(現在通常叫做Tempo Run)。
週四: 800m間歇跑,也就是一般人說的亞索800訓練,後來才知道這是練最大攝氧量。
週日: 25-30km的長距離,速度是逐漸加快,通常我是每5km拉快5-10秒的配速。
就這樣,沒有其他的,一周大概也只跑這三次,總距離約50-60km。
這個訓練方式我想即使放到現在還是很管用的。
OK,現在就來討論這幾本書的內容,雖然我都是看原文的,不能保證 100% 理解所有內容,但是還是覺得每個教練都有其特別的地方、或是有一些共通之處,在這邊摘要一些內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Arthur Lydiard的馬拉松課表中,第一階段會請選手進行非常大量的有氧跑,例如周一、周三、周五與周六都分別跑60分鐘,周二、周四各跑90分鐘,周日則要求跑120分鐘。也許你會問說:「那都不用休息喔?」這個問題很好,在Arthur的課表內我還找不到「休息」的這個課表,最輕鬆的就只有「慢跑30分鐘」,沒有全休這檔事,所以要當Arthur的學生也實在不容易吧?
在經過數個月的有氧跑之後,接著他會要求我們去做一個月左右的爬坡練習,主要訓練抬腿以及臀大肌與腿後肌的強度,當然此時有氧跑也是要持續穿插進行。
看到這邊,你以為Arthur的課表都是有氧跑而已嗎?那你就錯了!事情哪有這麼簡單。打好基礎的目的,就是要讓你身體可以承受接下來一連串的速度訓練。
在打好以上堅實的基礎之後,接著就是一連串的無氧與加速訓練,包括100/200/800/1000m 等等的間歇訓練,還有3000/5000m的計時訓練。當然其中還是會穿插30-90分鐘的有氧跑,周末則是要做120分鐘以上的長跑。
值得注意的是,Arthur不建議選手去做超過2.5小時以上的長跑訓練,因為這樣的訓練對於身體帶來負擔太重,會影響到恢復時間與下一周的課表。
以下是第三階段其中一周的課表參考:
週一:800m間歇6趟
週二:有氧跑90分鐘
週三:3000m計時跑
週四:有氧跑90分鐘
週五:200公尺放鬆跨步練習6趟
週六:10000公尺計時跑
週日:有氧跑120分鐘或更多
Arthur 的速度課表常常出現 3000/5000/10000m 等等的計時跑,不過並不是要你卯足全勁跑,而是盡力卻不是全力去跑(好像很抽象…)。
此外,Arthur對於配速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數字可以參考,大多是以體感來判斷。像是他會跟你說,間歇沒有一定要跑多快、也沒有一定要跑幾趟,只要跑到你覺得夠快、然後趟數多到你心裡想「今天這樣就夠了吧!」,就可以收工回家。
所以不用特別看配速,也不用看甚麼心率等等複雜的數字,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方式其實也不錯,但是對於一般意志力薄弱的選手來說,恐怕就很難進步了。不過Arthur年代比較久遠一點,當時是沒有太多複雜的工具可以用,因此這樣訓練其實相當合理。
Arthur教練的名言:"記得你訓練是為了要比賽"。主要是提醒跑者,平常訓練跑比別人快沒有用,要在比賽中跑快才有意義。
再來就是日本很有名的eA式馬拉松訓練書,則是整理出日本著名線上課表教練網站e-Atheletes的經驗所發行,基本上將訓練期分為以下六個周期:
1.準備期
2.加強期前的準備期
3.基礎訓練期
4.實際訓練期
5.完成期
6.調整期
配速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配速:
1.慢慢跑與快走
2.LSD慢跑(7-8分速、連續跑2小時以上)
3.長距離配速跑(比LSD快一些的15km以上長跑)
4.輕鬆跑(比慢慢跑快一點)
5.中速度跑(比長距離配速跑快一些、距離稍短)
6.快速跑(比中速度跑快、大概5-10km之間的距離)
7.比賽配速跑(與比賽同配速的5-30km 之間的距離跑)
我想由於eA式的教學對象主要針對一般上班族,所以課表開出來跟主要針對奧運等專業選手的Arthur就有明顯不同,這邊舉一個訓練期的一週課表給大家參考一下:
週一:休息
週二:有氧跑60分鐘
週三:中速度跑12-16km
週四:休息
週五:有氧跑30-60分鐘
週六:LSD3小時以上
週日:長距離配速跑30-40km
你有發現了嗎?這個日本人的馬拉松課表,週末跑的距離相當驚人,通常二天加起來距離很容易就超過60km,平日也就跑個一個中速度跑,還有穿插一點慢跑而已。
而且中速度跑也不會要求你跑特別快,例如一個全馬3小時30分的選手,建議中速度跑是用4分50秒的配速來進行,長距離配速則是用5分至5分20秒之間。此外只有在目標3小時內的課表,才會出現間歇跑或山路加速跑,其他還都是以有氧跑與中速度跑課表為主。
不過對於配速來說,也沒有相當精確的對照表可以參考,只有大略數值在書中出現,需要自己多少去推敲一下該跑的速度。
eA式跑法在前幾年日本相當風行,我覺得很適合一般上班族執行,因為高速度練習很少,因此成功率比較高,肌肉拉傷的機會也會比較低。但是周末要連續跑2天三小時左右的長距離,對於跑者的恢復能力是一個挑戰。不過我覺得這種練法其實相當不錯,因為全馬就是需要很強的肌耐力,速度真的不用練太多。
至於另外一本Daniel’s Running Formula,則是由Jack Daniel博士所撰寫的跑步訓練書,這本書由於國內有徐國鋒教練翻譯了一本「丹尼爾的跑步方程式」,所以我想大家就比較熟知一些。基本上丹尼爾明確整理出每個人應該跑的各種配速,並細分為E/M/T/I/R配速,而且每種配速要跑多長距離、要休多久時間等等,都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值。方便各種能力的跑者參考執行。
以下列舉他的其中一週跑步課表大家參考看看:
週一:有氧跑(練跨步)
週二:有氧跑
週三:有氧跑
週四:5-6 分鐘的T pace跑8趟、間休30秒
週五:有氧跑
週六:有氧跑
週日:10-12分鐘的T pace跑2趟+E pace 80分鐘+15-20分鐘的T pace跑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部分,每個周期都不大一樣,只能挑一周出來討論一下。
跟其他課表比較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會要求大家每個周末都一定要去跑2小時或更長的長跑,而是會用各式的T pace+E pace課表去配合執行。而他的馬拉松課表中,T pace跑出現的機率相當高,也就是他很重視乳酸閾值跑的訓練。
此外在單次的長跑訓練中,他跟Arthur類似都不怎麼建議大家一次跑2.5小時以上的訓練,認為這樣會造成太大的傷害而影響恢復時間。而我覺得丹尼爾最大的優點,是給每種配速明確的定義,方便大家執行。而且也明確告知各種配速應該佔總體練習量的比率,也就是你跑量不夠多、有氧能力不夠好的話,就不應該跑太多間歇跑,值得大家特別注意。
看完以上三種大師級們對於馬拉松課表規劃的書籍,當然各家有他獨特的理論在裡面,不過有個共通點,就是高強度間歇跑課表出現的機會很低。對於馬拉松這種長距離訓練,大多還是以長距離有氧跑與閾值跑為主要加強重點。就如Arthur所說:「間歇跑就像是蛋糕上面那薄薄一層奶油,只是為了點綴而已。」間歇跑跑太多不但容易受傷,而且還可能會削減你之前辛苦的有氧跑所增加的粒線體數量,不可不慎之。
而關於跑量部分,雖然書中都沒有明確說一定每周要跑多少量,但是簡單加一加的話,每周建議跑量大概都會在 60-100km 之間。基本上如果周跑量不到 30km 的跑友,我都會建議他們不要跑全馬比較好。
而且這幾本書中,對於心率部分的著墨也很少,當然也沒有功率,主要還都是以配速為主要訓練依據。主要原因是心率與功率訓練方式其實都是近幾年才比較風行的訓練方式,但是有沒有真的需要,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另外前幾年我也分享過不用練間歇不用練30KM的"福澤式馬拉松訓練法",有空可以參考一下。
摘錄他的其中一周破3小時的課表:
星期一 休息或慢跑60分鐘(每公里6分速)
星期二 慢跑60分鐘(配速每公里6分速)
星期三 10公里漸速跑(從5分30秒最後拉到4分30秒)
星期四 慢跑60分鐘(配速每公里6分)
星期五 慢跑60分鐘(配速每公里6分)
星期六 慢跑60分鐘(配速每公里6分)
星期日 15公里漸速跑(從5分速最後拉到4分速)
每個月合計訓練距離約在250-400公里
福澤式就更妙了,速度跑非常少就算了,連周末都不用跑長距離,但是這種練法在日本同樣有不少跑者跑出2小時多的成績。
記得當年我寫出這篇文章,造成市場很大的轟動。不認同的人很多,尤其是許多參加市面上跑團的朋友,更會覺得這怎麼可能啊?! 那我跑這麼多間歇不就白跑了?
其實你的間歇不會白跑,錢也不會白繳,至少我想你的5KM應該會破PB。但是全馬是不是需要這樣練,自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
後來有些朋友私訊給我,說他們照著福澤式練法,馬拉松竟然破了PB,而且也很少需要去看復健科。我想復健科診所應該很不喜歡這本書吧!!
總之一句老話: 「馬拉松訓練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沒有累積、就只能GG。」
當然,如果你不想跑甚麼太複雜的課表的話,反正就穿上跑鞋出去跑吧!
日本專業運動品牌 ASICS 台北旗艦店於 6/23 呈現全新的面貌重新開幕,以經典日系簡約風格打造時代感購物空間,提供全台最齊全的 ASICS 運動裝備。開幕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 ASICS 品牌大使林敬倫、品牌好友魏如昀及 Team ASICS 排球選手陳建禎、籃球選手盧峻翔親自以個別代表運動生活領域化身一日店員,為大家導覽 ASICS 各系列主題商品,秀出專業運動及潮流穿搭,展現 ASICS 專業與創新時尚,一同為旗艦店開幕喝采。
ASICS 台北旗艦店全新形象結合了日系風格及科技元素,透過木質調的簡約設計,與悉心靈活的光線投射,展現出商品本身特色。 ASICS 台北旗艦店同時備有 ASICS「FOOT ID 」足測系統,以動、靜態測式來測量足部特徵的 3D 足型,幫助跑者了解跑步姿勢,並透過科技為消費者判斷並推薦最適合鞋款,降低運動傷害。
全新店面更於 B1 兒童區打造的親子共玩區,提供家長們與小孩的共玩空間,讓旗艦店不僅僅是購物場所,也能為親子家庭一同創造優質的購物體驗。 以創造優質舒適消費體驗為升級核心,旗艦店 B1 特別設置 VIP 個人化服務空間,帶給主顧客一對一的貼心專人服務,親自鑑賞新品,並透過定期活動舉行,交流最新運動影片,並與 KOL、運動員、球星等近距離互動,傳遞運動精神,與創新時尚風格相呼應。
擁有地下一樓及地面兩樓的 ASICS 台北旗艦店分為四大區域,B1 的兒童區、1F 的專業跑步區、2F 的運動休閒區及球類運動區,全新的旗艦店規劃了 B1 一整層的兒童區提供完整的兒童服飾與鞋款,ASICS 童鞋為不同階段及年齡的兒童所設計,藉由舒適的穿著體驗,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人氣童鞋 SUKUSUKU 系列及 Kids Running、Kids Sportstyle 系列都能在旗艦店中找到。
在 1F 的專業跑步區有著各式專業的跑鞋,由入門到高階的鞋款應有盡有,提供不同跑者類型的需求。 2F 的運動休閒區以復古跑鞋為 ASICS 最受大眾喜愛,更有當季最新話題性高的聯名款式。2F 另一側的球類運動區,擁有各式球類裝備,從網球世界球后思薇雅蒂(Iga Swiatek)所穿著的 GEL-RESOLUTION 8 到最新的籃球鞋款 GLIDE NOVA FF 2 以及旗艦排球鞋款 METARISE 皆於店內擺設,旗艦店聚集 ASICS 最齊全且多元的系列品項,展現「All Sports」的概念精神,滿足各類型運動愛好者的需求。
開幕記者會中,品牌大使林敬倫率先導覽一樓專業跑步區域,從競速跑鞋、保護機能性強的支撐和緩震鞋款,以及近期熱銷的越野 Gore-Tex 鞋款,旗艦店擁有 ASICS 齊全的跑步商品,滿足所有跑者的需求。林敬倫則特別推薦 Tartheredge 3 虎走鞋款,過去在電視運動實境節目便常穿著進行跑步訓練,抓地力強耐用性又高。林敬倫也表示最想要駕馭的跑鞋是 METASPEED+,近期成為眾多選手破紀錄的秘密武器於6月24日起在旗艦店開賣,邀請跑者們到旗艦店試穿體驗。
獨具個人穿搭風格的品牌好友魏如昀表示,自己私下穿著根本是個「復古男孩」,自己特別偏愛復古中性服飾,並以 SportStyle 運動休閒造型登場,上窄下寬的中性風格也很符合自己私下的穿搭,魏如昀說到:「穿搭是最能表達自己心情的一個方式,對我來說只要有自己喜歡的元素以及自信感,都能呈現出最舒適及自然的自己」,化身 SportStyle 系列一日導覽員,特別挑選最具經典的復古 LOGO T-shirt,搭配最新上市的 Monozukuri 系列 GEL-1130 鞋款,充滿日式韻味的設計細節,用經典簡約的單品就能呈現個人風格。
除了提供專業的裝備外,ASICS 也持續深耕籃球、排球、網球…等運動,致力於支持各項運動選手。今年獲頒 P. LEAGUE+ 年度最佳第六人的盧峻翔提到:「穿上 ASICS 的籃球鞋,可以感受到每一款鞋的進化和研發技術上的進步,讓我在球場上能夠盡全力的去跑動和得分。」特別推薦主打穩定包覆的 GLIDE NOVA FF 2,薄底與良好抓地力讓他在球場上速度與步伐的轉換上更順暢,是征戰球場的最佳利器。
剛從日本返台的排球選手陳建禎提到:「ASICS 在排球這一塊運動真的耕耘了許久,排球鞋款持續進化,在設計上也提供更多的款式給球友們做選擇」除了自身愛用鞋款 NETBURNER BALLISTIC FF 2帶來的敏捷移動跟良好的緩震能力,讓他在日本聯賽中有最佳的表現之外,陳建禎同步推薦 ASICS 高階鞋款 METARISE 帶來的爆發推進,讓選手有更佳的攻擊跳躍能力。
ASICS 身為全球知名的專業功能性運動品牌,致力於推廣全民運動風氣,秉持「Sound mind, Sound body.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體魄」的品牌精神,希望透過運動創造健康和快樂的生活理念,不論專業運動裝備或者是運動休閒 SportStyle 系列,ASICS 不斷精進並創新突破,提供消費者更多元且完整的商品內容。
ASICS 台北旗艦店全新形象於 6/24(五)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幕,開幕期間凡來店消費即可獲得品牌證件掛帶,限時活動消費滿 $3,500 享現折 $300 及滿 $5,000 贈送收納裝備包,將帶給消費者更齊全的專業運動裝備及優質舒適的消費體驗。
ASICS 台北旗艦店
開幕時間:2022年6月24日
地址:台灣亞瑟士台北旗艦店(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1段165號,捷運忠孝敦化站7號出口)
資料來源/ASICS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