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臺北馬拉松即將於 12 月 18 日開跑,比賽倒數,你是否已準備好一雙能夠征戰賽場的跑鞋?近兩個月來,adidas Adizero Adios Pro 3 征服柏林、倫敦與芝加哥馬拉松男女子冠軍,名符其實成為「馬拉松冠軍跑鞋」,全系列更是本屆臺北馬拉松指定跑鞋。近期新色跳脫常見的色彩,推出炫彩紫、活力橘新色,激勵跑者以「Beyond Fast」突破自我的精神奔向終點!
2022 年柏林馬拉松甫於 9 月底落幕,來自衣索比亞的 Tigist Assefa,穿著 Adizero Adios Pro 2 奪下女子組冠軍,將個人最佳成績往前推進 18 分鐘,並寫下女子馬拉松歷史第三快的新紀錄。不僅如此,adidas Adizero Adios Pro 系列近期橫掃各大國際賽事,包含柏林馬拉松女子組亞軍及季軍、倫敦 馬拉松及芝加哥馬拉松男子組冠軍,皆穿著 Adizero Adios Pro 3 贏得佳績,可說是世界級頂尖跑者的「飆」配!
Adizero Adios Pro 3 新色,鞋面以特殊炫彩紫及黑色色塊拼接而成,鞋側的經典三線標誌以白色呈現,鞋後跟、鞋舌logo和鞋帶則用亮眼的螢光橘點綴,不論男女跑者都適合的配色。adidas 秉持不斷發展菁英跑鞋的決心,推出運用三大革命性科技的 Adizero Adios Pro 3,搭載 ENERGYRODS 2.0 碳纖維推進系統,將一體成型的爪型碳纖維條嵌入雙中底間,給予跑者強勁的推進力,也幫助跑者在賽道過彎處更加協調穩定;創新 Lightstrike Pro 雙中底則為跑者提供緩衝和能量回饋,讓跑者稱霸臺北馬拉松賽道。Lightweight Mesh 輕量鞋面專為馬拉松比賽設計,具極佳透氣性,並將楦頭加寬,提升跑動過程的穩定性。此外,Adizero Adios Pro 3 部分採用再生材質製造,落實 adidas 一直以來的永續理念。
adidas Adizero 家族系列同步推出多款全新配色,專為中長距離訓練而生的 Adizero Boston 11 男款有亮眼橘、女款有淡雅橘等四款新色,新一代 Boston11 鞋身更輕盈共減少 25g,且鞋面升級使用質絨皮革拼接 Lightweight Mesh,鞋面更透氣升級;適合間歇跑、節奏跑等速度訓練的 Adizero adios 7 也帶來亮眼色彩,展現跑者的熱情。另外,TAKUMI SEN 8,也有銀橘和橘黑兩種新色選擇。
adidas 還有頂級的 PRIME X2 Strung 旗艦概念跑鞋,其全新 Strung 科技鞋面透過數據驅動電腦控制紗線的韌度編織而成,達成鞋面無縫的輕量舒適創新設計,搭配上 3 層 Lightstrike Pro 中底,以及 ENERGYRODS 碳纖維條與 ENERGYBLADES 碳纖維片,兩者加乘極大化推進力,創造穩定、省力且回彈的效果。外觀配色也十分特別,以銀灰色編織鞋面為基底,搭配橘、紫色點綴,充滿競速感。
跑者到底需不需要做肌力訓練?一般來說跑步是屬於耐力型的運動項目,尤其著重於下肢與核心肌群,一般肌耐力的訓練方式並沒有特定的類型、強度或持續時間等等,但一定要記得時常被忽略的是整體肌力提升,才能讓肌耐力跟隨上升,因此,如果你沒有在基本的肌力上下功夫,就無法在耐力上保持長久的速度及能量。接下來,我們將針對跑者的下肢肌群來做加強訓練,除了能夠幫助你提升跑步能力外,還能順利進入耐力長跑的訓練階段。
訓練肌群:股四頭肌、腿後肌、腰部、小腿肌和臀肌
步驟1.眼向斜上方看,同時挺胸抬頭,將槓鈴放在頸後的斜方肌和三角肌後束上,兩腳間距的間距保持與肩同寬,雙腳應呈30~45度角的站立姿勢。
步驟2.背部保持平直,退後1-2步離開槓鈴架。
步驟3.吸氣並憋住氣時,啟動髖關節緩慢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 步驟4.運用臀部的力量,將重量往上推起回到起始位置。
訓練肌群:大腿肌、臀肌和腿後肌
步驟1.雙腳分開一腳掌距離,雙手持啞鈴垂於身體兩側。
步驟2.吸氣輕鬆將右腳向前跨一步下蹲,挺直腰背上身保持直立平穩。
步驟3.呈弓步姿勢前腿上部稍為低於膝蓋水平,然後再恢復到起始位置。
訓練肌群:核心、臀肌和腿後肌
步驟1.把槓鈴置於上背部,類似槓鈴深蹲的方式,接著夾緊肩胛骨穩定槓鈴。
步驟2.挺胸朝側邊跨出一大步,臀步往下接近地面,右膝彎曲使大腿與地面平行。
步驟3.左腿伸直並讓核心肌群緊繃維持穩定,接著回覆到起始位置。
訓練肌群:小腿肌
步驟1.雙手持啞鈴站立雙臂自然下垂伸展,身體收緊平直重心略向前。
步驟2.呼氣,腳後跟向上提踵至最大程度,使腳前掌支撐身體重量。
訓練肌群:腿後肌、臀肌、下背部與核心
步驟1.膝蓋微微彎曲將雙手伸直握住壺鈴,並將髖部往後推讓腿後肌感受到緊繃的狀態。
步驟2.運用髖部的力量將身體往前送,同時臀肌夾緊回到站立的姿勢。
步驟3.接著再將髖部往後推,回到起始位置。過程中背部保持直挺!
資料參考/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