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極限直排國手王韋傑:不管有沒有觀眾,我都要繼續溜到沒有力氣為止
1
極限直排國手王韋傑:不管有沒有觀眾,我都要繼續溜到沒有力氣為止
2
專家:騎單車雖然好,但小心造成身體5種傷害!
3
速攻眾神的山嶺! 越野之神 Kilian Jornet 無氧攀登聖母峰成功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極限直排國手王韋傑:不管有沒有觀眾,我都要繼續溜到沒有力氣為止

2016-07-18
話題 戶外運動 專訪 故事 極限運動

攀岩、滑板、走繩,甚至是最近開始流行的跑酷,都是我們很常聽見的極限運動項目,但是直排輪其實也是極限運動的一個項目,它滑行的一分鐘就好像跑了30分鐘一樣,相當的辛苦。在台灣,由於全民政策以及推廣的諸多限制,使我們以為這項運動好似很少人在玩,可是在那個我們以為的角落裡,有一位名叫王韋傑的大男孩,他親眼看著直排輪的興起,親身經歷著這項運動的沒落,無論現處怎樣的趨勢,身為國手的他始終帶著希望持續溜著,盼望有一天,大家能再度愛上直排輪。

直排國手王韋傑

溜直排輪?好酷喔!

從小就喜愛在外頭到處跑的韋傑,只要是街坊鄰居邀請的各項運動活動,他一概不拒絕,所以運動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後天衍生出的興趣,更像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某天,有如往常一樣,正當他要出去打球時,看見鄰居好友們的腳上分別都有一雙直排輪鞋,在那兒溜阿溜的,好像很酷的樣子。為了跟上鄰居朋友的進度,韋傑請求父親給他買了人生第一雙直排輪鞋,也因著這個開始,便開啟了他往後的直排輪人生。
 
那時地他與朋友們也才處於國中的年紀,所以對於任何事物是好奇心大於堅持下去的毅力,很快地,鄰居朋友們就對這項運動失去了興趣,但是韋傑不同,再溜直排輪的這些日子,他是一天比一天興奮,只要有一天沒有溜,他便會感到渾身不對勁。後來,他開始到公園去練習,在那裡,也有著些與他一樣喜愛溜直排輪的同好們。但不同的是,過去僅與鄰居朋友隨意在平地溜的他,在公園卻看見同好們不僅能夠在平地溜,還能夠跳轉、飛越障礙物…等,那一刻,才真正開啟了韋傑對於直排輪的眼界,他心想:「好,我想我是沒辦法放棄直排輪了。」

跳耀、旋轉,開啟韋傑的視野

當國手教我的事

當時的直排輪風氣雖然還算旺盛,但是實際上的資源還是不足夠的,所以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也只能看著影片,或是與朋友們互相切磋、分享,參加大小活動賽事。經過許多的努力和徵選,在他17歲的時候,便已經成為國手,代表台灣去亞洲各個國家參加極限直排的比賽,對韋傑來說,那可是無比光榮的事呀!雖然有幸能到國外比賽,但過去只靠著自己練習的他,總是帶著吊車尾的成績歸國…其實韋傑並不氣餒,因為比成績更納悶的是,明明動作都差不多,為什麼我們總贏不過其他亞洲國家?於是他開始觀察韓國、日本等選手的練習方式。他發現,即使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動作,但他們仍是溜了再溜、轉了再轉,永遠不會認為自己這樣已經很好了,反觀台灣選手,我們總覺得自己會了就已經很好了,而不願再深入的鑽研練習,這樣的態度不僅影響到個人,甚至是整個國家的風氣,韋傑說:「這也難怪當一個台灣和韓國、日本的選手站在一起時,觀眾更願意地去買他們選手的單,因為人家努力的細節,觀眾感受的到。」

17歲時期的韋傑已是直排輪國手

我以為,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在碰觸直排輪了…

儘管如此,儘管他在努力地改變自己的態度,但也因為這項冷門運動的關注度,使得韋傑一直沒有受到相對的肯定。19歲那年,在一個直排輪U型版的小型活動表演中,為了想要給觀眾更多驚喜,贏得更多掌聲,同時自己的內心也急於要表現得更好,他試圖表演了自己不熟悉的動作而從高處摔下,導致右邊的骨盆斷裂…在眾目睽睽之下,韋傑強忍著自己的眼淚,用勉強擠出的微笑跟觀眾說再見。這次的重傷使韋傑的內心承受相當大的打擊,他甚至以為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在碰觸直排輪了…

受傷後的韋傑,曾以為自己再也不會碰觸直排輪了

不管有沒有觀眾,我都要繼續溜到沒有力氣為止

復原後的韋傑也剛好到了入伍時期。期間,他認識了許多同梯的兄弟,有時也會相互聊聊自己的未來規劃…等。韋傑發現,大部分與他年齡相當的兄弟,鮮少有人像他一樣,從小就有著自己愛好,年輕人流行什麼,兄弟們也隨波逐流,反觀自己,至少還有著直排輪這項的興趣愛好。於是他開始思考過去這些年來,自己整體對於直排輪的態度以及未來是否該延續這項專長?!他不斷地回顧過去自己在公園、活動比賽現場那個旋轉跳耀的自己,懷念著過去在跳耀中得到的成就感,每每想到常會不自覺地流下男兒淚,終於在退伍前他決定:「不管有沒有觀眾,不管再累,我都要繼續溜到沒有力氣為止。」
 
退伍後他一邊當著教練,一邊持續練習著。韋傑把過去在國外看到的許多畫面和心得蒐集起來,並努力鑽研每個動作、角度,思考為什麼有些力量是自己沒有的,再將這些沒有的東西:肌力、技巧…等,加強再加強。韋傑說:「直排輪得到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旁邊的人不會了解,不要受到別人的否認就打擊自己。」

即使沒有觀眾,也要練到沒有力氣為止

懂得珍惜資源,才是學習之道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他也強烈地感受到台灣的學生並不會好好利用現有的資源。「我們一直怪政府資源給的不足夠,但實際上是因為太方便,所以不懂珍惜」韋傑說。台灣有著太多可以免費去的極限公園或是體驗活動,可是實際好好利用的人沒有幾個,絕大部分的人皆是三分鐘熱度或是根本從來沒有用心想好好了解。
反之國外,無論場地、課程沒有免費這件事,只有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雖然收費高,但是他們的觀念卻是不管未來我會溜多久,既然付錢了,此刻就是要用心學習。所以如果台灣的孩子能夠懂得珍惜這些資源,也許台灣的運動風氣就能夠自然而地蓬勃發展。

韋傑期盼大家能珍惜現有的資源

專業的事就應當交給專業去做

堅持著自己的理想、未來,韋傑會想要把自己這份專業變成幫助大家的事業,他期望能將國外真正專業的直排輪相關配備代理進來台灣,讓喜歡直排輪或是想開始學習這項運動的大家知道;玩直排輪就應當要有這樣的配備才不會導致運動傷害。同時,他也會持續辦許多專業極限運動的活動,期望有一天大家不在害怕極限運動。
 
「堅持自己的快樂,不要被環境所影響」韋傑說。所謂的快樂就是在投入的當下,認真溜完一天,就是真正的快樂,沒有這一天,就不會有未來的成就。

堅持自己的快樂,不要被環境所影響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騎單車雖然好,但小心造成身體5種傷害!

2019-05-06
觀念單車戶外運動知識庫

騎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運動,但根據丹麥學者的研究顯示,每周一次、花90分鐘騎單車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雖然降低了24%。但是,會因為在騎行時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運動傷害,尤其是那種騎乘公路長距離的人,都必須特別小心以下5種自行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專家:騎單車雖然好,但小心造成身體5種傷害! ©bicycling.com

頸椎傷害

騎自行車者容易會讓身體過度傾斜,因為會由一般車身結構設計的問題,為了觀察前方,必然要抬頭仰頸,而這是一種強迫性姿勢,期時間下來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緊張!當頸椎關節和肌肉長期充滿緊張感時,容易疲勞、損傷,並且造成頸椎或頸部肌肉不適或是發炎。

腰部傷害

騎單車時,人體的腰部負擔是最重的!如果騎車時把單車的坐椅調得過高,此時容易造成騎車時臀部過度左右扭擺,長時間下來,會引起腰肌疲勞損傷,如果習慣了這種姿勢並養成俯身習慣,甚至很可能會形成駝背進而影響體態。

尾椎與臀部傷害

正常人坐位時,受力的支點是兩側臀部堅強粗大的坐骨結節,尾骨基本懸空且不承重。而在正常情況下騎車,臀部以坐骨結節著力,但當路面不平受到顛簸落下時,臀部難免向前滑動,會使坐骨結節落空在兩側,而一旦坐骨結節長時間承受不合理的摩擦、擠壓、負重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創傷性滑囊炎的發生,而這種滑囊炎大多發生在一側坐骨上,這可能與騎車時姿勢的不平衡有關。此外,當騎自行車碰到路況不好時,也容易因為顛簸的關係,讓尾骨成為全身承重的支點,以及受到頗大的重力,在反覆與堅硬的坐墊相撞後,有可發生折斷或與骶骨分離的狀況。

然而有些車手為了挑戰自我極限,時常嘗試超過體能的長距離騎乘,很可能會因此而造成肛門括約肌拉傷甚至發炎,而肛門括約肌主導排便功能,所以括約肌發炎非常麻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要每天坐浴泡熱水,且坐姿勢不能再壓迫到傷口,至少得3~6個月才能痊癒。

手部傷害

因為騎自行車可能造成的手部傷害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尺骨神經病變(Ulnar neuropathy),主因是在騎行中上肢長時間受壓且運動量極小,導致上肢的血循環減少,再加上抓握下把手時,尺骨神經的過度延伸所導致手部出現痲痹、無力或小指發生疼痛等狀況。第二種則是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主要原因為抓握把時,壓力直接傳達到主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所致,造成手麻、手指疼痛、無力的情況。

膝蓋傷害

騎單車原本是對膝蓋非常理想的運動方式,在騎行時,膝蓋伸展幅度是在其正常活動範圍內,基本上不會承受任何壓迫,也不會受到外力的衝擊。不過也有研究顯示,當騎車者騎姿不當時,膝蓋可能會受傷,特別是膝蓋外側容易罹患髂脛束症候群,這種原因導致的傷害占所有因騎車造成運動傷害的15%左右。

如何防止騎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而要防止這5種騎自行車時的運動傷害,此時就要注意騎車的姿勢與使用的單車規格。

第一:騎行時要採取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的姿勢,而雙臂要自然彎屈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

第二:在騎行時,雙手必須輕而有力地握住把手,同時臀部也要坐穩車座位。

第三:為了保證正確的騎行姿勢,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車輛、車座、握把都是必須要盡量符合舒適。

第四:如果是長時間騎行的話,應該每個小時要下車伸展身體,一旦遇到路面顛簸不平時,最好是下車推車步行,然而長途騎行得人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要逞強造成運動傷害。

如何防止騎車造成的運動傷害? ©bicycling.com

資料來源/HERO HEATHLY&HOPE、BICYCLING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速攻眾神的山嶺! 越野之神 Kilian Jornet 無氧攀登聖母峰成功

2017-05-23
滑雪新聞攀岩越野跑戶外運動話題

西班牙知名滑雪登山者及超級越野跑者基里安·霍爾內特 (Kilian Jornet) 在5月22日當地時間的凌晨時分為世界最高峰的高山攀登創下了新紀錄,僅在26小時內就以無氧攀登的方式上攀約3,748公尺,成功攻頂了聖母峰頂峰(海拔8,848公尺)。
 
據其團隊所發表的聲明,現年29歲的霍爾內特從聖母峰的北壁一口氣攻頂,沒有使用氧氣筒或繩索等固定用裝備。他於5月20日(星期六)晚上十點左右離開絨布寺附近的珠峰大本營(位於中國西藏,海拔約5,100公尺),21日深夜攀上聖母峰頂,並於22日上午完成正式攻頂紀錄。

Kilian Jornet在聖母峰 ©Kilian Jornet

霍爾內特說,他覺得自己身體狀況不錯,直到他攀登至7,700公尺的高度,此時他開始感覺痛苦,因為肚子開始不舒服。(26,000英尺/7,924公尺以上的高度都被認為是“死亡區”,空氣太稀薄而使人類無法長時間在此生存。)「從那裡開始,我只能慢慢地移動,每隔幾步都得停下來恢復體力,」他下攀抵達聖母峰第二營(Advanced Camp,海拔6,500公尺)時說道。「然而,我在午夜時攻頂了。」霍爾內特本來要回到位於絨布寺附近的北基地營(珠峰大本營,海拔5100公尺),因為腸胃不適問題而改到第二營休息。

天氣預報說5月20-21會有個空窗期,於是霍爾內特決定在20日這天出發。在考慮了幾條可能路線之後,他還是選擇了最傳統的北壁攀登路線。他當晚10點出發後,經過有大塊冰磧的冰川底層,花了4小時35分抵達第二營(Advanced Base Camp),當時時間是凌晨2點35分,他在那裡休息了兩個小時。他表示,一開始必須保持體力,才有辦法面對接下來的考驗。

4:35分,他從第二營出發,開始攻頂路線。當他爬到7,600-7,800公尺處,紀錄片導演/攝影師Seb Montaz在那裡等他,他將為霍爾內特這次挑戰做影片紀錄。當然,Montaz陪他爬了一段並幫他拍攝了一些影片。

儘管腸胃有些不適,霍爾內特覺得自己身體其他部位狀況還不錯,因此他保持前進,就在出發後的第二天午夜,他攀上了聖母峰頂。據他描述,那是個晴朗無雲也無風的夜晚,「我半路上還看到了極為璀璨的夕陽,⋯⋯在山頂,我獨自一人,不過我看到南北坡都有一些探險隊照射過來的燈光,因此我也覺得沒那麼孤寂。」在山頂待了一會,他決定要趕緊下山,因為他得保持體力回到基地營。據統計,70%登聖母峰的死亡意外是發生在下山時。
 
過往已經有幾位登山家在聖母峰建立了幾個快速攻頂記錄,但是霍爾內特聲明自己是沒有使用繩索或氧氣筒攻頂的最快紀錄。1986年,瑞士登山者Jean Troillet和Erhard Loretan不使用繩索或氧氣筒經由北壁登上聖母峰,他們花了43個小時從北基地營攻頂並安全回到原處。2004年,尼泊爾雪巴人Pembra Dorji據報在8小時10分鐘內使用氧氣筒和繩索爬上了珠穆朗瑪峰。

Kilian Jornet速攀聖母峰 ©Suunto

這是這位知名運動員的最新紀錄。他還在勃朗峰、馬特洪峰、德納利、阿卡加瓜和吉力馬扎羅山上締造了速度記錄,作為他「我生命中的峰頂 Summits of My Life」計劃的一部分,他試圖在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些高峰建立最快的速攀記錄,而聖母峰是這個計畫的最後一站。霍爾內特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超級越野跑者之一,他是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賽(UTMB)的三次冠軍,同時也是「Western States Endurence Run」、「Hardrock 100」等世界頂尖越野超馬賽的冠軍,他在後者除了是當前記錄保持者,也已經拿過三次冠軍。
 
霍爾內特在2014年設定了速攀聖母峰的挑戰計畫。「你需要更謙虛。這個運動是關於挑戰自己,而不是獲勝。」他當時告訴記者說。「你從來不會從勝利中學到教訓。」霍爾內特從2015年開始到聖母峰做訓練,在2016年夏天開始挑戰速攀,終於在今年完成這個絕頂的終極挑戰。

就在5月,聖母峰上已有四起意外事件,奪走了四條人命。著名登山家Ueli Steck在今年4月30日嘗試速攀珠峰-洛子峰時也發生意外不幸喪命。這些事件都凸顯了無氧攀登聖母峰有多麽困難,以及霍爾內特能夠一口氣完成有多麽不可思議。

霍爾內特自西藏的絨布寺(下)出發,攻頂之後下攀到位於尼泊爾的Advanced Base Camp (左上)。 ©blog.summitsofmylife.com

知識便利貼|聖母峰上的死亡區 Death Zone
超過海拔8千公尺高度的高山上,由於氣溫極低,任何暴露在空氣中的身體部位都會直接凍傷壞死,永凍的冰層與陡峭的山坡會導致登山者失足摔死,另外聖母峰頂的超級強風也是對於登山者的一大死亡威脅。
不過,在這麼高的海拔上,對於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是氣壓。在8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氣壓是海平面的1/3,意味著含氧量也只有地面的1/3。
以上這些極為嚴峻的條件加起來,致使一般的登山者需要花上12個小時才能從
南坳登上聖母峰頂,而其距離僅1.72公里;而且,必須先在基地營待上40-60天完全適應高山極地氣候條件才能讓身體準備好攻頂。若沒有做好身體調適,一個慣居於海平面海拔的人若突然登上8,500以上的高度,會在2-3分鐘內失去意識。就算在基地營,一般人體血氧濃度只有正常值的85%左右,登上8,500公尺以上高度時,人體血氧程度更大幅降低,導致必須增加約3倍的呼吸次數才能供應身體所需要的氧氣,而大幅提升的呼吸次數會導致身體快速疲憊。
缺氧、疲憊、極端低溫、險峻的環境,致使想要登上聖母峰的登山者有著極高的死亡率(約5%)。至今已有超過200位登山者在超過8千公尺的高度之上喪生,由於要搬動這些死亡者非常困難,因此這些死者就永遠躺在他倒下之處,由於登山者大多身著鮮明的服裝,這些人甚至成為後來登山者的路標之一。
(資料整理自英文版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Outside、Summits of My Life Blog、Runner's Worl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